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規程是依據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有關要求而編寫的,僅適用於標本收集過程。本規程制定的目的是使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的收集工作程序規範化,從中獲得更多地質及相關信息,確保所收集的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資源實物的質量和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以便向人們更全面地介紹我國可溶性鹽類礦產資源現狀,提高國情意識,同時也為研究、開發人員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料,促進科技創新。為此,提出標本收集、技術處理和綜合匯總等3個規範性步驟作為標本收集技術規程。
本規程附錄A—附錄G為規範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地質博物館。
本規程起草人:楊良鋒,王月文。
本規程由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享平臺負責解釋。
1 範圍
本規程制定了可溶性礦石礦物標本收集工作的程序和技術要求,是該類礦石礦物標本收集工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規程,本規程適用於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臺建設。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註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註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9649.9—2009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第9部分:結晶學及礦物學
DZ/T0212—2002 鹽湖和鹽類礦產地質勘查規範
袁見齊,朱上慶,翟裕生主編.礦床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
3 定義與種類
3.1 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定義
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是指能潮解或能溶解的鹽類礦物。其硬度較低,多在摩氏硬度計3或3以下,並且受環境影響極大,如在陽光或強烈燈光照射下,在潮濕空氣中,在水侵蝕與浸泡下,在與含酸或堿溶液相遇時,礦物會潮解、溶解、脫水與風化,從而使其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發生變化,以致形成另壹種礦物。
3.2 可溶性鹽類礦物種類
可溶性鹽類礦物主要為鹵化物(其中以氯化物占大多數),其次為硫酸鹽、硝酸鹽、硼酸鹽和碳酸鹽,此外還有極少量磷酸鹽和砷酸鹽等。據統計,其礦物總數不下200種,但其中能富集成工業礦石的礦物不多,目前在我國已發現礦床的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如表1所列有30多種。
表1 我國30多種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
表1(續)
本規程將以上述30多種工業礦石礦物作為重點對象,適當考慮稀有、罕見的可溶性巖類礦物。
3.3 可溶性鹽類礦石的礦物穩定性
依據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的穩定性可將其分為三大類,以便對礦石礦物進行采集與處理。
第壹類是極不穩定的,在空氣中能自行潮解或吸(失)水變為另壹種形態或成分的礦物。如無水芒硝和瀉利鹽吸收水分後成為粉末狀芒硝和六水瀉鹽;芒硝和硼砂在空氣中易失水分,成為白色粉末狀無水芒硝和三方硼砂。至於鈉硝石、鉀鐵鹽、石鹽、鉀石鹽、鉀鎂鹽、硼砂、水綠礬和膽礬及其他礬類礦物等在空氣中易潮解體積變小,其形態或晶形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第二類是不穩定的,常態下將在其表面形成壹層薄膜,但仍保持原來的晶形與組分,受潮濕後形態會發生變化,然而壹旦遇水就很快溶解,如白鈉鎂礬、鉀鎂礬、碳鉀鈉鎂礬、釬鐵礬、光鹵石、無水鉀鎂礬、天然堿等,其表面常有壹層白色薄膜,容易脫落,並且溶解度較大,每升水可溶解200~2000g。
第三類是次穩定的,在常態下能保持原狀,溶於水比較緩慢或微溶於水,如石膏、硬石膏、鉀芒硝、鈣芒硝、鉀鹽鎂礬等;但是在熱水或含酸、堿溶液中則很快溶解,並出現另壹種礦物,如氯碳鈉鎂石溶於水中生成菱鎂礦,鈉硼解石溶於硫酸中生成石膏與芒硝沈澱等。
3.4 收集及收集方式
收集是指根據不同的目的,通過各種方式將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同單位、不同人擁有的可溶性礦石類標本聚攏和集合在同壹個地方的過程。常用的標本收集方式有采集、購置、征集、交換、捐贈、匯交、調撥和接收等,其中以野外采集為主,其次是購置。
