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那首詩?——答: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出塞》。
全文是什麽?——答: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品概述
《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邊塞詩的代表之壹。
內容主要是是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體現出了詩人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的信心。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壹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詞句註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朝飛將軍李廣。壹稱衛青。李廣( ?-前119年),漢族,甘肅天水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被匈奴稱之“飛將軍”。“龍城”,甘肅省天水市的別稱,稱天水為“龍城”是自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漢書.地理誌》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裏”之稱。李廣是天水人,故被稱為“龍城飛將”。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翻譯
1.直譯: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裏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像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將軍立馬陣前,壹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2.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裏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壹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壹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賞析
這是壹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壹幅壯闊的圖畫:壹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裏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同時這句詩也是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它的妙處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壹望而知是壹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壹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妳看這開頭壹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裏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壹點之後,妳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以“秦”、“漢”兩代來濃縮整個歷史時段,凝練概括出“秦時明月漢時關”壹句,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終映照關城,而邊疆戰事壹直沒有體止。這樣從千年以前、萬裏之外下筆,自然形成壹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壹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
“萬裏長征人未還”,襲自隋代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還”,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裏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壹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壹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旬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不過在使用的語匯上有所改變。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誌: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萬裏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壹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壹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沈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作品評價
1.《升庵詩話》: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人所難解。李中溪侍禦嘗問余,余曰:揚子雲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禦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批點唐音》:慘淡可傷。音律雖柔。終是盛唐骨格。
2.《唐詩絕句類選》:“秦時明月”壹首,用修、於鱗謂為唐絕第壹,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沈郁;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3.《唐詩直解》:慘淡可傷。結句出人意表,盛唐氣骨。
4.王世貞《藝苑卮言》: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壹耳。
5.《藝圃擷余》:於鱗選唐七言絕句,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壹,以語人,多不服。於鱗意止擊節“秦時明月”四字耳。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
6.《詩藪》:“秦時明月”在少伯自為常調,用修以諸家不選,故《唐絕增奇》首錄之。所謂前人遺珠,茲則掇拾。於鱗不察而和之,非定論也。
7.《唐音癸簽》:王少伯七絕宮同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同“秦時明月”壹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
8.《唐詩摘鈔》: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
9.《此木軒論詩匯編》:好在第二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不可通。“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令人起長城之嘆。詩人之詞凡百,皆不忍盡、不敢盡、只有此壹節尤不盡者,此《春秋》繼詩之旨也。如不信者、試遍覓唐人詩讀之。
10.《說詩晬語》:“秦時明月”壹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邊防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11.《網師園唐詩箋》:悲壯渾成,應推絕唱。
12.《峴傭說詩》:“秦時明月”壹首,“黃河遠上”壹首,“天山雪後”壹首,皆邊塞名作,意態雄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也。
13.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壹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壹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