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父親回國,在國有鐵路北寧線唐山鐵路機械修理廠工作。全家隨父親從天津搬到河北省唐山市,住在鐵路宿舍。1932就讀於唐山鐵路“回轉小學”。
1935年,因為父親被調到天津鐵路局,我家從湯山搬回了天津,所以我轉學到了天津李玟“第壹小學”。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天津淪陷,轉入天津私立木寨小學。
1940就讀於天津私立“渤海中學”。在此期間,我跟隨天津著名篆刻家王先生學習篆刻。
1943中學畢業。由於天津鐵路局已被日本人接管,父親不願意為日本人工作,於是離開天津鐵路局,調到唐山開灤煤礦從事機電修理工作。考慮到全家的安全,父親將全家遷出天津,搬到北平居住。1944因家庭原因休學。後來,經朋友介紹,他進入了位於北京西城武王後胡同的畫社,該畫社由紀冠之、鐘誌福、嚴等人創辦。向畫家紀冠之先生學習北宗山水畫。
1945與音樂結緣。我經常在北京東單牌樓附近的地攤上收藏我喜歡的唱片。音樂和選書有壹個共同點,就是都和佛教有關。比如《龍戲水》每次聽都會讓我的內心非常激動。
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成為徐悲鴻先生親自招收的第壹批雕塑學生。師從李宗進、王林義、滑田友三位教授學習素描、雕塑、陶瓷雕塑創作。在校期間,我還得到了李可染、、艾青、葉、蔣、王、曾竹韶、、宋波等多位名師的指導。1949年4月,國立北平藝術學院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秋末,我和全院師生壹起參加了京郊土改運動,深入農民中研究土改政策。我被土改後期農民的熱情場面所感動,返校後寫下了畢業作品《丈量土地》。
1950作品《丈量土地》獲中央美院“紅五月”創意藝術展壹等獎。同時作品發表在《人民畫報》上,卷1,期1,1。後來在徐悲鴻院長的推薦下,《丈量土地》被派往布拉格參加“布拉格——世界青年節藝術展”,被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收藏。7月從中央美院畢業,在徐悲鴻院長的建議下留校。同時創作作品《朝鮮婦女》,登上《人民美術》第六期封面。徐悲鴻院長對這部作品贊不絕口。
1951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學習壹年。同年,《誌願軍抓捕美國傷員》作品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展出;後來,在北京王府井路口中心的花壇裏豎立了作品《誌願英雄》。
65438-0952年調入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工作室,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研究和交流,協助王先生進行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泥塑創作。同期還創作了反映中蘇友好關系的“出院”小石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54年調回中央美術學院任曾竹韶教授助理,後赴江西景德鎮瓷廠實習。在此期間,他經常感到腿部不舒服。回到北京後,他被診斷為“進行性頸胸腰神經根炎”,不久就開始拄著拐杖走路。
65438年至0955年調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國雕塑廠(後更名為中國雕塑廠)創作組,參與並完成了創作組的第壹項任務:為誌願軍烈士陵園制作兩座大型浮雕和壹幅誌願軍戰士畫像。後來,他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創作了天文學家蒙克壹行和數學家祖沖之的半身像,並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1956年隨吳世偉先生赴武漢創作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橋頭堡水下作品。後在中國雕塑廠負責並組織創作了抗美援朝誌願軍大型浮雕,創作了《拯救誌願軍懷裏的朝鮮兒童》。同年,經著名雕塑家傅先生介紹,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從1958大躍進開始,他創作了作品《從山上引水》,在蘇聯雕塑專家克林杜霍夫的推薦下被放大為“七壹”禮物,放置在北京中山公園保衛和平廣場前。不久,該作品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後來,美國女作家斯諾出版了壹本反映當時中國大躍進的書,其中這座雕塑被選為該書的封面。
65438年至0959年,華先生第二次提出創作“山中引水”(又稱“移山造海”),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同年負責並組織創作了中國軍事博物館廣場“官兵整齊劃壹”群像和北京工人體育場主體雕像。
1960年,河北省保定市派人到中國雕塑廠購買“山中引水”白水泥雕像。水泥雕像運回保定後,先放在保定火車站廣場,再放在保定東風公園。初夏,他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創作了雕塑《民兵渡河河南濟源》。同年被授予北京市文教體育衛生“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獲先進工作者紅旗獎章。1961年腿部肌肉開始嚴重萎縮,在北京針灸治療後略有緩解。6月,轉入河南鄭州藝術學院。9月,因河南鄭州藝術學院解散,調至開封師範學院(原河南大學)藝術系任教。同年,通過河南鄭州壹位老中醫的針灸和中藥緩解了腿部疾病。
1962年被借調到河南省博物館創作李自成雕像。
1963年回到河南開封師範學院藝術系教素描。
65438至0964年借調河南省博物館,參與“農村四清展”雕塑創作工作。
1965他繼續在河南博物院工作,我母親同年在天津去世,心情十分抑郁。秋季參觀河南石關山竹溝李先念、彭雪楓革命根據地陵園。
文革開始於1966。當時他正與湖北藝術學院畢業生安誌進先生合作,為鄭州紫金山公園創作工農兵群像,後又為鄭州焦事跡展創作焦塑像。1969年回到河南開封師範學院,參加知識分子再教育運動。初春,他被派往河南民權縣七旗林場,代表翟林支部進行思想改造,在那裏與丁哲貴、梁秉謙、馬繼光、葉、王邦彥、、劉鐵華、王汝波、邱、王維等生活在壹起。比如鐵花壓面,知識分子再教育,都是那段生活的回憶。
1970年春,他回到北京家中休息,不久被借調到河北省保定市蓮花池公園臨摹大型泥塑收租屋。。
1971年,因大型泥塑收租屋,受到保定市文化局和當地群眾的好評,後正式移交河北省保定市群眾文化藝術館。
1972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需要制作壹個穴居人套裝盒,在老校友李先生的推薦下,被借調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做這項工作。後參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型浮雕《奴隸起義》的創作和波斯俑、陶塑的復制。
1974回到保定群眾藝術館。冬天因為身體狀況,找不到和專業匹配的工作,申請了提前退休。父親於1978年在天津去世。
1980回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結合多年的生活經驗和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他在這壹時期更加專註於陶藝和雕塑的創作,從而進入了壹個創作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