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壹方面,滿族人利用冬季至日來消災祈福。壹般在冬季至日的五更時分,他們會邀請親朋好友坐在院子裏,磨刀殺豬,開始祭拜“祖桿”。儀式並不繁瑣,有原始圖騰崇拜的痕跡。通常大門東南角立著壹根高高的旗桿,頂端呈葫蘆狀,下方略置壹方筐,裏面盛著拌有豬腸絲和豬腔骨的米飯,用以祭祀烏鴉。據說烏鴉是古代滿族的圖騰。祭祀結束後,親朋好友圍坐在壹起,吃俗稱“神玉”的“白肉”,以尋求祖先的祝福和神靈的保護。
不僅如此,冬季至日周圍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其中壹些甚至流傳至今。
在傳統的農歷中,從冬季至日算起,民間流行填寫99年祛寒圖以示消遣。99年寒圖通常是“庭前垂柳惜春風”的繁體字雙鉤書法,每字九筆,* *八十壹筆。從冬天的至日,每天按筆畫順序填壹筆,每年9月填壹個字,直到99年後春天返回地球,壹張99年的寒地浮雕圖才算完成。用來填充每天筆畫的顏色是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的,晴天就是紅色;陰為藍色;雨是綠色的;風是黃色的;雪落下來,填滿了白色。此外,還有99-99消寒圖的圖片版,也稱“雅圖”,在白紙上畫了九個寒梅,壹個19,壹個壹天,每天根據天氣用特定的顏色填壹朵梅花。元代楊雲甫在《鑾經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盡消,暖返初。沒有白梅花,我看目前是杏樹。”
1999年最優雅的祛寒圖是壹幅九體對聯。每聯九個字,每個字九筆,每天上下聯壹筆。比如上聯寫著“春春垂,春暖花開,春暖花開”;第二聯叫“秋柿掛秋院送秋香”,叫“九九消寒迎春”。然而,無論是哪種“99-99”地圖,都只是在消磨時間、娛樂身心的同時,簡單地記錄著氣象的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1999年的消寒圖推斷出今年的雨量和豐度。
《九九歌》在民間也很流行。因為地域和習俗的不同,這首歌產生了不同的版本。在北京廣為傳唱:“1929年不射,3949年冰面上走,5969年看河堤上柳,79年開河,89年帶鵝來,99、19年到處耕牛。”在內蒙古偏遠的鄉村,是這樣唱的:“1929年,狗叫;3949年,狗被凍死;5969年,拆除井口;79年,河流被打開;89年,大雁來了;99年,到處都是耕牛。”河北蔚縣,傳說“1929年門叫狗,3949年路凍斷,5969年門開,79年河開,89年鵝來,99、19年牛遍地耕。”這些微妙的變化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習俗。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數到九之後,3949年天氣最冷,之後越來越暖,寒冷逐漸消失,暖春壹步步逼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壹些老人經常在冬天的至日上說九點鐘:“數九是溫暖的!”“年輕人往往不明白,其實從節氣來說,冬季至日的到來標誌著嚴寒和寒冷天氣已經達到頂峰,而氣候的發展也遵循著辯證的規律。溫暖的陽氣已經開始悄然萌芽,三九四九的極寒是冬天最後的囂張。從那以後,冬天在春天逐漸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妳看,第九年還沒過完,河已開,雁已歸,春天在頻頻向人招手。
說了這麽多,還是不要掉以輕心。雖然冬天快結束了,春天也近在眼前,但是離春天還有壹段時間,所以進入第九年後,人們更加註重祛寒養生。人們經常在第九天喝酒降溫,他們習慣在晚宴上放九個盤子和碗。為了做壹張像樣的桌子,他們用“九花”坐具取乘涼之意。中老年人為了度過嚴冬,為了以後生病,往往會在這個時候註意飲食。因為,冬天,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生病。適當進補對恢復體力、提高抗病能力有積極作用。身體虛弱的人不妨試試喝山藥羊肉湯,可以提高抗寒能力。當然,適當的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至日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是24個節氣中的冬季至日日。這壹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赤道以北地區白天最短,黑夜最長。以這壹天為分水嶺,白晝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直到第二年的夏季至日。這個規律周而復始,歲月在這種變化中悄然流逝。
北方習俗
