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東 *** ,壹生博學多識而淡泊名利、不離勞作,被人們千秋傳頌為“人傑地靈之典範”。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壹榻,去則懸之,別人不能享用。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子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
鄧琬(407—466),字元琬,壹作元琰,南昌人。四代為官,初為州西曹主簿,後為南海郡太守。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助晉安王劉子勛在當陽稱帝,任鎮軍長史兼潯陽內史,行江州軍政大權。當時皇族諸王奪位劇烈,孝武帝死,他擁戴劉子勛在潯陽稱帝,建號義嘉元年(466),封左將軍、尚書右仆射。
黃庭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南昌)分寧(今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創始人。
陳恕(946—1004),字仲言,南昌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任澧州通判。後被召入朝,升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大宋壹代名臣。
熊良輔(1310—1380),字任重,號梅邊居士,南昌人。元朝文學家。他是當時譽滿江南的文學家,且精通易經。所著《小學入門》、《風雅遺音》、《周易本義集成》等書,名重壹時。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晚號尚泉,南昌府新建縣沙田魏村人,明代戲曲音樂家。
舒芬(1487—1531),字國裳,號梓溪,明進賢縣人(今屬南昌),經學家,正德狀元。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他自幼懷有大誌,欲效法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歷祖國名山大川,考察風俗,記載物產。至順元年(1330),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這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幾十國,渡地中海出紅海,橫渡印度洋,前後歷時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又進行第二次遠航,歷時兩年回到泉州。汪大淵廣見博聞,沿途作有詳細記錄,並作古體詩百韻,至正九年(1349)整理編成《島夷誌》,為中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汪大淵回到南昌後改成《島夷誌略》印行。《島夷誌略》分為壹百條,涉及國家和地區二百二十多處,史料的真實性和範圍的廣泛性,超過歷代官、私著述,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價值。西方許多學者研究此書,並譯成多種文字。在汪大淵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這壹大陸。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傅炯(1502—1585),字朝晉,號石淵,進賢縣人。明正德十壹年(1516)中舉,嘉靖二年(1523)殿試進士。歷任山東監察禦史、大理寺少卿、刑部尚書等職。他為官清正,疾惡如仇,是大明壹代名臣。
魏良弼(1492—1575),字師說,號水洲,新建縣人。明朝理學家。
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23歲削發為僧,取法名傳綮。由於長期積憂抑郁,遂患顛狂之疾,顛態百出。清代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壹,八大山人是他名號之壹。
陳弘緒(1597—1665),字士業,號石莊,南昌府新建縣人。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藏書家。
程懋筠(1900—1957),字與松,新建縣人,近現代中國最著名音樂家之壹,前朝《中華民國國歌》作者!
劉和珍,女,江西南昌人。民國學生運動領袖,“三壹八”慘案。她不幸遇難,年僅21歲。4月1日,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壹文,贊揚她是壹位具有“幹練堅決、百折不回”氣概的“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青年。
2.南昌市的歷史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先民在南昌繁衍生息。
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南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人口增加,生產得到發展。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奴隸制王國——夏朝,南昌當時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稱,三苗為炎帝神農氏後裔,即後來的古越族。
在唐、虞、夏、商、周時期,南昌地域屬古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南昌地域先後為吳、越、楚勢力範圍。
戰國時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鐵、鑄鐵技術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進工藝。秦代南昌地屬九江郡。
秦代廣修馳道,南征北越時,修築從京師鹹陽經南昌直達嶺南的馳道,溝通中國南北的聯系。 漢興,高祖劉邦在南昌地置豫章郡,郡地面積相當於今江西全境,約16萬平方公裏,人口為351965人,平均每平方公裏2.2人。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從西漢至三國歸晉,前後歷500余年,南昌壹直為豫章郡治。
三國時,南昌屬吳,吳主孫策、孫權等先後在豫章郡內分立廬陵、鄱陽、安成、臨川等郡。漢代以來,南昌地區經濟繁榮,水陸交通發達。
