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地殼巖石中的古代動物或植物的遺骸或表明遺骸存在的證據被稱為化石。簡單來說,化石就是由生活在遙遠過去的生物的遺骸或殘骸變成的石頭。
二、古生物化石的類型
化石壹般可分為三類:屍體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按生物化石可分為動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微體化石。按保存特征可分為固體化石、壓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
三、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基本條件
1,有機物壹定有堅硬的部分,比如貝殼、骨頭、牙齒或者木質組織。然而,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也可以成為化石。
2.生物必須避免死後立即被毀滅。如果壹個生物體的身體被部分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就可能改變或取消這個生物體成為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能阻礙分解的東西迅速掩埋。這種埋藏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洋動物的遺骸通常可以成為化石,因為海洋動物死後沈入海底,被泥土覆蓋。在後來的地質時期,泥漿變成了頁巖或石灰石。細顆粒沈積物不容易破壞生物遺跡。在德國侏羅紀的壹些細粒沈積巖中,壹些脆弱生物如鳥類、昆蟲和水母的化石保存完好。
雖然地球上出現過許多未知生物,但只有少數留下了化石。即使生物成為化石的所有條件都滿足了,還是有其他原因導致它們不能成為化石。比如很多化石被地面侵蝕破壞,或者它的堅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壹些化石可能保存在巖石中,但由於巖石經歷了強烈的物理變化,如折疊、斷裂或熔化,這種變化可以將含有化石的海相石灰巖變成大理石,任何原本存在於石灰巖中的生物痕跡都將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
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過程
1.生物死後會被迅速掩埋,以免被食腐動物吞食,被自然力破壞。
2.生物的皮膚和肌肉慢慢腐爛,只剩下沒腐爛的骨頭。
3.在膠結成巖石的過程中,骨骼本身也被礦物質所替代,最終變成化石。
4.經過後期的地殼運動,含有生物化石的巖層被風化剝蝕,化石露出地表。
總之,很難獲得化石,尤其是脊椎動物化石。我們知道化石是生物有機體通過石化形成的。比如脊椎動物,死後身體會被其他動物吃掉或者分解,骨頭會被分離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是在表面上慢慢消失,不留痕跡。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動物死後不久就被掩埋在沈積物中,不經過分離和分解就無法長期保存。化石的石化過程相當復雜,包括許多化學和物理過程。也許沒有人能想象化石形成的概率:也許不到百萬分之壹。動物化石,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化石,非常罕見。
古生物化石的類型和劃分方法
根據其保存特征,大致可分為固體化石、壓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四大類。
1,固體化石
指幾乎全部或部分由古生物遺骸本身保存下來的化石。原生生物在特別適宜的條件下,避免了空氣的氧化和細菌的腐蝕,其硬件和軟件都可以完整地保存下來,而無需進行重大的改動。比如猛獁象(發現於1901年前第四紀冰期的西伯利亞凍土中,不僅骨骼完好,連皮膚、毛發、血肉甚至胃中的食物都保存完好)。
2.模壓化石
是生物遺跡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記或重鑄。第壹種是印記,即生物殘骸落到水底留下的印記。遺體經常被破壞,但這種印記反映了生物體的主要特征。第二類是印象化石,包括外模和內模。外部模型是遺跡堅硬部分(如貝殼)印在圍巖上的痕跡,能反映出原始的生物外貌和結構;內部模型是指印在圍巖上的貝殼內部輪廓結構的痕跡,能夠反映生物硬件的內部形態和結構特征。第三種叫核心,上面提到的殼內的沈積物填充物叫核心。它的表面是內部模型。核的形狀和大小等於殼內部空間的大小,是反映殼內部結構的實體。第四種是鑄造模具。當殼被埋在沈積物中,外模和內芯已經形成時,殼被完全溶解並被另壹種礦物填充,這樣填充就保持了殼的原有形狀和大小,就像鑄造過程壹樣,從而形成了鑄造模。
