足球,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上叫蹴鞠或蹋鞠.唐代的顏師古在《漢書註》
中說:鞠是用皮做成,中間塞以毛發,成為圓球,用腳蹴蹋以為戲樂.
最早記載了足球活動的書是《戰國策》.此書記載:蘇秦當了趙相,為
了聯絡齊國***同抗秦,他對齊宣王說:齊國是壹個大國,有二千裏土地,數
十萬軍隊,僅臨淄壹個城市就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都喜歡以吹竽,彈
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為樂.這樣的富強國家,怎能俯首聽命於秦呢
由此可以看出,齊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時,距今二千三百
年前,在我國的臨淄城(今山東淄博市)就已經較為廣泛地開展了足球活動.
《戰國策》上記載的是足球活動開展的情況,而它的起源當然還要早些.
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寫道:"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所以練武士知有
材也."黃帝是傳說中的部落首領,距今約五千年,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
所有的社會文化,都是口口相傳遺留下來的".五千年前有沒有創造足球遊
戲的可能呢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陜西和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
掘出很多磨制很光滑的石球.這些地區正是當年黃帝部落遊牧的地區.實物
和傳說正相吻合.在原始社會,人類有創造遊戲的能力.美洲土著易洛魁人
處在原始社會的部族時代,就有球戲;我國唐堯時代也有壹種"擊壤"遊戲.
黃帝時代當然也有可能創造簡單的踢石球活動.
無論是傳說,還是有文字記載,都說明我國是世界上足球起源最早的國
家.國際足球聯合會技術委員會主席布拉特,在亞洲足聯舉辦的教練員訓練
班上所作的國際足球發展史報告中說:"足球發源於中國".這個說法是有
根據的.
(二)漢代的蹴鞠與《蹴鞠二十五篇》
足球的起因可能是為了鍛煉腿部力量:是壹種屬於軍事上訓練的活動.
通過實踐,逐步改進遊戲方法,使人們感到踢球也是壹種很好的娛樂.齊國
臨淄城的人們,就是把踢球和吹竽,彈琴,鬥雞,走犬,六博等都當作娛樂
活動的.以踢球為娛樂,在戰國時期,不僅只是齊國,見於吏籍記載的還有
楚國.《西京雜記》上就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大公,
原出身於楚國沛縣豐邑的庶民.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劉大公和劉溫接到了
長安城的未央宮中養老.二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豪
華的大廈,看的是歌舞伎樂,但他對此並不滿意,終天悶悶不樂.於是,劉
邦派親信到劉大公處打聽,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敗夫走卒,
屠狗殺牛之輩,壹天工作之後的娛樂活動就是鬥雞,蹴鞠:而現在住在未央
宮裏,沒有過去的老朋友,沒有鬥雞,蹴鞠,總感到不是味.於是,劉邦就
下了壹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壹座
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在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裏.從
此,太公又"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這座新城,後來就被命名
為新豐城,即今陜西省臨撞縣的新豐鎮.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
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寫的《鹽鐵論》中
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蹋鞠鬥雞"為樂,壹般的人們也是在"
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漢書》上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鬥雞,蹴鞠比賽的"雞鞠之會
".漢武帝的寵巨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陽和
陜西綏德的漢畫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圖象(圖壹).可見,在西漢時期,足
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在漢代,人們認識到足球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精神,是軍
事訓練的壹種很好的手段.劉歆在《七略》壹書中說:"蹋鞠其法律多微意,
皆因嬉戲以講練士,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蹋鞠."據何晏《景福殿賦》中
說:"(蹴鞠)將以行令,豈唯娛情."這些記載都說明,在西漢後期和東
漢時期,足球由社會的娛樂活動變成為軍事訓練活動.
漢代曾有人寫了壹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壹部體育專業
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壹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 藝文誌》時,
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漢代的兵書***有四類,壹類是講戰略戰術的
兵權謀家,壹類是講軍事指揮的兵形勢家,壹類是講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陰陽
家,壹類是講軍事訓練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屬於軍事訓練的
兵技巧類.
