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通過收購、調撥、發掘,收藏了全國壹級珍品約20萬至30萬件,包括《歷代帝王圖》、《唐朝明朝圖、皇帝招財圖》等。青銅器中的毛和後母武丁等稀世國寶。
南京博物院是當時中國唯壹壹座仿照歐美壹流博物館而建的近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它直屬當時的教育部領導,北平歷史博物館曾是中央博物館的分館。
1934年7月,傅因中央研究院工作繁忙而辭職,教育部聘請繼任。李記上任後,著手修建博物館主樓,成立了中央博物館建築委員會,由翁任主席,成員有、傅儒林、、丁文江、、梁思成、等。
在7月26日的第壹次會議上,1934選舉張道藩、傅斯年、丁文江為常務委員,任命梁思成為特別委員。會議還討論了校園征地問題。8月4日,籌建處正式致函南京市政府,擬征收中山門路北的老旗地作為醫院的廠址。到4月,1935,市政府正式批復,半山花園100畝旗地定為院址,後又增加了93畝。地價、青苗、拆遷費5萬多元,由中研院補助,分別以1935分配。建設費由管理中英耿基金的董事會補貼654.38+0.5萬元。當時計劃建設:自然博物館1410平方丈,人文博物館1320平方丈,工藝博物館2000平方丈,公立270平方丈,* * 5000平方丈。建設項目分為三個階段。壹期包括行政辦公樓和人文館,人文館暫由三館共用。
1935第二次會議於16年4月6日通過了《邀請建築設計章程》,邀請李宗侃、李金培、徐靜之、楊廷寶等13位建築師提交設計作品參選。評審委員會由管理中英耿基金的董事長杭、著名建築師、特別委員梁思成、組成。經審查,所有圖案均不符合章程規定,決定從所有圖紙中選出更合適、最有修改價值的圖案。通過無記名投票,評委們壹致評選出了由興業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徐靜之設計的設計方案,並報教育部備案。徐靜之被該院建築委員會聘為該院建築師,與專委會委員梁思成壹起修改原圖紙,勘察院址,指導監督施工工作。同年6月初65438+10月,參與選舉的十幾個建築設計也在博物館籌備處展出。
9月6日1935,在13競選設計方案中,興業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徐靜之提出的建築設計方案入選,徐靜之被任命為籌建處建築師。許敬之原設計的會館為式建築,後與梁思成壹起改造成遼式建築。陳列室的內部是壹座西式建築。
為加強中央博物館籌備辦公室的領導,中央博物館第壹屆理事會於4月1936成立並召開第壹次會議。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聘請蔡元培、王士傑、胡適、、秉誌、朱、、翁、、等13位主任,選舉蔡元培為主任,傅斯年為秘書長。起草並通過《國立中央博物館理事會議事規則》和《國立中央博物館博物館組織暫行通則》,確定理事會的職責是推薦院長,負責審查預決算,監督藏品保管,設立各種學術研究專門委員會。同年165438+10月12,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蔡元培赴南京主持奠基儀式和理事會第二次會議。1940蔡元培先生逝世後,由王世傑擔任董事長。
6月6日,1936,國家中央博物館壹期工程開工建設。同年165438+10月12舉行建設項目奠基儀式。1937年8月,因時局變化,壹期建設工程完成75%後被迫停工。1947,壹期工程按原設計繼續進行,於1948年初竣工。
抗戰時期,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及其文物於1937年底遷出南京,文物分三路向西南轉移。幾經輾轉,終於在1940年底進駐宜賓李莊。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國建築學會、金陵女子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研究教育機構共同成為李莊抗日文化中心的名稱。5月1946至3月1947,文物全部運回南京。
日軍占領南京期間,館內有防空指揮部,對已完成的部分進行了大改造,多處損壞,損失嚴重。1946年8月至65438+年2月,中山門內院,建築委員會連續召開三次會議,討論通過修復工程方案。在修復方案確定之前,傅斯年代表建委通過談判解決了原承包商姜玉吉的問題,得以招標復工。經過公開招標,報價最低、信譽良好的陸源基中標。
1946,1946二月簽約後,立即開工建設,仍按原設計格局進行。主要項目包括人文博物館的展覽室、報告廳和圖書館、理事會和院長辦公室、人文博物館的儲存庫和研究室。電氣、衛生、消防配套工程也以招標形式進行。
1948年4月,壹期工程及其附屬工程竣工並通過驗收。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籌備處在新建的博物館展覽室舉辦聯展,展出商周青銅器、漢代文物、民族文物、歷代帝王雕像等。來訪者受到蔣介石和於右任的阻攔。
