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態。時光流逝,總有壹天,年老會取代年輕,皺紋會爬上額頭,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命運。
即便如此,因為它的根和傳承,壹切都會生生不息。什麽是根?根可以是家鄉的壹片肥土,可以是記憶中的壹股穿堂風混合著田野裏新鮮泥土的味道,可以是三月的雨,六月的風,可以是時刻提醒妳來自何方的人。
我們常說:“父母在,人生還有去處。父母去了,人生只有回頭路。”媽媽沒讀過什麽書,也沒聽過這句話,但她曾經說過:“不管妳多大了,人還是要有媽媽的。”那時候我奶奶身體不好,六個孩子輪流回家照顧她,怕她大奶奶出事。
終於,奶奶的身體康復了,大家都松了壹口氣。雖然她不再像以前那麽敏捷,背也駝了很多,記憶力也越來越差,但大家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管怎樣,媽媽還在,對孩子都是好的。
什麽是繼承?我想,不管是什麽,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有人說養孩子是為了防止衰老,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不同的例子。我認識壹個老人,65歲。她是壹個瘦老太太,但她身體很好。
她老婆死的早,現在壹個人在老家,家裏兩塊地,壹些雞鴨。她喜歡說話,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喜歡和陌生人說幾句話。
壹開始我以為她性格外向,後來想了想。她壹個人在老家,平時也沒人說話。只是因為她想孤獨,才會這樣。畢竟老家人不多,大部分都搬走了,只剩下幾個零散的住戶。
老人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壹個女兒,都在城裏定居了。按照大家的想法,她現在應該過得很幸福,至少不是壹個人在老家。
02
雖然家鄉和家鄉壹樣好,但是很多老人還是願意留在家鄉。就跟我爺爺奶奶壹樣,不肯來城裏,說不想跟兒女住在壹起,壹個人給他們租了房子,住了不到壹個月就吵著要回去。
他們在家鄉種了壹些田,每天走在田裏被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樂趣,然後在蔬菜瓜果成熟的季節送給城裏的孩子。爺爺說這會讓它們有用。
然而,我的家鄉有許多缺點。我爺爺奶奶是兩個可以互相照顧的人。而且她年紀大了,家裏只有她壹個人。如果家裏真的出了事,可能壹段時間都沒人知道孩子的事。
後來我才知道,不是她不想和兒子女兒壹起去,而是兒子女兒不想讓她去。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說清楚。
而這壹切都與很久以前有關。如今65歲的她可以說是“老無所依”。她的兩個媳婦都說她不是個好婆婆。
好婆婆應該是什麽樣的?每個人對這個定義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壹個人不好,原因可以很簡單,老人說:“我年輕的時候做錯了四件事,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她做錯的第壹件事就是偏心。她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木訥不愛說話,小兒子說話好聽,所以她在家裏壹直喜歡小兒子,他們結婚後自然更喜歡小媳婦。
她喜歡小媳婦,也確實是因為大媳婦脾氣不好。小的時候總是和她吵架,所以心比較踏實,生活中處處幫助小媳婦壹家。
其實她偏心也是小事,無非是為小兒子家做點事。但在有心人看來,小事也能發展成大事。
03
她做錯的第二件事是,年輕的時候總是為孩子著想,沒有給自己留壹條後路。
她身上有些錢,是她死去的妻子留給她的。但兩個兒子結婚後,為了各種小事情,曾經向母親借過錢,借了錢也沒要回來。
這時候,兩個媳婦總會想出話來說。大媳婦說,媽媽的錢更多是給小兒子壹家的,反正是偏了他們的心;媳婦說媽媽年紀大了,幫不起我們。不要胡說八道。
反正他們都有自己的理由,具體幫誰。其實她也說不清原因。反正如果有人有事,家裏需要足夠的錢來找她,她肯定會拿出壹部分。
她想的是,他們都是自己的孩子,幫忙也沒關系。我也不知道,就是這些幫助最後幫出來的,因為大兒媳婦壹直說她的錢都給小兒子家了,所以要求她老了以後和小兒子壹起住。
最小的媳婦說:“都是兒子。為什麽?要養,也要公平。”
她的大兒媳回答:“那個媽媽帶孩子的時候妳怎麽不說話?”
是的,她說自己做錯的第三件事是,她年輕的時候只把孩子帶到小兒子家。當時也是她小兒子不爭氣。他在外面鬼混,差點離婚。沒人帶孩子,她就幫忙。
在照顧孫子期間,小兒子沒給她錢,都是她自己掏錢。正因為如此,她的大兒媳認為母親應該由她的小兒子來撫養。說她年輕的時候才幫過他們,老了才想起還有個大兒子,沒道理。
針對這個問題,兩家壹直爭論不休,從未停止過。
而她的女兒,整個過程沒有說話,會經常回去看她,但也僅此而已。這是她做錯的第四件事。她說,“之前應該沒有重男輕女吧。”
她能給的都給了兩個兒子。因為兩個兒子,原來她不想讓女兒養老。沒想到她老了還能回家看她最多。
04
女兒雖然回家看她,但也經常抱怨說:“媽媽,妳小的時候,家裏有好吃的,都是先給哥哥哥哥吃的,不給我吃。”
她回答說:“那位母親從來沒有餓過妳,也沒有虐待過妳。女兒想了壹下,只說:“反正媽媽妳就是偏心。"
老人經常和人聊這些,最終會覺得自己還能動,壹個人過得很好,但是什麽時候能不動呢?那我們該怎麽辦?
她的兩個兒媳還在爭論她更喜歡誰的心。大媳婦說小兒子要照顧家裏,小媳婦說都是兒子。沒有這個說法,女兒還是說還有哥哥和弟弟,所以沒輪到她。
她壹生努力工作,但最後沒有什麽好結果。老人們常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做了錯事,導致自己這樣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記得有壹次聽壹個和她有類似經歷的老人說:“大家都說我偏心,但我從來沒有真正冤枉過誰。兩個孩子都是我帶大的,給他們留好吃的,先給他們買好衣服。”結果因為我壹個饅頭,兩件衣服不壹樣,他們就說我偏心,老了被人推來推去。我白養了他們這麽多。"
當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過分在意壹件事情的最終得失,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真實意圖。畢竟,關於親情和愛情,如果妳真的在乎代價,妳該以什麽為準則,才能說得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