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亭先生是著名的美術史學家,也是活躍在當今書畫界的藝術評論家。他在人民美術出版社第二版。
十幾年來壹直從事美術史的編輯和研究,中國美術出版社高級編輯。這些年來,我壹直在深入思考書法與中國繪畫的關系。他專註於宋元明清書畫研究,堅持創作。《中國宋金元美術書法全集》獲得1986中國圖書獎榮譽獎,發表元代畫家、藝術家趙孟頫等多篇論文。他的藝術評論大多見解獨到,見解深刻,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藝術家特有的直言不諱和對藝術史的深刻認識,贏得了藝術界的廣泛關註。現代書畫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兩種藝術之間有很深的淵源。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對於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至關重要,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加以審視,通過辯證的分析找到相應的答案。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劉龍亭先生。記者:作為知名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您對當代書法的發展有何評價?
劉龍亭:書法不是舶來品,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屬性。文化積澱非常深厚。歷代大家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留下了很多經典著作,可以讓當代中青年學習壹陣子,甚至壹輩子。古代文人壹輩子都在用毛筆寫字畫畫,毛筆在他們手裏的感覺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當代人用鋼筆,鉛筆,簽字筆,筆的種類非常多樣。所以和古人相比,他們在毛筆的性能和筆尖的感覺,用筆,轉,按,沖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但在知識、藝術觀念、視野、思維方式上,有著古代人無法企及的內容時代。書法作為壹個獨特的藝術門類,很難超越前人。所以劉炳森同誌曾經說過,首先要繼承優秀的傳統,要對學前的學生誠實,才能成為更好的書法家。魯迅先生在30年代曾經說過壹句關於抽象繪畫的話,大意是用武斷的廢話掩蓋基本功的欠缺。壹些所謂的現代書法中有沒有這種元素?有些書法家沒有按照八字壹字法和真正的官印楷書的標準,加上壹些不負責任的阿諛奉承,就突然結婚了,那氣勢甚至壓過了那些老老實實研究傳統,認真研究民族文化的人。當然只是壹小部分人。西方人講究陌生、新奇、獨特,強調個性、獨特和自我表達;中國的哲學講究師生關系,這似乎是壹種添磚加瓦的形式,就像壹棵常青的老樹不斷發出新枝,老樹開出新花,書法尤其如此。
趙孟頫上任從湖州到北京,走了壹個半月。他在小篷船上寫了《蘭亭集序》十三篇。現代人住房子,坐汽車,書法卻不壹定比得上趙孟頫。所以物質生活不能代替藝術思維。書法是現代人手中的現代藝術,但實際書法本身是壹門古老的藝術,現在畫家很多,書法家也很多。如果只有名而無實,有太多“毛”也不好。我們應該培養更多名副其實的書畫家。當然,很多人從事書畫創作是壹個好現象。質量要以數量為基礎,但不能流於表面。不應該停留在誰的文字賣出去,誰的畫值壹尺的價格上。畢竟要努力,要動腦筋。齊白石有句詩“九個理由我要做壹只走狗”,我要在常春藤、雪閣、老友三門下轉輪子。現在哪裏還能叫自己狗?出門就得當爺爺。古人沒念過幾塊石碑,手裏的東西也不怎麽樣,就擺出壹幅老爺爺的模樣,自命不凡,招搖過市,目中無人,傲慢自大。不要低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千百年來保持各民族的團結統壹,與文化傳承有直接關系。中國人不提倡朝三暮四。文化藝術不能跟風。真正的藝術家崇尚默默耕耘,持之以恒。
就書法整體水平而言,現代不如古代。雖然數量多,但真正好的屈指可數。有人說,現代書法家不如明清二流書法家,書法要適當的珍惜過去,珍惜現在。概念上珍惜過去珍惜現在是不對的,因為作為壹個現代人,他老了也不能好好的回頭看。然而,這也是當地文化現象中的事實。古人壹生致力於書法,心無旁騖。現在誘惑太多,對藝術也不利,藝術是神聖的,超越是必要的,也是困難的。古人說:“不是巧合,不是時間,是自然,是天賦。”李可染先生說:只有偉大的天才,只要努力,才能成為偉大的畫家。書法家也是如此。記者:作為壹名寫意花鳥畫家,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人畫與中國書法的關系,尤其是集詩、書、畫、印於壹體的中國文人畫的特點和境界?
