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興城市覺華島旅遊經濟區的海島傳說

興城市覺華島旅遊經濟區的海島傳說

相傳在1000多年前,有位名叫覺華的僧人帶著兩個徒弟,駕著壹葉扁舟從南洋入渤海,飄泊到此。只見島上古樹參天,怪石嶙峋,百花爭艷,彩蝶飛舞,百鳥齊鳴;島外海浪澎湃,山花爛漫而馨香,海鳥婉轉而翺翔,誠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妙,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便居住下來。他出資建了壹座金碧輝煌的九脊重檐歇山大殿----大龍宮寺,專修佛事。隨後,島上碑碣林立,塔幢參列,人煙繁盛,成為聞名遐邇的佛教勝地。金代詩人王寂《覺華島》、《留題覺華島龍宮寺》 中雲奔霧湧白浪卷,壹葉掀備洪濤中;平生點檢江山好,我自龍宮覺華島;四顧鯨波翼寶巖,玻璃環押青螺髻;夜涼海月耿不寐,幾欲舉手捫天星和清代詩人和瑛的碧海真如畫,蓬壺隔水崖,波瀾成雉蝶,精鑿隱人家。時放桃花棹,堪尋菊谷花,何當乘躋往,絕頂隱流霞都是贊美菊花島的,其迷人的自然風光便可見壹斑。

古島名源於太子丹

菊花島俗稱大海山,在唐宋時代稱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因島上盛開野菊花,於1922年改稱菊花島。該島是遼東灣第壹大島,面積13.5平方公裏,距離興城海濱12.5公裏,距陸地最近處僅7.5公裏,與古城、溫泉、首山、海濱並稱為“興城五寶”。

此島每壹時期的稱謂都有著頗富傳奇色彩的背景傳說,甚至還附帶與傳說互為印證的歷史遺跡。比如取名桃花島,就與壹位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此人就是派荊軻刺秦王、大名鼎鼎的燕太子丹。據傳,太子丹刺秦失敗後,乘壹瓣桃花逃亡於此島,而此島春季來臨時,桃花遍野蜂嬉蝶舞,故得名桃花島。太子丹乘桃瓣渡海絕無可能,可能是乘壹形如桃花瓣的木舟逃亡此島的。

燕國雖號稱擁有遼東,但其實際控制區僅在今天的北京壹帶,北京郊區的山嶺中仍存有燕長城遺跡,燕國修築的烽火臺在如今大連莊河的山區中還能見到。荊軻謀刺秦王嬴政失敗後,秦借機大舉伐燕,身為主謀者的太子丹被迫出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路工人在莊河桂雲花鄉修公路時,在兩米多深的、夾雜亂石的黑土層中發現了壹柄戰國青銅劍,依據劍身刻字起名為“春平侯劍”。據專家考證,此劍是秦國擊滅韓、趙、魏國後繳獲的戰利品,而在隨後攻打燕國攻取遼東時,秦軍不慎將此劍失落於莊河桂雲花鄉。莊河距興城路程不遠,太子丹逃出燕國國都後,途經狹長的遼西走廊時,是極有可能選擇這座濱海小島作為藏身之處的。從某種角度講,秦軍攻滅燕國的進軍路線大體是沿著燕太子丹的出逃軌跡追蹤跟進的,對太子丹恨之入骨的秦王嬴政發誓搜山尋海也要抓到自己的仇人。後來,太子丹又逃往當時的衍河,即今天的太子河。

覺華島上有壹深100多米的山洞,盛傳太子丹在此洞避難,故稱之為“藏王洞”。此洞也稱“唐王洞”,當地人稱,唐太宗李世民巡遊遼東時曾在此洞避過雨。唐太宗在遼寧留下的足跡可從壹些地區的名稱起源尋覓蛛絲馬跡。如鳳城的賽馬、遼陽的首山,覺華島的“唐王洞”也極有可能歸屬此列。

