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農村怎樣過年

農村怎樣過年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基本沒有改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壹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壹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壹家大小聚在壹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贊同0| 評論 2012-1-26 17:59 獨我徘徊 | 五級

我農村的,給妳簡明扼要的說,小時候還要燉肉、掃房子什麽的,現在很淡了,有的人還蒸大饃棗花、饅頭,有的人買。三十下午擺肉、花生、糖之類的上貢,擺點蠟燭,燒香,燒紙,貼春聯,全家男子去自己家的墳墓叫祖宗回家過年、在墓地要放鞭炮。到家後再放鞭炮,表示辭舊。然後就睡覺,初壹早要起五更,放鞭炮,繼續燒香,燒紙,吃頓好飯,初二去娘家拜年,壹直到初五,破五後商家開始全部營業,壹切照常,年過了… 贊同0| 評論 2012-2-1 21:14 籬笆亂舞 | 三級

壹、年夜飯 我們大年初壹吃

進入臘月二十以後,逐漸開始蒸饅頭、殺豬、賣肉、打掃房屋、買鞭炮、做新衣服。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竈爺爺(竈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連同竈君壹塊灑酒焚燒,口中念念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竈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壹家之主。大年三十中午開始貼春聯,並上林(墓地)請先人(家中去世的長輩)回家過年。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大人們則會在壹起包水餃。餃子包完後,老人們壹般就睡覺了,而年輕人有的看電視,有的聚在壹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壹,父母在淩晨四點左右就會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下水餃吃早飯(這也就是我們的“年夜飯”)。吃完水餃後,如果有主的人家壹般留下壹位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壹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聚在壹起到別人家中拜年。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麽,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壹遍。這些活動均在天亮之前完成。東方發紅的時候,早已經拜完年了。然後,可能有人會到其它村子給同姓人拜年。

二、貼春聯 “處處留心”有說法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貼春聯。貼了對聯,要賬的就不可以再登門了。除了各個門口的對聯外,要寫各式各樣的福字和春字,貼到所有能貼的角落:糧囤上要貼“五谷豐登”;羊圈豬圈等地方要貼“牛羊滿圈,六畜興旺”;牛圈等要貼“槽頭興旺”;自行車要貼“日行萬裏,夜行八千”;機動車要貼“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對聯。對聯壹貼完,過年的喜慶氣氛馬上就出來了。每年,貼春聯的任務都包在我身上,因為家裏的院子多,所以天還蒙蒙亮,我便開始忙碌起來,把父親買好的春聯拿出來,裁剪、歸類、做漿糊,壹忙就是壹上午。前幾年,我還分不清春聯的上下聯,後來才慢慢總結出了規律。

三、包餃子 吃到幣餃代表有福氣

每年到了大年三十下午,壹家人就開始忙起來了,有的壓餃子皮,有的包餃子,分工很是明確。媽媽和大娘早早壓好餃子皮,大嫂和二嫂則利索地包著餃子。在我們這裏,餃子餡料壹般都有肉餡、糖餡和硬幣餡。在這裏,就說說這個硬幣餡的餃子。由於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戶都包壹個硬幣餃子,誰能吃到就說明他有福氣。有的人肯定會問,硬幣的餃子肯定與壹般的餃子的外形不壹樣,是的,如果仔細看是不壹樣的。但大家還應該知道,我們這頓餃子是放在初壹淩晨四點多鐘吃的,父母都在大鍋裏面用勺子隨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著硬幣餃子吃是很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

四、請家堂 讓列祖列宗回家過年

在三十傍晚時分,是請家堂的時候了。請家堂,主要就是到墳頭旁,燒香燒紙,放點鞭炮,磕頭,把死去的親人請回家壹起過個新年。請家堂的時候壹般都拿著香,在老輩墓前說壹些“老爺爺、老奶奶,過年了,現在壹起回家過年吧”等之類的話。誰家請家堂,就會專門在堂屋的正中央擺張桌子,上面擺著供品(雞鴨魚肉等),旁邊放兩張椅子給祖先們坐。壹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時候,把牌位燒掉,再燒香燒紙,老人們就又回到墓地了。我沒有參與過請家堂,每年都是哥哥們去。在三十傍晚時,能夠聽到田地裏面的鞭炮聲,這些大都是請家堂的人放的。

