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為何"官哥″不分
為何“官哥不分”
作者: 萬樹玉
明代迄今,古陶瓷領域壹直存在“ 官哥不分” 之說。“ 官哥不分” 指什麽? 這是說, 宋代的五大名窯中,官窯和哥窯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難分仲伯。明浙江錢塘人高濂說:“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 見其著《燕閑清賞箋》)明萬歷進士屠隆列舉他的眾多文房瓷具更是官哥並提,不予區分。(見其著《燕閑清賞箋》)當然,這裏的“官窯”是指狹義的北宋南宋官窯,而不包括汝官窯和鈞官窯。汝、鈞窯和哥窯實在是南轅北轍,大相徑庭,難以扯在壹起。
為什麽“官哥不分”呢?根據迄今掌握的資料和達到的認識,筆者認為,所謂“哥窯”應是古文獻上出現的壹種人為誤傳,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最具“傳世哥窯”和社會上人們習慣稱謂“ 哥窯” 基本特征的, 應是北宋官窯。這便是“ 官哥”不分的奧秘所在。
現擬從以下三方面進壹步作些論述。壹、古文獻上涉及的元“ 哥窯”、龍泉 “哥窯”(亦即琉田“哥窯”)和鳳凰山“哥窯”均非真正的哥窯窯口。為便於比較、甄別,有必要根據“傳世哥窯”和社會上慣稱“哥窯”,對“哥窯”含義作如下界定:以單色(壹般是黑褐色)或雙色(壹般為黑褐色和黃色或紅色)線網紋開片和紫口(壹般呈棕紫色或黑紫色)鐵足(壹般帶赭色或黑色)為基本特征,以粉青為基本色調的宋代官瓷青瓷。人為著色線網紋開片,紫口鐵足,以及官窯青瓷,均是構成宋“哥窯”的要素,尤其是鐵線網紋和金絲鐵線網紋,是必不可缺的最根本特征。現在人們已完全習慣將開細小鐵線網紋或金絲鐵線網紋的青瓷稱“哥窯”或“哥釉”(“哥窯”的明清仿品),對於是否有紫口鐵足現象似已並不在意。
元代山東人孔齊所撰《至正直記》中談到的“哥窯”實指元仿南宋官窯。它說:“乙未”(按:元至正1 5 年, 即公元1 3 5 5 年) 冬,在杭州時, 市( 按: 意“ 買” )哥哥洞窯器者壹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按:在江蘇宜興南)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既然是哥窯就應直稱“哥窯”,為何稱之為“哥哥洞窯” 和“ 哥哥窯” 呢? 原來“ 哥哥”是元人使用的蒙語,有“當官者”之意,“哥哥洞窯”、“哥哥窯”就是官窯。
南宋時杭州先後有兩個官辦窯場,壹個是鳳凰山的老虎洞,另壹個是烏龜山的郊壇下,帶“洞”字的窯場只能是老虎洞。而且,據杭州考古所發掘老虎洞所作地層分析, 老虎洞不僅是南宋官窯器的窯址, 也是元代中晚期元官府燒造仿南宋官窯器的窯址。所以,“哥哥洞窯”或“哥哥窯”很可能就是指元代時在老虎洞燒造的官窯,這種官窯自然就是元代仿南宋官窯,“哥哥洞窯者”也就是這種仿南宋官窯產品。“絕類古官窯”中的“古官窯”顯然指南宋官。杭州考古所副所長杜正賢曾直接參與老虎洞遺址發掘工作,他經對有關實物資料研究分析後指出:“老虎洞元代窯場是由官府控制的為當權者燒造‘仿南宋官窯’的壹處窯場。……此處窯場生產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窯’瓷,卻在元代文獻中只字未提‘ 仿南宋官窯’5字,而用‘哥窯’、‘哥哥窯’權以代之,其原因也許是元當局者不想與‘復宋’有關的言語而已。”(見《南宋官窯瓷鑒定與鑒賞》,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版)老虎洞發掘實踐足以證明,元人孔齊在論及元仿南宋官窯時無意間陰錯陽差地創造了“哥哥窯”這樣壹個名詞,成為五大名窯之壹“哥窯”的始作俑者。
明代《浙江通誌》(1 5 6 1年印行) 提到的龍泉“ 哥窯” 也並非是真的哥窯窯口。《浙江通誌》稱, 在浙江的處州( 今麗水、青田、龍泉等壹帶)龍泉縣硫田(今大窯)“相傳有章生壹、生二兄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 , “ 兄曰哥窯, 弟曰生二窯”。5年後1 5 6 6年刊刻的明嘉靖郎瑛著《七修類稿續稿》又為此通誌作了三點具體補充、註腳:(1)章生兄弟在處州龍泉各燒壹窯,除繼續稱兄燒的為“哥窯”外,又稱弟燒的為“龍泉窯”;(2)章生兄弟燒窯的時代定為南宋;(3)“哥窯”的特點是釉色“皆青,濃淡不壹,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壹”,“多斷紋,號曰:百圾碎”。