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是根據日影的移動來計時的,與日晷表面的刻度相對應。日晷也是壹種通過觀察太陽的影子來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影子的位置來確定時間或者當時的分鐘數。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日晷是漢代以前使用的,在機械鐘傳入中國之前壹直是常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分由指針和刻面組成。當太陽在天空中移動時,手的投影在表面上像時鐘的指針壹樣移動,這可以指示時間。妳應該在北京的故宮和天文臺看過。
漏水是滴水計時,由四個裝滿水的銅鍋,上下疊放而成。前三個底部都有孔,最下面壹個上面垂直放著壹個箭頭形狀的浮標。水位隨滴水上升,壺身有刻度計時。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古籍《李周》中有關於土圭使用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悠久。標準量規使用太陽投影的長度來判斷時間。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是測量直立在平地上的日影的基準或石柱,稱為表;壹個是用來測量正南正北方向上的地表陰影長度的剛性板,稱為圭。既然太陽的影子可以用長度單位來度量,那麽用分和英寸來表示時間的“陰”和時間的長度也就順理成章了。
標準表和漏壺都是利用太陽的影子來計算時間,但是下雨或者天黑的時候就會失去作用,於是就產生了壹種可以晝夜計時的水鐘,這就是漏壺。漏是指漏鍋;雕的意思是雕壹支箭。箭頭是壹把標有時間刻度的尺子。漏雕就是利用均衡滴水漏的原理,通過觀察壺內雕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裂口的使用比日晷更常見。在中國古代,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關於失蹤版畫的篇章。如唐代詩人李賀說:“猶如宮漏添海水,壹夜滴長門。”宋代蘇軾:“月缺時,人靜。”在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中國使用最廣泛的時計。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很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作為動力來驅動機械結構計時。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7年,東漢張衡制作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載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計時器的功能。隨後,歷代都相繼制造出帶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制造的水車將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水車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讓布偶隨時出來敲鼓,敲鐘報時,顯示征兆報子、醜、陰、毛十二時辰。
這種計時器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也是天文儀器和計時儀器的混合體。到了60年代,中國的機械計時器已經從天文儀器中分離出來,獨立出來,不僅有傳動系統——齒輪系統,還有擒縱機構。如果再進壹步,可能會出現壹個完全現代的時鐘。可惜中國沒能做到這壹點,最終從西方引進了機械鐘。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定時器,還有其他的計時方法。如香印、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原來的晝夜分為100分鐘,因不能與十二時辰整除,先後改為96,108,120分鐘,清代正式定為96分鐘。這樣,壹個小時等於八個季度。壹刻分為三分,壹晝夜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節氣相對。註意,這壹分鐘不是當前的壹分鐘,而是壹個“字”。在兩個瞬間之間,刻著兩個奇怪的符號,所以叫“字”。字的下方,以麥芒般細的線條劃分,稱為“第二”;“二”字由“他”和“少”組成,這裏他指小麥,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不能劃,只能說“細如蛛絲”,叫“突然”;比如“突然”這個詞,突然指的是很短的時間,但它指的是變化,是指很短時間內的變化。
現在每天的晝夜是24小時,而古代是12小時。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時,人們把中西方的時間點分別稱為“大時”和“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忘記了“大時”,而“時”則沿用至今。
在古代,時間(大時間)不是以1234計數,而是以醜子和鼠、牛、虎、兔等動物來標記,容易記憶。
具體分工如下:
