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彈撥樂器。傳說在原始時代,神農氏曾“削桐為琴,索為弦”,創造了原始的鋼琴,據說有五根弦。後文、各加壹弦,秦在西周時廣為流傳。當時祭祀時經常用豎琴或鼓等樂器演奏。《詩經》中有“琴瑟之友”、“琴瑟之鼓治天祖”。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樂師。在《呂春秋》中,首次記述了博雅古琴與鐘子期釋音的故事。春秋時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有師曠、石祥和石聞。孔子不僅會彈古琴,而且技藝精湛。他的“六藝”中的樂,就是彈琴、吟詩的內容。
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壹種古琴,琴長67厘米(後世約1.20厘米)。它的面板是弧形的,琴頭微擡,腰凹,尾上翹,腳只在下面壹尺。其形象類似於中華民族的傳奇圖騰——龍葵。繼十弦七弦琴之後,還有馬王堆出土的西漢七弦琴。七弦琴的面板比較直,結構簡單,揚聲器小。面板和底板形成了箱體結構,尾部是實木的,體積較低,* * *的效果不是很好。面板上沒有音位標誌“徽”,演奏技巧集中在右手,所以表現相當有限。
西漢中期至三國時期,隨著相和歌的興起和藝術氣息濃厚的相和曲的盛行,秦開始用笛、笙、箏、琵琶演奏,形制有了很大的改進。此時的鋼琴有七根弦,面板完全是直的,尾部的實木部分改成了與主體關聯的* * *音箱,音量放大,左手可以自由活動彈奏滑音。面板外側有十三個符號音素。
漢代以前,秦樂以口傳心授,漢魏之交,創造了最初的樂譜《結石調幽蘭》。漢魏六朝是中國秦音樂創作的鼎盛時期,在生產方面有相當的經驗。此時的琴不僅是獨奏樂器,也是樂隊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在文人士卒中廣為流傳。琴被列為“六藝”之壹,大量的秦樂被創作出來。如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風操等。
二、唐代以來古琴的發展
秦在唐朝繼續發展。從初唐到安史之亂,秦家以整理舊曲為主,董的《壹真》是創作上的代表。晚唐“安史之亂”是秦的重要發展時期,其中以陳康時的《離騷》最為突出。此時,秦已傳入日本,在日本宮廷中很受歡迎。《幽蘭》的樂譜,唐紙本《施婕幽蘭》至今仍保存在日本。唐沁又大又圓,色彩豐富。北京故宮珍藏著盛唐“九小”秦。此琴造型飽滿,塗紫漆,混朱砂,聲形俱佳,是最好的傳世之作。
宋代的琴有了很大的發展,宋太宗本人也很愛聽古琴演奏。他還把古琴的七弦增加到九弦,並為之改變了舊調,創新了曲調。宋徽宗趙霽曾在萬琴堂收藏世界名琴,其中最傑出的是魏磊的名作《春雷》。所以宋代文人博士偏愛古琴曲,在社會上興盛壹時。範仲淹和歐陽修都擅長彈鋼琴,他們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許多流派,如史靜琴派、江西琴派、浙江琴派。秦頌的身體又扁又瘦,全身塗成黑色,大多是朱利安和仲尼風格。
金章宗非常珍惜“春雷”,他臨終時和“春雷”葬在壹起。這架著名的鋼琴被挖出來,由盧野楚才送給當時著名的鋼琴家宋萬老人,在民間流傳。
外觀基本仿照唐、的造型,但有方額、深舌羅漢腿(衛士——從右側垂下的東西,也叫爪子),漆色斑駁(黑、黃、黑、紅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權,為古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收集了唐宋以前的藝術珍品40余件,主持編纂了《魔秘曲》,出版於1425,是我國最早的鋼琴音樂。秦明的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有很多上壹代沒有的鋼琴曲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弘治、嘉靖年間著名鋼琴家朱海河(字)創作的芭蕉葉琴。是鋼琴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清末民初,古琴衰落,彈琴的人少了。
第三,古琴的演奏形式
古琴有四種傳統的演奏形式,即獨奏、琴笛合奏、琴歌伴奏和參與“雅樂”合奏。
古琴是壹種優秀的獨奏樂器,它的聲音簡單而深刻。從流傳至今的古曲《幽蘭》《山流水》中,可以看到成千上萬首傳統古琴曲。任何情緒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都可以在古琴上得到充分的表達。而且歷史上的古琴總是和文人騷客聯系在壹起,表達的是道德高尚,才華橫溢的情懷。
