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商人和商隊開辟了古道,全國各地的商品在古道上流通。公元前4世紀,四川省的商隊駕著載有絲綢的馬帶,走出川西平原,踏上崎嶇的山路,翻山越嶺,跨越河流,進行了最古老的中印商業貿易業務,從而開辟了通往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最古老的商業道路。
通過“古道”把漢代巴蜀朱棣的鐵、布、銀和杜瓊的銅銷往南中,南中的馬和童子銷往內地;唐朝南詔時期,古道上的貿易越來越頻繁,南詔(今大理附近)的河流成為重要的貿易市場之壹。當時,從印度和緬甸進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是毛氈、絲綢、珍珠、海貝、琥珀等。中國出口的商品有絲綢、緞子、金銀等。自元代雲南開埠以來的數百年間,緬北的珠寶、玉石、瑪瑙、琥珀成為內地商人爭搶的商品,所以古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玉石。明代中國通過古道向緬甸出口食鹽,緬甸向中國進口的最大商品是棉花。19世紀中葉,中國最需要的緬甸商品還是棉花,緬甸最急需購買的是來自中國的生絲。古道出口的商品包括生絲、黃銅、雄黃、鞋子、藥材等。進口商品有棉花、象牙、燕窩、鹿茸、玉石、琥珀、寶石和珍貴的蛇蚊石。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最先在古道上流通,古道也主要因為商貿而存在,成為商品的載體,發揮其流通商品的功能。
其次,古道周邊,商人眾多。由於貨物流通量大,源源不斷,有利可圖,故古道沿線商人眾多。漢晉時期,海內外商賈雲集永昌(保山),許多毒(印)商和四川工匠在此居住。中原派到這裏來做官的人,第十次也能賺到財富。《華陽國誌·南中誌》雲:“益州西寶地,第十富。”又曰:“永昌郡,屬八郡,六萬戶,往洛六千九百裏。寧州西南端,有閩、浦、鳩、遼、嶽、裸浦、毒之人。”中毒的人是印度人,對緬甸有好感的人是中國人,這可能是當時最早的印緬商業僑民。
三是商貿達到壹定規模,沿途商場繁榮。在古道沿線的商業活動中,史書上找不到確切的數字,但從考古發掘的結果中可以看出。1980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劍川鰲峰山發掘的古墓中出土了海貝,年代為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1979年,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呈貢田字寺基出土戰國中期海貝1500余枚。解放後,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古墓葬出土的貝類達1.230多公斤,計24.7萬余件。騰沖寶豐山核桃園也出土了1000多枚漢五銖。考察出土的錢幣,不難看出,發現古錢幣的地方往往與商道有關。越靠近古道,出土的錢幣越多,發現的越少。這些從印度西太平洋地區進口的海貝,從戰國到明末清初,已經作為貨幣使用了2000多年。它不僅是古道沿線民族與海外民族交流的見證,也是古道沿線貿易興盛的見證。
商品的交流必然伴隨著文化的交流,這將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古鎮的形成和擴大。例如,大理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源地之壹。公元前4世紀,來自四川的商隊趕著車馬經過這裏。公元8世紀,南詔建立,大理不僅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成為中原莊嚴王朝從南方通往中南半島乃至歐洲各國的最大口岸,中國大陸與印緬各國物資交流的最大集散地,南方絲綢之路的最大貿易樞紐。至於騰越,被稱為“西南極第壹城”。《永昌府隨筆》記載:此處常有風雨,四月後必有痢疾。如果遇到這個,妳會騎在馬上不敢停留。對於商人來說,相互交流是非常困難的。險峻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騰越的咽喉位置,悠久的歷史為騰越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文物,商旅造就了騰越這座古老的商業城市。"過去,白豹街熙熙攘攘,商人帶著貨物來到這裏."從中國大陸到印度、緬甸的馬帶不斷從這裏經過,每年總數超過1萬條。古道的商業特征使其成為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比如川西的蜀國,川東的巴國,黔西北的夜郎國,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國,以大理為都城的南詔國等。,都是建立在南方絲綢之路的主幹道上,沿著古道方向形成城鎮網絡,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了比較發達的區域經濟。至今雲南城市除了東川和玉溪都在這條古道上,歷史淵源深厚。古道的地域特色之壹就是奇險的山川和無法表達的精神。“蜀沈度道”由靈官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組成。靈官路歷史悠久,路很險。從蜀國出發,經、靈官、讓、杜、瀘沽、鄧香英堡、、鹽源、慶陵、,到,壹路或峰陡。山高十裏,山勢險惡,道路曲折,或山巒重疊,溪流河湧密布,山高坡深,坡陡坡薄,或江水滾滾,白浪飛揚,銀花飛舞,舉步維艱。武赤路從公路(宜賓)向南,經過演金的石門關、朱提、漢陽、威縣、雲南、楚雄、葉巖,因險象環生,棧道寬五尺而得名。五尺路就像壹個天然屏障,大部分都是靠在山邊鑿石頭建起來的。道路崎嶇,山石直立,萬丈深淵就在腳下,山風勁吹,讓人瑟瑟發抖。永昌路從俞曄出發,經永昌、雲南、越南、顧雍、撣邦至藏毒。永昌路又名博南路,山高水長,路險,熱點多,毒蛇多,危及生命。永昌路要穿越洶湧咆哮的怒江,要翻越常年被霧和寒冷包圍的高黎貢山。秋天多雨,洪水泛濫,不可能穿越天津。冬天下雪天冷,不準過坎。
