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英雄和領袖。他姓公孫,名軒轅,號。友雄。因為他最早是在吉水(曲水)奠定事業的基礎,所以也被封為吉。因為出生並主要生活在陜北黃土高原,所以被尊為黃帝。五千年前,黃帝完成了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結束了野蠻時代,中華民族開始步入文明。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統壹了中原各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 * *主人的國家,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黃帝時代,他做衣服,造船,養蠶,造字,造藥,定算術,發明指南針,等等。他被後人尊為中醫始祖。相傳《黃帝內經》是他與臣子齊伯等人對話編輯而成。
2.齊波,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生。他從小就善於思考,有很大的抱負。他喜歡觀察自然事物和現象,如太陽、月亮、星星、天氣、山脈和植被。他還懂音樂,會制作樂器,會測量太陽的影子,多才多藝,聰明絕頂。看到很多人死於疾病後,決定學醫,到處拜訪良師益友,成為名醫。黃帝為了治病救人,尊他為師,壹起探討醫學問題。《黃帝內經》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用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的。齊伯也被稱為齊石天。
據相關史籍記載,齊伯著作約有8種:《漢書·藝文誌》1載黃帝、齊伯按摩十卷;2.《隋書經籍誌》載《齊景波》十卷;3.《新唐書·易文誌》載有《齊伯灸經》壹卷(《宋史·易文誌》載有黃帝關於《齊伯灸經》的問題);4.《宋史·易文誌》載有《齊波針經》壹卷;5.《藝文誌》載《黃帝齊伯針論》二卷;6.《同治藝文略》載《齊波精集》壹卷;7.崇文穆宗載有壹卷《黃帝齊伯針灸要目》(宋世義文誌載為《齊伯針灸要目》);8.《朱堂書目》收錄了齊波五藏。
黃綺,齊伯和黃帝的合稱,據說是醫生的祖先。《黃帝內經》是醫學的奠基之作,其主要內容是以黃帝與岐伯之間的問答體裁寫成的,所以被後世的黃綺稱為《黃帝內經》。而且從這個外延來說,是指正統的中醫、中藥,更是中醫、中藥的代名詞。同時,“黃綺”組合的新詞也有其相應的意義。如“黃綺之術”、“黃綺之道”,指的是中醫學術或醫學的技術和理論;“岐黃家”指的是中國醫生和中醫專家;“黃綺書”指的是中醫的書;“黃綺產業”指的是中藥產業等等。
3.炎帝,即神農氏,原是流域姜部落的首領。後來,他發明了木壘作為農業工具,教人們種植作物,制作陶器和紡織品,並使用火。因功績卓著,以火攻王,故封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被後人尊為農神。
神農曾經跋山涉水,嘗遍各種草藥,尋找治病解毒的良藥,以求保命。後來因誤食“火滋滋”斷腸而死。神農的《本草經》就是根據他的著作寫成的。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因此,顏地被認為是中醫的始祖。
4.張仲景(公元150-219),名機,字仲景,是古代壹位偉大的內科醫生。東漢南陽縣人,河南南陽醫聖張仲景故裏。據史書記載,仲景少年時“在同郡張伯祖學醫,博采眾長。”相傳漢獻帝初,張仲景升任孝宗,建安年間,官居長沙太守。寫於三世紀初(200-210)的《傷寒論》(卷16),是世界上第壹部總結經驗的臨床醫學著作。它是辨證治療的第壹步,是中醫臨床醫學的主體。從唐代開始,仲景學說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日本、朝鮮等國人民稱他為醫學“先師”,祖國人民稱他為“醫聖”。有“醫派之仲景,亦儒派之孔子”之說。
張仲景的醫學著作《傷寒論》。
張仲景根據自己多年的辨證論治經驗,寫了壹本書,叫《傷寒論》,十六卷。
《傷寒論》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是我國第壹部臨床治療學的巨著。它記載了疾病和各種傳染病的各種治療原則和方法,為中醫治療學奠定了基礎。書中將疾病分為幾項,每項先介紹臨床表現,再根據辨證分析將其定義為某壹證候,最後根據證候提出治法和方藥。建立了中醫辨證治療的系統理論體系,成為歷代醫家辨證治療的典範。他所確立的“辨證施治”原則,是中華醫學偉大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在世界醫學中獨樹壹幟,獨樹壹幟。* *與《黃帝內經》壹起奠定了中醫的理論體系,使之成為壹門完整的科學。清代醫宗《金鏡》對該書的評價是:“古經無法,自此有法有規,是誠醫聖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就失傳了。唐宋以後又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壹起被稱為“中醫四書”。僅張仲景壹人就占了兩部,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至今仍是學習中醫理論和中西醫臨床治療的重要書籍。