劉龍亭:說到書與畫的關系,主要是指中國畫。在書畫領域和理論領域有壹種說法叫書畫同源。繪畫比書法早出現兩三千年,始於彩陶。然而,書法和繪畫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主要表現在工具的壹致性上。彩陶圖案是用筆畫出來的。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漢字有六種含義: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指物字、借字、轉註字。第壹,象形字是圖畫,其他如形聲字,指的是事物和認識,也與象形字有關。唐宋以後,兩者的關系更加密切。張彥遠描述,吳道子曾在《歷代名畫記》中向張旭討教筆法,畫藝大有長進。他的筆觸如此之快和生動,以至於他被稱為人民中的畫家。北宋郭在《林誌》中也提到書法與繪畫用同樣的方法。南宋鄧椿在《畫隨》中說:“畫家極有文化。他人多,雖然不知道畫家少;沒有人,雖然畫家很少。”意思是只有有文化的人才懂繪畫,繪畫是文化的載體,書法更是如此。宋代以後出現了蘇東坡、米芾等壹批精於書畫的大師,他們都是大畫家、大書法家,直到後來的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乾嘉以後的趙、吳昌碩、齊白石是書畫結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詩、畫、書法、印刷融為壹體,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風格獨特,成就空前。也包括徐悲鴻先生。雖然在歐洲學的是西洋畫,但是書法也很好,吸收了渭北字體的營養。他的書法很厚重,很獨特,畫的動物如馬腿也是壹筆壹畫,書法很有技巧。徐悲鴻的藝術崇尚中西結合,但他的傳統功夫也相當深厚。
以上是從人的角度對書畫關系的分析。二者的關系還體現在本體論、工具、技法、構圖和綜合藝術內涵上。書法是在繪畫的基礎上高度抽象的,尤其是草書和大草。象形文字,包括甲骨文和大篆,是書寫的初級階段。發展到草書時,出現了懷素、傅山、於右任、林散之等,象形成分少,抽象成分比繪畫多很多倍。從書法的理論和實踐中,繪畫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反之亦然。有了書法的基礎,畫家的線條和筆觸會更有力,更有韻味,更有節奏感;書法家如果會畫畫,寫出來的字比單純寫字的人更富於變化,生動,如畫。
再具體壹點,回到書畫的本體和技法,趙孟頫的四首詩很有代表性:“石白如蠅,木白如筆,故須知寫竹八法。如果有人能知道這壹點,妳就知道書畫是壹樣的。”就是有意識地把書法技巧運用到繪畫中,兩者的關系在於用筆和筆法。畫石頭要像寫壹個飛舞的白體,以顯示其凹凸不平的紋理;用筆畫樹枝就像寫篆書筆畫壹樣,就是中心用筆來表現力度和圓潤,在造型形象上更完美;畫竹子要用“八字法”,如高山落石、千裏雲霧等筆法。比趙孟頫晚壹點的柯九思說得更具體。他說竹子是用隸書畫的,竹枝是用草書畫的,竹葉是用顏的撇號畫的等等。解釋非常具體。其實沒必要這麽正式,可能是因為他怕新手聽不懂吧。我們可以體會到書法和繪畫之間的密切關系。黃在他的班級繪畫中也使用傳統的書法詞語來表達繪畫的意義,如用圓錐畫沙、漏痕、斷釵、等。這些東西也要靈活運用。如果妳對繪畫的理解很淺,就很容易陷入其中,成為技術官僚理論。書畫首先表達的是壹種感覺,壹種思想,壹種感受,也就是妳看到的,想到的。這些筆觸都是輔助的。體驗壹下用筆的感覺,錐畫沙是中心用的筆,篆書楷書用的多。在草書中,還有壹些比較生動的描寫,比如跳進草叢,幹渴地奔向春天等等。感覺無以言表,就是要生動流暢,有氣勢,有力量。這些都是關於草書的感受,但是裏面有圖,很生動。