冬季至日是農歷十壹月山西民間的壹個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在殷周時期,規定冬季至日的前壹天為壹年的結束。冬天的至日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行了夏歷。但冬季至日壹直排在二十四節氣之首,有“冬季至日大如壹年”之說,稱之為“分年”。自漢代以來,慶祝活動壹直在舉行。高峰期朝廷放假三天,妳不聽政治。人們關閉城市三天來慶祝節日。它的熱鬧不亞於過年。
今天的冬季至日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跡。從至日入冬之日起,就進入了連續幾天的寒冷天氣。民間有以各種形式繪制“九九寒圖”的習俗。
有壹朵梅花,用素墨畫了9981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染壹片花瓣,99年花瓣就出來了,叫99-99消寒圖。
有的是橫著紮,做壹個9981格的正方形圖。每天敷壹格九格,叫做99-99消寒表。
畫幾個空方塊,選幾個字,每個字壹定是幾筆。每天寫壹筆,最後成句,如“亭前屋後看馮骨”,稱為“九九消寒”之句
最優雅的是做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圖,每聯每日填。比如對聯上寫著“春春垂,春暖花開,春暖花開”;第二聯叫“秋柿掛秋院送秋香”,叫“九九消寒迎春”。
每個家庭采取什麽形式,往往是由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決定的。民間還有壹句關於“九九除寒”的諺語:“多雲轉晴,左風多霧多雪。圖中點暗,門外草。”
在冬季的至日節上,人們習慣於贈送鞋子,其起源非常古老。《中國古今筆記》說:“漢代有繡鴛鴦,昭帝命其姑姑去冬至日。”曹植的《冬至日獻襪鞋表》也有壹句“來年迎樣,長時慶。”後來給叔叔阿姨送鞋的習俗逐漸變成了叔叔阿姨給侄子送鞋帽。主要體現在孩子身上。以前主要是手工刺繡。作為給男人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狗的形狀,繡花鞋也是猛獸。對於女生來說,帽子多做成鳳凰的形狀,鞋子上的刺繡多是花鳥。現在大部分都是從收藏錢幣中購買,形式緊跟時代潮流。逢年過節,大人總喜歡順道來看看孩子,誇誇叔叔阿姨送的鞋帽。
在冬天的至日節,陜北的男孩們習慣於玩幫派遊戲。手持手掌大小的方形石片,壹面立起,另壹面按規定的壹組動作依次投擲、擊打。推倒對方設下的柱子時,繼續前行。失敗後,互相交換投擲。誰先完成所有程序,誰就贏。女生習慣以各種形式踢毽子。人們常常不得不去湊熱鬧和玩耍。
在冬季的至日節上,舊習俗也應該由東學來招待老師們。王老師將帶領學生們去祭拜孔子牌位。然後,東學帶領學生們去拜祭先生..山西民間有壹句話叫“老師在冬季至日節教書”,這是尊師重道的習俗。直到現在,仍然有在冬季至日節邀請老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老師,飽含深情。
在過去,做家庭傭工的人習慣於在冬季至日節與雇主結清工資,然後準備回家。傳統上,主人會舉行宴會招待夥計們,並互相討論下壹年的事務。今天,壹些農村個體戶仍保留這壹習俗,在冬季至日節舉行宴會和飲酒。
南方風俗
冬天的至日是壹年中最長的夜晚。許多人利用這個晚上用糯米粉做壹個“冬季至日圈”。為了與後來春節前夕的“辭舊迎新”相區別,冬節的前壹天被稱為“加年”或“分年”,意思是“年”沒有結束,只是大家都成長了壹年。
雖然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不同,但大致相同。在制作冬季至日圈時,孩子們經常捏壹些小動物,如小貓、小狗、兔子、老虎等。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很開心。吃冬天的至日圓之前,要在門窗、桌子、櫃子的床燈背面貼上壹個冬天的至日圓,稱之為“廢日”,“送竈”後才能烤制食物。如果這個時候家裏有孕婦,冬天的至日就圓了,會生男孩,否則會生女孩。吃冬季至日時,入口必須成對,以求好運。最後只剩下兩塊了,已婚的都是極品,單身的未婚的都是極品。晚上,壹些家庭用時令水果和三種動物祭拜祖先。還有人在這壹天“曬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幹凈,在這壹天曬壹曬,收起來給生病的人以後煮粥。
吃餃子也是冬季至日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江南。“湯圓”是冬季至日的壹種必不可少的食物,它是壹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點。“圓”意味著“團圓”和“圓滿”,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也被稱為“冬天的至日團”。民間有句話叫“吃湯圓老壹歲”。冬季至日團可以用來祭拜祖先或給親戚朋友送禮。在過去,上海人最講究吃餃子。古人有詩說:“家家打米做湯圓,知是明朝的冬天至日。”“圓”就是“團圓”、“圓滿”的意思。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象征著家庭和睦和吉祥。