《浙江通誌》和《七修類稿續稿》的記述曾廣為傳播和引用, 有的稱之“琉田哥窯”、“龍泉哥窯”,有的幹脆說“龍泉哥窯”的窯址就是浙江龍泉縣的大窯、溪口兩地。但現在看來,這種“哥窯”稱謂水份頗大。首先,迄未找到章生兄弟燒窯的痕跡。“ 19 7 9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宮和南京博物院等單位聯合對浙江龍泉窯進行了大規模拉網式的調查和發掘,也沒有發現關於章氏兄弟的任何歷史足跡或是相關窯址”。(唐愷:《宋元古瓷》,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年1月版)其次,在龍泉大窯和溪口壹帶窯址發現的青瓷黑胎(其實是灰黑胎)厚釉和白胎(其實是灰白胎) 厚釉制品是南宋仿官貢瓷,與傳世哥窯大不壹樣,這是古陶瓷界占主要傾向的看法。其實,它們與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哥窯”概念也不可同日而語。有人認為,這些仿官瓷具有哥窯的片紋、紫口鐵足等主要特征,其實不然。其中黑胎的紫口鐵足只是很少壹部分,有人統計,黑胎龍泉只占白胎龍泉的百分之五。
2
片紋大多是類似蟹爪紋或葉脈紋的自然開片,帶有著色線網紋的“百圾碎”很鮮見,如有也是單色線紋,更不見有典型哥窯普遍存在的雙色金絲鐵線紋。
1966年龍泉發現的具有深灰色胎、紫口鐵足、褐色線紋的壹只碗,已屬個別現象。筆者也難得見過壹件類似的開單色褐色線網的出戟尊。再次,龍泉大窯、溪口等處燒造的仿官器還普遍存在社會認可“ 哥窯”不曾出現過的過燒現象,無論是粉青還是灰青、黃綠色,釉面上都呈現黝黑色調,似是蒙上了壹層灰紗。如將壹件龍泉仿官瓷推向社會,恐怕誰都不會以“哥窯”加以接受。至於鳳凰山“哥窯”,亦即明代浙江人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中所寫到的取胎料於杭州鳳凰山下的“ 哥窯” , 作者只說它“ 燒於私家”,“隱紋如魚子”,則完全是毫無依據的捕風捉影。
二、南宋修內司官窯與“傳世哥窯”之間難劃等號。有色線紋開片和紫口鐵足是“傳世哥窯”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修內司官窯的基本特征, 因修內司窯瓷具有著色線紋開片和紫口鐵足的只是很少壹部分,屬局部現象。有人就根據這壹局部現象推斷出“傳世哥窯”就是修內司官窯,這完全是不了解情況的誤解。還有人認為,宋代哥窯器很可能就是修內司官窯燒制過程中意外產生的“釉面的冰裂狀”的特殊器物。
正常的修內司官窯器就有很大壹部分呈冰裂狀開片,但冰裂紋恰恰不是宋哥窯特征。此說更脫離實際。2 0 0 0 年, 筆者曾在杭州古玩市場檢閱過四五百塊修內司官窯瓷片,好不容易才發現三四塊帶單色線紋的瓷片,而帶雙色金絲鐵線紋的壹片都無;有紫口鐵足的也寥若晨星。到杭州陳列修窯瓷和郊壇下窯瓷的南宋官窯博物館所看到的,也是大多數無著色線紋和紫口鐵足。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杭州考古所編錄的《杭州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壹書(2002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獲悉,在145件修內司窯器物圖片中,具有著色線紋的僅7件,而且都是單色線紋,無金絲鐵線;大多數開無色的冰裂紋和蟹爪紋(也可稱葉脈紋)。具有灰黑胎足的5 5件,絕大部分無紫口,圖例上標明“紫口鐵足”的,可見也是鳳毛麟角。親自經歷老虎洞窯發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的杜正賢、周少華就明確斷言:從修內司和郊帶有金絲鐵線的北宋官窯瓶壇下“ 兩處官窯遺址中出土的幾十萬片官窯瓷片中並無發現有‘金絲鐵線’ 、‘ 文武片’ 、‘ 鱔血紋’、‘蟹爪紋’、‘梅花片’、‘墨紋’等富有詩意的紋理。常見的紋片多為自然形成,有的紋細似絲, 有的裏外兩層開片, 呈冰裂狀,亦稱冰裂紋。……有人把‘紫口鐵足’現象作為南宋官窯的主要特點,這是壹種誤解。……從出土的大量瓷片看,有許多器物是沒有這壹特征的。”(見《南宋官窯瓷鑒定與鑒賞》, 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版)所以,可以較肯定地說,“傳世哥窯”非修內司官窯。