東晉時,南昌既是江州州治,又是豫章郡治,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隋唐時期將豫章郡改為洪州,設總管府,唐朝中後期又先後改為都督府、江南西道。
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壹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制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制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壹,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壹。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宋建隆二年(961)將都城從建康遷往南昌,號“南都”,李璟死後又遷回建康。北宋時南昌仍為洪州,洪州已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壹;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公裏,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
宋徽宗時期,南昌行政區轄地2.5萬平方公裏,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裏達21人。南宋孝宗將洪州改為隆興府。
元代稱南昌為隆興路,後改龍興路,是江西行中書省和布Politics所。明代先後稱南昌為洪都府、南昌府。
民國初年立豫章道,1926年設南昌市,古城墻因修築環城馬路於1928年拆毀。
3.南昌歷史上曾被稱為什麽古稱豫章、洪都。
南昌,簡稱 “洪”或“昌”,古稱豫章、洪都 ,是江西省省會。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是江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南昌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壹、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心城市之壹、環鄱陽湖城市群核心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世界重要的光伏、光電和VR產業基地。
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遊,鄱陽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
“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是中國唯壹壹個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省會中心城市。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27年,南昌八壹起義,在此誕生了中國 *** 第壹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
曾是中華民國軍事首都。初唐四傑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稱其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南唐時期南昌府稱為“南都”。
擴展資料:
歷史上的南昌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大壹統王朝統治下的。在先秦時期,南昌地壹直處吳、楚交界。春秋時期,南昌地屬吳國。戰國時期,後占據吳地的越被楚滅後,南昌地歸屬楚國。
之後的壹段時間南昌歸秦漢這倆個統壹的王朝所管轄。三國時期,南昌歸孫權所建立的吳國豫章郡管轄。南北朝時期,南昌則是依次歸屬南朝的東晉、宋、齊、梁、陳。
南北朝之後,南昌歸大壹統的隋朝。隋末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江西地區也出現了以林士弘為首的農民起義。
並幾乎占領了整個江西地區,南昌也在其統治境內,後其稱帝,國號楚,年號太平。所以隋末時期,南昌還歸屬過林士弘的楚國。
林士弘被唐所滅後,南昌又歸屬了大壹統的唐朝。唐末出現五代十國,南昌先是歸屬楊行密的吳國,後來吳被權臣徐知誥取代,徐知誥開始改國號為齊,後其自稱唐室之後。
因此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所以南昌又歸屬南唐。而在這段時間,南唐中主李璟甚至曾有過壹段時間把都城定於南昌,史稱南都。
南唐被趙匡胤所滅後,南昌地屬北宋,靖康之變後,又屬南宋。元滅宋後,南昌歸大壹統的元朝。元末時期,此地為陳友諒所占。
因其登基稱帝,定國為漢,所以南昌這時歸陳友諒的漢國所有。朱元璋滅陳友諒後,歸大壹統明朝。清軍入關後,又屬南明,南明被滅後,則最後歸屬大壹統的清朝。
搜狗百科-南昌
4.歷史上的南昌名人有哪些徐孺子,東 *** ,壹生博學多識而淡泊名利、不離勞作,被人們千秋傳頌為“人傑地靈之典範”。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壹榻,去則懸之,別人不能享用。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子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
鄧琬(407—466),字元琬,壹作元琰,南昌人。四代為官,初為州西曹主簿,後為南海郡太守。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助晉安王劉子勛在當陽稱帝,任鎮軍長史兼潯陽內史,行江州軍政大權。當時皇族諸王奪位劇烈,孝武帝死,他擁戴劉子勛在潯陽稱帝,建號義嘉元年(466),封左將軍、尚書右仆射。
黃庭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南昌)分寧(今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創始人。
陳恕(946—1004),字仲言,南昌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任澧州通判。
後被召入朝,升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大宋壹代名臣。
