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彩公園大門,建於1990,為仿古圓門建築,飛檐、硬脊、斜坡、青瓦。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在蜀疊彩山上懸掛橫匾,右側為售票處,左側為玻璃墻窗,古樸典雅,鑲嵌在綠樹巖石與綠花相間的前方。
疊彩山門
疊彩山羊脂堂前,坡頂有仿古建築,清漪,高踞風洞咽喉,可拾級而上。門上掛著魏繼昌書的橫幅,山色斑斕,官文大字;兩邊懸掛著清朝駐廣西政治使節張相和、桂林書法家吳春道書寫的對聯,清涼愉悅。壹過山門,就進入了壹個歷史遺跡、宗教、自然風光交融的景區。
景峰閣
疊彩山風洞南入口右前平臺,唐慧遠建於會昌室(841-846),歷朝歷代都有修繕,亭子廢棄已久,數十首珍貴詩詞、版畫毀於抗日戰爭。根據清代畫家張寶的《盤茶圖》,景風閣是壹座重檐、傾斜的長方形建築。清《景風閣記》說,亭子住在四望與嶽之間,與前面的廣田相連,倚著大河,卻又寂寥多風。東邊有幾根椽子,為遊人歇息看地,每年夏天在這裏抽煙燒火,解煩惱。景風閣曾壹度建成,歷代名人刻有詩詞。變法維新之士康有為、百歲愛國老人馬先後在此居住。
疊彩閣位於疊彩山徒步道上。4角,平頂,單層,紅柱綠瓦,高約5米,長7.5米,寬8.5米。它占地約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懸掛著著名書法家王遐舉題寫的疊彩山匾額。疊彩亭東鄰嶽,西望四周,北對明月,與山景相映成趣,不爭高低。東、西各有長椅,北角是觀賞彩綠的最佳角度,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汀溪,刻有明代余慶的山川風光。
疊彩瓊大廈
疊彩山嶽明峰與於越山之間,有壹組以桂北侗族建築形式為原型的大型風景園林群,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建成於1.990年。疊彩瓊樓以鼓樓和回廊為中軸線,將整個建築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轉院,曲徑通幽;西院開闊寬敞,小橋相連。庭院以池水為中心,東有高閣,西有樓閣,南有樓層,北有水榭。主鼓樓為2層樓閣,歇息於山頂,前有小滾棚,後有1和2層坡,雙檐3折檐滾棚歇息於山頂或6、8角金字塔形屋頂。整組建築,主從分明,層次豐富,錯落有致,變化多端,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有仙山瓊閣的意境。
楊仁堂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內疊彩山風洞前。建於抗日戰爭時期。原來的建築被摧毀了。重建在1958。大殿東西長11.5m,南北寬7.1m。門自東向西開,北壁嵌有瞿氏遺像、遺像、吟的合唱詩,以及郭沫若1963寫的《二公頌》等石刻。
王江亭
疊彩山北山腰,由明朝宦官傅倫所建,原為宋桂欽差鎮監鄭德健(1506-1521)。他愛桂林山水,偏愛疊彩,有疊彩詩七首。他的《望江閣詩》以山遮雲,溪遮淡青天,亭倚風洞,超然自適,刻畫了望江閣早期廢棄,1954和1990兩次在原址重建的特點。它是壹座古色古香的方亭,紅柱綠瓦,上翹的墻角,金字塔形的屋頂,高約60%。在亭子的右墻上,有三個漢字刻在懸崖上,探索奇觀。站在亭子裏或者從亭子上爬下去,都有奇觀可以探索。
屈牌位
