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鬥是現代家庭的小家電,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但妳知道熨鬥從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開始使用了嗎?鐵這個名字的由來,壹是取其形似北鬥的形象,二是鐵的形狀像古代的炊具“鬥”。在中國古代,鐵器也被稱為“火鬥”、“金鬥”、“鈷鬥”。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熨衣服,有兩個作用:壹是把有皺紋的地方熨糊,就像東漢許慎在《說文》裏說的:“熨,持火以敷壓”。“再如《樂府詩集采桑》,說“鐵成稗”;另壹個效果是,在需要明顯褶襇的地方,褶襇被熨得很緊。例如,在宋代的《文苑華英》中,就有“鐵打成裙子”的說法。最初的熨鬥是用石頭、陶片或銅鐵塊制成,放在火上烘烤,然後壓在衣服上熨燙。相傳,鐵器的發明早於商朝末年。《淮南王》記載“烙印始於戰鬥。”書中還註:“鬥者,鐵也。紂王看到鐵是腐爛的,所以他被打了烙印。“也就是說,商紂王發明灼人刑罰的靈感來自於鐵器。商紂王發現當使用熨鬥時,熨鬥會燙傷人的手,所以他發明了在熱銅柱上燙人的刑罰。漢代辛莽時期的青銅鐵器,然而,鐵器的最早實物發現於西漢時期。在漢代的墓葬中,經常出土鐵器。漢代的鐵器多為青銅鑄造,腹圓、口寬、柄長,有的尾部飾有龍紋。熨燙前,將燃燒的木炭放入熨鬥中,利用金屬的熱傳遞和重量來熨燙衣服上的褶皺或熨燙漂亮的褶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鐵器變得更加流行。在《世說新語·蘇遇匯》中,記載了壹個母子使用鐵器的甜蜜小故事:韓幾歲,家裏窮,冷得停不下來。母親殷太太自稱是鐵,叫去抓鐵,說:“我再找壹次。"二雲:" "夠了,不用回了。"母親問她為什麽,回答說:“火在鐵裏,把手燙。現在它在熨鬥下面的時候是暖和的,所以它不需要耳朵。”母親是非常不同的,被稱為器官。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兩點:第壹,從“家貧,……”讓康柏趁熱打鐵。”明知韓家庭較為貧困,他們仍有制作棉衣的熨鬥,可見熨鬥已成為家庭中的基本家用電器。晉代《杜聿記》中也有記載,杵臼、浴盤、鐵器都是百姓急需之物。二、從“火在鐵,柄熱”可以看出,魏晉時期使用鐵器是將燃燒的木炭放在鐵器中,利用金屬的傳熱和重量來熨燙衣服。而且鐵把手會導熱,說明當時鐵把手還是金屬的。金《東宮年譜》也記載皇太子納妃有三個金鑾。也說明魏晉時期鐵的主要材質是銅或鐵,沒有安裝木柄。唐朝《夯圖》熨燙圖隋唐時期,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富裕,絲織業十分發達。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來註意打扮。用熨鬥熨燙已經成為從君主到下層整理衣物的必備工具。詩人王建的詩《宮調》描寫了唐朝宮女們徹夜不眠為皇帝熨禦衣的情景。”每晚熄燈熨禦衣,銀熏龍吟雨。“遠遠的聽著國王在帳篷裏睡覺,直到鐘聲直響妳才回來。”皇服是國王的衣服,宮女們每晚都會熨燙平整,以保證第二天皇帝上朝議政時,衣服相當貼。唐代畫家張璇根據唐代城市婦女在搗、排線、熨燙、縫紉的勞動操作中熨燙衣服的場景,繪制了壹幅《搗練圖》,從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熨鬥的具體使用方法:圖中有兩個女子,壹手拿著絲綢的壹端,另壹個女子左手壓著絲綢的中間壹端,右手拿著熨鬥,在絲綢上來回熨燙。王建的另壹首歌《易道曲》描述了壹個貧窮的女人用熨鬥“沖少熨鬥粘兩頭,用郎才作寒迎長衫”的場景。宋代鐵器的使用比隋唐時期更為廣泛,其形狀也有所變化:壹般為空心短柄,內插木柄,以免熨燙時燙手。放碳火的盆也更高更深,形狀也不完全是圓的,有的是桶形的堤。而且桶盆周圍印著很多精美的圖案。它不僅用於傳統的熨燙、抽絲,還用於熏香、燙紙、護書、飲酒。清代鐵制熏香:宋代發明了鐵制和熏籠壹體的器皿。在熨燙衣服褶皺的同時,熏香也被用來給衣服帶來芳香的味道。正如尹基翁所言:“衣熨香。”秦觀有雲:“玉籠鬥金,當鐵沈香。”蘇湖有詩說:“蓮藕絲棒,沈香鐵。王有詩說:“水沈香熨窄衫。”。"。他們都在談論贊美熨鬥的熏香功能。宋代每年從海外進口大量香料,用鐵做香是其主要消費之壹。熨燙和護書:宋代的壹些熨鬥還具有熨燙書籍和展平紙張的功能。葉夢得的《夏日物語》記載,顏淵呈上北宋平居書信和公文,從未棄過壹張紙,全部作為書籍流傳下來。雖然封面也是壹疊100,但我在業余時間拿著自己的熨鬥,把火儲存在身邊,用香噴噴的勺子燙。飲酒:曾軼《詞簡玉蘭(宴上牡丹)》雲:“班後滿金桶,醉而倦飲。“好像宋代的壹些小鐵也可以用來喝酒。明清時期的鐵器沿襲了宋元時期的形制,只是靠近手柄的口沿擡高了壹些,更好地防止了火的掉出來。中空的短柄被插入木柄中。有些鐵器上裝飾有福壽紋,既實用又有裝飾性。到了民國時期,鐵由碗狀變成了三角形,呈封閉狀。這時出現了陶瓷熨鬥、酒精熨鬥、熱水熨鬥等,種類非常豐富。鐵我們現在使用的鐵的形狀是西方人發明的,但西方人使用鐵的時間比我們晚得多。直到大約16世紀,荷蘭的裁縫才開始使用中空的盒狀鐵,通過後門把燒紅的鐵板放入鐵中加熱,比中國晚了1600多年。
上一篇:匈奴單於名錄及簡史下一篇:周傑倫是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