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約在14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壹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西方諸國相率進貢鼻煙和玻璃制的鼻煙瓶,先是葡萄牙,接著是英、法等國。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習,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於攜帶,壹般大小如壹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余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他吸納了壹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於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壹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鬥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鼻煙壺的傳說
內畫的形成有壹段有趣的傳說,乾隆末年,壹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由於 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壹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 在京城的壹所寺廟裏,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壹個有心機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壹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壹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壹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鼻煙壺是如何制作的?
鼻煙壺是壹種傳統工藝品,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內畫鼻煙壺出現於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制而成的。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壹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壹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壹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衡水壹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原衡水市特種工藝廠)是“冀派”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1972年創建.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藥瓶盛放鼻煙,在此基礎上利用了多種材質和制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種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煙更有好處,能夠保證鼻煙在長期使用也不變質,並且攜帶方便,樣式具有中國傳統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煙煙民們的喜愛。 在中國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聞鼻煙甚是風行。以皇帝為首的封建貴族,奢靡至極,他們使用的鼻煙壺往往搜集名貴的材料,技藝精湛的工匠為他們設計、制造的。在國際上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
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
金屬 玉石 有機物 陶瓷 料器 內畫
簡介: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壹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壹時。當時法國宮廷裏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仆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壹種時髦。拿破侖壹世也是壹個嗜喜鼻煙愛好者 ,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
十六世紀後,鼻煙通過歐洲、菲律賓、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兒的遊牧民族在馬背上無法用煙筒吸煙。因此鼻煙傳入正適合他們野外吸聞特點,為了讓鼻煙壺具備堅固,不怕摔碰,遊民們用 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制作鼻煙壺。據史籍記載鼻煙在當時蒙古人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訪主人的賬蓬時,主人必須鞠躬,用雙手捧著鼻煙人給客人,而客人也必須用雙手主人的鼻煙過倒出少許鼻煙,放在鼻上吸聞壹會兒,然後用雙手將鼻煙壺還給主人。這壹非常細小的舉動,卻充滿文明的禮儀,其目的是為了建立相互尊敬和信任。
雖然鼻煙和鼻煙壺不是誕生於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傳入中國後,很快在關內外盛行。最初到中國的外國鼻煙壺,均是玻璃制品,王士禎在《晉祖筆記》中寫著:“鼻煙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壹,顏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於瓶”。然而終究舶來數量較少,滿足不了百姓需求,聰明的工藝匠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來制作精巧的鼻煙壺,諸如悲翠、寶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屬等材料。越是珍貴材料制成的煙壺,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18世紀初中國制作的鼻煙壺,已成為壹種流行的手工藝品,並通過歐放商人、羅馬教皇的使節、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逐漸流傳到國外。當年俄國欽差大臣到中國朝拜康熙皇帝,獻上了彼得大帝送給清皇宮的壹大批珍貴禮物,而康熙皇帝回贈的禮品是每人壹件由皇室工場制作的鼻煙壺。到了清代嘉慶時期,中國的鼻煙壺曾作為國與國交流的最珍貴禮品又流傳到海外,名聞遐邇。
曾有人評論中國清代制作的鼻煙壺:“小小的鼻煙壺,集歷代文化藝術精華於壹爐,沒有壹項中國藝術工藝中能集這麽多工藝變化於壹身”。因此,早在19世紀末歐美藝術品收藏家,就開始註意中國鼻煙壺的集藏。東南亞地區只是在1989年後,才出現收藏鼻煙壺之熱潮,至今方興未艾,促使鼻煙壺價格迅速上漲。1992年4月1日,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舉辦的壹次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壹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絲琺瑯仙鶴紋鼻煙壺,以104.5萬港元的高價被臺灣壹位收藏家購得,創下世界鼻煙壺拍賣紀錄。
內畫鼻煙壺四派:
京派
當今內畫鼻煙壺四派均起源於北京,其中京派的歷史最為久遠。北京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王朝的皇都,也是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百業興旺、人才鹹集,經濟文化的發達,蘊育出內畫鼻煙壺藝術有著必然性,內畫畫工們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地形成詩書畫印並茂的京派藝術風格。 京派內畫以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為代表,當今京派首屈壹指的為劉守本先生。
魯派
魯派畫工雲集地在山東博山,魯派因著山東博山籍的內畫藝術師畢九榮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從北京回到博山後發展起來。魯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夠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煙盒的內壁上作畫,然後,烘燒形成內畫鼻煙壺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毫不受損。 魯派內畫的代表人物是畢九榮,當今的內畫藝術名家為李克昌先生。
冀派
冀派是當代的形成,雖然形成的較晚,然而,現在冀派內畫鼻煙壺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是最多的。冀派內畫的藝術特點是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以國畫色和油畫色綜合表現手法摹擬多個畫種的畫面效果,尤其是在肖像題材方面的創作上非常突出。冀派使用的內畫工具為王習三首創的金屬桿鉤筆。冀派內畫畫工雲集地為衡水,饒陽縣是衡水內畫鼻煙壺從業人員最多的地方。 冀派的開山鼻祖為王習三先生。
粵派
粵派以艷麗的色彩和裝飾風格著稱於世,他也是壹個年輕的派系。粵派在廣東汕頭。 代表人物為吳松齡。
鼻煙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晶,16世紀以後,鼻煙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裏的遊牧民族無法在馬背上用煙筒吸煙,鼻煙正適合他們馬上吸聞,所以很快流行開來。為了使鼻煙壺堅固耐用,遊牧民族多用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制作。鼻煙壺以其小巧玲瓏的獨特造型、種類繁多的選材用料、精美細致的制作工藝,逐漸發展成為供人玩賞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中國的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於壹身,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是中外文化藝術有機融合的典型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