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歷史上稱為琺瑯器,工藝上稱為“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著名的傳統特種工藝品。
在明朝的景泰年間(1450-1457),這項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高貴華美,所以,被稱為“景泰藍”。
到現代,雖然景泰藍的工藝品已是各種色彩具備,但仍然沿用著“景泰藍”的習慣稱謂。
景泰藍的制作工藝是先用銅作胎,而後用細銅絲軋扁後,以手工制成各種圖案,或掐、或焊、或貼在胎體上,再加上五色琺瑯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
景泰藍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和燒瓷的傳統技術,又吸收了傳統繪畫和雕刻的技法,制作而成的工藝品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
景泰藍這種工藝的起源,由於歷史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難以定論。
目前最集中的說法有兩種:
其壹,景泰藍的工藝起源於我國。
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柄上就已經嵌有琺瑯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上也用琺瑯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銅鏡,鏡背面的花紋上就塗飾著各色琺瑯。
中國金屬工藝中,琺瑯的運用歷史悠久,只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工藝制作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直到明代,才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
其二,景泰藍工藝在我國的出現始於元朝。
忽必烈西征時,這種工藝從西亞的 *** 壹帶傳入中國,首先在雲南壹代流行,以後受到京城人的喜愛,得以傳入中原。
據《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大食窯》記載:“大食窯出於大食國。
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
嘗見香爐、花瓶、盒子、盞子之類,但在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
世又謂之鬼國窯,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稱曰鬼國嵌,內府作者,溫潤可愛。
”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窯”的制作技藝,並結合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技法,幾經改良,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景泰藍。
此時,琺瑯的譯名有十幾種,如“佛林”、“佛郎”、“發藍”等。
以上兩種看法對於景泰藍工藝的起源雖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壹點則是相同的:這種工藝並非始於明朝的景泰年間,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遠的年代。
另外,學界也公認:景泰藍能在短期內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鑄銅等冶金技術以及玻璃、琉璃的制作技藝,且掌握了控制煆燒的溫度,為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明清兩代,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中的壹枝奇葩。
北京數百年的國都歷史,從來是集中全國優秀的人才與各種技藝並使之相融之地,可謂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北京的文化藝術成就也正是來源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景泰藍工藝主要的發祥地和最為重要的產地,明代的禦用監和清代的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為皇家服務的琺瑯作坊。
北京景泰藍工藝最初的興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北京的景泰藍工藝已經趨於成熟。
明代的景泰藍制品,銅胎的質地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所以,這時制品的造型以仿古的居多,主要仿青銅器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沈而逼真。
清代是北京景泰藍工藝發展的又壹高峰期,特別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6),景泰藍工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在風格上,此時的景泰藍工藝品不僅繼承了明代景泰藍的豪華、古典、雅致,而且也開始呈現出纖巧而綺麗的風格特征。
此時鍍金的技術已經遠勝於明代,鍍金厚重,愈現“圓潤結實,金光燦爛”。
清嘉慶初期,景泰藍生產開始衰落,壹直到道光年間(1821-1850),留存下來的作品數量都不多。
但此時,景泰藍工藝品鮮明的民族風格開始引起西方人的註意,並得到了他們的青睞,景泰藍工藝品開始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出口,這就使得景泰藍的生產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在對外貿易的 *** 下,除了官營琺瑯作坊外,民間也紛紛開設了商號和店堂,經營景泰藍制品,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誌遠堂等。
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壹等獎,(後來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獲得壹等獎),自此,北京景泰藍在國際上聲譽大振,各國客商紛紛前來訂購。
民國至解放前,由於整個國家形勢處於動蕩之中,北京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和全行業的生產經營也基本上處於徘徊、低落的狀態。
原料成本提高、市場購買力削弱、從業人員銳減等原因,使得景泰藍行業奄奄壹息。
解放後,國家對於傳統工藝實行了搶救、保護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藍工藝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到1958年,北京已先後成立了北京景泰藍廠和國營北京市琺瑯廠。
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還開設了金屬工藝專業,專門培養景泰藍設計人員。
這壹時期,景泰藍行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景泰藍工藝無論在造型和裝飾紋樣上,還是在色彩及藝術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
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以原北京工藝美術廠和北京琺瑯廠為代表的正宗的景泰藍生產廠家,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種求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與創新。
但就在這壹時期,由於景泰藍制品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國內景泰藍市場的發展曾壹度出現過熱過火的勢頭,北京周遍及其他地方都開始發展景泰藍制品的生產,但這些後來者大多只能從事粗工活或某壹生產環節,景泰藍的生產雖然得到了擴大發展,但其優秀的傳統技藝和產品的藝術價值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人們收藏範圍的擴大,景泰藍珍品的藝術價值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
二 景泰藍的制作工藝