熊良輔(1310—1380),字任重,號梅邊居士,南昌人。元朝文學家。
他是當時譽滿江南的文學家,且精通易經。所著《小學入門》、《風雅遺音》、《周易本義集成》等書,名重壹時。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晚號尚泉,南昌府新建縣沙田魏村人,明代戲曲音樂家。 舒芬(1487—1531),字國裳,號梓溪,明進賢縣人(今屬南昌),經學家,正德狀元。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 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
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他自幼懷有大誌,欲效法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歷祖國名山大川,考察風俗,記載物產。至順元年(1330),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這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幾十國,渡地中海出紅海,橫渡印度洋,前後歷時五年。
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又進行第二次遠航,歷時兩年回到泉州。汪大淵廣見博聞,沿途作有詳細記錄,並作古體詩百韻,至正九年(1349)整理編成《島夷誌》,為中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
汪大淵回到南昌後改成《島夷誌略》印行。《島夷誌略》分為壹百條,涉及國家和地區二百二十多處,史料的真實性和範圍的廣泛性,超過歷代官、私著述,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價值。
西方許多學者研究此書,並譯成多種文字。在汪大淵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這壹大陸。
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傅炯(1502—1585),字朝晉,號石淵,進賢縣人。
明正德十壹年(1516)中舉,嘉靖二年(1523)殿試進士。 歷任山東監察禦史、大理寺少卿、刑部尚書等職。
他為官清正,疾惡如仇,是大明壹代名臣。 魏良弼(1492—1575),字師說,號水洲,新建縣人。
明朝理學家。 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
江西南昌人,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
23歲削發為僧,取法名傳綮。由於長期積憂抑郁,遂患顛狂之疾,顛態百出。
清代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壹,八大山人是他名號之壹。 陳弘緒(1597—1665),字士業,號石莊,南昌府新建縣人。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藏書家。 程懋筠(1900—1957),字與松,新建縣人,近現代中國最著名音樂家之壹,前朝《中華民國國歌》作者! 劉和珍,女,江西南昌人。
民國學生運動領袖,“三壹八”慘案。她不幸遇難,年僅21歲。
4月1日,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壹文,贊揚她是壹位具有“幹練堅決、百折不回”氣概的“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青年。
5.南昌的歷史南昌,這個普普通通的城市,卻蘊涵著不平凡的歷史.文化和風情!
這2200年的悠久歷史,在這片紅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園,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風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賦予了南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稱,成就了南昌
“雄州霧列、俊彩星馳”的壯觀。
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當時,南昌還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條裝載著我國富饒的產物歷經海上絲綢之路,暢遊鄰國的船只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滄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卻,可仍然隱藏不了歲月的痕跡,湮沒不掉歷史的足跡..。在這片綠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 *** 反動派的第壹槍,揭開了中國 *** 獨立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的序幕。抒寫了南昌歷史的新篇章,開創了新紀元。雖然南昌起義失敗了,但是它標誌著我們中國 *** 逐漸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點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見證了這壹歷史的時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輝。
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裊裊余音,處處彌漫著歷史的香氣。屹立在廣場南端的八壹南昌起義紀念塔高聳入雲,成為南昌革命歷史的豐碑。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滕王閣更增添了南昌歷史的韻味。隆重得描繪了壹幅“秋水***長天壹色”的動人景致。古樹參天,清凈幽雅的青雲譜道院,真實的記錄了明末清初水墨寫意派大師在八大山人的隱居生活。還有崗巒疊翠,飛瀑流泉,景色清幽,氣候宜人,素有“小廬山”之稱的梅嶺,以及經歷三百多年風雨的洗禮,至今字跡依然清晰可見的洪崖丹井。如今,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式各樣的景觀陸續誕生。各種風味,不同情調的風景區,為南昌刷亮了新的歷史!