1700多年來,這兩部著作不僅在中國得到了醫生的高度評價,而且自隋唐以來,張仲景的著作和學說就已傳播到國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從晉代至今,中外學者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進行了編纂、註釋、研究和發展,著述達1700余部,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和專論,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張仲景的生平事跡非常豐富,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只剩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創始人。為了紀念張仲景對醫學的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鐘的《傷寒論》及其辨證論治思想對當今臨床實踐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5.皇甫謐(215-282),魏晉醫家,字石庵,號玄言先生。出生於甘肅省平涼縣西北部朝納鎮。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經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他也是中國第壹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人刻苦學醫,編著了《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代以前針灸的成就,是壹部針灸經典著作。因此,他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第壹位針灸大師。
6.華佗(約141~208),東漢末年醫學家。裴國橋(今安徽亳縣)出生。華佗壹生在世界各地行醫,名聲很好,在醫學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精通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尤其擅長外科。據《後漢書·華佗傳》“若病發於內,針藥不能及,故麻沸先以酒散,醉意未覺,因破腹而積切。如果是在腸胃裏,就切掉洗幹凈,把病去掉。然後再縫合,四五天就好了,壹月就平復了。”華佗用麻沸散治療“胃腸積滯”等疾病,麻醉後進行腹部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全麻手術治療記錄,比西方早1600多年。華佗非常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思想:“人體要工作,但不要用耳朵。”搖了,谷氣就消了,血液就循環了,病就不生了。例如,家用樞軸將是不朽的。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勢,創造了“五禽戲”。他的書壹直是軼事。現存的漢藏經是後人的傑作。
7.王叔和(公元3世紀),明溪人,山東高平人。生卒年月不詳。
王叔和曾擔任衛太醫令,曰:“性情平和,通經達理,窮研方脈,診療細心,知養生之道。”(唐甘波《名醫傳》)王著《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他編撰了仲景的《傷寒論·雜病論》,使之流傳至今,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還有《脈訣》6卷、《脈賦》1、《脈訣》3卷、《傷寒論》6卷,均已失傳。
王叔和對中醫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傷寒論》的編纂。他總結了脈學,編撰了《脈經》。繼承了前人在脈學研究方面的成果,收集了早期著名的醫學著作和歷代名醫的相關文獻,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了《脈經》壹書,使脈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促進了中醫的進步,對世界醫學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他提倡早期治療和疾病預防。“凡人皆有疾病,時不時即病,窮於河北,以致成頑疾。如果時氣不和,就容易趁早說話,找出它的邪因,對當時不講理的人進行治療,難得治好。病人忍了幾天,說邪魔入汙,難以控制。”王叔和的《傷寒論》強調早期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提倡衛生,反對暴飲暴食,對預防醫學意義重大。