景泰藍的生產工藝,是壹門綜合藝術,是美術設計、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與知識的融合。
壹個產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設計:
包括造型設計、紋樣設計、彩圖設計等。
由於景泰藍紋樣的線條受到胎型、絲工工藝和釉料的限制,過稀過密都不行,所以設計人員不僅要具備壹定的美術知識和繪畫能力,還要熟悉景泰藍的制作工藝,了解各種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創作構思時,充分考慮到制作工藝的特點,使產品具有整體與和諧的美感。
其次是制胎:
景泰藍產品的造型美觀與否,首先決定於“制胎”的工藝。
制胎是將合格的紫銅片按圖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圓形,並用鐵錘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
以瓶子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錘接燒焊而成型。
明清時有鑄胎、剔胎、鉆胎工藝,隨著現代工藝技術的發展,現在部分初胎還利用機械進行車、壓、滾、旋,實行機械制胎。
工藝大師張同祿經過上萬次的試驗,恢復了失傳了的鑄胎景泰藍,用銅澆鑄型的方法制作胎型後再掐絲、燒釉。
這種景泰藍的特點是,胎型厚重,器型復雜,除了燒藍紋錦的部分外,壹般露出的金面較大。
這種金面壹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鍍金,作品更加光彩燦爛、金碧輝煌。
第三步是掐絲與焊絲:
掐絲的方法是用鑷子將柔軟、扁細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圖案設計稿,掐(掰)成各種紋樣,蘸以白芨戎漿糊,粘在銅胎上即成。
然後,再經過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成品。
掐絲工藝技藝巧妙,作者憑純熟的技藝,掐出神韻生動的畫面,絕非易事。
解放後,掐絲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北京景泰藍掐絲老藝人,各有特長,如李慶祿的“遊蝦”、石萬才的“古代人物”、汪寶誠的“菊花”、陸玉崗的“博古”和“人物”等,都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工藝美術家金世權,是壹位既能設計又會掐絲制作的能工巧匠。
第四步是點藍與燒焊:
掐好絲的胎體,經過燒焊、酸洗、平活、正絲後,便進入點藍工序。
方法是,用藍槍(槍)(金屬小鏟子)把碾細了的釉色填入絲工空隙處,再將點好藍的制品,放在高溫爐中,經過攝氏八百度的高溫燒熔,釉料便可以熔化。
壹般景泰藍需要燒制三次,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燒二至三次。
解放前,景泰藍的點色呆板單調,解放後,運用渲染、罩染、烘染、剔染等技法,擴大了景泰藍點藍藝術的表現力。
為了表現形態多變的雲、水、霧,以及水中倒影等,點藍藝人和掐絲藝人***同創造了無絲點暈法。
即掐出高矮不同的絲工,點暈以不同的釉色,使這些釉色自然連接。
經過燒結後,高絲露出而矮絲含在釉下,增強了銅胎和釉色的密著力,使作品的圖案紋樣更為豐富多彩。
第五步是磨光:
磨光,俗稱“磨活”。
這是整個景泰藍生產工序中最苦最累的壹道,分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序。
首先要用金剛砂石把產品表面高出花絲部分的釉料磨平,使花絲顯露出來,然後用黃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黑絲,再用椴木炭蘸水橫、豎再磨,直到產品發出均勻的亮光為止。
現在壹般采用電動磨活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但異形產平仍需要使用手工磨活。
第六步是鍍金:
這是景泰藍生產工藝中最後壹道主要工序,是為了防止產品的氧化,使產品更耐久,更美觀而在產品的表面鍍上壹層黃金。
將產品掛入金液槽中通上電進行鍍金,完成後取出再用清水沖洗幹凈,然後用鋸末蝕幹,整套的景泰藍生產工序便宣告完成,壹件景泰藍工藝品便也誕生。
三 景泰藍的鑒別與收藏
景泰藍工藝始於明代景泰年間,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
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
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沈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
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
彩釉上大多有砂眼。
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
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制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
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但已都有刻款了。
這時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隨著景泰藍工藝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壹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近幾年來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
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
這是壹種以景泰藍工藝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的工藝制品。
收藏提示收藏景泰藍,除了認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選擇上應以人物、動物為首。
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後的器物。
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瑯色料,偽造者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
偽造的壹般方法是:先制成銅胎,並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將普通顏料研磨後填入灼燒,燒成後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棱磨掉。
各道工序完成後還要在其表面塗上壹層杏幹粥,使其生銹。
數十天後把表面的銹除去,再用胭脂油擦壹遍,其顏色和光潤程度可與舊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細觀察,便能分辨真偽。
景泰藍以明代的制品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而大綠壹色,其透亮則更比他色更為厲害。
它的性能與玻璃略同,它的顏色像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於藍腚,白色類似凝脂,淺綠色發藍,黃色與姜中擰出的漿汁略摻黃米相同,其絲胎皆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它的器物上均有砂眼。
到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發磁,因為
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不再見到了。
所以它的絲胎多是紅銅,它的鍍金亦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幹,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後來仿制的,多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乾隆時的幹黃色不相似。
乾隆的白色也最難仿制,其中緣故有
二點:壹因其白色與東渠石色沒有差異,仿者須用六品頂珠制成,然而頂珠不易得到,壹因其白色白而且幹,後之作料家雖亦發明壹種幹料,但燒時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別厲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極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