3.遺跡化石
指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生命活動的痕跡和遺跡。最重要的遺跡化石是腳印。除此之外,還有爬行的痕跡、洞穴、節肢動物的鉆孔以及生活在沿海地區的舌形貝類形成的隱蔽洞穴,可以形成遺跡化石。
4.化學化石
雖然壹些遠古生物的遺跡已被破壞而未保存下來,但構成生物的有機成分分解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等各種有機物仍能殘留在巖層中。這種化石是看不見的,但有壹定的化學分子結構,足以證明過去生物的存在,這種化石叫化學化石。
化石的鑒定方法和常用工具
確定化石的分類順序和名稱。化石是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化石多為古代生物的遺骸、遺骸或遺物,如硬組織、局部的身體印痕、某些器官、排泄物等,是化石化的產物。壹般只保留其形態特征。因此,古生物化石的鑒定主要依據形態學。在某些類別中,較高的分類階是按照自然系統分類的,而較低的分類階是不能按照自然系統分類的,因此需要對某些形態或器官的種、屬甚至科進行鑒定,如牙形刺、植物孢子和花粉、腳印等。
各種古生物化石的具體鑒定方法各不相同,但壹般都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①熟悉標本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壹般借助固體鏡、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大型化石的精細結構或微體化石。有時需要對化石進行連續切片,以了解其內部結構特征;(2)利用所學知識,查閱相關文獻,確定較大的分類順序,壹般分配給家庭;(3)利用檢索表、檢索板等文獻,進壹步檢索標本的屬種;④選擇有代表性的群體標本或典型的單個標本進行特征描述,測量各種性狀元素並拍照。
鑒定化石標本時,主要依靠某壹類別或地層中發現的化石的相關專著,並查閱專著出版後發表的相關論文。經過正確、全面的資料查閱和比對,鑒定人員發現該待鑒定化石與文獻記載的某生物化石完全壹致,可以將該化石歸為同壹名稱。如果找不到相同的描述,可以根據這些標本建立新的種、屬等新的分類,並給出適當的名稱。建立新種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壹個屬的壹個種由此命名為模式種。類似的還有模式屬等等。
因為物種是群居的,所以存在連續的個體差異。而模式標本往往只是某個物種首次發現的標本,不壹定能完全反映該物種的特征。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沒有壹個個體是群體性狀的“典型”。在鑒定物種時,要盡可能全面地收集標本,使這些標本能大體反映真實種群的大致面貌。然後利用各種統計方法區分種間變異和種群內變異,從而達到鑒別物種的目的。
標本鑒定後,應進行記錄。壹個古生物物種的完整描述,依次包括以下幾項:學名、板塊、異同列表、模式(種群)標本的編號和保存地點、鑒定要點、描述、測量等數據討論、產地和層位。
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義
化石研究涉及兩個不同的學科,即地質學和生物學。在地質學中,化石的研究是歷史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古地理學(歷史構造學和斷代史)不可缺少的壹部分。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氣候、古地理、古生態環境,也可以及時定位地層層序。在生物學中,古生物學是群體生物學的壹個重要分支,其中化石研究是唯壹的對象。通過研究(包括古生物化石的傳統分類描述和現代超微化石的電鏡研究),對生命起源、生物進化、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物的分類系統都有重要意義。