本技術規程主要針對采集這壹方式。
4 標本收集原則
4.1 收集對象
1)種類齊全:參照世界上可溶性礦石礦物種類,根據單位所保管總數中的礦石礦物種類,提出收集規劃、計劃、方向、目標等,盡量使所有重要的類別和品種都有相應的標本。
2)形態多樣:指應收集與標準礦物形態不同、晶形完美程度高、形態特異性強的標本,使所收集的礦石礦物標本千姿百態。
3)特色標本:在收集標本的同時,要註重收集與眾不同的標本,如與標準礦物顏色不同,或具有熒光性,以及有特殊物理性質的標本。
4)國內產地要齊全:要收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標本,從省、區、縣、鎮、村級到礦區,要特別註意采集典型地區的標本。
5)要註重世界性的標本收集工作:面向世界各地,不但要求種類齊全,所收集標本的產地也要廣泛。
4.2 收集原則
收集標本前要進行全面的調研,對所需要的標本列出清單,要有針對性地收集,以便在收藏(典藏)和陳列中形成規範化、標準化、系列化的成套標本。
1)代表性:標本要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所在類別中的礦石礦物應有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用途。
2)系統化:標本要系列化,按礦石礦物中的種類,收集標本時要註意成套礦種,形成系統化的標本。
3)準確性:標本信息要可靠,要有確定的名稱、層位、時代及相關的數據等,應有野外編號。
4)嚴把質量關:對所收集的標本要進行全面的論證,即論證其在科學研究、收藏、陳列展出、地質史研究中所具有的價值和經濟價值等,所測試的數據要真實、準確和可靠。
5 標本收集
5.1 采集標本的工具
1)記錄工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形圖(1∶5萬或1∶1萬)、地質羅盤、皮尺、卷尺、野外記錄本、照相機、攝像機、筆記本電腦、標本編號油漆、碳素墨水筆、油性彩色記號筆、膠布、野外標簽。
2)采集工具:手套、安全帽、登山鞋、繩子、錘子、鑿子、鐵鍬。
3)鑒定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釋酸、伽馬儀等。
4)包裝工具:塑料袋、膠帶、磨砂口玻璃瓶、蠟、軟紙、海綿、棉花、幹燥劑、標本盒、箱子、鋸末、粗鐵絲等。
5.2 選擇采集的標本和地點
1)選好采集標本的礦區、層位、時代、品位、成因等,按礦石的礦化程度(蝕變)確定坐標點,以便采集系統化的標本。
2)采集標本時要確定是不是所需要的標本,要有針對性地采集,選擇能代表礦區標準礦石礦物的標本,或選擇品位高、晶形完好、塊度大、具收藏、陳列展出和有研究價值的標本。
5.3 采集標本的技術要求
1)采集標本壹般最好兩人以上,挖掘前需有手套、安全帽、登山鞋、繩子等防護用品來確保人員免受傷害。
2)可溶性礦石礦物硬度低,通常在摩氏硬度計3及以下,采集標本時要選在距所要采集的標本遠壹些的地方進行挖掘,防止在挖掘時因震動而使標的物遭受損壞,要盡量保持其原來面目,保證標本的質量,但是要按開采標準采集,以保護礦區周圍環境。
3)采集時要用鏟子輕輕地挖,或用釬子慢慢地剔,用力的大小要根據標本的不同而定,總之要保護標本面不受磨損或碎裂。
4)標本挖完後用軟紙或棉花包好,把標本從礦體或圍巖中輕輕取下。
5)標本采完後要及時編號,先用白漆塗或膠布貼在標本不顯處,用黑色碳素寫上阿拉伯數字;剖面編號用紅漆寫羅馬數字。
6)礦物的命名,在野外用肉眼並配合簡單的工具,對可溶性鹽類礦物及***生礦石礦物定名,然後填寫野外標簽(見附錄A)。
7)用軟紙包裹標本和野外標簽,用透明密封膠封存,再裝入塑料袋或標本盒中。
8)標本采完後,對露頭進行編號並進行描述。測剖面的產狀和走向,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取點定位,用攝像機或相機拍攝采樣點;畫剖面圖和素描圖,並在圖上標示采集標本的位置,在野外記錄本中對其作詳細的描述和有關的記錄。
9)整理裝箱:回到營地,核對所采集的標本及記錄的準確性,在條件許可時,可用筆記本電腦進行資料簡單處理;準備運輸所需的箱子,並在箱子裏放入鋸末、海綿、泡沫塑料等,然後把包裹好的標本放入木箱中釘好。
10)標本裝箱運輸:標本裝入木箱後要用粗鐵絲打緊,箱子四個角要用鐵板釘緊以免在運輸中碰壞;在標本箱中顯著的位置上,用紅色油漆標上“小心輕放”、“防止受潮”和“不要傾斜”等字樣,以防運輸過程中破損。
5.4 其他收集方式收集標本的技術要求
1)在收集標本的同時,應收集填寫與標本有關的詳細資料,包括原始記錄、測試數據、發表的論文等。對於沒有原始記錄的標本(日後可補收集的除外)原則上不予以收集。
2)根據收集方式的不同,收集相關的證明文件。購置的(見附錄B)需填寫具結書(見附錄E),征集、交換、匯交、調撥和接收的需填寫榮譽證書(見附錄G),捐贈標本(見附錄C)需填寫捐贈契約(見附錄F)。
附錄A
(規範性附錄)
標本收集野外標簽
表A.1 標本收集野外標簽
附錄B
(規範性附錄)
購買標本標簽
表B.1 購買標本標簽
附錄C
(規範性附錄)
贈送標本標簽
表C.1 贈送標本標簽
附錄D
(規範性附錄)
礦石標本擬入藏品評鑒報告
表D.1 礦石標本擬入藏品評鑒報告
附錄E
(規範性附錄)
礦石標本購置具結書
表E.1 礦石標本購置具結書
附錄F
(規範性附錄)
礦石標本捐贈契約
表F.1 礦石標本捐贈契約
附錄G
(規範性附錄)
礦石標本的榮譽證書
表G.1 礦石標本的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