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的年畫都受其影響。其特點是色澤精致,色澤豐富鮮艷,牢度持久,對比強烈,古拙粗糙,豐滿緊實,通用性強。用傳統手法構圖,畫面有自己的題材和時間,對象明顯,場景人物安排巧妙,呈現出均勻對稱的美感。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以南10公裏處。雖然是個小鎮,但在古代就被列為中國四大古鎮之壹。尤其是北宋末年,嶽飛在這裏率軍打敗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了紀念嶽家軍的功績,朱仙鎮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王越廟,現在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坐落在這座古廟裏。北宋時期,每逢春節,尤其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門已成為壹種時尚。為了祈求長命百歲,吉祥如意,辟邪。後來北宋衰落滅亡,幾經戰亂,木版年畫衰落。到了明代,開封年畫復興,但逐漸移至朱仙鎮。明末,洪水淹沒開封,萬物荒蕪,朱仙鎮成為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木版年畫作坊有300多家,其作品暢銷全國,所以開封地區的年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個特點:壹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構圖飽滿對稱;四、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第五,門神多典,嚴肅端莊。在朱仙鎮木版年畫中,門神最多,其中秦瓊和尉遲敬德是兩位武將。在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的穿著或不同,或造型各異:脫鞭、騎馬、回鞭、持鞭、豎刀、穿袍等。,款式不少於20種。此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人五子,九蓮花燈,福祿壽。武門神在戲曲中往往是忠臣、義士、各種英雄。不同人的門上往往貼著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的門上貼著仙女、偶兒、三娘;中年人貼在家門上,步步為營;老人們的門上貼著松鶴,延年益壽;孩子們的臥室門上貼著五個兒子拿冠軍,劉海打金蟾等等。
中國中原的壹幅民間木刻。因產於河南朱仙鎮而得名。《東京夢中華》記載,北宋年間,汴京地區的木版年畫已經相當繁榮,每到元旦,廚馬、門神都被印制出來,在街上叫賣。從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鎮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生產門神和紅紙。風格粗獷渾厚,構圖飽滿,色彩鮮艷,造型誇張。品種有巫門神、文門神、神像圖、花絮、掛箋等。巫門神分為將軍、武財神、武士等。文人神祗分福、童子、邪神。印刷方式以雕版和水彩套印為主,壹般壹套六版,有的多達九版。顏色以暖色為主。大部分人物使用白臉紅眼皮,這是其獨特的裝飾手法。透明水彩用於印刷。套印後,木紋在色彩上略有顯現,突出了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現在朱仙鎮成立了木版年畫社。
“門童門童騎著紅馬貼在門上守著房子;看門的看門的拿著大刀,大鬼小子進不去……”這是壹首歷史悠久的民歌。而“門神”就是年畫!
當壹顆心隨著“門神”騎著紅馬從遠方來,我感動!被她悠久的歷史和艱辛所感動。我驕傲!以她的出生地在開封為榮。
說起木刻門神的由來,我們來聽壹個老壹輩人講的古老傳說...
當時,秦王李世民帶兵攻占了開封。當地的長輩向他訴苦:連年戰亂,城裏晚上鬧鬼,百姓無法生活。那天晚上,李世民多次被噩夢驚醒,無法入睡。秦瓊將軍和尉遲敬德知道這壹點,就威嚴地站在門邊,壹手拿著雙鐧,壹手拿著金鞭,夜裏什麽事也沒有。李世民靈機壹動,讓謀士畫了秦瓊和景德的雕像,貼在兩個城門上,以保護人民的安全。
朱仙鎮壹個聰明的木匠來到開封,在城門口看到了將軍的畫像。回來後,他把這兩個人的肖像刻在壹塊梨木板上,印成門神。木匠的門神供不應求,後來門神發展成喜慶節日用的年畫。從此,朱仙鎮年畫壹舉成名。
傳奇歸傳奇。歷史表明,中國木版年畫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的開封。
《東京夢中華》記載:在首都開封,“大年初壹,門神印制,街上叫賣,鐘馗、桃板、桃符、財門鈍驢,折回鹿馬,貼於天上……”門神在宋代被稱為“紙馬”、“紙畫”。翻開歷史畫卷《清明上河圖》,“王紙馬店”門前的門神畫像清晰可辨。北宋的門神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壹幅。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嶽飛與朱仙鎮》載:“紅紙門神是過年的東西,是鎮上最有名的特產。在過去的鼎盛時期,這個行業有300多人……”當年朱仙鎮有300多家店鋪,年畫產量高峰年達到400萬張。每年冬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聚集在壹起。《守門人,守門人,騎著紅馬》,朱仙鎮木版年畫坐著載糧河的船走遍了全省,去了山東、江蘇、湖北、福建、甘肅、寧夏...