在這座與兩位歷史名人有著微妙聯系的神秘山洞中,考古學者曾找到石凳、鐵碗等物件,現在洞壁仍有燈龕數個。專家分析,修築此洞的目的,壹是當年島上僧人藏放經書,二是附近居民為躲避戰亂之用。

由於此島曾獲名“桃花島”,不禁令人聯想起金庸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射雕英雄傳》中描述的桃花島。前幾年,壹些濱海地區為開發當地的旅遊產業,紛紛借題發揮,言自己區域內的某島就是桃花島。後來舟山群島中的壹同名小島捷足先登,規劃興建了“金庸武俠文化村”,金庸先生欣聞題詞“碧海金沙桃花島”。興城桃花島與此殊譽擦肩而過。不過有人推測,金庸名篇《鹿鼎記》中提及的“神龍島”可能與興城桃花島有關,但僅是壹說而已。

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覺華島東南的風涼山上,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多件磨制石器。其中兩件石器——半截石磨棒與石斧異常珍貴,石斧雖經千年滄桑,出土時刃部依然鋒利。這些磨制石器的材質均取自島中石山,是該島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繁衍、生活勞動的有力證據。同時,這壹重要發現也將該島的人文歷史由遼聖宗時代向前推進了數千年。

據專家考證,古興城縣城所在地就設在覺華島,歷史上的覺華島是比對面陸地還要繁華的壹塊豐饒沃土。在覺華島東南角的墻子裏村的農田間,呈方形圍起的土棱子就是當年古興城縣的遺址。覺華島如今隸屬興城市管轄,但它的歷史卻要比遠近聞名的興城悠久得多。

覺華島住過壹位帝王之師

覺華島之所以稱之為“覺華”,與壹名僧人的法號有關。壹千多年前,有位名僧叫覺華,號稱圓融大師。他帶兩名徒弟,駕壹葉小舟,從東海至渤海,歷經艱辛漂流到壹海島上。但見島上花香鳥語、怪石嶙峋、草木蔥蘢、景色幽雅。饑渴多時的師徒三人喝夠甘甜的島上清泉,飽餐林中瓜果,頓覺身輕體健、寵辱皆忘,於是定居此地,將該島起名為“覺華島”。

據傳,某日,覺華島上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海浪滔天、暴雨襲來。覺華突然想起,這壹天是渤海龍王的生日,於是帶兩位徒弟雙掌合於胸前,佇立海邊冒雨默念龍王經。風雨過後,海灘上居然到處散落著晶瑩耀眼的瑪瑙、珍珠、珊瑚、琥珀。覺華與兩位徒弟帶這些珍寶揚帆出海,廣招能工巧匠,花兩年工夫在此島開山鑿石、掘土伐木,建成了壹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九脊重檐歇山大殿——大龍宮寺。

大龍宮寺屹立於覺華島東南端的海岸邊。自此僧侶雲集、香火鼎盛,覺華島也成為遐邇聞名的佛教聖地,覺華本人自然成為大龍宮寺的第壹任主持。大龍宮寺建成後成為遼代的佛教中心,佛寺主持被遼人奉為國師,“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的說法在當時十分流行。

覺華主持後來收了壹位名叫郎思孝的徒弟,覺華圓寂後,郎思孝就做了大龍宮寺的第二任主持。這位郎思孝可非等閑人物,他是皇太後蕭菩薩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欽點的老師。

郎思孝法名誌全,是今遼寧朝陽人,雖曾出仕做官,但目睹官場腐敗心灰意冷,遂削發為僧皈依佛門。在覺華島修行期間,他憑借聰穎天資與不倦苦學,很快通讀了佛教經典著作並對佛學要義心領神會,尤其在華嚴宗方面的研究獨樹壹幟,令同輩望塵莫及。

郎思孝出任帝師後,不斷以佛法感化興宗皇帝。在他的循循善誘下,興宗皇帝處理政務以寬大為懷,經常赦免罪犯、釋放死囚,凡監獄中沒有囚犯之地,地方官均受獎勵。遼興宗的壹系列德政澤惠百姓,郎思孝對遼興宗的諄諄教導可謂居功至偉。