漢代的足球由娛樂活動變成為軍事訓練的手段,這不光是性質的改變,
在方法上也有極大的變革.《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傳了.唐朝人還看到過
此書.唐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說."《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說篇》",
域說就是講球門建築規格的,僅此壹篇,就可見全書內容的詳盡.如果《蹴
鞠二十五篇》能從地下被發掘出來,對漢代足球運動的研究必將提供豐富的
資料.現在,我們只能從漢人的詩文中,尋求漢代足球方法的壹鱗半爪,從
東漢人李尤的《鞠城銘》中頗能窺見漢代足球運動的面貌.鞠城就是球場,
漢代的足球場建築都是很正規的:球場四周圍有矮墻,球門象座小房子,正
面育看臺,有階梯,就象壹座小城.《鞠城銘》就是刻在鞠城墻上的銘文;
全文不長,壹***十二句.翻譯成現代的口語就是:圓的足球方的場墻,這是
仿象陰陽的道理天圓地方.兩邊各有六個球門,壹隊有十二個人上場.比賽
時裁判長和副裁判,要堅決執行球賽的法章.不懷偏袒的私心.不因親疏而
異樣,完全是公平合理,誰也無埋怨的話可講.球賽尚然如此,執掌政權更
該這樣.從這幾句銘文中,可以使我們知道,漢代的足球已是分隊比賽,每
邊有六個球門,上場隊員是十二個,比賽時有正副裁判執法,有明確的球規
可循.這樣的踢球方法,可以說已具備了現代足球運動的比賽規模了.
作為壹種軍事訓練手段,足球當然要受到漢代軍事家的重視.漢武帝的
大將霍去病遠征塞外,在缺糧的情況下,還要進行踢球比賽.在實行征兵制
度的漢代,人人都有服兵沒的義務;作為軍事訓練手段的足球,也受到壹般
人民的重視.《會稽典錄》上說:"三國鼎峙,年興金革,上以弓馬為務,
家以蹴鞠為學."由此可知,漢未開展足球活動已達到了相當廣泛的程度.
(三)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制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的制球工藝,
有兩大改進:壹是把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
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壹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
成為氣球.吹氣的球,在世界上我國也是第壹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
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壹世紀,較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球體的改進,帶來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術的改變.漢代因為球是實心的,
不能踢高,所以球門是就地建築,所謂"穿地為鞠室"就是這個意思.唐代
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
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
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壹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
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壹側,以射門"數多者勝".高球門的射門,
從足球技術來說,是壹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
動的壹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
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
王建有壹首《宮詞》,是說在寒食節這壹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寒
食節就是清明節,在這壹天,我國古代的人們有禁煙火吃冷食的習俗,都要
郊遊或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消除寒食的積滯.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
民間也有.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秋
千競出垂楊裏".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
遠,萬裏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活動的習俗.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南
宋時期.南宋詩人陸遊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
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
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唐人康駢寫
的《劇談錄》中記載了壹個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壹天
走過長安城勝業坊北街,"時春雨初霽,有壹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裝
襤樓,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於是
觀看漸眾".這個三鬟女子能夠接住軍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著木展,壹
腳把 球踢了數丈高,是具有壹定技術水平的.於此可見當時足球活動的普
及.
(四)宋代的圓社與《蹴鞠圖譜》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壹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
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北宋時確有個
圓社高俅,也確是因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的大官,
這事記在王明清的《揮麈後錄》中.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壹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
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上海博物館藏壹幅
元錢選繪的《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宋代禮儀中規定,朝
廷有大的喜慶宴會,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懷酒之後,足球藝人便上
場表演踢球.二是宋代社會上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
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
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裏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
張明,蔡潤等.此外,宋代社會還有壹部分人以踢球幫閑混飯吃的.劉邢在
《中山詩話》中寫了壹個類似高俅式的人物柳三復.柳三復是個秀才,踢得
壹腳好氣球.他的官運不亨通,幾年選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
便想走這條門路獲得壹宮半職,但又拿不出錢財賄賂丁謂的門房求得接見.
