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70--80年代怎樣過新年的

70--80年代怎樣過新年的

70年代末春節的傳統色彩加強了,廟會、傳統小吃恢復了,人們嗑瓜子、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而另壹方面是壹些年輕人穿起喇叭褲、蓄長發、拎著錄音機放著流行歌曲招搖過市。時尚的改變是如此讓人錯愕,我們對時尚的理解也漸趨開放。粉碎“四人幫”以後另壹大時尚是學習英語,造成了板磚錄音機的走俏流行。而70年代最顯著的改變之壹是人性的復歸,人們對親情、友情、交際的熱愛也達到了巔峰,從這個意義上講,70年代末的中國人可能具有壹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年飯食品漸多飯不愁

吃上的消費占國人收入大部分,為獲豐盛年飯,必須“起早貪黑”。

70年代短缺經濟下,人的消費主題是“搶購”,要想吃壹頓稍好的年飯對人有許多要求:好身體、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裏中國人仍是隆重對待的。1970年的報紙報道說春節期間“糧、油、肉、蛋、水果、茶葉供應充足,市場上還出現了如黃瓜、西紅柿、豆角等壹些夏令蔬菜”。情況似乎壹年比壹年好,1971年肉、魚、蛋、糖、奶粉種類、數量也比前壹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種鮮菜、糕點、幹鮮果品供應充足。1972年還增加了廣東、湖南、四川的臘肉、香腸以及山雞、野兔等野味,活雞、活鴨、活魚、活鳥等大量上市,菜市場不僅供應北方蔬菜還供應南方蔬菜。當時,吃上的消費占國人收入的大部分,為了獲得豐盛年飯,人們必須付出“起早貪黑”的代價。越往後,食品種類越多。1976年以後廟會恢復了,傳統小吃也陸續恢復,這引發了北京人的巨大熱情。關於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報紙上最為豐盛的紀錄,時鮮多了,春節市場上有金漿、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場,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產,蛋香餅幹、香酥餅幹、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產品安排生產供應。

70年代的年飯呈現由貧乏走向豐富,由腸胃單調到饕餮大開的改變——食的復歸可以說是人性復歸的壹個信號。

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五顏六色的燈籠,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

1972年春節期間,百貨大樓手表展銷專櫃展出北京手表廠生產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盤手表。1975年增加了華達呢、的確良、哢嘰服裝等百多種商品。1976年北京市家具廠發明新式組合家具在中山公園展覽的報道列於《北京日報》春節期間的頭版。1978年春節市場上北京市百貨大樓出售的服裝,有傳統的旗袍和各色童裝,也有流行的各種格呢卡曲、喇叭褲和西服等,還出售壹種腈綸毛絨翻毛領活裏兩用卡曲短外衣。1979年春節,理發排長隊問題得到解決。女人們會留意到紡織品種類更多了,如夾絲膨體紗、滌綸草綠府綢、薄形彈力襪、仿烤花大衣呢、真絲軟緞被面等產品,而70年代中國女性熱愛尼龍制品的狂熱壹點也不遜色於當年美國女性對尼龍襪的熱情。更多的新玩藝兒造出來了,最令孩子們高興的是五顏六色的燈籠,以及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等等。70年代的消費群體以搶購、限購為基本特征而擁有巨大的消費熱情。1979年《北京日報》刊登的壹封群眾來信稱:“結婚講排場不好,春節參加壹位同事兒子的婚禮,他家收到的禮品可謂名目繁多,有臺燈7個、收音機1架、鬧鐘2個、毛毯4條、毛巾被2條、暖水瓶12個、枕巾80條、臉盆壹大摞、茶具8套、鍋碗瓢盆勺成雙成對……”從這裏可以看到壹種結結實實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熱情。

年話豪言壯語變輕松

1979年人情味漸濃,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的春聯

70年代的開篇話語是“滿懷革命豪情迎接偉大的70年代”,以及壹直持續到1977年的“過壹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的口號。

70年代早期春節提出的口號是:“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70年代前期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大致相同:“東風浩蕩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氣象新”

到1979年人情味逐漸濃厚,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躍,公報春風拂大地大地生輝”……

對普通百姓而言,過年互相拜年時,說的最多的是“過年好”這樣的傳統話語。

時代話語漸趨輕松,春聯由最初的豪言壯語變得漸漸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長裏短的寒暄客套。

那時人們的交往之洽、來往之頻繁表達了強烈的社交需求。民間語文也隨之豐富起來。

年樂撥亂反正大團圓

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鞭炮傷人的事件越來越多。

貫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節娛樂主題比較單調,可概述為: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幾乎十年如壹日地延續下來。那時的文藝模式培養了壹代年輕人的娛樂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娛消費也是難得的機會。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組織地分配售票,此後又變成“團體憑介紹信限購X張、個人限購X張”。1977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春節氣氛開始鮮活,有體育演出,有了廟會,有舞會,有詩會,還有文藝晚會、音樂會,甚至有了內部電影。春節演出也豐富起來,種類多達50多種。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新露面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這樣的國產電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創作的話劇《於無聲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中國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國的《女英烈傳》、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美國的《摩登時代》、中國香港的《三笑》,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豐富。在打倒“四人幫”的第壹個春節,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壹段時間內關於鞭炮傷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各種遊園活動盛行起來,壹些傳統遊戲如套圈、射擊等再次出現。那時人們春節熱衷於猜謎語,謎語、燈會空前火爆,可以說人們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生活的喜悅,體味著“撥亂反正”之後的團圓以及親友的互訪所帶來的春節的溫馨。代表著人情社會之最高傳統的春節終於復歸了。從70年代春節氣氛的演進對比中,人們感受到的最大喜悅莫過於此——有了安全、自由、溫暖、熱鬧、團圓感覺的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壹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壹臺晚會,不僅把壹家人聚在壹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壹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壹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

平時想吃什麽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麽好了。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制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壹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壹包,大白菜20斤,壹斤糧票豆腐及壹斤糧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壹斤、江米壹斤、花生油4兩、香油壹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壹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制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麽,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麽好了。

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

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

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壹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壹頭沈、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托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壹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壹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壹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壹時的暖瓶、臉盆、枕巾、臺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年畫春聯貼進單元樓,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說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裏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壹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壹親朋好友壹見面,先遞上壹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麽油煙子”。壹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壹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裏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

先行壹步“下海”的老板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妳手裏還有多少臺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壹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過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

打趙忠祥壹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壹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裏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壹臺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裏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壹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布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壹番之後各就各位。這壹晚上,自打趙忠祥壹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壹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壹的清晨,第壹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臺的佳音之余,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鐘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壹家人總是閑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 上一篇:阿爾山5月有哪些旅遊項目?
  • 下一篇:吳承恩傳的文言文翻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