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眼裏,帶著欣慰和輕松,同時又有些落寞和傷感。
“我離婚了,現在能坐在這裏和妳說話,感覺又經歷了壹次重生。”
“為什麽要離婚?”
“我以為我的第三任丈夫會和前兩任大不相同。他是壹個像太陽壹樣溫暖的人,對我很好。我以為我終於找到了真愛。
但是我們結婚後,有些事情改變了。從結婚到離婚,我們只用了三年時間。我可能會孤獨終老。"
“到底發生了什麽?”
可可說:他對我很好。結婚後,我們都變得很忙。只要他不在家,我就會給他打電話,告訴他我很想他,需要他陪我。
感覺他越來越不愛我,回家越來越少,生氣吵架。
我是壹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我忍不住偷看他的手機。壹旦我發現他在關註微博上的女博主,我就會生氣。
看到他轉發收集關於婚姻的文章,我會問他對我有沒有不滿。
在朋友圈看到他和女人的互動,我會吃醋稍微頻繁壹點,然後和他吵架;
直到有壹天,我看到他手機上和另壹個女人曖昧的信息,我受不了了,大吵大鬧。
問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說不,不會再這樣了,他會再對我好的,但是我還是發現了婚外情的痕跡。
我受不了了。我們離婚了。
其實這些話聽起來特別耳熟,因為她的前兩次婚姻都是這樣結束的。
可可很強勢,尤其是進入婚姻後,控制欲極強,壹切都要在她掌控之內。
特別情緒化,而且嘴特別兇,總能打老公。
其實她的內心是個孩子,用堅強的外表隱藏著自己的軟弱,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脆弱而敏感。
這得從可可的原產地說起。
可可在農村長大,家裏重男輕女。她是她奶奶帶大的,她奶奶脾氣很暴躁,不怎麽喜歡可可。
奶奶和爸爸關系不好,因為他爸爸從小就很叛逆,奶奶不是打就是罵。當時她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在這種打罵下,父親的性格還沒有形成,外婆覺得自己管不了他,就讓媒人給他介紹了壹個女孩,那就是可可的媽媽。
所以他們結婚了。
可可爸爸那年才18歲,可可爸爸那年才19歲。
直到我生了弟弟,父母都出去打工了,那是整整壹個童年。在Coco的印象中,爺爺奶奶不愛她,媽媽過年回來也總是緊緊的抱著媽媽。
在Coco最小的印象裏,那年她6歲。春節期間,她的父母回家團聚。其他孩子都很高興,但她卻不高興。
因為看到父親和母親吵架,父親壹氣之下打了母親。田蜜抱住爸爸的大腿,說不要打媽媽。爸爸把Coco推開,把她的頭往墻上撞,傷了她的身體和心。她哭了。
她內心灰暗,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愛她,只有媽媽。
然而,新年過後沒幾天,媽媽因為要趕火車,天還沒亮就坐車出門上班了。
她哭,她鬧,她歇斯底裏,沒有人理她,直到她哭哭啼啼的累了,才安靜的睡去。
從此,可可覺得連媽媽都不愛她了,她就像壹個被遺棄的孩子,沒人愛,也沒人愛。
幾年後,雙方父母家裏都有賺錢的項目,不用出去打工。但是他們感情並不融洽,經常吵架。他們不同意就打。
可可從小就討厭父親,他們總是吵架,發誓我的婚姻不會像父母壹樣!