生物化石的古生態學研究是重建地質歷史古地理和古氣候的重要基礎。每壹個生物都是生活在壹定環境中並適應它的結果。各種生物的習性、行為和身體形態都具有反映環境條件的特征。利用這些特征,可以推斷生物的生存環境,如反映海洋環境的海相化石、珊瑚、有孔蟲等。陸生植物的葉、根和昆蟲反映了大陸環境。根據對壹個地質時期各種生物化石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研究,可以推斷出那個時期的海陸分布、海岸線位置以及湖泊、河流、沼澤的範圍。古環境和古氣候的重建對於了解地質歷史非常重要。此外,生物的堅硬部分還可以形成反映古環境和古氣候的巖石標誌,如反映海岸環境的貝殼巖石、反映低緯度暖海環境的生物礁、反映潮濕沼澤環境的泥炭或煤等等。
大量化石資料的收集也為古生物學的系統分類提供了基礎。現代生物是由古代生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發展而來,各種生物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從而建立起反映生物界親緣關系和進化的自然分類體系。
古生物化石的價值
1,巨大的經濟價值
眾所周知,《侏羅紀公園》通過用最現代的方式表達古生物學及其生存環境而發了財。無獨有偶,中科院知名刊物《化石》雜誌2000年第壹期就說:“當郝秀榮收藏的壹塊名為‘小遼西鳥’的化石被中科院在國外展出時,曾有人想出資2億美元收藏。”據中科院董誌明教授介紹,國際上規定走私的東西不能研究購買。如果壹個鳥化石可以走私到國外,賣到1000美元,經海關批準可以賣到50000美元。這是保守的估計。1998壹個在《化石》雜誌上發表文章的記者估計,孔子鳥的價值已經上升到了“壹座鳥樓”的地步。還有壹個經濟價值。2000年5月底6月初,參加第五屆世界古鳥大會的中外科學家去朝陽看地層,食宿費用自理。朝陽人民收到了第壹筆被古生物化石吸引的大額外匯。有人提出“化石經濟”的概念,認為化石已經進入市場,形勢必然走向市場。今天,隨著歷史的發展,化石有了新的功能,就是作為壹種奇石買賣。所以化石經濟時代不可避免。(見《化石》雜誌2000年第2期)目前朝陽市從事化石行業的人數還沒有統計,靠化石發家致富的也不少(不包括走私化石發家致富的)。只要走出去,不僅傳播了文化,還能掙錢,在國外做生意。
2.巨大的科學價值
古生物化石是識別和對比地層、了解地球歷史的重要依據。它們是研究動物和人類起源、發展歷史和規律的珍貴資料,也是廣大群眾學習和了解自然和人類的歷史和規律,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實物資料。豐富多彩的化石證明,地球上的各種生命不是任何壹個神創造的,而是單細胞生命出現後,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向我們展示壹幅史前時期的生物史,給人們知識,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表示:遼西(朝陽)熱河生物群既有地理優勢,又有科技優勢,是壹個大有可為的領域。古生物化石是研究當時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和生態環境的實物證據。是古地理、古氣候、地球演化、生物演化的驗證。可以為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量死亡和滅絕提供壹個難得的實體和領域。
3.稀缺的旅遊資源
化石具有知識性、文化性、觀賞性和趣味性,化石產地不同,所以化石和化石產地都是旅遊資源。化石和化石產地可以獨立構成景點,也可以成為其他景點的組成部分。《中國旅遊百科全書》和《中國風景名勝詞典》列出了94個化石旅遊景點,有的是產地,有的是遺址,有的是博物館,有的是自然保護區,朝陽將是第95個。大多數人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奧秘的要求,而化石遺址恰恰可以不同程度地滿足這壹點。
壹些願望和要求,所以化石和化石產地對遊客有吸引力。
在中國流失海外的1000多個恐龍蛋中,只有3個是無價的胚胎化石,在美國每個價值25萬美元。德國曾懸賞500萬馬克各尋回其國寶始祖鳥化石。
專家指出,古生物化石具有比經濟價值更重要的科學價值。
古生物化石也具有重要的審美欣賞價值。壹些特殊的、形狀特殊的化石,其本身或經過加工後具有很高的審美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壹定意義上,它們也是壹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
此外,壹些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保存在特定地質環境中的古生物化石,如壹些特殊的脊椎動物化石及其混合物,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
