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常識 1.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1.木構架體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2.平面布置(以“間”和“步”為單位) 3.建築物等級(根據屋頂、開間、色彩) 4.院落式布局 5.山水式園林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征(常考點) 木構架體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木構架體系包括承重的梁柱結構部分,即梁、檁、枋、椽、柱等大木作,以及僅為分隔空間或裝飾用的非承重部分,即門、窗、隔扇、屏風以及其他非結構部件等小木作。
木構建築正面兩檐柱間的水平距離稱為開間,又叫面闊;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面闊”;屋架上的檁與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清代稱為“步”,各步距離的總和或側面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進深”。
2.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有關知識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
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裏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壹顆明珠。這壹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壹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象壹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壹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征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壹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壹、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壹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
同時,由於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壹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壹束束的“鬥拱”。
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鬥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壹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壹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壹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幹單座建築和壹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壹個個庭院而組成的。壹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裏,這就形成壹院又壹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壹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壹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
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壹般地說,壹座歐洲建築,是比較壹目了然的。
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壹幅中國畫長卷,必須壹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壹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壹個庭院走進另壹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壹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壹道門,進入另壹庭院;由庭院的這壹頭走到那壹頭,壹院院、壹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壹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
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
《詩經》裏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墻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墻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
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
宋代以後,又大。
3.誰知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知識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壹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藝術特征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征:
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壹。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
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壹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壹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壹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壹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壹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這些基本特征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裏、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註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壹經營。秦鹹陽北包北阪,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裏,是壹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陜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都遠遠超過城墻以內;即使壹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壹布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
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4.中國古代建築都有那些
故宮,敦煌莫高窟,長城,圓明園,蘇州園林,天壇第壹講 樓天下絕景――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嶽陽樓仙閣淩空――蓬萊閣才子壹賦貫古今――滕王閣第二講 塔最古老的密檐磚塔――嵩嶽寺塔檐數最多的密檐古塔――千尋塔最古老的重樓式結構塔――釋迦塔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琉璃古塔――飛虹塔第三講 亭古都名亭――陶然亭天下第壹亭――醉翁亭西湖水榭――湖心亭季季有景――愛晚亭第四講 碑林石碑最多的碑林――西安碑林我國第二碑林――曲阜碑林地震碑刻博物館――地震碑林宋碑之林――桂海碑林第五講 牌坊最大的石牌坊――十三陵石牌坊最老最厚的琉璃牌坊――東嶽廟牌坊舉世無雙的八腳結構牌坊――許國石坊“忠孝節義”――棠樾牌坊群第六講 龍璧最早最大的琉璃照壁――山西大同九龍壁雙面九龍壁――北海九龍壁最精美的龍壁――故宮九龍壁青綠石料影壁――襄樊綠影壁第七講 石窟中國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石佛最多的石窟――雲岡石窟我國石刻藝術的博物館――龍門石窟東方塑像館――麥積山石窟第八講 石佛世界上最大的石佛――樂山淩雲大佛絲綢之路第壹大佛――陜西彬縣大石佛“八丈佛爺七丈樓”――浚縣大石佛全國最大的金飾石佛――潼南大石佛第九講 廊我國最長白勺長廊――頤和園長廊復道行空,回廊曲折――何園復道回廊碑刻林立的廊――嶽麓書院碑廊我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廊橋第十講 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拱橋――安濟橋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洛陽橋石獅子教不清――盧溝橋世界首座啟閉式橋梁――廣濟橋。