在市內疊彩山門口。紀念碑高167厘米,寬83厘米。***28,都是楷書。正文講的是常熟西曲陵寢張忠烈殉國的地方,字號20 cm,有年月有姓氏,字號10 cm。清道光二十年廣西巡撫梁香樹並肩而立。臨江商演位於疊彩山北麓。臨江巖有兩種:南邊的上巖和北邊的下巖。巖洞上部刻有“臨江商演”字樣。商演高4.6米,寬3.5米,深8.6米,占地約30平方米。巖口靠近河邊,視野開闊,山川風光與巖景融為壹體。參觀和欣賞是很有趣的。古往今來,仁人誌士壹直渴望在這裏歌唱。陳明·余明詩《木龍洞石壁》,曲徑通天,奇峰空綠,水石交錯,亭臺樓閣從天而降,如實概括了該巖的特點。
疊彩北府洞
風洞的北面,也就是後洞,是橢圓形的,也就是葫蘆的後半部分。洞口朝北,如壹窗,又稱北門。洞穴高4.8米,寬9.2米,長7.5米,面積約69平方米。洞口有陳題寫的摩崖石刻數十幅,其中訪疊彩巖登亭、楊芳訪風洞山、袁枚訪風洞登鶴觀明月峰、康有為題風洞、畫等珍貴。以前洞裏有壹個臥佛,用來觸摸和祈求好運,現在沒有了。
疊彩太極洞
南入口位於嶽明峰的山腰,在北府洞的西南角,北入口面對山道口,呈弧形。洞內有兩根石柱相隔的陰陽魚,奶酪如太極圖。洞口寬4.2米,洞高3米,寬3 ~ 4米,長13米,面積約50平方米。太極洞是3個大字,刻在洞的北入口處。從洞穴的壹端到另壹端,蜿蜒曲折,能見度很低。北入口大而開闊,光線能透入轉折處,洞景依稀可辨;南入口在北洞,小而隱蔽,光源弱,剛進去感覺不透明。從南出口到北出口,逐漸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北口人,出了南口,到北府洞,涼風習習,碑刻優美,如入仙境。願意探索、感受、捕捉不同情境下不同樂趣的人,都愛太極洞。
盈豐大廈
疊彩山風洞北口,原是古建築,廢棄已久。重建於1972,為8柱兩層開放式仿古建築,總面積180平方米。柱子之間有長凳,裏面有石桌。壹樓有兩副對聯:壹副是出生在這裏,我喜歡這個國家五彩繽紛的風景;回頭看,何處是疤,唯有天地奇觀,二風指落花徑;雨是清的,草是綠的。描述迎風樓在此生風雨挺立、神清氣爽時的特點,以及樓前多姿多彩、蔚為壯觀的氣勢和樓後花、草、臺階、小徑的景色在名單旁,是啟迪遊客的絕妙導遊詞;第二層是觀景樓,也是攀登嶽明峰的必經之路。
明月峰
位於疊彩山東北部,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總山地面積1.41公頃,為疊彩山主峰。清代袁枚《遊風洞登鶴明月峰》詩中有壹句,鶴不能招,明月猶堪。明代兵部右侍郎楊芳所作的《風洞山詩》詩中,人們欲探天探月,俯首疑雲繞日,都說峰頂高到可以抱月,故稱明月峰,峰上有壹個葫蘆狀的小平臺。五代馬謖曾在此築臺,名為馬松靖江,知府建堯山、溧水兩壇祭拜山川,並題寫堯山、溧水兩壇,贊美山川為土地資源,呼籲重視和保護,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平臺和祭壇都被早早廢棄了。1955年,納雲亭建於舊址。嶽明峰以其高、險、嚴謹和美麗而聞名。高聳入雲,聳立在河上,墻上矗立著龍牧古老的渡口碼頭。峰巒如筍,山石步步深入,漸起,登頂,滿城春色,田野奇妙。在山峰的壹側刻有總司令朱德和中華民國的創始人之壹徐特立。1963年,他以80歲高齡,不拄拐杖登上嶽明峰,脫帽慶賀東風,為名山增光添彩。
四望山
位於疊彩山西南,東南與月山相對,山徑相隔,山地面積3.32公頃。王思山散落著巖石和枕頭,其他的山很少見。從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攀登,東面是瑤山、麗江,南面是船山、塔山、南溪、鬥雞。山上刻有四個漢字,分別是唐的“山四表”題詞、清代李少蓮的“疊玉澎湖”雕刻,以及新刻的中國著名作家巴盾的墨跡。普明寺建在山麓,後廣東寺建在廢墟上。謝佑閣和丁嶽寺早已廢棄。
仙鶴峰