從清末民初到近代,尤其是在花鳥畫中,詩書畫結合不僅是中國畫的壹大特色,也是中國藝術高度發展的重要因素,使中國畫自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中國畫發展到文人畫階段,就是知識分子畫的畫,從畫面風格上特別註重題跋。比如徐青藤的墨葡萄,他寫了壹句詩:“半生緣成了翁,自習在晚風裏呼嘯。筆底珍珠無處可賣,卻拋於野藤。”這幅畫如果沒有這個題字,那只是壹個葡萄藤,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如果加上這首詩,畫面就萌動起來,相得益彰,充分表現出作者坎坷的心情。他以“三間搖搖晃晃的房子,壹口南腔北調”為題畫山水。這裏面有自嘲,有嘲諷,也有藝術,這是壹種生活態度,是對現實的嘲諷,是壹種無奈的嘆息。可見,文人畫的特點不僅是為他人作畫,更是自我表現。加上獨特的書法,優美雋永的文字,優雅的繪畫方法,徐青藤成為藝術史上偉大的藝術家。此外,鄭板橋的代表作是朱蘭,他題寫的竹詩“我的官邸在於聽簌簌竹”,懷疑是人民疾苦的聲音。其中必有在曹州縣當官的,壹枝壹葉時時牽掛。”它顯示了下層官員對人民疾苦的關註,而詩歌和繪畫顯示了鄭板橋的特殊地位。鄭板橋的題畫詩是這樣的:“四十年來,他畫竹枝,白天寫,晚上想。贅刪留薄,畫生熟。”畫竹並題此詩,表現了他對藝術創作的認真態度和對畫竹藝術境界的追求,這是他對畫竹的理解。齊白石也寫了很多關於繪畫的詩,比如“靜觀之事,人皆恥於聞,門派之事,恥於誇。”我有自己的心,看慣了桂林山水。“這就說明了齊白石的山水畫觀:歷代畫家可以學習和借鑒,但跟風和模仿是沒有前途的,沒有創作的可能。他們應該在真實的山水中寫生。書法在畫上不好,就破壞了畫,畫不好,就達不到應有的藝術效果。這些大師,詩歌,書法,繪畫,在畫面構圖和寓意上是相輔相成的。從圖式的角度來看,題詞是畫面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是壹個亮點,相得益彰。齊白石的印章是在漢印雕版印刷的基礎上大膽創造的,風格獨特,印章雋永,畫面封面和諧。印章裏有他的藝術思想、生活經歷、籍貫,相當豐富。比如《大匠之門》就坦白自己是木匠,沒什麽好隱瞞的。”壹個木訥的俗人”和“壹間白石小屋離不開壹個公職人員”也坦誠。印章看似平淡,實則寓意深刻,幽默風趣。良好的印刷和雕刻。詩歌、書法、繪畫在藝術規範和技術要求上各有體系。壹個畫家能同時做到這四個方面的高超和頂尖水平,應該是書畫的最高境界。
但是,書法和繪畫不要混為壹談。比如廣西的李洛公等人寫篆書把山畫成山形,把鳥畫成真鳥。沒必要把文字變成畫。文字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高度抽象、過度形象化的文字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如畫,而只是壹種形狀。在我看來,中國的書畫本質上都是寫意的,包括京劇。書畫都要格調高,品位高,不僅要有個性,還要有韻味。過去,知識分子寫的客套話被稱為泰格體,或冠格體。寫出來的字橫平豎直,雖然很規整,但也很死板,宣傳性差,押韻,無味。另壹方面,太自由散漫的東西不好,不講究法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規則,方圓就無法實現。不能放任自己,任何藝術都是有規範的。中國的書畫有那麽多的重點和內涵,有那麽高的難度,讓文學士千百年來樂此不疲,從事這壹行的人絕不會後悔。如果簡單易學,就像喝壹杯白開水,就不會那麽迷人,獨特,優雅。
理清書畫關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理清兩者的關系,中國書畫發展規律的問題可以說解決了壹大半。這是壹個大課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如果解決了,中國的書畫就能上幾個臺階。記者:書法和篆刻在中國繪畫中的作用和效果,過去是畫家突出的,但現在很多畫家不重視書法,甚至遠離書法。這種現象對中國畫的發展有什麽影響?