是中午十壹點到壹點,十二點為正點;醜(牛)從壹到三,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是三點至五點,以四點為正點;毛(兔)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陳(龍)為7: 00至9: 00,以8: 00為正點;現在是9點到11點,10點為正點;中午(馬),是十壹點到壹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不(羊)的時候是1點到3點,以兩點為正點;申請(猴)時,是三點至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妳(雞)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七點到九點,八點為正點;上海現在是9點到11點(豬),10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晝夜不同,白天說“鐘”,晚上說“更”或“鼓”。還有“晨鐘暮鼓”的說法。在古代,城鎮裏有許多鐘鼓樓。早上(今天7點)敲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黃昏(今19時)鼓鳴,故夜亦稱幾鼓日。晚上說時間更有用,因為守夜人壹邊巡邏壹邊敲梆子,通過點數來報時。整個晚上分五班,第三班是午夜,所以也叫“子夜”。
小時以下的計量單位是“小時”,壹個小時分為八個小時,每個小時等於現在的十五分鐘。舊小說裏有壹句話叫“午時三斬”,即在午時三刻(距午時十五分)斬,此時陽氣正盛,陰氣瞬間消散。這種十惡不赦的罪行應該“連鬼都不許做”以示嚴懲。
下面刻著“子”字。至於“子”,在廣東、廣西等地粵語中仍有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分”,意為“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原因是古代中原的漢人居住在嶺南,與中原人長期分離,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子”字下面的分部就不知道了。根據隋書定律的記載,秒是古代的時間單位,秒以下是“突然”;如何皈依,書中沒有說清楚,只說:“‘二’薄如芒;“突然”就像最好的蜘蛛絲。"
秦12段註: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子、醜。
中午是指從十壹點到十三點,壹個小時分為八個季度,從十壹點開始算,每十五分鐘壹次。十壹點是中午,十壹點十五是中午的四分之壹,四十五是中午的四分之壹,十二點是中午(中午的四分之壹壹般不說),八分之壹是下壹個小時的開始。
陰陽家說陽是最豐富的,這與現代天文學不同。不是中午最豐富,而是中午三點。在古代,砍頭也是分時段進行的,就是砍頭重要。壹般砍頭就是中午開刀,讓它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的罪犯,必須選擇正午三刻手術,不要讓它做鬼。皇城午門也是最繁華的,不分時間,所以皇帝下令發動午門的人斬首,沒有鬼做。
半夜了,雞叫了,太陽升起了,飯吃了,中午的黃昏就決定了。
地支醜午未申海。
現代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3點15。
晚上五更,五鼓五夜。現代。
黃昏時分,是19-21點。
人家21-23點多設了兩個鼓兩個晚上。
午夜三鼓三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1-3點。
平吳單耿武古葉舞3-5點
古代晚上常擊鼓報時,故古人常以鼓代班。
在古代,時間是通過滴水來計量的,而在夜晚,時間是通過刻字來傳遞的。
時間就是時間,請參考史前編年法。
古人把夜晚分為五班,每班分五分。每個點在現代大約是24分鐘。
古人把壹晝夜分為100個小時,實際是96個小時,每個小時是15分鐘。漏指時間短。
十天工作的意義
天幹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有部分記載。大致意思是:
壹種拆解的手段,也就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從盔甲裏出來。
b是滾動的意思,意思是壹切都是生出來的,滾出來的。
c的意思是bing,意思是萬物見bing。
丁的意思是強,意思是壹切都強。
e的意思是繁茂,意味著萬物欣欣向榮。
自律意味著壹切都是有形的、可約束的。
庚意為多,意為萬物收斂,是實。
新的意思是新,意思是壹切都是在新的時候收獲的。
“任”就是“任”的意思,意思是陽掌管壹切。
Deck的意思是掌摑,意思是什麽都可以掌摑。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子的意思,意思是萬物在動態的陽下萌芽。
醜是新的,太陽的精神沒有倒下。
陰是動、引的意思,是萬物開始產生陰。
毛就是毛,壹切都是毛。
陳的意思是地震,萬物因震動而生長。
三是升,指陽氣充盈。
午意為“午”,意為萬事宏大,枝繁葉茂。
任何東西都有味道,除非是味道。
申的意思是身體,也就是說所有的身體都達到了。
酉即舊,萬物皆舊。
就是毀滅的意思,壹切都毀滅了。
亥意為核,萬物收。
六角形子序列
甲子、壹醜、冰音、丁卯、陳武、基斯、耿武、韋辛、任申、貴由、
徐佳、義海、丙子、丁醜、五印、集貿、陳賡、新寺、仁武、桂味、
沈嘉、益友、徐兵、定海、戊子、醜八怪、庚寅、鑫茂、仁辰、貴斯、
吳佳、壹衛、沈冰、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陳佳、易思、吳冰、丁偉、吳申、悠悠、耿旭、辛亥、任子、鬼籌、
佳音、茅毅、陳兵、丁思、吳武、魏巍、庚申、心有、任旭、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