縱使南昌沒有北京胡同的歷史綿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縱然南昌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熱鬧,也沒有發達城市的熱情豪邁。但是它的特點,它的歷史,它的壹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擬的。在這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和魚米之鄉上,交融了我們獨壹無二的歷史傳情。
南昌,不僅僅是風景秀麗,古跡眾多;而且還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漢的點點滴滴,真不愧為“英雄城”
深呼吸,剎那間,感受到了南昌歷史的氣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風俗民情。
我愛南昌,我愛這山水之都,我愛這歷史名城!
6.南昌歷史上曾被稱為什麽南昌,簡稱洪,又稱洪城、英雄城,是中華人民***和國江西省省會,江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長江中遊城市群重要城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制造業基地。地處江西中部偏北,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之稱。
南昌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 因為在南昌有八壹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 *** 反動派的第壹槍,揭開了中國 *** 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故而得名。
“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故名有豫章、洪州、隆興、龍興、鐘陵、宜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妳,祝您愉快。
如果滿意,請點擊我的回答左下角“…”,這個點開,有個采納,請采納,謝謝
7.南昌有多少年的歷史南昌,江西省的省會,全國 35個特大城市之壹,自古以來就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它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南昌不僅是生態環境優美的“江南水鄉”,還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是壹座舉世聞名的英雄城。多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南昌地處長江中下遊,鄱陽湖西南岸,是唯壹壹個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經濟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承東啟西,縱貫南北。京九、浙贛、皖贛三條鐵路線交匯於此,是京九線上唯壹的省會城市; 105、320、316國道縱貫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可達全國各大城市;水運經贛江入長江出東海。從經濟學意義上看,南昌已成為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理想地區。
南昌的自然環境優美,山環水繞,風光綺麗。西挽西山,北望梅嶺,贛江穿城而過,“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眾多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入新世紀,南昌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市委、市 *** 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奮鬥目標,全力以赴做好建設“現代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兩篇文章,利用南昌的“五大優勢”,緊緊抓住開放型經濟發展和市場取向改革兩個關鍵,以大力實施打造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為核心戰略,狠抓工業、農業、三產、招商引資、個私民營經濟五個著力點,全力打造“成本最低,回報最快,效率最高,信譽最好”的“四最”品牌,吸引了許多國際大財團、大項目前來落戶
8.南昌的古代名稱是什麽南昌,簡稱 “洪”或“昌”,古稱豫章、洪都、洪城、龍興路、英雄城、南都、洪州、隆興府。
前202年(漢高祖5年)劉邦派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設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修築“灌城”,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裏的黃城寺,城周長十裏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
三國時為東吳豫章郡。
兩晉及南朝時為豫章郡、豫章國。南昌城得到了很大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
589年(隋開皇九年)罷郡置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為豫章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為洪州。742年(天寶元年)改洪州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避唐代宗名諱,豫章郡更名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稱洪州。
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壹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制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制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壹,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壹。
五代十國時期,南昌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961年(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
975年(宋開寶八年)復名洪州,北宋年間,洪州已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壹;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公裏,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置隆興路,1284年(元至元二十壹年)更名龍興路,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元稱隆興路,後又改為龍興路。是含今天江西、廣東在內的江西行省治所,為全國最重要的十路之壹。
1370年(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1914年(民國二年)為豫章道。
擴展資料:
南昌始建於公元前202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和珍貴的人文印記,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流傳古今。
南昌名人輩出,孕育了中國音樂鼻祖伶倫(洪崖先生),漢代南州高士徐孺子,凈明道派創始人晉代治水專家許遜,明末清初寫意畫大師八大山人(朱耷)等歷史名家,朱熹、王陽明等歷代大家在南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軼事和不朽詩文。
南昌歷史文化遺存眾多,擁有600余處文化遺址,滕王閣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壹,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曾在此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釋義:落霞與孤雁壹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壹片,渾然壹色)”的千古佳句。
西山萬壽宮為道教凈明忠孝道的發祥地;繩金塔屹立1100多年不倒,是南昌的“鎮城之寶”;漢代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震驚世界。同時,南昌還是中國人民軍隊的搖籃和中國改革開放思想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