劉龍亭:從解放初期到20世紀下半葉,壹些有成就的老先生們仍然堅守著書畫印刷的傳統。總的來說,年輕壹代逐漸被矮化了。因為五四以後有壹種潮流,就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持批判的態度。解放後文藝政策有所波動,壹會兒為政治服務,壹會兒為工農服務,壹會兒向蘇聯學習,壹會兒向西方學習,對傳統書畫結合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畫學西方,壹種是五四前後學歐洲,以林風眠、徐悲鴻為代表。五六十年代是學習蘇聯,也就是切沙科夫教學法,強調素描是壹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對中國畫的畫法、線描、拓片也是壹個沖擊,尤其是對分不清這些東西的年輕人。然後80後,80後是新浪潮,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了。西方的藝術觀念、藝術流派、藝術風格和作品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在中青年畫家中起到了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積極的壹面是開闊了視野,開闊了思路,更新了藝術觀念。負面影響,從藝術觀念上趨於西化,壹知半解的人有崇洋媚外的心理,總覺得外國的東西比中國的好,好像中國的落後、陳舊;說到西方,就是現代,先進。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認為中國畫可以分為傳統延續、中西融合、實驗水墨三種類型。有些實驗水墨畫像現代主義者壹樣,非常大膽,用噴、淋、濺、散的方法,有些則完全不用畫筆,形狀高度誇張、變形、抽象,讓人看不懂。他們的作品被稱為《無題壹號》《無題二號》等。,有的還能看到似是而非的東西。遠在中國古代,古人就從斷壁殘垣的水印和夏天的雲氣變化中獲得了靈感。所謂白雲蒼狗和想象中畫的雲中山川。可見國畫的文化內涵、表現方法、藝術理念並不落後,現代主義所提倡和推崇的東西也不是沒有我們,只是我們沒有研究過。中國畫不排斥抽象。徐青藤、齊白石、吳昌碩所體現的詩、書、印的完美結合,不亞於《無題壹號》和《無題二號》。壹些現代繪畫所缺乏的是技巧。少數人明知用傳統的方式(詩、書、印的結合)無法超越齊白石、吳昌碩、潘天壽、李苦禪,還夢想壹夜成名,成為風雲人物、潮流引領者。有的為了迎合外國人的好感和青睞,獨斷專行,標榜自己是所謂的“現代繪畫”、“現代書法”。有的畫家把紙放在地上,用鍋碗瓢盆把顏料灑上去,追求意想不到的效果。應該說也有不錯的實驗水墨畫。他們在有了壹定的基本功後,大膽實驗,大膽創造,努力創新,旨在突破前人的藩籬,精神可嘉。但是,實驗的過程是壹個動態的過程,壹個流體狀態,不穩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還有大量的失敗。壹旦成功,我們可以成為每個人。目前,在現代主義和實驗主義的水墨畫中,外界因素往往大於本土因素。記者:您曾經非常關註中國書法的發展,也參與了《中國宋金元美術書法全集》的編輯工作。妳對研究古代書籍和人物有獨特的見解。請期待中國書法的未來發展。
劉龍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書畫重新煥發了青春。黨、國家和社會各界對這門古老而年輕的藝術高度重視,並在新時代融入了新的理念。畫家們以新的姿態從事書畫創作。以現代人的知識和見識,古人是沒法比的。既然古人在原始、封閉、艱苦的條件下創造出如此輝煌的藝術,那麽具有現代知識和眼光的書畫家就應該創作出超越前人的作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壹定會有書畫家出現。未來的每個人都很可能淹沒在現在的眾多書畫家中,因為沒有壹個人是被少數人吹噓或吹噓的,而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有些自封的大師、名家,就算不虛榮,也壹定是淺薄的。像啟功先生和季羨林先生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大師,因為他們年紀大,知識淵博。即便如此,季羨林先生也要“脫帽”,要求他脫下主人和國寶的帽子。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在意這些空洞的頭銜。所以要老老實實的學習,勤勤懇懇的練字,不要自稱大師或者名家。歷史上的兩個王,蘇、黃、糜、蔡、燕、劉、歐、趙,都是後人給的,在“大師”二字出現之前。老師有多大?年紀大嗎?大學問?高水平?還是地位高,官大?中國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當代書畫家如果真的好,不出名也出名,不如實事求是。
畫師需要內功,但不需要說大話。我們有著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我們在某個時期過於否定自己,這種現象到今天也沒有消失。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很多人熱衷於走捷徑,很少關註歷史和古人。我們正處於壹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時代。我們越開放,越需要深入研究歷史。在文化方面,也需要深挖古代,以古鑒今。研究歷史就是要和今天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