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就是收集、整理、保管書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國家級藏書機構和館員的國家之壹。所以也可以說,在各種收藏中,藏書是最早的收藏之壹。
根據書主性質的不同,中國歷史上的藏書體系可分為四類:官藏(即國家藏書)、私藏(即私人藏書)、書院藏書和寺院藏書。
中國有據可查的國家圖書館可以追溯到周朝。著名思想家李洱(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當時的館長稱之為“托書史”。在秦朝,國家圖書館被稱為“石室”。漢初廣泛藏書,設立太常、太師、博士、顏歌、廣內、秘室六個公共圖書館。三國魏國有大臣,中外館有國家圖書館,國家藏書歸蘭臺和大臣所有。到了隋唐兩宋時期,國家收藏更為豐富,但由於朝代重疊或意識形態原因而受損。到了元代,先是崇道貶佛,再是貶佛,把道藏、玄布寶的書帶都燒了。今天,只有壹個或兩個網頁元杜宣寶藏留在世界上。明代是中國古籍收藏的繁榮時期。不僅國家藏書,被分封的諸侯王大多喜歡藏書刻書。從屬性上看,諸侯王的藏書也是介於官方藏書和私人藏書之間的壹種藏書形式。正是在清代,中國的藏書,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都處於黃金時代,其藏書規模和對其藏書的研究都遠遠優於歷代。
有四本書是關於水,火,士兵和昆蟲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藏書越老越難,所以善本這壹類也就延遲了。晚清藏書家葉德輝說:“南宋之人重北宋,元明之人重宋代,州朝藏家重元明。”這就解釋了歷代藏書的類別。
中唐雕版印刷發明之初,主要用於印刷佛經、書法書籍和歷書。直到北宋時期,印刷書籍才逐漸取代手稿、手抄本,成為書籍的主流,於是隋唐五代及以前的手抄本在宋人眼中就成了古籍。然而,自宋初至今已逾千年,宋代以前的古籍已近絕跡。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佛經的發現,使人們得以壹睹晉唐珍寶。這些善本今天依然有,有實力的朋友當然應該買下這些寶貝。
到了明代中期,宋版圖書已經受到清代藏書家的追捧。宋代刻書雖有數萬種,但此時已不多見。由於宋人刻書的態度認真,所以出版、刻書、印刷的水平都很出色,所用的紙墨也很考究。再加上濃厚的文化氛圍,自然成為明代藏書家的珍品。當時政府藏書也大增。明六年,楊士奇對文遠館藏書進行了調查,編制了文遠館書目,記載了43200余冊7000余種。可惜政府藏書疏於管理,到萬歷三十三年清點文遠館藏書時,已所剩無幾。再加上明魏戰爭,這些藏品基本被毀。
私人收藏在明代非常繁榮。明朝開國之初,他們被分封為俘虜。由於他們沒有掌握兵權,加上皇帝賞賜了大量宋元時期遺留下來的善本,很多俘虜都熱衷於藏書。例如,周王朱迪、寧王朱權都收藏了大量的善本。尤其是朱迪五世的孫子朱穆居,在山東章丘買下了李開鮮的藏書,並在開封修建了萬卷館,成為皇室中最著名的藏書家
明代著名藏書家數百人,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十余人。特別是私人圖書館的興起,使私人藏書更加規範化。著名的宋濂羅清山居有藏書8萬余冊,葉盛的鹿竹堂以手稿聞名,藏書2.27萬冊。葉特別出名的是他的藏書章,上面寫著:細閱,細鎖,細收,挺立。子子孫孫,唯學,借人也,不孝也。範欽天壹閣,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在家鄉鄞縣建天壹閣圖書館,藏書7萬余冊。天壹閣保存完好,是中國最古老的圖書館。明代其他著名的建築還有胡應麟的尤爾山房、葉企成的聯聖堂、的吉谷亭和錢的姜雲樓。
清代是中國古籍收藏的全盛時期,無論是公共收藏還是私人收藏的發展都達到了頂峰。清初,皇帝非常重視文化事業。除了翰林院和國子監的大量書籍外,故宮還收藏了大量經典書籍,如《朝誌》、《玉盤》、《清代正典》等。昭仁堂專門收藏宋金遼元明古籍善本;武英堂刻的寺書都在這裏。尤其對後來的藏書家來說,所收藏的書籍是《天祿林朗》。天祿林朗是乾隆皇帝的圖書館,專門收藏宋、元、明三代的善本。民國時期,這些書被宣彤帶出宮外,其中壹部分散落在民間。這些書在宮裏重新裝修過,五色錦封面,繡角。尤其是,壹看就知道是天祿美事的特事,因為每本書的封面和封底都刻著古代帝王之寶、八卦陣之寶、太上皇之寶、天祿美事、天祿傳承。天祿的美書大多在故宮、國家圖書館、臺灣省圖書館,留在民間的猶如星辰鳳凰,藏書家看到就要珍惜機會。
清代私家藏書是藏書史上的黃金時代,湧現出、、、王、、鮑廷博、陸、、朱彜尊、、徐幹等數百位藏書家。特別是著名藏書家黃丕烈,他的藏書思想開創了壹代人,他所批註的書籍成為後世藏書家的追捧對象。
清代四大圖書館的出現,尤其是其藏書觀念,對後世影響深遠。
民國時期的藏書在藏書方法和觀念上是清代的延續,也產生了許多偉大的藏書家,如傅增湘、向濤、李生鐸、周樹濤等。他們仍然以傳統的方式收藏書籍,但在書籍的分類上有許多新的想法,可供今天的藏書家借鑒。有興趣探索藏書真諦的愛書人,可以看看他們的壹些類型學、目錄學、校勘學方面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