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琵琶的記載最早出現在2000年前。東漢年(公元前25 --220年)學者劉熙在《釋名》壹書中寫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卻曰杷, 像其鼓時, 因此為名"。但當時的琵琶形狀與現在的不同, 其形狀為直頸,園形音箱,音位和弦數不固定。 弦數為四 五 六條不等. 這種琵琶當時被稱作 "秦琵琶" 或 "秦漢子"。實際上它就是今天我國民樂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來源於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鹹。阮鹹以善彈這種琵琶而著稱。後人就把這種樂器稱作“阮鹹”,簡稱為阮。而琵琶之名讓給了後來的曲項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 亞地區傳入壹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壹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 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 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倆個系統: 壹、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倆個系統:壹、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壹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壹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采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湧現出壹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壹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壹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註。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 國際樂壇 。
彈弦樂器。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批把後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壹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區別於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誌》:“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逕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制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臺)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標誌。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註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資料二: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壹,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蕭
出自周代公族 蕭氏人才輩出
蕭姓的古老,是世所***認的。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他們的起源,可以遠遠地追溯到3700年以前的殷商時代,正如《左傳》上所說的:“殷民六族,壹為蕭氏”以及《姓氏考略》上所指的“蕭氏,殷舊姓也,望出蘭陵、廣陵”。
這些記載,證諸其後蕭氏後裔的活動情形,便知絕對不假,因為,在周武王得天下之後,蕭姓的古人便屢見於史書,向來是壹個為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時,他們幾乎全是當時的蕭國人。當時的蕭國,指的是現在江蘇省北方的蕭縣之地,而《姓氏考略》上指出蕭氏是“望出蘭陵、廣陵”兩地,蘭陵是現在的山東省嶧縣(另有壹處南蘭陵,則為今之江蘇武進),廣陵是現在的江蘇省江都縣,若從地點上來說,蕭氏的源遠流長,也十分明顯。
關於蕭姓的來源,還有壹種比較具體的考證,分見於《姓纂》和《通誌》以及《風俗通》等書。《姓纂》指出:“宋微子之後,支孫封於蕭,蕭叔大心子孫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豐沛,至不疑為楚春申君客”;《通誌氏族略》則更詳盡地指出:“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後為宋所並,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官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風俗通》的記述也差不多:“宋樂叔以討南官長萬有功,受封於蕭,列附庸之國。漢相國蕭何即其後”。
從這三段記載看來,蕭氏是出自周代宋國的公族,而當時的宋國,大家都知道,是由殷商的後裔微子所建以奉湯祀的,而蕭國卻由微子之孫大心所建。如此壹來,蕭氏源流可以直溯到上古聖君商湯,其理甚明!
大名鼎鼎的蕭何被漢高祖推崇為“興漢三傑”之首。關於這位歷史名相的事跡,相信大家必然都已熟悉萬分;他結識劉邦於寒微之時,跟從起兵,劉邦為漢王,就以蕭何為相。後來,楚漢相爭,蕭何留守關中,補兵饋餉,使得在外奔波拚命的漢軍可以不慮匱乏。同時,劉邦好幾次在山東大吃敗仗,虧得有蕭何穩守住關中,使得漢軍不但無後顧之憂,而且有了萬全的退路。蕭何,真是使每壹個姓蕭的人引以為榮的偉大先人!
