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最遲在孔子時代定型。
《史記·孔子世家》最早提出孔子刪詩說:
古人寫的詩有三千多首。說到孔子,重點要去掉,義要應用。《後紀》中,殷、周的興盛,隱逸與圓滿的缺失,始於宴席。因此,有人說:“關雎之亂始於風,而鹿鳴是”。350首《孔子》都是弦歌,為的是把邵、吳、雅、頌的聲音結合起來。禮樂可以從現在開始描述,為王道做準備,成為六藝。
按照司馬的理論,《詩經》最後的編者應該是孔子,用來演奏的音樂也是由孔子決定的。這壹理論受到後世大多數研究者的懷疑。《左傳》“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之子被魯國雇來看,樂師按國風、、雅、頌的順序演奏。除了《國風》中的順序略有不同,其核心體系與今天的《詩經》是壹樣的,當時孔子才8歲。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詩經》,其中有兩倍於《詩經》的文章數量:“詩經三百。壹句話,說的是‘思想無罪’。”[8]“背《詩》三百首,授之於政,不可達之;使其全方位,而非排他性。雖然很多,妳覺得呢?”[9]可見,孔子所讀並用來教導弟子的《詩經》與今天流行的毛詩數量是壹致的;《左傳》和《國語》中引用和提及的詩歌有128首,但能確定為逃亡詩的只有11首(不包括《河水》、《鴿子飛》等有爭議的作品),與現今流傳下來的詩歌數量相比是12首。這些逃亡詩可能未被收入詩集,如濟公的的詩[10],的詩[11]等。如果像司馬遷說的那樣,孔子把當時流傳的詩刪了十分之壹,那麽當時人們作詩的情況絕不是這樣的。當時周大師為詩譜曲,諸侯國樂師也為自己國家的詩譜曲,在社會上流傳,成為壹種定式。孔子不可能推翻所有的流行曲調,重新譜出300首曲子。我們有理由相信,《詩經》是在孔子的時代,甚至是在孔子之前編纂的,其篇數與石矛大致相當。
2.在孔子時代,《詩經》是按照豐、雅、宋來排序的。
本版《石矛》將《詩經》按風格、雅、頌分為三類,再遵循國風(周南、趙南、龍鳳、馮巖、馮偉、汪鋒、宋代)。這個版本的《石矛》的分類和先秦時代的最終版本的分類是壹樣的嗎?隨著《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的出版,人們對其編纂順序產生了爭議。2000年8月,上海博物館公開了100枚戰國時期的竹簡。16年8月,《文匯報》第壹版刊登了壹篇題為《解密上海戰國竹簡》的報道,作者為記者石軒元。文章說:“本版《詩經》包括國風、瀟雅、雅、頌。這在竹簡儒家詩學中是顛倒的,稱為訟、大夏、小霞、邦風(漢儒避諱劉邦,邦改為國)。論詩的順序,順序也與《詩經》中的宏大順序相反。”馬承元先生在《詩品註》中指出:“《詩論》二十九簡可能有國風、瀟雅、雅頌的排列順序,與石矛不同。”[12]蔣麟寫道:“按照簡牘的排列,第二張簡牘先引訟(頌),後論大俠(雅),只以最後壹句論述少俠的簡牘,最後引榜風。由此可見,竹書《孔子詩論》對《詩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是:訴訟(頌)、大俠(雅)、少俠(瀟雅)、邦風(國風)。這首詩中編者的排列順序是史無前例的。”[13]壹些學者,如李雪芹、李陵、姜廣輝、範禹洲等,極力維護《詩經》的傳統排位,認為孔子詩論沒有其他排位方法。範禹洲認為:“該解釋忽略了原書第四、五簡在論述各部分的整體特點時,仍遵循《石矛》本版國風、瀟雅、風雅、賦的排列順序。而且,根據我們對《詩論》內部文章邏輯關系的理解,很難找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壹)》釋義之前的解釋中所提出的觀點。”[14]李學勤先生撰寫了《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分章釋義》[15]壹文,並根據本對《孔子詩論》簡牘進行了重新整理,以證明《孔子詩論》的順序與本壹致。我們同意李學勤先生等人的觀點,孔子所見的《詩經》版本與現行版本相同,孔子詩論所依據的《詩經》順序仍然是風、雅、頌。原因主要有三:第壹,根據《左傳》中的記載,在孔子時代,或者說在孔子之前,《詩經》是以豐、雅、賦來排序的。《左傳·魯隱公三年》引用壹位先生的評論說:“風包括采壹個杏和摘壹個蘋果,雅包括走在蘆葦上和采取深思,這是忠誠和忠誠的標誌。”這裏稱之為“雅”,當然不能證明《詩經》按照雅序出現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但至少可以說明《左傳》作者看到的《詩經》順序可能是“雅”在先;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入魯冠樂時,魯所唱的《詩經》順序。樂師按豐、雅、頌的順序演奏,應該反映了當時《詩經》的基本順序。為了證明孔子詩論的不同版本,有學者大膽否定《左傳》中記載的真實性,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左傳》並非季劄觀樂的原始記載,季劄觀樂的內容被後人篡改了。”這個假設沒有證據。其次,《論語》中有孔子說:“我防魯,而後我樂,雅與賦各得其所。”雅頌應該是指《詩經》中的雅頌詩。按照當時的習俗,孔子也是先雅後頌。第三,孔子詩的第二、三簡似乎有訴訟(賦)、大夏(雅)、最後邦風的順序,但這並不能證明孔子詩所依據的書是賦、雅、瀟雅、國風。比如《禮記》中,子貢問乙老師,乙老師回答說:“寬仁文靜,溫良正直的人,應該唱《頌》;那些寬廣恬靜、豁達篤信的人,要唱《大雅》;勤懇有禮的人,要唱瀟雅;老實安靜的,老實謙和的,都要唱《風》。”B老師說詩的順序也是從廟堂之聲到雅樂,最後到流行樂,只體現詩的水平,與編曲無關。更重要的是,從竹簡《孔子詩論》的整體內容來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國風”到“瀟雅”、“雅”,再到“頌”,問得恰到好處,這和現在《詩經》的順序是壹樣的。
孔子的刪詩說是關於《詩經》編輯的重要論述。這種說法影響很大,但教材認為有很多有力的論據可以證明,孔子雖然為《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從未刪詩。《詩經》最後的編者應該是周朝的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