整個Coco的童年和青春期,他都是在被拋棄的感覺中長大的。
直到上了大學,去了另壹個城市,她才遠離家庭糾紛。
她沒想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孩子階段,這可能是她6歲時對家人的第壹次記憶。
而她拼命想擺脫的出身家庭,就像給她下了魔咒,悲劇壹次次重演。
家族的出身帶著天然的烙印,烙印在可可的潛意識裏。
她沒有意識到她有什麽問題。她真的希望有人能百分百的愛她,保護她,不讓她受到傷害。
她把父母未完成的使命放在丈夫身上,希望從他那裏得到100%無條件的包容和愛。
於是,就像當年那個小女孩壹樣,用盡全力去搶,去哭,去生氣。她以為愛情應該是為了對方完成她完美的想象,填補她心中的空缺。
但我只是壹次又壹次地受傷。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強調童年經歷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認為個人生活的不幸可以追溯到其過去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經歷,即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可以將其病因追溯到童年環境和教育因素。
弗洛伊德關於早期經驗重要性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兒童生理需求的滿足和挫折上。這些需求的適當滿足會促進人格的順利發展,而過度的放縱和挫折會使孩子固定在某個階段,造成人格損害。
弗裏曼提到了原生家庭在夫妻家庭治療中的五個重要作用——原生家庭法,它讓我們了解了原生家庭對夫妻關系的影響:
1.壹個人不可能有來自家庭經歷的情感需求,比如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家庭,想要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我們在擇偶的時候,在情感上希望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的東西,比如父母的肯定,以及覺得自己獨壹無二的需要。
我們都背負著這些未完成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或家庭中得到解決。
4.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家庭的滿足,我們只會在乎自己想要什麽,沒有能力為擇偶付出。
5.關系中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出身家庭的未解之結,更多的是因為缺乏肯定、關心和愛。
抱怨出身家庭和他的父母並不能改變什麽。
作為成年人,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觸摸自己內心的傷痕。我們需要對自己負責。
出身家庭真的會影響我們壹輩子。我們不能改變它嗎?
不,我們必須保持覺知,用覺知之光照亮它,然後才能改變它。
怎麽改?
1,擁抱內心的孩子
我跟可可說,想象壹下回到過去。妳6歲時想告訴自己什麽?
我想擁抱她,吻她,告訴她我永遠愛她。誰也不能拋棄她。不要害怕。我會永遠和妳在壹起。
可可流淚了
這個動作是告訴內心的孩子,她永遠是被愛的,內心的孩子會慢慢長大。
2.承認仇恨,讓它過去
很多人和可可壹樣,討厭自己的父親和出身家庭。有些人可能意識不到,也不敢承認自己的仇恨。
妳可以進入妳的內心,擁抱妳內心的孩子,問TA有什麽話要說。
尊重自己的感情,對自己的感情負責,承認自己的仇恨,承認自己出身的家庭並不完美。
因為父母那壹代,他們也是出身世家的受害者,比如Coco的爺爺奶奶,父母,也是打著出身世家的牌子來的。
我們需要原諒每個人沒有更好的出身家庭。家裏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不只是妳。
他們那時不知道,但現在妳知道了,妳可以改變它。
這樣才能更好的原諒,放下。
3.保持警惕
童年的內心創傷感可能很快就會被遺忘,不想再去想。這些東西都是潛意識裏的。
每當妳接觸到某個場合,當妳覺得不被愛的時候,童年創傷的感覺真的會跳出來,讓妳重溫受傷的感覺。
而那種感覺是真實的,有時候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壹幕。
所以當我們成年後,我們只是不斷重復最初的經歷。
這被心理學稱為“強迫性重復”。
更嚴重的是,它會反復吸引那些創傷性事件進入我們的生活,但不要害怕,裂縫是陽光照耀的地方。
覺知是壹盞燈。保持警惕。當妳遇到讓妳感覺童年的創傷時,告訴自己這只是痛苦的復發。
我已經不是那個孩子了,我不再害怕了,我有能力面對這些。
然後試著改變對這件事的看法,重新規劃感官反思的路線。
在覺察之下,慢慢撫平內心的創傷。
4、修改思維導圖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帕克提出了“思維導圖”的概念,將我們對現實的看法交織成壹幅思維導圖。
最大的挑戰是需要不斷修正,才能安全地走完人生中美好卻艱辛的漫漫長路;然而,修訂工作往往是艱巨的。
認為人不僅需要外在的地圖不斷變化和擴展,還需要及時修正內在的思維導圖,否則就會出現問題。
妳可以冥想,保持意識,保持元認知。
只有治愈了內在的自我,才能在親密關系中更好的愛別人。
緣盾情感,陪妳守護愛情,收獲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