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芬墓建於1931年廣州沙河東坑。墓地很大,占地2700多平方米。1951,大部分墓地都被勞教人員占據,墓穴甚至被盜。1987年,廣州市政府與顧應芬之子顧,重修顧應芬墓,使之成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當然,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的大元帥府,也與顧穎芬關系密切,她曾是孫中山在這裏的秘書和助手。
今天的華南師範大學和顧穎芬有壹定的聯系。顧穎芬去世後,廣東省政府於1934將廣東技術學院和廣州師範學校合並為廣東李沁大學,以紀念顧穎芬之死(又名秦湘)。工業專門學校改為工科院校,市政師範學校改為師範院校,並增設商科學校。1937,理工學院並入中山大學理工學院;1940,師範學院獨立成為廣東文理學院;1945,商學院更名為廣東立法商學院。1951,廣東文理學院改為華南師範大學。顧穎芬墓位於同和街沙桐路(廣州華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圍墻附近)。該墓建於1931年,1986年由市政府重修。陵園規模宏偉,總面積達2760平方米。從南到北,墓地由壹對綠色石獅子、壹座藍色琉璃瓦的謝門樓和壹個花崗巖制成的半球形墓袋組成。墓前石碑上刻有“顧應芬先生墓,1987紀日立”字樣。墓後立著壹塊1連州青石碑,高3.6米,寬1.83米。碑頂飾以波浪、祥雲、日出。碑文上刻有“國民政府成員顧公墓”字樣,下壹段是“民國二十年十壹月國民政府令”。這墓誌銘是胡寫的。
該墓於2002年7月8日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同和街道白山社區(原同和鎮白山村)的村民有壹個關於這座墓(現稱呂瓦亭)的傳說。
顧穎芬先生的原墓地占地面積是絕對的,所以描述的範圍要大幾倍或者十幾倍。據壹位姓羅的前村長說,以前墓前有壹對石獅子,還有上面說的青瓦亭,還有很多建築。白山村是風水寶地。以前四面環山,外人沒有指引根本不知道山溝裏有這個村子。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曾在此修建機場並駐紮火炮,日據時期,日軍也在此修築工事。現在沙太路華南三期收費站附近的幾個山頭上還有地下工事,可以交換。
或許就是這種地形,所以古族選擇了這裏進行安葬。據說本來想把王先生葬在山腳下(現在和東坑勞教所在壹個地方),但是是流沙地質,不敢葬,怕影響村民。於是我砍下直徑半米的杉木堆到地裏,註入糯米漿。不知道打了多少樁,註入了多少糯米漿才止住流沙。從此流沙地被古家買下,成為了和大祭祀場用途壹樣的地方。再有兩級石階在南側分叉成兩個土堆,兩個土堆上都建有壹個大亭子。東南的亭子裏掛著壹口棺材,有八根大鏈子,棺材是空的。為什麽這樣做現在不得而知。地宮就在東南閣懸棺的正下方,這裏埋葬著顧先生的靈柩,地面鋪有糯米漿和牡蠣殼粉混合而成的粉漿,以防盜墓。
顧穎芬墓的破壞與重建
由於顧穎芬的特殊地位,無論是南京政府還是汪偽政府,甚至是日本占領軍,都沒有對墓地進行實質性的破壞。1951年,廣州因平叛需要,逮捕大批敵特嫌疑人,監獄人滿為患。因此,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同和東坑修建壹座大型勞教所,也就是今天的同和東坑勞教所。隨著用途和社會的變化,勞教所的範圍縮小了很多,但它的“盛況”依然可見。據白山村羅姓村民介紹,當時的勞教所能容納2000多人,排隊能排到同和到梅園。而顧穎芬是南京政府的官員,與胡等反對中國* * *的人有很深的交集。他的墓地占地很廣,當時的中國* * *廣州市政府無法接受,於是把他墓地的圍墻拆了,把風水山林全毀了,還占用他的地(流沙地)建了勞教營。
時代變了。白山村不再是壹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由於上世紀國有農場的開墾和采石場的開發,顧應芬墓已經淡出了白山村民的視線。
到了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發生了變化,民國很多人平反了,很多曾經的富商後代得到了補償,回到了他們的私有財產。在這種背景下,顧穎芬的兒子回國祭奠。當他回到他的家鄉白山時,他找到了壹個勞教所。多虧了白山幾位老村民的指點,顧應芬的墓又壹次受到了後人的膜拜。