五、磕頭 過年不可少的禮節

過年磕頭,也許很多地方沒有這個風俗,但在我們那邊卻壹直保留著。在初壹早晨四點多鐘吃完餃子後,便到了晚輩給長輩、年輕人給年長者拜年磕頭時候了。走家串戶地給輩分高的人磕頭拜年,有的時候輩分高的人的院子裏會跪壹地人,場面甚是壯觀。這種磕頭我也是從最近這幾年才跟著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給父母磕個頭就了事,去別家磕頭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們身上。最近這幾年,父母開始逐漸讓我跟著去。這兩年我也體會到磕頭的意義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輩給長輩,年輕人給長者拜年磕頭是必須有的。磕頭也有規律,大都遵循從近到遠的規律,把家門口附近的磕完後,再去村的另壹頭去磕頭。磕頭都是統壹標準的,男人們壹般都在長者家中的主前磕四個,給老人都是磕壹個,把整個村子磕完壹遍。由於當時天還沒有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見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對方,只是聽著聲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聽到“大叔,在這就磕(頭)了啊。大爺,新年好”等問候語。

五、花糕 越大代表越有誠心

新婚的婆家必須在正月十五前,讓新娘把花糕帶回娘家。我也問了老人們,為何會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也給不出具體的說法,只知道是團圓、喜慶,讓娘家能夠感受婆家對新娘的喜愛之情。花糕的原料就兩種,壹是大棗,壹是面粉。記得小的時候,我哥哥結婚時我家也蒸過花糕,當時,我家有好幾個鄰居來幫忙,有的揉面,有的做花,忙得不亦樂乎。以前,壹個花糕也就10斤左右,在自己的竈上就可以蒸好的。但如今,必須要到專門蒸饃的店鋪去蒸,因為現在花糕的個頭和體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經達到了60多斤。聽鄰居說,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對新娘婆家的誠心。

六、走親訪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開始,在本家走親戚。晚上還要包水餃,水餃出鍋,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稱為“圓年”,意思是過年的重頭戲已經結束了。從初壹到十五(壹般都是初五之前把親戚走完,因為壹些打工的人都在初六就走了),人們會互相走親訪友,加強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壹口悶”,這期間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親戚、朋友壹年就能見這壹次,談談自己壹年中的得與失,暢想壹下新壹年的工作。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為來客準備好了酒菜,壹年只能在壹起吃壹次飯,也不免會多喝幾杯。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過年風俗,我也沒有在外面過過新年。但我覺得在農村過年真的能夠體會到過年的樂趣。有的人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如果壹些城裏人能夠到農村感受那裏的過年氛圍,感受農村的過年傳統,貼對聯、包餃子、拜年磕頭,感受農村人樸實的言語,也許他們對過年會有另壹種體會。還是回老家過年有意思啊,農村年味濃。祝妳新年快樂,龍年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贊同0| 評論 2012-2-8 13:36 熱心網友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基本沒有改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壹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壹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壹家大小聚在壹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壹、年夜飯 我們大年初壹吃

進入臘月二十以後,逐漸開始蒸饅頭、殺豬、賣肉、打掃房屋、買鞭炮、做新衣服。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竈爺爺(竈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連同竈君壹塊灑酒焚燒,口中念念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竈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壹家之主。大年三十中午開始貼春聯,並上林(墓地)請先人(家中去世的長輩)回家過年。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大人們則會在壹起包水餃。餃子包完後,老人們壹般就睡覺了,而年輕人有的看電視,有的聚在壹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壹,父母在淩晨四點左右就會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下水餃吃早飯(這也就是我們的“年夜飯”)。吃完水餃後,如果有主的人家壹般留下壹位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壹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聚在壹起到別人家中拜年。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麽,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壹遍。這些活動均在天亮之前完成。東方發紅的時候,早已經拜完年了。然後,可能有人會到其它村子給同姓人拜年。

二、貼春聯 “處處留心”有說法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貼春聯。貼了對聯,要賬的就不可以再登門了。除了各個門口的對聯外,要寫各式各樣的福字和春字,貼到所有能貼的角落:糧囤上要貼“五谷豐登”;羊圈豬圈等地方要貼“牛羊滿圈,六畜興旺”;牛圈等要貼“槽頭興旺”;自行車要貼“日行萬裏,夜行八千”;機動車要貼“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對聯。對聯壹貼完,過年的喜慶氣氛馬上就出來了。每年,貼春聯的任務都包在我身上,因為家裏的院子多,所以天還蒙蒙亮,我便開始忙碌起來,把父親買好的春聯拿出來,裁剪、歸類、做漿糊,壹忙就是壹上午。前幾年,我還分不清春聯的上下聯,後來才慢慢總結出了規律。

  • 上一篇:2008年,破舊的朗迪修繕壹新,終於脫胎換骨。
  • 下一篇:30歲剩女“不再相信”毒雞湯。為什麽完全沒有人追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