走進人們的生活。
清朝中期以後,黃河多次泛濫中原,朱仙鎮受災嚴重。到20世紀初,鎮上只有70多家年畫公司。
民國初年,朱仙鎮經濟蕭條,生意銳減,只剩下40多家年畫作坊。抗戰前夕,為了生存,年畫業搬遷到開封市的書店街、南門巷、西街、東街、土街。
1938年,日軍占領開封,使得古城內各行各業萎靡不振,年畫行紛紛倒閉或轉行。解放前夕,開封的年畫作坊所剩無幾...
中華民國成立於1949年。壹群藝術家和年畫藝術家創作了贊美和平和勝利的年畫。20世紀60年代初,開封組織了壹批老藝術家,開始收集古代年畫,創作雕版年畫。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文學藝術遭到破壞,許多木版年畫和舊版本被放火焚燒。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封、朱仙鎮先後成立了木版年畫社、研究會,恢復了幾個知名品牌。2004年9月,“中國朱仙鎮年畫博物館”的大牌子掛在朱仙鎮大關帝廟的大門旁...
朱仙鎮壹幅木刻年畫的歷史,折射出中國歷史的滄桑。千百年來,隨著歲月沈浮,讓後人的思念如此久遠...
作家馮驥才先生說:“中國的農耕文明與大自然的節奏有關。過年的時候,更多的理想和願望會進入人們的內心,這體現在過年的文化中。中國的年畫文化有壹個特點,就是盡可能地把生活理想化,讓理想更加生活化,這壹點在年畫中有所體現。年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有很多吉祥圖案。有各種各樣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文化符號很多,這方面的中國藝術沒有壹個可以和年畫相比的!”
朱仙鎮木版年畫以其粗獷的線條、簡練的情節概括、飽滿勻稱的構圖、簡潔生動的形象、豐富濃郁的色彩,在中國眾多的年畫流派中獨樹壹幟。
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常見的門神是兩位武將秦瓊和尉遲敬德。《馬背上的鞭子》中的兩位將軍壹手拿著鞭子和狼牙棒,壹手勒著韁繩,形象威嚴、威嚴。新年伊始,成千上萬的家庭裝飾庭院的大門,以避免災難和驅邪。以秦瓊和景德為題材的門神畫有20多種不同規格和風格,是朱仙鎮最好的木刻門神畫,最受群眾歡迎。
《鐘馗》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又壹傑作。
根據鐘南山道士鐘馗驅鬼的故事改編。畫中鐘馗張牙舞爪,蓄滿胡須,裝飾效果十足,俗稱首席。有人說這種人物可以降伏惡靈威赫的心魔,保護家宅不受惡靈侵害,所以被稱為“鎮宅中的鐘馗”。《鐘馗,鎮宅》在中國民間有著獨特的知名度!
如今,各種版本、不同包裝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不斷問世。開封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中原孕育,充滿了泥土氣息和純正的民俗風情,展現了生命的活力!
偉大作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河南朱仙鎮的年畫...線條粗而有力...都不沾粉,人物也不撒嬌,很有地方特色,有北方年畫獨有的特點。”魯迅先生的話很準,應該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精髓。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千百年來,他們世代傳承,師徒相傳。
木版年畫非常重要。壹幅好的木刻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線描的風格和力度,又體現了木刻年畫的木質。好的雕刻主線是獨立的藝術品。
普通年畫是用黑、黃、紅、丹、綠、紫,先淡後濃,再依次疊印而成。高級年畫、偶像的眼睛、胡須、服飾,最多需要用墨水、金粉、顏色塗滿9次。朱仙鎮木版年畫是刀與板、色彩與紙、藝術家與傳承、人與歲月的對話...
“簌簌,簌簌”的印刷聲催發著染後傾斜的年畫,讓人感受到翻頁的日子...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表達的主題和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信仰壹脈相承。
據統計,開封和朱仙鎮的年畫藝人創作的舊年畫約有500種。至今留存下來的歷史版本有100多個。許多著名的歷史商店和商號都帶有時代的烙印——二合永、天成德、二天成、天意德、萬通、景德永、天順德、高德隆、天信德、紀昀、匯川和運通。
對於民間藝人來說,木版年畫是老壹輩傳下來的,不能拋棄!他們非常重視印刷年畫。畢竟這個源於民間的吉祥物是不可替代的。民間藝人不能說實話,但他們都在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傳承而努力,默默耕耘。
我們在朱仙鎮腰鋪村遇到了壹個叫辛四輝的老藝術家。90歲的他是朱仙鎮在世最老的木刻年畫藝人。壹提到印了壹輩子的門神,老人就清醒過來,給我們講了他因為印得快,被作坊圈裏稱為“火車頭”的故事。
開封府有個畫家叫郭太雲,13歲,在“紀昀”老店當學徒。聽他講木刻年畫裏的樣子,讓妳覺得很神秘。看他印年畫的利索勁兒,真的感覺不出郭師傅已經76歲了。
張出生在朱仙鎮的壹個木版年畫世家。10年來,他雕刻、臨摹、創新了200多組年畫。張師傅家裏的壹把兩尺長的祖傳切紙刀讓遊客大開眼界,但看到他刻年畫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只見他手裏的刻刀“砍”、“跟”、“撐”、“挑”,像極了敵人的嶽家槍法。
還有張紀中、姚景棠、任鶴林、劉、尹...讓我們也記住這些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做出貢獻的人。他們印制的年畫不僅裝點了祖國,也走向了世界。但是他們擔心如何將年畫的技藝傳承下去!