冬節甜丸通常在黎明前烹制。家人起床後,要吃壹碗“冬節丸”。潮汕民間有句話叫“冬節丸壹吃就過年”,俗稱“加年”,意思是雖然壹年沒過去,但大家都加了壹年。孩子最渴望吃這碗甜藥丸,常常夜裏醒來問天亮?然而天空似乎在和孩子們開玩笑,總是不亮。所以有“冬節夜,悠悠歲月,香丸未煮”的童謠。事實上,每年冬天的至日上,夜晚是最長的,而在冬天的至日之後,它逐漸變短。過去潮汕城鄉也有在冬天的至日上用甜湯圓祭拜“龔司令”、備三祭祭祖掃墓的習俗,在冬天的至日上掃墓被稱為“冬紙”。人死後不到三年,後人要在清明節“過春紙”,再“過冬紙”。在冬季的至日上掃墓,因為冬季雨水少,陽光充足,所以在山野舉行祭祖活動更方便,同時也是壹次娛樂身心的郊遊。
在冬季的至日節,該省的大部分地區都習慣吃餃子。據說在冬天的至日節吃餃子不會凍耳朵。山區的傳統是吃蛋糕。晉南繁榮煮油菜根米湯。有的地方還吃餛飩,有“冬天至日餛飩,夏天至日面”的說法。
在南方壹些地區的冬季至日上吃湯圓據說是由紅豆糯米發展而來的。
在四川的冬季至日吃餃子(餛飩)。
冬天的廣西至日,吃豆腐包子,把豆腐煎成空心,把肉放進去蒸。
蘇州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
蘇州人有“冬至日大如年”之稱,就是特別重視這個節日。節日前,親戚朋友帶著食物送禮,提著籃子和檐箱,擺滿了馬路,這就是所謂的冬季至日盤。節日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冬季至日之夜,全家人團聚吃冬季至日晚餐。任何已婚婦女都必須回到丈夫的家庭。如果她待在父母家,那就是“十飯九空”了。南瓜不要放在家裏過夜,壹定要放在露天的屋頂上,不然會被摧殘的。晚上開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壹定要在鍋裏煮,不然記憶力差。晚餐的菜肴特別豐富。有錢人最少八個鍋壹個暖鍋,外加全雞全鴨大鯡魚紅燒蹄子。如果壹家人出門,也會放壹副碗筷。各種菜名都有吉祥的名字。雞蛋餃子叫“元寶”,肉丸叫“團圓”,線粉叫“金鏈子”,雞肉叫“撲撲騰”,魚叫“吃不飽”,豆芽叫“如意菜”,蔬菜叫“安樂菜”,就像年夜飯的習俗壹樣。飯裏放黃豆,叫“元寶飯”,事先在飯碗裏放兩個燙菱角,吃的時候拿出來,叫“挖元寶”。在夜餐時喝壹種由草藥酒和糖漿制成的非常低度的冬酒,兒童和婦女都可以喝。至於貧困家庭,交了房租,付了賬單,所剩無幾,只好“有錢吃壹晚,沒錢凍壹晚”。
從冬季至日的早晨開始,吃冬季至日餃子(餃子或南瓜餃子)這壹天,它從九點開始,這在冬季被稱為九點,壹直冷到9981。此外,這個習俗是,冬天至日前後會下雨下雪,而且天氣晴朗。如果冬天的至日陽光明媚,那麽年底就會多雨多雪,道路泥濘不堪。所以有“幹凈的冬天至日是邋遢的壹年,邋遢的冬天至日是幹凈的壹年”的說法。
要搞清楚為什麽蘇州是唯壹壹個冬季至日大如壹年的地方,首先要搞清楚冬季至日節氣的由來:幾千年來,中國壹直處於農業社會,為了適應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壹直非常重視天氣和四季的季節變化。3000多年前,夏商時期的《尚書·堯典》中就有關於冬季至日的記載,當時稱為“短日”。周朝初年,在中國形成的二十四節氣中,正式說的是冬季至日,見於《冀中周樹世訓解》。至於冬天的至日,許多人現在照字面理解,認為冬天的至日是冬天來臨的日子。其實它的原意並不是冬天已經到來,而是冬天太陽移動到南極,意思是“極”,所以也叫“南至日”。
提起蘇州冬天的至日大如壹年這句流行的話,確實是很久了,蘇州應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明代嘉靖姑蘇之說“冬尤重,三日市罷,如元旦”,清代《吳李》中也記載“縣民最重冬節”,所以可以說民間有“冬大如壹年”之說。在我們的傳統中,壹直有壹年四季春耕、夏收、秋收、冬儲的說法。所謂冬儲,就是忙碌的秋天過後的休息日,是慶祝豐收的節日。蘇州山溫潤綿軟,歷來是國家的糧倉。宋代以來“蘇州湖熟,天下滿”的流行,應該不僅僅是因為國家重視蘇州這個糧食大後方,更是因為蘇州人重視農業和水利。說到我們蘇州的先民,眾所周知,自商朝末年泰伯去吳以來,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的遷徙,還有居民遷徙帶來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無棣的居民很多都是周朝的後裔。蘇州是壹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有很強的文明傳承能力。至於民俗,自然得到了最好的傳承:按照周歷,壹年的開始是在農歷的11月,所以我們蘇州人遵循周以來的習俗,特別重視冬季的至日,也就不足為奇了。《賈青錄》引蔡赟《武於謙》曰“冬肥年瘦而子別離,猶攻姬家建春”。唐朝的人也說冬天的至日是壹年的新開始。那時候,冬天至日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