1949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博物院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仍稱“國家中央博物館”,由中央文化部直接領導。
3月9日,1950,經文化部批準,正式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它仍然是國家綜合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由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經費由中央撥付,任務由文化部直接安排,如南唐二陵發掘、六朝墓葬調查等。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撥款對博物館進行修繕和增建。至此,博物館的壹期建築工程終於完工。博物館主體建築完美體現了設計模式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樸莊重,氣勢雄偉高大。由於房檐兩側呈弧形,逐漸向上翹起,莊重中略帶輕盈感而不沈悶沈重。已成為南京城東壹道引人註目、令人回味無窮的風景。
1950年7月,由華東文化部牽頭,隸屬於華東地區博物館,包括東南五省壹市(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省、上海)。華東文物隊也成立了,隊部設在南京博物院。這壹時期的山東沂南韓畫像墓、安徽壽縣春秋蔡侯墓、浙江杭州老鶴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閩侯譚石
1954年9月華東地區撤銷後,南京博物院由江蘇省政府文化局領導,是國家級歷史藝術綜合性博物館,全國重點博物館。
5月1956,17,曾院長主持制定《南京博物院十二年遠景規劃綱要》(1956-1967)。根據南京博物院當時作為東南地區物質文化史博物館的性質,提出南京博物院的主要任務之壹是收集和保存東南地區的考古。另壹項任務是為全國特別是東南五省的歷史博物館培訓幹部,並為五省的省級歷史博物館和地質博物館的歷史部門提供業務指導。
1959 3月1日,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遷至南京博物院共同辦公,曾繼續擔任院長。
3月9日,1983,南京博物院50周年慶典隆重舉行,南京博物院50周年展覽開幕。江蘇省委、南京市委領導及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數百人出席慶典。周年學術報告會將於10至11舉行。期間在院門西側種植了5棵銀杏樹作為紀念。
1984年,新建的文物保護科技實驗樓由南京博物院建成投入使用。
1992 165438+10月,由江蘇省古典建築與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新文物儲存倉庫開始建設,建築面積3456平方米。1994 165438+10月完成。
1993年3月,南京博物院60周年慶典之際,擴建工程奠基。
9月26日,1999,作為江蘇省六大文化標誌性工程之壹,南京博物院藝術展覽館竣工開館。博物館建築面積16836平方米,總投資65438+3700萬元。1995年6月開工,1997年9月完成主體建築,1999年8月完成裝修及其他設備工程。江蘇省人民政府為此舉行了開幕式。
2009年,為適應發展需要,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開工,總建築面積8.4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2.6萬平方米。改擴建遵循“新舊結合、地上地下結合”的原則。整個老館通過懸掛頂升技術提升了三米,保留了以紫金山為背景的天際線和以正廳為主體的歷史博物館。同時對美術館進行改造,建設特色館、民國館、數字館、非遺館,形成“壹院六館”的格局。建築布局體現了“金鑲玉,寶在其中”的理念,在前後關系、檐口高度、材質色彩、細部裝飾等方面形成了視覺上的平衡。整體風格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現代氣息,兩者協調融合。
201165438 2003+10月6日,南京博物院重新開館,二期擴建工程完成,老館整體提升3米,為保證此文物不被破壞,新館在地下壹層互聯互通。最後,南京博物院將呈現“壹院六館”,即在原有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的基礎上,增加民國博物館、非物質展覽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