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養生之道文言文

養生之道文言文

1. 文言文養生記道,用自己的話簡述養生之道

打掃幹凈壹間房子,在南邊開窗戶,八扇窗子采光。不要多擺放供賞玩的器具,(以免)引誘心神,擾亂視線。安放大床、長幾各壹張,筆、硯擺放整齊,旁邊設小幾壹個,掛字畫壹幅,頻繁更換字畫,幾上放喜歡的書壹二部、古人字帖壹本、古琴壹張。心眼之間,常要壹塵不染。

早晨進入園林,種植蔬菜瓜果,鋤草,澆花,栽藥。回來進入凈室,閉上眼睛安定神情。時而讀愉快的書,使神氣快樂愉悅;時而吟好詩,使幽情得以暢達抒發。臨摹古人字帖,彈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己朋友聚會,談話的內容不涉及時事權勢,不褒貶人物,不爭辯是非。有時相約悠閑出行,不講究穿戴,不因為遵循禮節而勞心苦力。少喝點酒但不要喝醉,舒暢快樂就夠了。假如確實能這樣做,也可以娛樂誌趣。

2.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麽樣的養生之道

梁惠王聽完庖丁解牛的故事,明白了養生之道,這就是: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分析段落大意

文章***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壹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並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壹部分∶

第壹部分即第壹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壹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壹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壹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壹個整體。

(b) 三年後∶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註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壹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壹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餘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後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後,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聽了庖丁的壹番話後,領悟到養生之道,點出了文章的題旨。

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

喻體 本體

牛體 錯綜復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養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順著牛體自然的肌理,從筋肉骨節的縫隙處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無損,故能持久耐用。人處身於復雜的社會,面對紛繁的世事,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而行,巧妙地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才能盡享天年

3.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麽樣的養生之道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

(1)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壹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壹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庖丁解牛》原文

先秦: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麽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麽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妳解牛的)技術怎麽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壹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裏看到的是壹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壹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麽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壹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壹樣);技術壹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壹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麽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壹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麽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壹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裏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壹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壹聲,牛的骨和肉壹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壹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幹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4. 急求《庖丁解牛》的文言文整理

庖丁解牛〔戰國〕莊 周庖丁解牛題解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它說明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只要反復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敘議相間,層次分明.寫宰牛時動作之優美,技術之高超;成功後的誌得意滿等,繪聲繪色,如聞如見,引人入勝.語言生動形象,“目無全牛”、“遊刃有余”、“躊躇滿誌”成語,即出自本篇.庖丁解牛 莊周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響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5),乃中經首之會(6).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蓋至此乎(8)?”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經肯綮之未嘗(15),而況大軱乎(16)!良庖歲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0).彼節者有間(21),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23),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4),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27).”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28).”選自王先謙《莊子集解》本庖丁解牛 莊周譯文有壹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梁惠王說:“嘻!好啊!妳的技術怎麽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壹般的廚工每月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壹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麽在運轉刀刃時壹定寬綽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壹樣.雖然如此,可是每 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壹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壹下,嘩啦壹聲骨肉就已經分離,象壹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壹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壹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馮海榮)庖丁解牛 莊周註釋(1) 庖(páo袍)丁:名丁的廚工.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解牛:宰牛,這裏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2) 踦(yǐ以):指用壹條腿的膝蓋頂住.(3)砉(hùa畫)然:象聲詞,形容皮骨相離聲.響然:《經典釋文》雲,或無“然”字.今壹本無“然”字,是.(4)騞(huō豁)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5)桑林:傳說中商湯王的樂曲名.(6)經首:傳說中堯樂曲《鹹池》中的壹章.會:音節.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於桑林、經首之舞之會”之意.(7)嘻:贊嘆聲.(8)蓋:同“盍”;亦即“何”.(9)進:超過.(10)官知:這裏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11)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的肌理結構.(12)批:擊,劈開.卻:同隙.(13)道:同“導”,順著.窾(kǔan款):骨節空穴處.(14)因:依.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15)技經:猶言經絡.技,據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經,經脈.肯:緊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慶):筋肉聚結處.技經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肯綮”的賓語前置.(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17)割:這裏指生割硬砍.(18)族:眾,指壹般的.(19)折:用刀折骨.(20)發:出.硎(xǐng刑):磨刀石.(21)節:骨節.間:間隙.(22)恢恢乎:寬綽的樣子.(23)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24)怵(chù處)然:警懼的樣子.(25)謋(zhè哲):同“磔”.謋然:形容牛體骨肉分離.(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拭.(28)養生:指養生之道.庖丁解牛 莊周。

5. 養生之道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秋冬養陰 ,養生術語。系中醫因時制宜養生原則之壹。謂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藏 *** ,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凡有損失 *** 的情況皆應避免。

依據中醫理論秋冬養陰的原則,要多吃些滋陰潤燥、蛋白質豐富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要補充易消耗的能量及營養物質。

6. 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古代名人的養生之道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壹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欲、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遊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裏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欲”,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誌,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制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欲”發展成“無欲”。並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遊刃有余、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壹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註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壹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裏“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 *** 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壹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壹~

  • 上一篇: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評論
  • 下一篇:25歲風華正茂,適合戴什麽腕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