5.找中國古建築的資料
中國古建築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範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不少漢字就借用兩坡定的建築形象來造字,現代漢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寶蓋頭”就是建築形象的直接表現。相對於西方文明,中國的古建築充分發揮的木材這種建築材料的優勢,以四角起翹的大屋頂和鬥拱為象征;同時,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綿延幾千公裏,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修築的長城,在失去了防禦北方遊牧蠻族的歷史作用之後,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當代建築領域裏,把使用木材和傳統施工方法,按照傳統樣式建成的建築叫做“古建”;把使用混凝土或者鋼材或其他建築材料,並且使用現代建築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模仿古建築形式的建築叫“仿古建”。
“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木材的易腐蝕性和易燃性造成了建築保存年代不能久遠的現象,目前所知保存下來的最久遠的地上建築是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此殿很小,甚至只能代表唐代建築的壹般水平。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宮、唐朝大明宮等輝煌的歷史建築已經只剩下壹些難以辨認的土臺。相比於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遺跡,多少氣象萬千的中國古建築和古建築群,只能存在於每個人自己在腦海中的重新建構了。
中國歷史上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築風格的流變,例如隨著佛教文化的引入和傳播,寶塔建築發展成為古建築中的壹大門類;石窟建築甚至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保鮮櫃”。
“凡是侵略我們的,最終都成了 *** ”--中國古建築依托連綿不絕的傳統中國文化,在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得到了流傳和發展,蒙古人的元朝促進和發展了中國的古建築,滿人的清朝也發展了中國的古建築。近代隨著西方建築技術的傳入,還產生了南京中山陵這樣的古建築傳統的 *** 。也只是在西方的建築學傳來之後,我們才開始了有科學支撐的古建築研究和古建築創造。
《中國古代建築史》是目前權威的中國古建築方面的綜合性書籍,這本書的編委中有幾乎所有建國以來中國建築界的頂級學者,包括梁思成、劉敦楨等。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寫的大學教材《中國建築史》也是了解中國古建築的不錯書籍。
中國的古代城市都可以稱為是“平面城市”,這樣的城市結構已經明顯不適於當今中國的實際需要,所以現在古建築的影響力下降了。古建和仿古建大多見於公園和風景區,然而只要中國傳統文化在吸收西方的科學知識,在繼續發展,那麽也有理由相信中國古建築會在現代科學技術築就的更加廣闊的平臺上大放異彩。
傑出範例:
故宮、平遙古城、天壇、蘇州園林……
6.古代建築物有哪些呢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老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
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殿宇9999間半,是世界最大的宮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明、清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 它在故宮三大殿中是最大的壹座,也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中最大的木結構宮殿。
故宮是中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著90多萬件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其中有許多稀世珍寶。 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聳立在 *** *** 市紅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總面積36萬余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萬余平方米,主樓高117米,***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壹應俱全,是當今世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布達拉”系舟島,是梵文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 *** 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羅山。
頤和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壹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壹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壹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壹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公裏的皇家園林區。
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拼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橋面,以行車走人。
而趙州橋的特點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壹種。 她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壹座敞肩型石拱橋,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壹橋”。
趙州橋正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其設計者是隋朝匠師李春。
趙州橋是正常的交通運輸橋,它的橋身弧線優美,遠眺猶如蒼龍飛駕,又似長虹飲澗。尤其具有藝術特色的是欄板以及望栓上的浮雕,充分顯示了隋代矯健、俊逸、渾厚、嚴整的石雕風貌。
7.古代建築資料
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這是中國本土文化中壹項重要的內容。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華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已達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取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2)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3)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
(4)如在山坡時,壹般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
頗具啟發意思的是,這些村落多被現代村落或城鎮所叠壓,如河南洪水沿岸某壹段範圍內,在15個現代村落中就發現了11處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 甘肅渭河沿岸70公裏的範圍內,就發現了69處遺址。
可見,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聚落選址因素的考慮很是講究,這個古老的傳統根深蒂固地遺留在後人的腦海中,並具體顯現在許多現代城市、村鎮的選址與建設中。從上古文化遺址情況中還可判斷,人們聚居的地區,已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
如半坡遺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區之外,居民區與墓葬區的有意識分離,成為後來區分陰宅、陽宅的前兆。新石器時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斷改進,反映了人們隨環境而變化的適應能力,對原始聚落的位置選擇,也體現了遠古先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有了較高的認識水平。
總之,人們在觀察環境的同時,開始了能動地選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