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池幾片殘瓦的背後,隱藏著範仲淹壹段煌煌征戰史
華池範公祠中範仲淹塑像
慶陽幾名文博愛好者手中收藏著幾塊毫不起眼的宋代殘瓦,瓦面有少量布紋痕跡,內壁為粗布紋,這是典型的宋代板瓦。壹些瓦面上的“大順城”“大順城官”“官”等字樣,表明這幾塊殘瓦不同尋常的身份。
這些殘瓦背後,不僅隱藏著壹座千年古城,還有壹位北宋名臣的影子,深入了解,從它們厚實堅硬的殘軀中,我們仿佛還能聽到壹首耳熟能詳的宋詞《漁家傲·秋思》。這首詞正是範仲淹在慶州大順城填寫的。
1 塞外春風寒徹骨
1038年,位於西北地區的黨項人李元昊從大宋疆域中裂土建國,建立西夏,從此宋夏交界的慶州、延州(今慶陽、延安)壹帶戰火不斷,淪為邊塞之地。
面對李元昊裂土“創業”,北宋自然不答應,於是戰事立起。然而北宋自建國後重文輕武,雖然到宋仁宗時期,全國常備軍隊從20萬擴充到120余萬眾,但戰力不強,面對戰鬥經驗豐富的西夏騎兵,幾乎是被壓著打。
1040年初春,宋夏發生三川口之戰,宋軍大敗。
1041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來勢洶洶的李元昊親率10萬大軍進攻北宋涇原路,北宋以優勢兵力與西夏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大戰,結果中了李元昊的埋伏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好水川上血沒腕,春風帶寒寒徹骨。這股倒春寒很快刮進了北宋汴京城裏,因為西北門戶洞開,導致關中危急,宋廷震驚,朝堂內部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論不休。
早在好水川之戰前,範仲淹就到達西北前線,通過實地調查,根據國力和兵力的現狀,提出了“積極防禦”的方針:反對深入西夏境內發動大規模的攻擊戰,主張訓練邊塞軍隊,鞏固邊防,持久防禦。
危急時刻,北宋采納了之前提出過以守代攻策略的範仲淹的主張,決心打壹場持久的防禦戰。修城築寨即是踐行積極防禦戰略的措施之壹。於是在環慶壹代,北宋秘密醞釀建立壹條以城、寨為支點的西北立體邊防體系。
大順城遺址
2 範仲淹偷築大順城
這壹重任落在了時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的範仲淹肩上。
1042年3月的壹天,範仲淹率領大軍進擊西夏。進入西夏境內,他秘密派遣其子範純?和番將趙明,率軍占領位於今天華池縣的馬鋪寨,並運去了提前準備好的築城工具和材料,自己則率主力部隊前往柔遠寨策應。
馬鋪寨早在宋天禧五年(1021年)就已設置,屬於北宋。1038年李元昊稱帝反宋後,即被西夏占據。西夏人明白馬鋪寨的重要性,因地理之便有通訊報警的作用,所以派人日夜防範。兩軍對敵,要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修築壹座大規模的城堡,其難度超乎今人的想象。
範仲淹為此做了精心的準備,他早將當地地形地貌了然於胸,築城的各種細小環節都準備妥當。宋軍抵達後馬上派壹支先遣隊悄悄占領山頂,然後範仲淹親率將士抵達,按照軍城的規範要求,指揮數千將士依據山形地勢填溝削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利用短短10天時間,壹座周長3500米、高5米至6米、頂寬1.5米至2米,用黃土夯築的土城拔地而起。這座占地面積達750畝的城池,便是史書中多次提及的大順城。大順城是北宋西北立體防禦系統的中心之壹。
大順城坐落於華池縣山莊鄉雷圪嶗村二將川河與鐵匠溝水交匯處南側山梁上,全城跨兩山,依山勢而築,平面呈長方形,中間跨越大溝,分為南北二城。南城又分為東西兩城,***有東、西、南、中4道門,中間城門有吊橋相通;東城建有軍營、倉房、草料場;西城南郊建有甕城和廨署,其余分擘為街巷。北城依山而建,築有女墻。同時在城下川道築壩設置水寨,使全城東南北三面環水,控扼要塞。
大順城遺址中發現的帶有戳記“大順城”“大順城官”等字樣的瓦片,就是當年修築城中建築的材料之壹。
新築的大順城能夠駐軍1萬人以上,城中設施齊全,軍資糧草齊備。
範仲淹所築大順城,能夠以守為攻大量殺傷敵人。他令人在城的四周辟出絕壁,深挖塹壕,令敵騎兵難以逾越;又在水寨周圍和水中布撒鐵蒺藜,在城中訓練大批嫻熟的弓手,城上安置弩箭,這些武器,成為西夏騎兵的噩夢。
壹夜之間在自己的地盤上出現了壹座大宋軍城,這還了得,西夏人立即前來攻打,精銳席卷而來。範仲淹胸中自有數萬兵甲,他誘敵深入設伏將敵人悉數殲滅。
大順城與柔遠寨、荔原堡等壹系列邊寨構成了壹條堅固的防禦線。此後幾十年中,大順城經歷了3次大規模的西夏攻擊,前後數十萬西夏軍隊從未能夠越雷池壹步。
千年時間轉瞬即逝,大順城在元代廢棄,殘磚碎瓦埋沒在厚厚的黃土之中。上世紀90年代,當地人陸續在大順城遺址撿拾到大量的帶有“大順城”“大順城官”等戳記的瓦片、條石和碎瓷片。據說當地發現的破碎瓦塊瓷片能裝幾卡車。華池縣縣誌辦郭含殿、文化館幹部黃克義、當地村民楊學兵等人都藏有帶字的宋代板瓦殘片。
大順城出土的殘瓦
3 孤城濁酒人不寐
大順城建成之後,宋夏進入軍事相持階段。而範仲淹也只在慶州待了三年。1043年4月入朝,7月擔任參知政事(副丞相),範仲淹出將入相,成為以武功成就人生理想的宋代文人的特例。
範仲淹在西北抗擊西夏,1041年的秋天應該是他最為郁悶糾結的壹個秋天。大順城草創,沿邊堡寨正在緊鑼密鼓地修建,而西夏軍又在虎視眈眈,朝堂中反對的聲音不時泛起。範仲淹拍拍堆積在大順城中的瓦石木料建材,看著役夫們疲憊的身影,五味雜陳。他來到西北邊塞,已經很久了。看著眼前這座楔入宋夏夾界間的孤城,寫下了“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詞句。
如今偏僻冷寂的大順城已經成為荒山壹角,只留下隱隱約約的壹點殘墻,當年波瀾壯闊的抗擊西夏的兵戈之聲早已被人們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唯有這壹塊塊殘破的瓦礫透射著壹位詩人強大的戰略規劃能力和“先憂後樂”的思想節操。
幾片殘磚碎瓦錚錚有聲,保存的記憶讓壹座古城和壹位詩人永恒。
撰文丨黃建強 圖丨王文元
西夏(10)範仲淹(3)大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