於是古氏後人將廣州市政府告上法庭,出示了民國時期的地契、陵園原始照片和歷史記載等,證明古先生並非* * *產黨所描述的“土豪惡霸反革命”,而是與孫中山先生並肩戰鬥的革命義士,沒有做任何撈村賣國的事,要求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重建陵園。
據白山村村長羅說,聽說谷谷跟當時中國最高的老板很熟,所以廣州、白雲區、同和鎮都不敢見他,怕說錯話把他關進監獄;看,人家有證據有證據,祖上作惡,後人損失很大,但權力責任太小,幫不上忙。於是就把村長羅扔了出去當擋箭牌。
羅村長先聽了谷雨先生的話,然後宣讀了所有的證據。他得到了歷史發展的意識形態解釋,政策變化的政治解釋,以及村民利益的經濟解釋。他代表上級,答應再去看看墓地,修舊如舊,動情懂事。直到那時,谷開來才撤訴。新的墓地是在原來墳墓的基礎上修建的,面積肯定縮小了不少。
然而,新陵園修好沒幾年,通河街的田健物流園項目上馬,建設需要征地,顧穎芬的墓被拆遷了。於是我聯系了和合街道的谷谷先生,監督掃墓工程。因為過去用的是糯米漿和牡蠣殼粉混合的覆土材料,拆除用的幾臺鉤機和挖掘機都爛了,可見毀墳不易。後白山的村民當場燒了幾輪鞭炮,然後選址挖掘。他們這才把顧穎芬先生的棺材挖出來,卻發現棺材已經磨出了壹個大洞,所有的陪葬品都被偷了,只剩下壹些骨頭。原來,盜墓賊從100多米外的原墓挖了壹條地道,盜走了古墓。
所以90年代的二次重建導致了今天的小規模。
谷谷先生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會來朝拜的。據說現在廣州仍有不少汕頭商人前來朝拜,為的是尋求顧應芬先生的保佑。傳說谷谷不是顧英芬的親生兒子。古家家境殷實,有錢有名,但子女都是女兒,卻沒有男人。於是他老婆生孩子的時候,貍貓變太子,查普曼的壹個兒子在醫院裏被換成了繼承人。查普曼不忍骨肉分離,以養子為繼承人的罪名起訴顧穎芬。古氏家族響應,但查普曼家族財富耗盡,無果而終。不過這個傳說被谷雨本人否認了。2010 12 10《顧穎芬先生文獻史料展》、《顧穎芬未公開書信電報整理解讀》新書首發儀式在廣東省人大原副主任、孫中山基金會顧問張漢卿元帥紀念館隆重舉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孫中山基金會副理事長章雷;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巡視員陳昱寰;辛亥革命老兵、嘉應府主要盟主何子淵是曾孫;愛國華僑顧穎芬哲思等100多位領導、嘉賓、專家出席開幕式。
顧穎芬先生文獻史料展精選了80余套珍貴文物,配以數十幅重要歷史圖片,對顧穎芬先生的壹生進行了全景式的回顧。由廣州孫中山元帥府紀念館整理編纂的《顧穎芬未刊書信電報匯編釋讀》也同時啟動,為學術界貢獻了新的重要研究史料。
後人捐贈了300多份電報。
前不久,顧穎芬先生,哲思谷,將顧穎芬留下的300多套書信、電報、手稿無償捐贈給廣州孫中山大元帥紀念館。重新開放的廣州大元帥府紀念館專門舉辦了顧穎芬先生文獻史料展和新書《顧穎芬未公開的書信電報》首發儀式。
八十多歲的顧顧專程從美國趕來參加展覽。孫中山元帥紀念館館長李穗梅說:“顧穎芬幾乎在每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研究辛亥革命和民國初年政治、經濟、軍事史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
這些珍貴的書信、電報、手稿史料,記錄了大量不為研究者和世人所知的細節,包括:蔣介石創辦黃埔軍校期間,曾因財政極度拮據,壹度想辭職離開;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創立了中國革命黨,、胡等重要助手在壹些具體問題上意見不壹。1924年底到1925年初,孫中山經日本到天津,到北京* * *商國。這期間他病重,汪精衛臨時主持陪同安排,期間受到不少批評。值得註意的是,汪精衛、李等人在此期間寫給顧穎芬的信,為這壹問題提供了壹些重要的、不同的信息。
顧穎芬當年身居要職,與孫中山等人關系密切,朋友同事眾多。因此,他保存的這些書信、電報、手稿,是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重要文物。其中、胡、和汪精衛寫得最多,蔣介石、孫中山等人寫得不多,但可以彌補壹個歷史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