三、從開封近郊劉莊、王莊和開封市區流入社會的北宋官窯瓷片和殘損器看,從國內其他地方出現的在總體風格、形制、施釉、裝飾工藝等各方面與劉莊王莊及開封市區器物壹致的官瓷看,在眾多宋瓷窯口中,北宋官窯(亦即汴京官窯)最具傳世“哥窯”和社會認可“哥窯”的基本特征。(1)估計存世北宋官窯器約有400多件,除因施釉、燒造過程壹時疏漏或窯變等因素,造成個別器物釉面純素無紋外,這些器物幾乎都有單色的鐵線網紋或雙色的金絲鐵線網紋,兩者的數量比例幾乎相等。鐵線通常表現為黑色、褐色、紫色,金絲呈色有黃有紅。對於這些人為著色線紋的成因已有諸多說法,如在胎表裂痕處填充草灰或紫金土或墨汁等。筆者以為,在素坯燒成後多次(三四次)上釉過程中,第壹次上釉入燒後,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器表出現裂隙後,在不同形狀的隙縫中填入壹種或兩種著色劑,然後再上釉入燒。所以第二次上釉燒成後就形成了這種著色線紋,嗣後再次上釉入燒就不會再有變化。鐵絲紋和金絲鐵線紋呈現各種形態。有細網紋和大網紋,疏網紋和密網紋;在金絲鐵線網紋中,壹般鐵線紋較疏,金絲紋較密;有的金絲紋呈梅花形。有人認為,開細小片紋的是“哥窯”,開大片紋的是宋官窯。這是對北宋官窯實物見得少所致,實際上這兩種片紋狀況北宋官窯都具有。(2)北宋官窯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鐵足現象。主要表現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數灰黑底,口沿顯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淺不等。紫口的產生,並非全是口沿釉薄所致,部分原因是人為地在口沿敷了有色護胎液。北宋官窯器中約有四分之壹是純正黑胎,這些黑胎器都是黑色底足、黑紫色口沿,可謂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鐵足。它們顯然有別於龍泉仿官瓷、修內司官瓷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窯瓷的灰黑胎,後者原料來自杭州鳳凰山的紫金土。不少具有“哥窯”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窯器還帶有表明北宋官窯身份的底款, 如“ 奉劉妃” ( 劉氏系宋徽宋得寵貴妃)、“後苑”、“ 禁苑” ( 均為宋徽宗揮霍縱樂的禦園)、“尚食局”(北宋宮內主管禦膳機構)、“修司(北宋主管皇城太廟修繕) 、“ 天章閣”(北宋朝廷掌握的三大學府之壹) 、“ 包公府” ( 北宋汴京府衙)、“八作司”(北宋朝廷掌管宮城手工作坊的機構)等。據估計,自金、後,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數北宋官窯器開始流入社會, 其中壹些就落入明代上層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和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細碎紋”和“魚子”紋,都應是北宋官瓷的細密網紋開片;後兩人稱為“鱔血”紋和“黑紋”的當指北宋官瓷中的紅色絲紋和鐵線紋;他們稱為“梅花片”紋的也該是北宋官瓷中呈圓形花瓣狀那壹類金絲網紋開片。由於北宋時沒有對北宋官窯的文字記述,北宋官窯的燒造總量有限(可能要少於汝瓷、鈞瓷),徽宗朝廷對官瓷的使用範圍控制極嚴(直到金兵占領開封,發生靖康之難後,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所以壹般都缺乏北宋官瓷的概念,壹旦有機會遇到時,便檁梁不分、騾馬不辨,誤將它們稱作“ 哥窯” , 或與南宋官窯混為壹
談。
綜上所述,“哥窯”壹說原自誤傳,後人又以誤傳誤,將其忝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中,並將北宋官窯(汴京官窯)作其替身,它的基本特征亦就是北宋官窯(汴京官窯)的基本特征。從這角度講,自然便會產生“官哥不分”的概念。但對元仿南宋官窯的“哥哥窯”、南宋仿官窯的龍泉“哥窯”、南宋鳳凰山“哥窯”和南宋修內司官窯而言,它們並不具備“傳世哥窯”和
社會上慣稱“哥窯”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存在“官哥不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