位於嶽明峰西北,海拔253.6米,相對高度1,01米,為疊峰之最,山地面積2.1公頃。山腰有壹鶴洞,高約14m,底寬8.6m,長60m,面積516m 2。它是壹個三角形。相傳古代有兩只鶴棲息在山峰上,好事者在洞口雕兩只鶴供人瞻仰,以鶴洞聞名。明代,明宗室第三代靖江王朱的曾孫朱振山在沾河洞修行。自名湛河道人,據他業改名仙鶴洞。從那以後,山峰和洞穴就被用來命名鶴。
仙鶴洞分為兩層。上流社會曾建真閣供奉真帝,香火頗盛。明月節《古光尊師》詩說:絕壁間有奇香,晨鐘下青天。下層寬敞,東西貫通,平整光滑,就像壹個長長的拱頂大廳。東西洞成為借景的窗口:東入口面對明月和嶽躍群峰,山巒重疊;西入口面向城北,有建築和塔樓。在壹個洞裏,聚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景。
浣碧苑
在疊彩山北白鶴洞下,與仙鶴洞相通。它是清代桂林畫家李秉綬所建,因為滿園綠意,放眼望去。
也叫李淵;栗樹遍布花園,也被稱為栗子園。這座花園已經廢棄很久了。張維平,李的親家,有壹本日記,看到了花園的繁榮。據介紹,園以洞取勝。園中有五個奇特的洞穴,即武琳、凱特爾、湛河、嶽明和莫雲深處。當明月升起時,最高的嶽明洞穴充滿了洞穴。園內建築10余座,包括亭、臺、堂、榭、園、廊,成為歷代名園。
於越,古稱獼猴巖,位於疊彩山東南,毗鄰王思,面積0.79公頃。俞越,古越人的壹個分支,秦漢時期因戰亂進入廣東。《史記》載:秦與諸侯國合並,以百越之地為桂林郡。吳派蔔誌去征服南方,使他征服越南成為可能。疊彩山是桂林的主要山峰,它被用來命名它的壹座山峰以顯示它的重要性。唐任桂冠觀察員時,獨愛嶽,在山中建照相館,日夜讀書作畫,期間寫下《虞嶽山記》,此山更以文字流傳。山頂有嶽亭,又名嶽亭,原為慧遠所建,早年廢棄,現新建。東崖上有毛寨,水北有虛釣亭,還有石室、荷塘、藥園、奇真亭。在山腳下,有兩個以康有為名字命名的洞穴:康巖和蘇通。於越山小巧玲瓏,古建築遍布,遊客絡繹不絕。
於越館
疊彩山於越山頂上,有壹座八柱三開、單檐、上翹角、長方形、四面開敞的亭子。長10.6米,寬4.95米,高4.54米。面積為51.47平方米。原為唐所建,現已廢棄多時。1954年在原址重建,更名為月閣,由美籍華人、美國邁阿密中國畫院院長梁女士題寫。於越館是壹個受遊客歡迎的地方。宋代詩人朱妍《登臨疊彩巖登亭詩》:不到壹段時間,《劉樺》就紅了。江河寒水,山色青浮,山色香馥,三湘夕陽輝。客觀地寫出了於越和於越亭的特點。
疊彩巖
風洞南面,也就是前面的山洞,是疊彩洞,因山勢而得名,古稱疊彩巖。高3.65米,寬5.6米,長12.5米。面積約70平米。洞口有陳毅的名言寧為桂林人,不為仙人,壁上有90余尊佛像,屬唐宋時期,故又稱浮亭洞。
小遊亭
在疊彩山的王思山上。建於唐會昌年間(841 ~ 846)。慧遠《山四觀》載:山名四觀,故亭為賣愁。亭子前後,都是蜿蜒的山坡,條條溪流,條條橫梁,險象環生。從南到北,從東到右崖,到福亭石門,約30步。這座亭子已經廢棄很久了
木龍洞
疊彩山東麓,高4米,寬2 ~ 3米,長10米,占地40平方米,南北貫通。西距嶽明峰僅數十米,南距富博山約1公裏,是龍珠路和義前街的必經之路。相傳,原來洞口的那棵古樹,在洪水驟漲時,變成了壹條龍。這個洞穴叫做龍牧洞。明天(1621 ~ 1627),曹雪探長做了兩條木龍,掛在洞頂,早就被遺棄了。疊彩山有壹條通往龍牧洞的路。明代金龍所作《重題疊彩山》詩中,峰巒疊嶂遠眺江流,人可壹路遨遊天際,顯示了龍牧洞的特色。龍牧洞位於山體和河流附近,在洞穴以北大約20米處,壹座古老的喇嘛寶塔建在壹塊巨大的蟾蜍石上。譚松的《龍牧洞遊題》:賈毛(1063)避寒十天。譚走了好多石門,下到臨江巖,參加了唐朝佛塔,看到了風帆、沙鳥、河山的勝利。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他航行過玉山。因此,該塔建於唐代,是廣西最古老的石塔之壹。
