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華嶽仙掌、自然
驪山晚照、自然
灞柳風雪、自然
曲江流飲、自然
雁塔晨鐘、人文
鹹陽古渡、人文
草堂煙霧、人文
太白積雪”。自然
華嶽仙掌
關中八景之首“華嶽仙掌”是指華山東峰,即朝陽峰危崖上的勝景,崖面宛如壹只巨人左手掌跡,五指分明。傳說古代黃河有大山阻攔,災害連年,河神左手托華山,右足蹬中條山,給黃河開辟入海河道,拯救了萬民。“仙掌”就是河神托華山時留下的手跡。掌崖上半輪如月,光可鑒人,稱“石月”。
旅遊區內著名的景觀點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長空棧道和東、西、南、北 峰。東峰觀日出已成為旅遊者所喜愛的觀光遊覽活動。1994年,新 建黃南峪道竣工通車,華山索道將於1995年底投入營運。華山西嶽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模宏大,文物眾多,目前正在修復並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
驪山晚照
驪山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境內,距市區25公裏;是秦嶺東端的壹個支脈,最高峰仁宗廟海拔1256米。“驪”在古漢語裏是黑色駿馬的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從遠處看去,活象壹匹奔騰青駿的驪馬立於渭河平原,所以稱之為“驪山”。每當夕陽西下,蒼山繡嶺塗上萬道紅霞,景色動人,酷似壹匹“火焰駒”。因此,就有了這壹美景——驪山晚照。
上山有臺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虎斑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兵諫亭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壹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壹峰上的烽火臺。過了烽火臺後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巖石受流水沖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在驪山北麓西繡嶺山麓有壹個著名的溫泉,壹池碧水,清洌見底,熱氣升騰。秦始皇為霸占獨用,就用石頭砌起了溫泉池,稱驪山湯,今已建成遊覽區和療養所。
雁塔晨鐘
在今西安南門外,著名歷史建築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內,有壹口金明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鑄的2萬多斤重的大鐵鐘。古時,每日清晨,法師依節奏敲響,聲傳數十裏,成為長安民眾日常生活的壹個組成部分。
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薦福寺的佛塔。薦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後百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塔旁保存著壹口金明昌三年(1192)鑄的兩萬多斤重的大鐵鐘。古時候,每天清晨都要按節律敲擊大鐵鐘,向人們報曉。清脆而宏亮的鐘聲,遠震古城內外,10公裏之外都聽得清楚,人稱“神鐘”。據說如果友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去處寫在壹張黃箋上,鐘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千裏之外的親人耳中。因此“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壹。
曲江流飲
曲江池位於西安市南郊,距城約五公裏。它曾經是我國唐代壹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當年的曲江池兩岸,樓臺起伏,宮殿林立,綠樹環繞,水色明媚。每當新科進土及第,皇帝總要在曲江賜宴。新科進士在這裏乘興作樂,放杯至盤上,置盤於曲流上,盤隨水轉,輕漂漫泛,轉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遂成壹時盛事。“曲江流飲”由此得名。
曲江池遺址公園,位於曲江新區東南部,是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閑旅遊為壹體的開放式文化公園。整個公園以曲江池水面為中心,分為八大景區, 以秦、漢、隋、唐曲江池遺址為摹本,依據歷史水系和文物勘探成果,建設現代人文景觀。瓊樓玉宇、橋廊軒榭,***三十六處,如璀璨群星輝映曲江池。曲江池遺址公園將為西安市民提供壹個尋根歷史、感受人文、享受美食、購物體驗、養生休閑和旅遊觀賞的又壹標誌性景點和公***文化服務場所。
草堂煙霧
位於秦嶺圭峰山北麓的戶縣秦鎮草堂營村。創建於後秦,後秦王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於此,率三千弟子壹起翻譯佛經。今寺內有建於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壹座,塔北竹林內有壹井,井中常有煙霧升騰而出,與周圍山嵐水氣及草堂寺上空繚繞的香煙混為壹體,形成草堂煙霧的美景,為著名的長安八景之壹。
草堂寺,相傳始建於晉代。日本的日蓮宗視草堂寺為祖庭,1982年向草堂寺贈送高級木質鳩摩羅什雕像,以永久紀念。每年該宗都組團來此參拜,與中國佛教界進行交流。寺內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高2.33米,八面十二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玉色燦爛瑩潤,每層玉色不同,故此塔又稱“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壹井,人稱“二柏壹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說當年井中央有石壹塊,每見壹蛇臥石上,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繚繞於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
灞柳風雪
在西安東郊灞河沿岸。灞水原名“滋水”,春秋五霸之壹的秦穆公稱霸時,改名“霸水”後又名為“灞水”,是“八水繞長安”之壹,發源於藍田秦嶺山中,流經鹹陽時匯入渭河。隋唐時長安廣栽柳樹,而灞橋又是長安東去的交通要道,人們在此與東去的人依依惜別,並折柳相送。而每當幕春時節,柳絮在微風中紛飛而下,如同冬日飛舞的雪花,故得名“灞柳風雪”。
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裏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壹。
鹹陽古渡
鹹陽古渡,即原來鹹陽的渭河渡口。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鹹陽旁邊流過。據《鹹陽地方誌》記載,“鹹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壹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壹渡”。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後,於數年前重現人間。而“鹹陽古渡”作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那時因交通不發達,擺渡就成了人們最常使用的工具。古時渭水悠悠,兩岸民眾載舟往返,成為“八景”的組成部分。
太白積雪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於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拔仙臺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區5.4萬公頃,距西安120千米。太白山得名已久
。《水經註》載:“漢武帝時,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傳中人”,《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於終南主峰之西,因號為太白山。
太白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鳥獸繁多,景觀迷人,有綠色植物寶庫和天然動物園之稱,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園和動物園。由於高差大,氣候、土壤、植物等均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自下而上有暖溫帶、寒溫帶、嚴寒帶氣候特點,與之相對應,呈現出不同的森林景觀。自上而下生長著側柏、松櫟、紅樺、冷杉、落葉松、高山灌木叢等六個垂直分布的景觀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