8.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花垣(今陜西省耀縣)誕生。孫思邈從小多病,幾乎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養湯養藥上,但他很聰明,堅持學習經典、歷史、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壹生名利雙收。隋文帝招他為大夫時,唐太宗想封他壹個爵位,唐高宗請他當諫官,他都壹壹婉拒了。他的誌向是成為壹名幫助活人的醫學科學家。孫思邈在學醫的過程中,不僅研讀醫學著作,而且特別註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收集方劑。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重視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要出診,不分寒暑晝夜,不要怕路上的阻礙,不管饑渴疲勞。他認為醫學是壹項潛移默化的事業,要想成為壹名真正的醫生,必須刻苦學習,勤奮努力。孫思邈的主要作品有《備急用》30卷,《千女之翼》30卷。還有很多其他的書,如《千金隨方》、《福祿論》、《攝影生活實錄》、《枕中素書》、《三教論》、《太常方藥》等。,這些都丟了。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歷代人民的愛戴,被尊為“藥王”。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孫思邈的寺廟,以感受他高尚的品格和不朽的功績。
孫思邈體現了以仁治病的精神。他在《大醫精誠》壹書中寫道:“大醫治病,須心平氣和,無欲無求,先顯大慈大悲,誓救壹般精神之苦。如果有人生病來求助,不要問他是窮是富,是老是少,是不是討厭友好的朋友,是不是無知,是不是俗,這些都像是他最親的人的想法。切不可瞻前顧後,操心吉兇,保命。看到他的苦惱,如果妳也有,那是深深的悲哀。不要回避危險和邪惡。妳壹天到晚忽冷忽熱,饑腸轆轆,疲憊不堪,壹心節省,無心作任何努力。這可以做壹輩子的大醫,卻是壹個有精神的賊。醫生的身體又來到了病友之家,再續前緣無處不在,不要東張西望;絲竹補耳,無似娛;珍貴的羞恥和反復的推薦,食之無味;看看盧和陳,看看有沒有什麽。夫為博士法,不可多言戲言,講戲謔,講是非,講人情,賣弄名聲,敗壞醫生,以自己的德行為榮。如果他不小心治了病,他會趾高氣揚,但會有自信的樣子。他叫大話西遊,這醫生的藥膏是瞎的。”這幾句話已經顯示了孫思邈高尚的醫德。孫氏認為“人命為重,且有珍貴黃金,壹面助之,德行不止於此”,於是將自己的兩部作品命名為《千女》,命名為《千女歸黨》、《千女歸翼》。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壹是對張仲景《傷寒論》有深入的研究,為後人研究《傷寒論》提供了壹條途徑,特別是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個方面研究《傷寒論》的方法,開創了後世以方為證的先河。《千金方耀》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理論、方法、方藥齊全。壹個是古籍記載,壹個是民間單方。廣泛吸收各方面的長處,雅俗共賞,有適當的輕重緩急,今天。許多內容至今仍有指導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中醫藥學的寶貴財富。《千金方耀》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壹大貢獻。該書匯集了從張仲景時代到孫思邈數百年的方藥成就的臨床經驗。看完仲景的方子,再看《錢進方》確實能讓妳大開眼界,開闊思路,尤其是不同淵源的方子用藥,可見孫思邈醫源之廣,醫術之高超。後人把方稱為方術的始祖。
9.李時珍(1518—1593)是明代偉大的醫學家和博物學家。字東壁,號臨湖,是湖北蘄春人。李時珍出生在壹個醫生家庭。父親李顏穩是當地著名的醫生,李時珍深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熱愛醫學。雖然在父親的督促下讀了四書五經和盜墓傳說,但他無心成名,最終走上了學醫、學自然的道路。
他最大的成就是編纂了《本草綱目》,這是中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自然史書。他在《本草綱目》壹書中,采用了“正誤”的方式來糾正和區分前人的錯誤,大部分是有理有據、科學的。這種體例在本草學上也是有創見的,可見他在自然科學上的淵博學識和紮實功底。為了使藥物在治療疾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主張進壹步改造藥物的性質,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藥物的自然屬性。如藥物藥性的大起大落,主張采取壹些措施使其服從治療的需要。如果妳認為有下沈屬性的原藥可以用酒誘導,那就升到頂了;而原本上行的藥物,卻可以被鹹寒藥引至下焦。這樣,他得出結論:人不僅可以“見天地”,而且可以“達自然之權”,可以改造和支配自然。李時珍以科學批判的眼光看待食物,他痛恨神仙的迷信。比如,在談到古代以金銀取食時,他認為“血肉之軀,為賴,怎能如此石之重,久在胃腸道?”求仙而死。可謂是忽悠人。”(《本草綱目·金石金》)他還說:“(銀)剛暴,服之能傷肝。抱蒲子銀水之雲而成仙者,亦虛妄不可信。”(《本草綱目》。石刻和白銀)認為自己可以生活在水中,可以行走在水上,這是“異端”和“玄幻之談”。他痛斥《本經》和《葛洪》中關於服食的論述是“誤世之罪,此罪具有普遍性”,認為藥物“可以治病,但不能服食。”(《本草綱目》。李時珍不僅是藥理學家,也是博物學家。他非常擅長生物、地質等學科,在化學、天文、歷法、氣象學方面也有壹定的經驗。李時珍是壹位傑出的醫學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他收錄了相當多的驗案,都是自己治療的記錄。他在自然科學各個學科的成就,以及他對醫學理論的精研和豐富的實踐,使他在醫療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他曾被召到泰醫院。