龍牧古塔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疊彩山腳下。建於唐朝。圓喇嘛式。它高4.34米。塔基由三層鼓石組成,鼓壁上刻有蓮花圖案。這座塔是壹個四面都有壁龕的寶瓶座。東西龕雕有佛像,南北龕雕有菩薩,均坐於蓮瓣須彌山上。塔頸有十二層相輪,覆以六角傘蓋,冠以葫蘆形寶頂。傘面的六個角上都有洞。原來懸掛的銅鈴和鐵馬現在都不見了。這座塔是獨壹無二的,對研究中國古代寶塔建築具有重要價值。
江山市匯景處
市區疊彩山疊彩閣旁。摩崖,高233厘米,寬77厘米,楷書,字43厘米,年,月名13厘米。據明代嘉靖18年田汝澄《廣西遊山記》記載,這裏的疊彩亭明代稱為“聚景亭”,“江山會景”為景區所作。《江山之景》是余慶在疊彩山留下的第三部作品,字形莊重蒼勁。
蘇東康燕
就是穿越山麓。洞穴朝北,高3.2m,寬1.7m,長10.5m,面積約18m2。1894 65438+2月,康有為在桂林講學期間,住在疊彩山景風閣,在嶽躍山下發現了兩個山洞。因其字體大小而得名,東稱康顏,北稱蘇東,刻有崖印之名。現在蘇東有兩個篆字和銘文。
納雲亭
是遊覽疊彩山的高潮。來這裏的目的是為了將桂林市盡收眼底。現在,真的沒有更好的地方可以鳥瞰這座城市了。請看:漓江彎彎斜斜,像壹條藍絲帶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從山的左側悠然離開。流淌在青翠的威州和對面的象鼻山之間,仿佛進了壹扇大門;更遠的地方,似乎很難看到,只有鬥雞山壹方與水天相連,山川相連。回頭看,漓江兩岸綠意盎然,緊接著是最窄的房舍,接著是隱隱約約的七星山,再接著是險峻嚴峻的富博和獨秀山矗立在眼前,然後是寶坻和綏馬的峰巒也連成壹片,市場上的居民樓到處都是繁華的東西走向。向東望去,會看到堯山雄偉壯麗,群峰如浪,此起彼伏,山似海。再近壹點,有許多不知名的石山點綴其中,四周山野環繞,爆紅閃綠,是壹派美麗的田園風光。正是這五彩斑斕的景色,讓疊彩山更加名副其實,遠遠超越了“自我”,玉成了她更廣闊的境界。難怪王力先生在疊彩亭寫了壹副對聯,勢必萬古流芳:“過霧靈山近月牙秀水花橋爭秋色”。
風洞
在嶽明峰的山腰上有壹個奇特的洞穴,貫穿南北,中間狹窄,只能容壹人,形成兩個洞穴,南北敞開,呈葫蘆狀,全長20米,最大寬度9.2米,最大高度5米。總面積約為140平方米。風洞以前是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它位於壹個高地。北接“桂香走廊”,南接應家橋嶺與海陽山之間的“峽道”,形成對流。兩端風的截面大,中間小。風速增大,氣壓減小,風不斷補充。隨著季節的變化,進來的風是清晰的,和諧的,冷暖的。人們常稱之為“清涼世界”,是因為壹年四季“風迎風多送”。這裏的風隨季節變化,遊客的感受也不壹樣。劉崧柯莊的風洞詩,“風幹於天地之間,惟桂為上”,“不知從何說起,只覺無窮”,道出了風的奇詭;王銘·何明的《疊彩山》和《春風歸門》是春風;徐青德勝《風洞山詩》“風輕輕吹,洞門窄”,是夏風;蘇明君的詩《在風洞中旅行》,“高臺受清風”,是南國的秋日氣候;清代周福霖疊彩山詩,“疑詩思歌,風逼酒瓶凍”,是壹派寒冬景象。洞內的風總是清新、溫暖、涼爽、均勻,這是最奇特的地方。風洞不僅是風的世界,也是文物的寶庫,是桂林山水的重要景點。
蝴蝶標本博物館
疊彩山公園的蝴蝶標本館也是遊覽疊彩山不容錯過的亮點之壹。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奇異的蝴蝶標本和幾十種動物標本,來這裏參觀壹定會讓妳大開眼界。此外,它也是標本收藏者和朋友購買精美標本作為禮物的好地方,所以如果妳來這裏,妳壹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