於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謂家球場的墻外.壹天,丁謂踢的球飛出了墻外,柳
三復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還丁謂,管門的人只好讓他進去.他見了丁謂
之後,把手中的球拋在空中,壹面跪拜,壹面用肩,背,頭頂球,球壹直未
墜落在地.丁謂看了這種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復也就在哈哈大笑中
獲得了壹個小小的官職.
高俅和柳三復都是踢球藝人中的幸運兒,靠皇帝和官僚的賞識,得了官
職.而廣大的踢球藝人卻是在社會壓榨和饑寒中掙紮.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階
級,對踢球藝人是看不起的,稱他們為"賤人","寒賤之子".雖然在喜
慶宴會上,踢球藝人的表演給官僚貴族們帶來欣賞技藝的歡樂,但官僚貴族
並不以此為滿足,還要對踢球藝人制訂苛刻的罰則.罰則規定:凡是輸球隊
的隊長,要在臉上抹上白粉,並挨麻鞭子抽打.兩隊比賽,總是壹輸壹贏,
輸者在表演了球技之後,還要受壹番羞辱,這真是非人的生活.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宋代的踢球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
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圓社的人數
可能不少,許多歷史文獻上都有"天下稱圓社"的記載.由此看來,圓社是
全國性的踢球組織.
宋代由於對足球運動的重視,足球運動相當普及,有關壹些著述,如《蹴
鞠圖譜》,《蹴鞠譜》和《事林廣記 戊集》就是宋人撰寫的.《蹴鞠圖譜》
的作者是汪雲程,《事林廣記》的作者是陳元靚.這三部書中都用許多專業
術語,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我們古代足球在清朝中葉斷絕之後,這些專
業木語已有許多難以辨識.但是從中我們仍然可以了解到,在宋代,足球是
最受普遍歡迎的娛樂活動."風流無過圓社","青春公子喜,自發土夫憐,
萬種風流亭,圓社總為先."《蹴鞠譜》中的這些記載就是證明.踢球之所
以成為老少歡迎的娛樂,是因為這種娛樂既使人"精神爽","消長日",
"度永年";又可起到強健身體,預防疾病的作用,即"健體安身可美","
肥風瘦癆都罷"."得此消閑永日,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健體
之功."此外,還可以"善誘王孫禮義加",即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
年前,人們對於足球運動的娛樂,健身和培養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
分的認識,這對於足球運動的開展當然會起極大的腿進作用.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壹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自
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
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有幾百個之多.《水滸
全傳》上寫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個鴛鴦拐".駕鴦拐就是個花樣動作,
是用左右外腳踝踢球.描寫高俅給宋徽宗表演踢球時,"那氣球似膘膠壹樣
粘在身上".這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不同的壹套壹套的
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
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
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
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
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
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
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關於我國古代的足球,除了有許多史籍的文字記載外,在壹些文物圖象
上也有反映.如登封縣少室石闕上有踢球圖,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圖"
(圖版3),元刻《亭林廣記》上有蹴鞠圖(圖二),元代"足球紋銅鏡"
(圖版4),元錢選畫《宋太祖蹴鞠圖》(圖版5)等.這些文物圖象,從不
同角度反映了我國古代足球活動開展的面貌.特別是"足球紋銅鏡"圖象,
在研究元代足球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足球紋銅鏡"現藏湖南省博物館.這是壹件以體育活動為花紋的罕見
珍品.銅鏡背面浮雕的圖象,是壹對青年男女對面踢球,女子高譬笄發,作
賜球狀.男子戴襆頭,著長服,半蹲膝,身稍前傾,作認真接球姿勢,小球
介千起落之間,球身隱約可見爪棱狀痕跡,其形態十分逼真.