漢代以後的南北朝分立時期,蕭氏更加的飛黃騰達,蕭道成和蕭衍曾先後建立了南朝的南齊和南梁王朝,同樣的貴為九五之尊。
蕭衍的子孫十分出色,人們所熟悉的《昭明文選》,就是他的長子蕭統所編撰。
昭明太子的確是壹位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據傳,他5歲通五經,讀書過目成誦,被冊立為皇太子後,更以能治繁劇見稱。梁武帝曾令他省萬機,百司奏事,填塞於前,而他皆能辨析是非,可否立決,同時性情仁恕,平斷法獄,多所全宥,故他死時百姓都為之號泣。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壹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壹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工具書註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壹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註“蕭”時有“姓”這壹義項,而註“肖”時並無“姓”的義項。這是沿襲了壹些老工具書的註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註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註“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註“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壹個姓,註音均為陰平的xiāo。《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獨樹壹幟,它把“肖”註成只讀xiào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於“蕭”姓之處的另壹個姓,如果這樣,它的讀音將變成了去聲的xiào,從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從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系,又非繁簡關系。而民間認為“’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蕭’俗作’肖’”的說法如何呢?因為“肖”實質上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所以壹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蕭”的俗體字——即引為通用 。實際上“某俗作某”是壹種很模糊的說法。
但未受到建國後的壹場文字改革沖擊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臺灣,東南亞等,所有的蕭家人都是姓“蕭”的,沒有壹個人寫姓“肖”。
笛
笛子,蘇州周萬春樂器行吹管樂器 。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麽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壹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壹號墓中壹支用二節竹制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
竹笛的構造
竹笛由壹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 由壹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中空成內膛。笛塞 用軟木材制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壹定的深度裏。吹孔:是笛身左端第壹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裏起著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種獨特的音色。笛膜:壹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壹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音孔:(按指孔)***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基音孔可用來調音,起著劃定笛子最低音範圍的作用。
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用來調高音,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飄穗之用。
海底又稱笛腦,是由笛塞內沿至吹孔中心的壹段笛身內膛,它阻止氣流向上流動,使口風向下流動,集中發音。
纏絲使用絲弦,纏於笛身外面,***有21道至24道,起保護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飄穗:系於助音孔上的裝飾品,通常用絲帶編成。
鑲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稱為鑲口。
竹笛的品種和規格
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紮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我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昆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壹。
梆笛: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稱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壹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定調笛:每支笛子固定壹個調,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適應不同調子樂曲的演奏,最適宜獨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它給吹奏者帶來方便,可以不變指法,只用與樂曲相應的調笛吹奏即可。定調笛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制插口以調節吹孔與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進的定調笛,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調節管長來控制音準。定調笛將對我國的竹笛名稱統壹起積極作用,因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這既符合民間傳統演奏習慣,又解決了笛子在調高問題上的混亂,並為記譜和演奏帶來很大方便,它完全適用於傳統的六孔笛和各種改革笛。
玉屏笛:產於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風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
短笛:又叫學生笛,笛身短小,壹般無基音孔。分有膜孔和無膜孔兩種,練習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近年來隨著樂器的改進,加之音樂多樣的發展。笛子種類也就越來越豐富。例如:低音長管、彎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於b1的稱為"低音笛",如:大A調、大G調、大F調、大調、大C調等。
補充漢語解釋:
笛 #dí
釋義 ①管樂器,用竹子或金屬等制成,上面有壹排供吹氣、調節發音的孔,壹般橫吹:長笛|短笛|吹笛子。②響聲尖銳的發音器:汽笛|警笛。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笛 <名>
(形聲。從竹,由聲。本義:笛子,管樂器名,竹制,左壹孔為吹口,次孔加竹膜,右六孔皆上出,又謂之橫吹)
同本義
笛,七孔龠也。――《說文》。按,笛長尺有四寸。馬融長笛賦,謂羌笛四孔,京君明加壹孔,以備五音,是漢時五孔笛。
龠謂之笛。――《廣雅》
又如:笛竹(用以制笛的竹子);笛吹(吹笛)
響聲尖銳的發音器
笛卡兒坐標
照參考軸至
笛 dí
①橫吹的管樂器。我國的笛壹般用竹管制成,上面有壹排供吹氣、蒙笛膜和調節音高的孔。又稱橫笛。
②響聲尖銳的發音器:汽~。
笛福(約1660-1731)英國小說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魯濱遜飄流記》。
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方法談》、《形而上學的沈思》、《哲學原理》、《論世界》等。
笛卡爾坐標系直角坐標系和斜角坐標系的統稱。
笛膜從竹子或蘆葦的莖中取出的,用來貼在笛子左端第二孔上的薄膜。吹笛時振動發聲,近年來也用人工仿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