衛龍的奇險山川象征著古代西南先民的高大形象,劈山開路的頑強精神是古代西南先民的內涵。面對成千上萬的懸崖絕壁和頑固的山石,各族先民用獨特的方式開路。他們使用簡單的錘子、鉆子、鋤頭、鈀和強壯的手來點火和燃燒紅色的巖石。他們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來破巖裂崖。他們用汗水和智慧,壹寸壹寸向山川進軍。帶著開辟道路的信念,南方絲綢之路面對冰天雪地。
獨特的交通方式是古道的另壹個地域特色。面對西南橫斷山區河流流淌、山巒重疊障礙的特點,西南各族先民創造了獨特的交通工具:橋、棧道、馬幫。“蕓香橋”是當地蕓香人創造的壹種橫跨天然護城河的索橋。元三十二卷:“凡妄言者,必在河上造藤橋。”起初,它是由當地生產的藤條和纏繞扭曲的藤條制成,綁在河谷兩岸,人和動物借助木制滑槽滑向對岸,通向未來。後來發展成為壹座取當地村落的橋梁,依靠自己人的智慧,其氣魄和膽識在今天都是驚人的,其造橋原理壹直用於現代橋梁建設。“棧道”有土堆和石堆。土堆建在原始的密林和山林中,用木頭鋪成,用土石混合而成。石堆是通過在懸崖上鉆孔,將木梁插入孔中,並鋪開木板制成的。棧道令人膽戰心驚,蔚為壯觀,動物在險峻險要處也令人望而生畏。橋和棧道是西南高原少數民族在這個受自然環境制約的世界上,以他們特有的天賦和勇氣創造的交通奇跡。如果說北方絲綢之路是由沙漠舟駝開辟的,那麽南方絲綢之路則是由山地舟駝開辟的。馬是中國西南地區與內地貿易的重要物資,也是石板路上最常見、最有效的運輸和商業手段。在不斷映入眼簾的崎嶇山路上,壹年四季都有絡繹不絕的商隊,他們帶來了商品、文化、友誼和獨特的商隊文化。
民族性是古道地域特色的又壹體現。古道是壹幅民族歷史的長卷,蘊含著無盡的民族文化財富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其價如金”,質地厚實,表面光滑,富有光澤。它在中國文化中已有空前的產生,隋唐時期更是規模更大,質量上乘,名揚天下,成為東方壹絕。正是通過這種商品,西方人開始認識中國和東方文明。銅鼓是亞太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它起源於雲南西部的楚雄。根據萬家壩出土銅鼓的測定,其年代相當於春秋中期。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鼓。自其產生之日起,它就進入了人類的壹切活動,無論節日、探險,還是播種、收獲。因為古道,集中了原始人、西南人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工匠和制作技藝。在古代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城鄉,它以自己的山野魅力伴隨著各民族蓬勃發展,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南方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紐帶,連接中原,溝通中印。為中原文化、西南文化、印度文化、緬甸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條件。楚文化、巴蜀文化、青銅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沈澱和積澱,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具有* * * *特色的古道文化。
佛教被指定為印度的國教。幽深的洞穴、成群的佛塔、散落在山間的寺廟,顯示了佛教的興盛和佛教藝術的繁榮,佛教傳入中國,沿著古道傳入,特別是在文化發達的滇池地區、洱海地區,尤其是大理,宋世達鼎盛時期,“蒼山洱海是佛教的齊魯”,“大理360寺,寺鐘午夜響”。方圓七裏大理崇聖寺,有890座建築,11400尊銅佛。崇聖寺三塔、劍川石窟、“大理國經典建築”、鑲嵌珍寶的“大理繪本”都是佛教文化的稀世瑰寶。元朝時,郭松年在《大理傳》中說:“本州之民,西近天竺,其俗仍為寶塔法。家裏有佛寺,人不老身不壯,放不下幾顆珍珠。壹歲之間,我齋戒幾次半,在我齋戒完之前,我絕不會像老秦那樣吃酒。沿山有那麽多廟,妳都記不住。”隨著佛教的傳入,雲南的雕塑和繪畫藝術也融入了佛教文化。為了吸引更多的信眾,人們用原始的繪畫技巧和雕塑手法來表現佛教的力量,宣傳佛教。由此,漢池、洱海地區出現了壹批藝術水平較高的石雕,如劍川石鐘山石窟、劍川金華寺山摩崖石刻、祿勸米達拉摩崖石刻、晉寧摩崖石刻、安寧霍克吉石窟、涼山等。這些具有佛教文化的石窟造像,無疑為西南增添了壹朵奇葩。
其余的如印度人互相潑灑清水、祈福祈福、印度人拜宅的習俗,通過古道傳入雲南,成為傣族潑水節的源頭,也是西南各民族間更廣泛的獻柱習俗的源頭。
中原文化也沿著古道生根發芽,比如鼎,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樂器而廣為人知,多為銅制。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魏縣的古人也使用鼎,與中原不同的是,鼎多為陶器。中原地區豐富的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據華陽記載,漢化之前,哀牢彜族人在身上紋龍為龍,甚至在古印度巖畫中也有,緬甸、越南、泰國、老撾的壹些民族也有紋龍的習俗。
商隊的鐘聲漸逝,商人的女兒不見了,但燦爛的文化卻在這條古道上侵谷的河流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