(五)明清足球的衰敗與滅絕
我國元以前史籍上沒有男女對踢足球的記載.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
散曲中才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
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壹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
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壹
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
"鳴珂巷裏"的"絕色嬋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王憐香願,六片兒香
皮做姻眷."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從"足球紋銅鏡"和元散曲中
所反映的事實可知,元代踢球娛樂的社會性是大大縮小了,它不再是節日的
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蕩行為相聯系的娛樂.《明史》
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
軍事,輒攜樗蒲(壹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
在壹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
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百
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壹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
的事:"西門慶正喝在熱鬧處,見三個圓社向前來打個半跪,西門慶平昔認
的,壹個喚白禿子,壹個喚小張閑,壹個是羅回子.因說道:'妳們且外邊
侍候,待俺們吃過酒踢三跑.'西門慶吃了壹回酒,出來外面院子裏先踢了
壹跑,次教桂姐上來與兩個圓社踢.壹個捎頭,壹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
無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處,都快取過去了,反來西門慶面前討賞錢,
說:'桂姐行頭,比舊時越發踢熟了,撇來的丟拐,教小人湊手腳不叠.再
過壹,二年,這院中似李桂姐這行頭,就數壹數二,強如兩條巷董官女兒數
十倍.'"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宋代的足球藝人,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裏賣
藝,,而明代的圓社卻只能在妓院中娛客了.
明代足球的社會性,雖然逐步縮小了,但是,見於文物和史籍記載的資
料,還是不少的.如明社重畫的《仕女圖》有蹴鞠場面(圖版6),《明宣
宗行樂圖卷》中有觀鞠場景(圖版7),明王圻《三才圖會》也有蹴鞠圖(圖
三).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象《紅樓
夢》這樣壹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大全,書中只有壹次提到踢球,而且也只有壹
句,即"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齡所寫的《聊齋誌異 汪
士秀》中,有較長的關於踢球活動的描寫.該書中說:汪士秀是廬州人(今
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於踢球.幾年前,父親在錢塘江中溺死了.汪士
秀南遊洞庭湖,夜伯湖畔,思念父親之死,不能入睡.忽見湖水中出來五人,
鋪壹張大席在水面,飲酒作樂.酒後拿出壹個晶體透明的球來踢.汪士秀見
那會踢球的老者象他父親,便坐起在舟中觀看.這時,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
傍.汪士秀壹時技癢,便起腳踢了回去,那老者見狀驚呼道:"這是我們家
傳的流星拐踢法."誰知汪士秀壹腳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時間湖上人
球俱杳.原來那四人是魚精.他父親溺水被魚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魚
膘做成.蒲松齡在寫球被踢破下落時,用了這樣壹句來形容:"中有漏光,
下射長虹,猶如經天之彗,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如果把這壹句
話移來形容我國古代足球發展的過程,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國古代的足球活
動,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壹樣,發出閃亮的光輝;
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壹點泡沫,終於滅絕了.
分析壹下我國古代足球的興衰,尋找其滅絕的原因,大概育這樣幾條:
從客觀的社會條件來說,宋代理學興起,社會上重文輕武,也輕視身體活動
的娛樂.清王室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實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練武和練身
活動.戲曲小說的興起,社會娛樂範圍的擴大,相對地減少了踢球娛樂的興
趣.從足球運動本身的發展來說,由直接的對抗比賽改變成間接的對抗比賽,
失去了練武,練身,練意誌的特點,減低了足球運動的社會功能;由自身的
娛樂活動轉變成供他人的娛樂活動,由社會的節日娛樂轉化為狎巷的宴飲娛
樂,使足球運動的社會性愈走愈窄.這樣,在社會客觀原因的限制下,便不
能不趨向滅絕.
我國古代足球在清朝中葉便滅絕了.但是,幾千年足球運動的影響,在
人民中間並未完全斷絕.清代冰上足球的開展,是古代足球發展的壹個旁系.
我國北方民間還有踢石球活動.這些都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