秦蕭合奏流行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種表演形式在出土的雕塑和繪畫中也很常見。
伴奏是古琴音樂的壹種重要形式,現存的琴曲中有近壹半是專門為琴曲伴奏而寫的原聲音樂,如顧粉、黃鶯吟、蘇鈞、胡笳十八拍、等,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染力。
文人隱逸與古琴歷史典故
中國古代文人在生活中更註重對精神自由和文化品位的追求。然而,許多學者要麽在政治上遭到排斥,要麽對社會現實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實現政治上的報應,又不願意沈淪其中,於是自暴自棄,只好去尋找生活的樂趣。齊秦書畫是最能代表文人特殊文化素質的生活方式。荀子在《樂論》中指出:“君子以鐘鼓知其誌。在文人的生活中,彈琴聽歌是壹種美妙的精神享受,也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悠揚的琴聲能把人帶入壹種神奇而美好的意境,升華精神世界。桓譚在《新論》中說:“八音之中,弦為重,琴為先”,宋代朱說:“天地之和先於樂。音樂的樂趣無非是鋼琴。”(《秦史》)秦成了文人地位的象征。
古琴最早創作於周朝。據戰國《山海經》記載,“帝君生燕龍,燕龍為豎琴”。後來,關於古琴的創造者,有伏羲、神農、舜、等說法。雖然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史料中的古琴制作者都是古代聖賢。“古代聖王的特點是德行,但這並不意味著聖王也是音樂家。換句話說,這裏有壹個重要的機會。古琴應該不僅僅是壹種樂器,它的價值不在於演奏,而在於修身養性,從而教育世人了解神靈的德性和天地之和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麽古代傳說的創造者——古代聖王被推崇為古琴的原因。
古琴音樂確實可以營造壹種平和的心境。其聲“響而流而不抖,靜而不嗅,平和、正直、自在、閑適,合乎中和之道”,所以“古人、先賢彈琴養心”。(桓譚《琴道新論》)早期的古琴並不是文人的專屬產物,但春秋戰國時期文人階層興起後,琴與文人的關系得到了確認。魏晉以後,琴逐漸脫離民間,成為主要流行於士人和上層社會的樂器。值得註意的是,很多音樂家或擅長彈琴的人都與隱居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想在現實中有所作為的莊子,為無數隱士開辟了壹條“藏心”之路。他以為“打鼓自娛就夠了”。嵇康、阮籍等竹林隱士,都擅長彈琴。田園隱士陶淵明,“聽不懂音,卻留著壹把沒有弦徽的琵琶。每壹個喝酒的朋友都會愛撫它,說“但妳若知琴趣,何苦在弦上彈”(《晉書·陶淵明傳》)。隱士白居易,愛好音樂,擅長彈琴。他在《聽琴》中寫道:“性本善,塵味空。壹只耳朵裏,壹切都是出於內心。清而易除疾,寧而養之。妳應該聽聽《三樂》來安慰白頭翁。“幾次被貶的王維,過著靜心悟道的生活,亦官亦隱。他和他的好朋友裴迪“與正直交往,彈琴寫詩,終日歡唱。”(《舊唐書·王維傳》)。無論真隱、假隱、時隱、心隱,隱士都不忘“揮五弦”。
的確,中國古代文人"琴棋書畫"兼而有之,其審美理想要求雅、含蓄、內省,符合和諧中庸的社會倫理,而沈這壹特殊的隱逸文人群體在保持整體人格自尊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驕傲、自由和自我,通過隱逸來區別於常人。但是什麽是雅,什麽是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在觀念上有不同的理解。文人認為官場低俗,隱居清雅,正如陶淵明所說:“我隱居三十年,故與世同生,詩書好,我園無世俗之情。”如何放棄這個,遠到南京?“古代文人的隱逸情結是對立統壹的。他們或隱臣,或愛臣,或愛臣,或歸隱,或隱臣。如果他們需要在這種矛盾中找到心理平衡,就必須用壹定的形式來愛撫自己的心靈,提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壹種。
因為琴“有天地之氣,滋養和合之德,道之精微,故鼓手心在物外,聲在自然,而精微難言,故不必交心。”“鋼琴有十二音的全音域,所以要做好清濁的準備,特別是要傳達出它的故事性和微妙性,這樣才能更打動人,對事物更敏感。”使人“自得其樂,窮而不煩”,最終達到“物我合壹,物我相忘”的最高境界。