郎思孝與遼興宗的師徒關系十分融洽且善始善終。郎思孝69歲那年冬天,遼興宗掛念恩師,委派閣臣張世英攜帶禦書、禦賜香與防寒物品前去探望,令郎思孝感動不已。

郎思孝後歸隱覺華島,遼興宗感戴恩師教誨,賞賜重金助郎思孝擴建海雲寺。公元1087年春,遼西大旱,饑民食不果腹,海雲寺捐錢千萬貫。郎思孝刻苦鉆研《華嚴經》,造詣很深,是遼代華嚴宗最早的傳人。郎思孝能夠潛心學術研究並擴建覺華島的佛堂寺院,離不開遼興宗的鼎力支持。

壹個皇帝、壹個僧人,地位相差懸殊,彼此間卻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意並始終如壹,留下壹段千古佳話。金代遼東路刑獄官王寂在自己撰寫的《遼東行部誌》中贊嘆道:“詳其始終,皇帝問詢,禮如平交。非時有大過人者,安能使時君推慕如此?然亦千載壹遇,豈偶然哉!”

覺華島還接待過數位皇帝。唐太宗是否到過此島,暫無壹手史料佐證,但遼聖宗耶律隆緒曾光臨此島卻在《遼史》中有明確記載。遼聖宗崇尚佛學、擅長騎射,登臨覺華島後,被此島濃郁的佛教氛圍與觸目可及的美景深深吸引。離開此島5年後,即公元990年,在覺華島建城並設置興城縣。

當年的覺華島是如今興城地區的中心,在覺華島的周邊地帶,有多位帝王級人物禦駕親臨。五代時期後晉的亡國皇帝石重貴曾經“傍海道”(即遼西走廊)被押解入遼,是有史料可考的第壹位來過興城地區的中原王朝的皇帝。前燕文明帝、金世宗完顏雍曾到此壹遊。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曾率兵於此激戰明軍。其後,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都來過興城。

在元代,覺華島成為元軍的養馬場。覺華島當時稱桃花島,歸永平管轄。《元史》有記載,“永平地哈喇赤千戶六十”,哈喇赤是牧人的意思,桃花島上的哈喇赤千戶是個蒙古人,叫青昔寶赤赤班,這些牧人在桃花島放養數以千計的臀部烙有印記的軍馬。朝廷對牧人的管理很嚴格,軍馬若死亡,牧人要按價賠償。元朝時,桃花島上人煙稀少,荒地多,空氣清新、植被茂盛,是壹處非常理想的軍馬場。這裏放養的軍馬膘肥體壯,每年牧人都通過舟楫為朝廷選送許多良馬。這些來自桃花島的優良軍馬伴隨能征慣戰的蒙古軍在亞歐大地上縱橫馳騁。

明清激戰島上被殺萬余人

經多年開發,覺華島在明代已成遼東地區的著名港口,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是出入海島的咽喉。明督師孫承宗既經營寧遠城的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的囤糧與舟師。尤其在廣寧城失陷後,明軍禦守重在寧遠城,糧儲則重在覺華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壹個囤積糧料的基地。

明覺華島的水師,當時由遊擊金冠統領。其作用為:壹是看護島上的糧料、器械;二是配合陸師由海上襲擊後金軍,以期恢復遼東失地;三是策應寧遠之城守——正如文獻記載:“以築八裏者築寧遠之要害,更以守八裏之四萬當寧遠之沖,與覺華島相犄角。而寇窺城,則島上之兵,旁出三岔,燒其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

因地處要沖,因此覺華島成為明軍與後金軍的必爭之地。 1626年,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受挫,轉攻覺華島。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為加強防禦,姚撫民等守軍,沿島鑿開壹道長達15裏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奇寒,冰濠鑿開,不久即穿而復合,姚撫民等率領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墮指”,但收效甚微。