他紮實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醫學著作。但他對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和樸素的辯證思想,使他更加推崇《內經》。此後,尤其是金元以來的醫學思想和成就,深受四家影響,尤其是張、、。人們認為,張是“唯壹壹個在精神上推動醫學科學的人”。“他將自己在藥理學方面的成就靈活地應用於治療學。他除了遵循傳統醫學理論進行嚴格的辨證論治外,還特別重視藥物歸經的分析,重視性味,豐富和發展了本草學的理論內容,從而提高了藥物的治療效果。李時珍對脈學、經絡學說也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這些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是他取得醫學和藥學成就不可或缺的條件。除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博物學著作《本草綱目》外,他的著作還包括《令狐麥學》、《齊靜八脈考》等。書中,李時珍用簡潔明了的詩句總結了中醫常用的脈象,非常方便初學者記憶,有利於普及脈象知識;《八經》是對十二經脈以外的經絡系統的總結。”《令狐脈沖》曾被翻譯成德文在國外出版。文學方面,李時珍也是詩人,他的《湖畔脈搏》是用韻腳體寫的。遺憾的是,他的詩只有幾首保存在文獻中。
李時珍也是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傑出科學家。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大的影響力。
10.葉(1667-1746),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家,傷寒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葉出生於壹個醫學世家。他的祖父葉氏和父親葉精通醫術,尤其是兒科。葉桂在12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於是以父親的得意門生朱為師,專攻醫術。葉石天智力非凡,壹點就能看懂超像;特別是虛心好學。每當聽說有醫生有專長,就拜他為師從師兄弟。十年之內,我換了十七個老師,他都能掌握,所以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振。宰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於是朝野名作,即下至貨郎,都運到鄰省洋服,從事實到名字,都知道有葉石天先生。”(《沈貴玉文集·葉傳》)葉不僅精通醫術,在治學上也註重宏觀的求索和闡發。他學究細致,讓醫術和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無止境,讀書不能輕。”所以,雖然它享有很高的聲譽,但它不能放下它,向別人學習。黃集《序》曾說:“君子名愈高,人愈益於行,君子絕不讀書。”他是壹個“內外有備,交朋友信任互相訴說困難,什麽都幫他們,沒有牽掛”的人。他是壹名醫生,但他不喜歡稱自己為醫生。臨終前,他對兒子說:“醫生能做的事,他們做不了。他們必須有天賦和敏感,然後他們可以從成千上萬的書中學習來幫助這個世界。不然沒幾個不殺人的,拿藥餌當刀刃。等我死了,我的後人要小心,不要輕言醫學。”
葉壹生忙於診斷,什麽都不自己寫。《臨床指南醫案》共十卷,其次是《兒科心靈療法》壹卷,《溫熱療法》壹卷。葉醫案三卷保存真相。據記載,整理記載的是他的師傅和後人。其中《溫治法》是葉的口述經驗和臨床經驗的結晶,是壹部非常重要而珍貴的溫病學文獻。主要論述了作為溫病診療指南的感受方式、傳變規律、治法和衛氣養血辨證,以及舌、齒、斑的辨證方法和診斷意義,論述了婦女孕前孕後及水宜診治時所患溫病的證治。據說,他的師傅顧在隨葉下洞庭湖時,就記錄了葉的口述。《醫案臨證指南》是無錫華玉雲編纂的,他收集了葉晚年的醫案並加以分類。疾病八十九種,每壹種都是其主人寫的,並附壹篇論述,後面還有對徐陵胎兒的評述。第1至8卷記錄內科雜病征和病例;第九卷是婦科;第10卷是小兒科;所用藥方的索引附在書的末尾。張南在《兒科心法》經葉桂傳世後,改其名,主要論述兒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尤其是闡述了春夏外感、秋燥的辨證論治。葉的《醫案存真》是由葉家的曾孫葉采取家族收藏計劃編撰而成。第壹冊主要是雜病;第二冊,有很多溫暖的病歷;第三卷是仲景方的案例研究。另壹位大師周臨摹了《未展開的葉醫案》等。此外,還有許多葉氏家族的醫案和著述,如《凈月戲》、《葉氏醫衡》、《醫理秘傳》、《醫術方解》、《婦科病治法》等。
葉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壹位傑出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觀點、新方劑,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葉作為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壹位大熱病專家,集內科、兒科、婦科、外科、五官科於壹身,以其卓越的醫學思想、高超的醫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