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千手千眼觀音像並不是真的有千臂千眼。而是采用壹種變通的方法,就是除了菩薩的手之外,左右各塑20只手,每只手都有壹個樣子,其實就是40只胳膊40只眼睛,然後再配起來?二十五?(佛教認為三界有25種眾生,包括四大洲、四息、六欲天等。).這是乘法嗎?千手萬眼?的數量。
早在北宋時期,關於千手千眼觀音的來歷就有壹個動人的故事:相傳觀音俗名妙善,原是古代王(即)的三公主。妙善公主雖自小在宮中長大,但天性冷漠,不喜奢華,慈悲為懷,信佛。到了適婚年齡,父親選擇了丈夫,她卻不肯嫁,決定剪發皈依佛門。壹怒之下,苗壯國王將她逐出了王宮。此後,妙善在山中壹座小廟中苦修,終於修成正果,成為觀音菩薩,投身眾生,行善人間。後來,苗壯國王病重,醫生說他需要自己骨肉的手眼作為藥方才能治好。苗壯國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拒絕提供她們的手眼。苗山得知後,用自己的手眼制作藥丸,救了父親壹命。知道這壹切後,苗壯國王深感遺憾,苗山不應該被驅逐出宮。為了紀念他心愛的女兒,他命令工匠制作壹尊雕像?眼觀六路,手把手?觀音像,但工匠誤聽為?千眼萬手?於是就產生了壹尊千眼千手觀音像(見北宋蔡京所著《大悲觀世音菩薩遠征道》壹書)。
這個故事顯然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其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中國孔子的同時代人),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而楚莊王(故事中的苗壯國王)生活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佛教尚未誕生,所以不能說苗壯國王因為她信佛而將她驅逐出宮。至於觀世音菩薩傳入中國,歷史上早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介紹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佛經《無量壽經》中文版首次問世,國人開始知道觀音的名字。東晉時期,隨著最早的佛教宗派凈土宗(即祈求阿彌陀佛凈土或西方極樂世界)的建立,對西方三聖之壹、首席菩薩觀音的信仰日益盛行。此後,歷代有關觀音的典籍中文版本越來越多,對觀音(唐太宗避用李世民的名字時,觀音被簡化為觀音)的信仰及其偶像崇拜也越來越興盛,經久不衰。
從人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觀世音菩薩的產生早於佛教。公元前七世紀,天竺(印度)的婆羅門教中有觀世音菩薩作為善神,形象是兩只可愛的小馬駒。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壹些皈依佛教的原始婆羅門將善神觀音引入佛教,最終被佛教吸收,其形象由兩匹小馬變為壹匹,稱為?馬頭觀音?後來逐漸從畜體演變為大丈夫形象。佛經上說,觀音原是古天竺國(今印度)的輪王大太子。他的名字叫蔔嶽,他許下了壹個偉大的願望,要解除世間所有的苦難。後來輪王成佛,就是阿彌陀佛。經過幾十年的修行,我已經成佛了,所謂?佛法和佛壹樣光明嗎?(?如來?這是什麽?佛?昵稱)。後來為了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佛法是自願傳授的?降級?作為菩薩,他成了父親阿彌陀佛的左仆,他的兄弟成了菩薩(俗名尼莫)的右仆(見悲華經)。佛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不僅具有感召力和強大的力量,而且能夠顯現佛身、菩薩身和非人身。項?指像)、楊誌觀音等33個化身,用?跟著階級教育走?即根據不同的對象或場合,展示不同的形象或化身,以達到教育和幫助苦難眾生的目的。為了觀眾生煩惱,除眾生疾苦,觀世音菩薩發願:我若來能利益眾生,安慰眾生的人,我就壹下子生千手千眼(我若將來能利益眾生,使眾生快樂,我就壹下子生千手千眼)。?以此誓約,生而有千手萬眼,地動山搖,諸佛照身(見《大悲經·千手萬眼》)。
這裏有個有趣的問題,就是為什麽佛經裏原本是男性的觀音菩薩,傳到東方後,卻以女性形象出現?據專家考證,東晉以前,觀音菩薩的造像都是男性。南北朝末期以後,觀音菩薩的塑像由男性軀體變為女性軀體,其塑像端莊秀麗,美麗動人,充滿了迷人的親和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化身中找到,這恐怕與東方女性處於弱勢地位,更需要菩薩的幫助有關。再說,?每壹種宗教都把母愛作為人類善良和博愛的具體表現。?(在《南》)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菩薩化身為女人或者被描繪成壹個美麗的女人是很自然的。這是觀世音菩薩體現的?母愛?還是“女人性”,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仁者?情人?(問任,子曰:?有情人見《論語》)。當時為了提高人的智慧,孔子提出?不上課教?。而觀世音菩薩為了拯救壹切眾生,那麽?跟著階級教育走?並且不惜自我降格,願意以菩薩的身份輔佐人間佛教來實現他?眾生利益?野心。也許這種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悲憫,才是觀世音菩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東南亞國家和華人世界廣受尊崇的原因。現代社會的人,在各種物欲的誘惑下,不可避免的有時會失去本性,沈迷物欲,缺乏愛。如果是這樣的話,面對觀世音菩薩,不管妳信不信,在與菩薩慈悲安詳的眼睛的交流中,接受她的心,凈化她被庸俗塵埃蒙蔽的天真本性,從而過上更加滋潤、充實、幸福的生活,也未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