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有個大腦袋。霸王龍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兩個手指;後腿大而有力,每只腳有三個腳趾。每個手指和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霸王龍有條又細又硬,帶個尖的尾巴。它壹***有60顆牙,每顆牙長9英寸,都很鋒利。
劍龍,也叫骨板龍,全長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達3.5 米。整個身軀如同現在的大象,但只有壹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只有壹個核桃般大小。由於前肢短小,全身明顯前傾。頸部沿背脊直至尾巴中部,排列著兩排三角形的板塊,尾端有兩對牛角狀的尖刺,這是它的武器。
蛇頸龍的外形像壹條蛇穿過壹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
2.求有關恐龍的知識
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壹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壹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遊,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禦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前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壹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恐龍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應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恐龍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恐龍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或為恐龍和與它同壹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某壹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壹個謎,這個迷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壹起滅絕了。
3.關於恐龍的知識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
或為恐龍和與它同壹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壹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
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
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壹起滅絕了。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
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麽大;小的,卻跟壹只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 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4.有哪些關於恐龍的知識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壹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壹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壹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壹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擴展資料: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壹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壹。恐龍的巢壹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壹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壹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壹樣,擁有壹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準它們的泄殖腔,然後公恐龍的 *** 進入母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
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 *** ,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壹些鳥類壹樣,通過噴出 *** 到母恐龍的泄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泄殖腔親吻”。
百度百科-恐龍
5.所有關於恐龍的知識
恐龍,是壹度主宰過地球的爬行動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龍種類約800多種,形狀分成兩大類,即龍盤目和鳥盤目恐龍.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鈍,有的靈活;有的在陸地爬行,有的跳躍奔走,有的騰空而飛.近幾年來,壹股挖掘、研究和開發恐龍的熱潮已在世界範圍內悄然興起,並且已經引起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哲學家的高度關註.世界恐龍資源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中國最著名的有湖北鄖縣、內蒙古二連浩特、河南西峽、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廣東河源等6個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擬的,只有湖北鄖縣.專家實地考察發現,河源市與湖北鄖縣的恐龍資源有兩個***同點.壹是首次發現恐龍蛋的時間,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發現,同樣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鄖縣1997年7月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經專家鑒定這是“國內首次、國際也十分罕見的龍蛋化石***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發現龍骨化石,成為全國第二個龍蛋***生地.有關“恐龍”的資料第壹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壹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 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壹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壹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恐龍”概念問世之後,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並開展了進壹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後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1902年(黑龍江),以後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雲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 *** 、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 “恐龍”並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壹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壹、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征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 (壹)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 (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 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征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後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 (壹)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 (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鸚鵡嘴龍等. (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 (四)劍龍亞目:劍龍等. (五)鐘頭龍亞目:腫頭龍等.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征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區別在於其腰帶結構: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壹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壹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壹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龍.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的馬門溪龍,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壹半.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嘴裏長著匕首或小刀壹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壹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門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壹個大類.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
6.有關恐龍的知識
恐龍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漢語界接受了日文譯詞,應該知道它不屬於漢語的龍類。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壹幸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壹綱之內。鱷魚則是另壹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壹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
恐龍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認為龍是鱗蟲之長、蛇頸龍,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鳥類,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
1842年,這些都不是恐龍,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例如,日本。 後來,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壹綱之內,漢語界接受了日文譯詞,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翼手龍,漢語界接受了日文譯詞。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恐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鱷魚則是另壹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多,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原因是這些國家壹向有關於龍的傳說,應該知道它不屬於漢語含義的龍類。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壹幸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壹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後,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壹名詞,應該知道它不屬於漢語的龍類。實際上。恐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自從1970年代以來恐龍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中國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滄龍、魚龍,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壹群類似於蜥蜴卻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但從科學角度來看。對當時的歐文來說。
早在發現恐龍之前
7.恐龍的知識
恐龍(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壹類陸生動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棲息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說是脊椎動物而不說是爬行動物的原因是,恐龍曾經被歸為爬行動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動物的基本特征之壹: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現在壹直被質疑的冷血動物壹說。 出現及滅亡時間: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滅絕於6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
恐龍 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壹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壹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遊,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禦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前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壹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恐龍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應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恐龍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
8.有關恐龍的知識
我推薦的壹本好書 我推薦的壹本好書是《恐龍百科全書》。
因為我很喜歡恐龍,想多了解壹些關於恐龍的知識,所以我專門買了壹本《恐龍百科全書》看。 這本書以詳細資料、精彩的圖片讓我對恐龍更加感興趣了。
我翻開書第壹眼看見的是說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
接著栩栩如生的畫面倒映在我眼前,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
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壹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壹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遊,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禦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壹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 我看完這本書以後還想了解壹些關恐龍的事情,因為就這壹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所以我以後會努力學習、振興中華,讓世界變成壹個充滿知識、充滿愛和友誼的人類家園。
希望大家回去後好好讀壹讀這本書。標簽:。
9.恐龍的知識
恐龍的發現
發現恐龍的人:英國人曼特爾(1790-1832)於1822年。
為恐龍命名的人:英國人歐文(1804-1892)於1842年。
恐龍生存時間與種類
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開始生活在南美的黑瑞龍和十字龍。
恐龍是在什麽時候滅絕的:大約6500年前,在白堊紀最末未時,恐龍滅絕了。
到底有多少種恐龍:曾有人估計,恐龍的種類大約有900至1200種之間。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恐龍,大約是曾經存在過的種類的1/4。
恐龍之最
哪種恐龍最高:極龍,壹種像腕龍的長頸素食恐龍,擡起頭高達17米。
哪種恐龍最重:照我們所知,極龍最高也最重,它活著時可能重達100噸,不過,在1987年發現壹塊似乎屬於腕龍的恐龍骨,它可能來自壹只大約有130噸重的恐龍。
哪種恐龍最長:地震龍,它是壹種像雷龍的長頸素食恐龍。科學家據1985年發現的壹副不完整的骨骼估算,認為這只恐龍應超過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