1626年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壹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牽制袁崇煥;壹面暗命騎兵主力進攻覺華島,由武訥格率領後金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奔襲覺華島。明軍鑿冰15裏為濠,列陣以車楯衛之。辰時,武訥格統領的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島上明軍,“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寡不敵眾”。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沖進城中。後金騎兵馳突亂斫,島上水兵陣腳遂亂。城中囤積糧料被火焚,壹時濃煙蔽島,火光沖天。後金軍隨後轉攻東山,萬騎馳沖,明守島官兵雖拼死抵抗卻無異以卵擊石。史載“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 ”金冠之子,武舉金士麟,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親率三百義男與後金軍力戰,寡不敵眾,三百人皆戰歿。

此戰,明軍損失慘重,覺華島上的明軍7000余名和商民7000余丁口被後金軍殺戮;糧料8萬余石和船2000余艘被後金軍焚燒;覺華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遭摧毀,明軍駐島官民僅存活十余人。而後金軍所付代價輕微,戰後統計,陣亡人數僅為269名。

戰後,袁崇煥作了《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祭文如哀聲在耳,激憤人心,“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泄憤?在生之誌,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 ”

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則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因此,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覺華島的明囤糧城,今存遺址,仍清晰可見。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墻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墻設壹門,通城外港口,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墻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墻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遺跡,還有壹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水師營在覺華島的美好時光

清朝統壹中國後,鑒於旅順口壹帶海防的重要性,於1713年9月設置旅順水師營,並於1714年正式出海巡哨。旅順水師營有戰艦10艘,兵員500人,是大清國北部海疆實力最強的艦隊。

大清兵部專門為旅順水師營劃定了“巡海範圍”:西至菊花島(即覺華島),東至鴨綠江,菊花島是旅順水師營巡哨的西端起點。島上建有專門供官兵休憩的房屋,水師官兵登島後有時要停留月余才能登船返航。

抵達菊花島後,巡哨的領隊軍官要書寫巡航記錄,多為“平安無事”之類的尋常語句。在菊花島停留期間,軍務之余,水師營官兵除飽覽島上的秀麗景色外,還經常下海捕魚捉蟹,沈浸在漁家生活的樂趣中。

旅順水師營到乾隆朝末期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艦船破舊,經費拮據,已到了無力出海巡哨的窘困境地,特別是軍官貪生怕死,水師營已失去了戰鬥力。鑒於旅順水師營已無力承擔保衛海疆的重任,1880年,光緒皇帝下旨裁撤水師營,由洋務派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取而代之,從此,菊花島上再也見不到水師營官兵的身影。

菊花島作為遼東灣最大的島嶼,在清代260多年的時間裏,居然戰火平息,未發生過壹次戰鬥。漁民安居樂業,島上呈現出明末以來持續二百多年的太平景象。

近幾年,由於水產資源枯竭,像鰻魚、鯊魚等魚種在遼東灣幾乎絕跡。現在島上居民春天出海捕撈的是銀魚與毛蝦,到了5月1日再出海,捕撈的則是螃蟹。陽光下、沙灘上,到處可見漁家女修補捕具漁網的繁忙身影。

佛院鐘聲依然綿長悠揚,舊壘古跡盡現歲月滄桑,紛飛戰火已是昨日歷史,過往名流悄然封存記憶中。漫遊於覺華島的山山水水間,近觀壹處處凝聚悠遠傳說的遺跡舊址,千年時光似瞬間倒卷,有若彈指壹揮間,清代詩人和瑛贊美覺華島的五言絕句猶言在耳,“碧海真如畫,蓬壺隔水崖,波瀾成雉堞,精鑿隱人家。時放桃花棹,堪尋菊谷花,何當乘躋往,絕頂隱流霞”。

  • 上一篇:關於浙江旅遊線路設計的思考江浙滬旅遊線路設計
  • 下一篇:冬至節氣的詩句古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