其次,在古琴音樂中宣揚儒家等級觀念,無論是躲在官位上的,還是申請官位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大弦,君也;小弦,我也;幹凈不亂。工藝美術之王加弦,合君臣之思。宮為王,商為民,徽為物。”(《曹勤序》蔡儀)。第壹弦是君,第二弦是臣,第三弦是民,第四弦是事。其應用——字符串在國家中等於國王,主權權力觀念進壹步強化;二線和三線已經包含了尊卑觀念的兩個方面。壹方面是統治階級內部等級的確定,也就是“禮”,由皇帝、諸侯、大夫、士人等各個等級的人的登記來確定,也就是官民、貧富的地位劃分,這符合學者的觀點。
第三,大量的古琴曲展現了詩情畫意的山水,讓有隱居情結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通過彈琴體會到山林之樂。如李白的《聽君入蜀琵琶》:“蜀僧持青絲,峨眉落西。當我聽到松谷的聲音時,隨意揮揮手。我聽見他在清流中,鐘聲在霜中響起。雖然山變暗了,秋雲變暗了,我也沒有感覺到變化。”事實上,景觀作為壹個重要方面,與中國人有著特殊的關系——人們對自然的依賴遠大於征服,對自然的適應遠大於改造。這已經成為中國人與自然的獨特關系。人與自然為友,努力親近自然,與自然保持團結和諧,相互支持,相互依賴,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對立,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中國哲學中"天人合壹"的命題由此而來。早期的《流水》,通過對流水形成過程(從涓涓細流到深潭再到洶湧澎湃的河流)的描寫,象征著壹種精神,壹種人格或者壹個人的成長過程(童年的純真,少年的青春)只要心靈——接觸到自然,就會歌唱,把壹種自然景物轉化為壹種心境,這是壹種理解。這完全是隱居者悠遠高貴心境的表現。
第四,古琴“淡定”。儒家強調以琴修心,去除心中浮動的暴力與不公的空氣,使之平和。比如範仲淹說“靜與和,與琴有關”,歐陽修說“欲靜其心,養其病,亦必從琴中有所收獲”,蘇軾說“散我之怨,洗我之怨”。在專制封建君主的統治下,文人所捍衛的“道”無法實現。“今聖賢退伐,小人在位,食餅掛寶積百谷,覆土而不加道德。人們受到了傷害,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但他們在天空中嘆息,並幫助鋼琴擊鼓”(曹勤)。比如嵇康和阮籍,他們並不是“習慣於亂和篡權”的人,他們不能公開表露出來,他們害怕落入眾矢之的,所以他們不得不躲在秦屈伸。他們選擇“躲藏”的方式生活在丘陵和山谷中,在園林的景觀中自得其樂,依靠自己的憂慮和感受來“驅散不公”和“洗刷不公”。
第五,古琴的美學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隱士大多信奉老莊自然無為的思想,追求簡單寧靜的生活,註重修身養性,努力擺脫世俗生活的庸俗與瑣碎,這無疑將古琴與隱居聯系在了壹起。而且道教認為生老病死;雖然死亡是宇宙中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規律,但通過自我修養,遵循壹定的方法,可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對於從業者來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物欲,化繁為簡”。即擺脫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對名利的奢望,道家認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盡的物質利益,必然會傷害身體。古琴神要求誠實、淡泊,正符合道家清靜無為的智明思想。其實作者認為,這也包括隱士在政治上失去信心後的無奈,為了讓自己不被名利所羈絆。這裏有必要說壹下古代國王彈琴的情況,以區別於隱士。皇帝的撥弄不是為了隱居。“古聖明帝說,修心治國者,正聲。”(《成琴談集論》)最多只是處理繁忙政務後的壹種娛樂滋補行為;他們可能更感興趣的是道教所能達到的保健功能,他們的初衷可能是用古琴鼓吹君主至上、標榜繁榮的功能來炫耀自己的政績。據說鋼琴的長度是三英尺六英寸半,等於壹年三百六十五天,鋼琴的十三個徽記是壹年十二個月加上壹個閏月,琴弦的調音等於金木的調音。可以認為,這個符號包含了莊稼豐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意。當然,皇帝本身也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中的壹些人是詩人和藝術家。他們的審美趣味和標準與文人大致相同,所以國王撫琴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