人類理解化石的過程
化石的英文名是“fos-sil”,來源於拉丁語“化石”。由動詞“fodere”變化而來,有挖出的意思。早在古代,希臘希波呂托斯就曾引用塞諾芬尼的著作,認為在遠離海岸的山上發現的海洋動物遺骸是當時被困在淤泥中的動物留下的,後來凝固了。同時,中國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約公元前5世紀)撰寫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龍骨的記載。在隨後的壹段時間裏,龍骨被視為類似蛇蛻的龍蛻,骨頭化石與傳說中的生物聯系在壹起。到公元11世紀,宋代蘇頌在《本草圖說》中明確指出,龍骨不是龍的蛻,而是死龍的骨頭、角、牙等堅硬部分。
這壹時期,我國著作中矽化木等化石的記載並不少見。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壹些學者將這些化石與現代生物進行了比較,並試圖推斷古代氣候。但是他們對化石的形成不是很清楚。這個時期對化石的認識,應該以沈括為代表。《孟茜筆談》(卷21)第17號記載:“兗州土下筍...已經變成了石頭。.....延無竹,這個...不知道是哪壹代。無非是在開天辟地之前,土地簡陋潮濕,適合竹邪。梧州金華山...核桃蘆根魚螃蟹都成功了……”再如卷11,說“北上太行山,絕壁之間,常持螺蚌殼石如鳥蛋者,橫石壁如帶。這是過去的海邊,今天離海近千裏。”沈括的記載與化石密切相關。從現代古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第壹,太行山峭壁之間的蝸牛殼是古生代地層中的腕足動物或軟體動物化石。其次,浙江婺州金華,現在是浙江省中西部,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多種植物和魚蝦化石。至於第三點,根據中國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它可能是壹種已經滅絕的蕨類植物化石──新磷塊巖。類似的記載在這壹時期的其他書籍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如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中記載“高巖中猶有螺蚌,或以為桑田已變”。朱說:“我在山裏見過螺螄和蚌類,或者在原石裏見過。這塊石頭是老土,蝸牛是水裏的東西。”比如從漢晉到唐宋,湖南湘鄉的魚化石就被多次記載。同時,龍骨、龍牙、巖燕、石蟹、石蛇(可能是腹足類化石)壹直被用作藥物。蝙蝠石、直角石和魚化石都曾被用作裝飾品。
在歐洲,達芬奇在1508年首次提出化石是曾經生活過的動物和植物的遺骸。壹些科學家同時用“化石”來指石頭、礦物、器皿和其他收藏品,當然也包括真正的化石。例如,德國醫生g·鮑爾(G. Bauer)重點研究了這些化石為什麽是石質的,以及它們是否具有藥用價值。瑞士醫生和博物學家c·格斯納(C. Gesner)將化石與現代生物進行對比,但受限於當時的生物學知識水平。此外,意大利醫生、地質學家G. Fracastoro和法國作家兼陶工B. Palisi都發現了雙殼類、腹足類和魚骨的化石。
丹麥地質學家和解剖學家N·斯特諾根據他對許多地質現象的詳細觀察,在1667年寫了壹篇未發表的關於“舌石”(鯊魚牙齒化石)的文章。斯特諾提出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跡,仔細研究化石可能解釋各種地質事件的年代。壹個關於化石的著名插曲也發生在這個時期。作為壹個狂熱的宗教自然科學家,J.J. Scheuch把1726年瑞士艾因根中新世湖相沈積褐煤層中的蠑螈化石視為《聖經》中大洪水時期罪人的遺骨,命名為Homo diluvii testis(洪水見證人)。這壹錯誤直到1811才被葉巍糾正。他在1812出版的四卷巨著第四卷第十五篇論文中指出,這塊化石不是“人”,而是壹種變形桿菌。直到1837,另壹位學者才正式將其命名為碩氏蠑螈。
在歐洲,自w .史密斯、c .萊爾,特別是C. R .達爾文以來,對化石的認識逐漸加深,達到了古生物學作為現代科學的研究水平。
在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小農經濟和尊孔讀經為主的科舉制度,古代科技的萌芽逐漸消失。19世紀中葉以後,對化石的再認識作為近代科學的壹部分從西歐傳入中國或從西歐經日本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