開封和朱仙鎮從事木版年畫印刷的民間藝人只有20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後繼乏人沈重地壓在他們的心上,也壓在中國木版年畫之鄉朱仙鎮人民的心上。
2002年6月5日至10月,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聯展在古都開封和歷史名鎮朱仙舉行。這項活動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歷史性開始和啟動。木版年畫搶救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項目。
2004年6月,河南省第壹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性工程——朱仙鎮木版年畫在開封啟動。筆者有幸成為《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朱仙鎮卷》編輯組和電視攝制組的壹員,在興奮之余也感受到了壹種責任和壓力。在古城、名鎮、街巷、村落裏,執著地追尋著中國“門神”神秘而沈重的足跡。感受年畫作坊工藝流程中的質樸;欣賞行業習俗和韻腳中的神奇;我們在習俗和歲月之間慢慢行走;我們流連於年畫和故事中...
在壹年的時間裏,我們采用文字、照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對朱仙鎮木版年畫進行了靜態和動態的視覺記錄。今年6月,已完成6萬字手稿、近1000張圖片、100分鐘的電視片。帶著家鄉人民的重托,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朱仙鎮卷被送往北京。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年畫的源頭。時至今日,它仍然具有傳遞人類長久以來的文化記憶和信息的功能。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價值,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瑰寶。
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性項目,需要搶救人才,搶救老木刻,搶救原汁原味的手工藝技藝。但往深處說,保存下來最重要的還是解讀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內涵!就是對待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理念!歷史城市文化第壹。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文化的名片——張珍貴。當然,它們也是開封發展文化產業的無價之寶!
“門童門童騎紅馬”,朱仙鎮木版年畫任重道遠...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項遺產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河南省開封市郭太雲被文化部確定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平陽木版年畫
起源於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今臨汾市),在宋金至明清時期廣為流傳。
宋代,自畢升發明活字排版印刷以來,中國雕版印刷業空前繁榮。北宋滅亡後,金人在汴梁擄到平陽的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展了這壹地區的印刷業。平陽在金代成為雕版印刷的中心。官方在此設立出版機構,管理私人書店和書坊,逐漸繁榮了這裏的雕版印刷。
木版年畫是用傳統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畫。平陽木版年畫的雕刻者大多是農民。他們通常在業余時間耕種和創作年畫出售,這成為了壹種副業。平陽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壹起,是我國壹直以年畫聞名的產區之壹。
平陽木版年畫的主題大多是關於人民的習俗,神話傳說,花卉人物,魚類,昆蟲,鳥類和動物。因為木版年畫通常是在過年或喜慶節日時張貼和使用,內容以歡樂吉祥為主,維系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畫的形式隨著實用性和需要而變化。木版年畫包括中堂畫、門畫、影壁畫、門畫、窗畫、屏風畫、竈龕、桌裙等。在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上,經過漫長的歷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力。平陽木版年畫不受自然現象和客觀文物的束縛,采用集中浪漫的表現方式。運用註重人物傳神、寓意象征的手法,力求畫面完整、造型誇張、形象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在色彩的運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限制,註重色彩對比,艷麗明亮,給人壹種豪放、健康、灑脫的感覺。
明末清初是平陽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當時這裏的年畫遠銷華北、西北、內蒙、東北。僅在臨汾市,有利順畫店、德龍畫店、興昌畫店。洪洞縣瑞蘭齋天臺畫局和曲沃縣桐城紙品局常年雇傭許多工人印制木版年畫。在農村,自制的木版年畫印制在全國各地。每年臘月,晉南城鄉市場都有地攤和書畫、窗花、對聯,隨處可見,相當繁榮。近年來,平陽木版年畫越來越繁榮,並已進入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更加關註平陽木版年畫,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山西文化的壹個窗口。
佛山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的主要品種起源於明代永樂年間,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至民國初年、抗日戰爭前達到鼎盛。遠銷華南、西南各省及東南亞,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壹起成為中國四大著名木版年畫產地之壹。
佛山木刻門畫可分為工筆、意筆、木刻套印、木刻印線手繪等。具有構圖飽滿、造型誇張、色彩濃烈、線條簡潔蒼勁、粗獷凝練、極具裝飾性的獨特風格。其色彩以紅、朱紅(丹色)、黃、綠為主,尤其是填丹是佛山門畫所特有的(即以丹色為底色),經得起日曬雨淋而不變色。
佛山木刻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區、地域特點、風俗喜好印制不同題材、不同色彩的門畫。人們根據大門、門等不同的地方,掛上不同主題的門畫,表達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新疆木板年畫
新姜木年畫起源於北宋,興盛於清代中葉。它是在傳統雕刻和印刷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其繪畫和刀雕線條細膩,技法獨特。印刷的年畫色彩鮮艷,人物形象生動。它的內容和主題與傳統的春節習俗密切相關。千百年來,它寄托了人們祈求幸福、辟邪避禍的美好願望。
今年65438+10月17是寒冷的壹天,山西南部漫天飄雪。然而,新絳縣木版年畫傳承人郭全生心中卻有壹個熱切的希望。他剛剛參加了在河南舉行的全國木版年畫研討會。他壹回來,就迫不及待地把他的好朋友、老木刻年畫家天府城的傳人蘇廷生請到家裏來討論。
新絳縣制作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新絳縣是西周荀國所在地,春秋時稱為新疆故裏。千百年來壹直是山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七十二行之譽。北宋時期,由於雕版印刷業的繁榮,木版年畫開始興起,並在清代中期達到頂峰。當時新疆木刻年畫和天津楊柳青。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新絳縣的木版年畫老字號包括七大名門和八小名門。加上散落在農村的十幾家畫院,全縣共有30多家老字號,老字號京基書店的後人至今還流傳著他們祖上創業時的故事。新姜木年畫的雕刻和印刷技術非常復雜和精美。從畫圖到最後印出壹幅年畫,需要十幾道工序,包括高超的繪畫水平,良好的雕刻技藝,以及掌握套印的竅門。成為壹幅成熟的新姜木年畫絕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新姜木年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容、題材和形式。
新疆木刻年畫有神仙、財馬、戲曲、美人、門畫、四屏等十余種。繪畫技法既工筆又寫意。印刷方法包括單行印刷和套印印刷。使用的顏色是簡單的紅色和黃色,也有黑色,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其內容反映了強烈的時代特征。
然而到了80年代,隨著工業印刷的快速發展,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年畫迅速占領市場,手工制作的新絳木版年畫因為成本過高而淡出歷史舞臺。那段時期流散在民間的畫基本都被破壞了,很多都被國內外的文物販子買走了。
當時,作為縣博物館的館長,林永茂出於壹種歷史責任感,盡力購買和收藏了170多幅畫,並參觀和記錄了其工藝和方法,從而保存了這壹珍貴的民間工藝。令人欣慰的是,當時還是農村小木匠的郭全生,在壹村壹村制作家具的過程中,偶然看到壹些木刻年畫,被這種古老而精致的藝術深深吸引,從開始的好奇臨摹,走上了木刻年畫的傳承創新之路。
十幾年來,郭全生迷上了繪畫和篆刻技藝,花了幾萬元收集畫板,購買原料。但他的行為不被人理解,郭全生卻執迷不悟。他覺得這麽好的藝術又會被世人關註。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越來越重視,新絳縣的江州鼓樂、程尼巖等古老藝術不僅得到了搶救和保護,而且走向了市場,形成了產業化,帶來了當地的知名度和可觀的經濟效應,而木版年畫卻長期不受重視。2008年以前,國家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關於木版年畫的有12項,但新疆縣木版年畫榜上無名。
2007年,新絳縣對全縣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壹次摸底調查,木版年畫引起了人們的關註。今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縣裏推薦郭全生參加全國木版年畫研討會,誠邀馮繼才來此參觀。馮驥才指出,當務之急是搶救和保護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後和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畫壹起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新絳縣政府正在努力進行普查,收集木版年畫的相關資料,並提出壹些保護意見。對於有識之士來說,更有信心繼承和創新這項古老的技藝。
中華民族獨特的想象力和典型性所創造的新絳木版年畫,猶如壹顆明珠,曾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在歲月的輪回和有識之士的保護下,又壹次向世人展示了美麗的容顏。令人欣慰的是,當地政府正以自覺、清醒、全面的精神,對這壹遺產進行科學的挖掘和整理,相信會得到更好的延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