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包公寺建在包公小時候讀書的江心香花墩上。八尺高的包公像端坐在正殿,兩朝、馬漢、張龍、趙虎站在兩邊,還有龍頭、虎頭、狗頭三個長矛。廂房兩側陳列著鮑墓地出土的文物,包括家訓和鮑氏宗譜。寺廟東邊的六角亭裏有壹口井。據說貪官喝了井水後頭疼得厲害,故名“廉泉”。在包河的東南部,占地3公頃,是包公和他的妻子和孩子的墓地。
為了紀念包公的千年誕辰,包公文化公園在包河公園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除了祠和鮑陵園外,還修建了青天閣、紀念館、功德廣場和噴泉。整個景區莊嚴而美麗;湖水蕩漾,遊艇蕩漾;兩岸垂柳蔥郁,是人們祭奠先賢、觀賞遊覽的好去處。三河鎮,位於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毗鄰舒城、廬江縣,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而得名。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水鄉古鎮為特色的三河鎮,匯聚了豐富的文化景觀,形成了江淮地區獨特的“八古”景觀,即古河道、古橋、古集市、古民居、古茶館、古戰場。歷史上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人聚集之地。
三河美景,水給古鎮帶來靈性。清澈透明,晶瑩如鏡,俯瞰水面,水中遊魚,岸邊垂柳,水中雲朵,都歷歷在目。可以壹邊品著香茗,壹邊欣賞兩岸風光,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風光,洗去城市的塵埃。
三河鎮連片的飛檐雕梁畫棟古宅,是皖中罕見的晚清建築。白色的墩墻,雙坡屋頂覆蓋著藍色的小瓦片。雕梁畫棟的梁椽,黑漆鍍金的店鋪招牌,門楣上懸掛的八角形精致吊燈,幽深的壹人巷裏生長的青苔,無不透露著濃郁的古韻。身臨其境,不禁讓人想起那段古老的愛情。
古街從古碼頭開始,沿著小南河,向南綿延2公裏。路面用藍色的大石塊鋪成,首尾相連,線條清晰。歷經千年風雨,人在重壓下行駛,石面十分光滑,街道寬達三米,兩旁店鋪鱗次櫛比,多為清明時節。懷氏宗親、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1823-1901)後,其家族在合肥市東大街(今淮河路東段)修建了多處房屋,被稱為李府半街,並壹直保存到現在的李府,部分已重修。有李鴻章、淮軍展廳供遊人品評春秋。1903建在李鴻章陵園旁的李鴻章堂,今天聚集在大興。兩者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鴻章出生地瑤海區磨店金家廟依然存在,少泉湖和美食街有新開發。李富、向塘、出生地互為犄角,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李鴻章故居位於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氣勢宏偉。是合肥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於9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李鴻章,1823,合肥人。24歲進士,後組建淮軍鎮壓農民起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貿易大臣期間,主持洋務,興辦近代企業,創辦北洋水師,努力富民強兵,被譽為“中國對外開放第壹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死於北京,死於文中,葬於合肥。李文忠全集代代相傳。李氏兄弟六人都身居高位,群居,深宅大院,在合肥繁華的淮河路中段占了半條街,人稱“李府半街”。李鴻章故居只是其中的壹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它布局整齊,結構嚴謹。它精致豪華,占地2000平方米。從南到北分為大門、前廳、中廳。三樓是兩層閣樓,後兩層用回廊相連。樓上配有回廊相連的美人樓,俗稱走馬樓,因供李家居住,故又稱“小姐樓”。故居修復展以大量珍貴的圖片和實物展示了李鴻章多變的壹生。這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揭示了中國近代史上壹段鮮為人知的辛酸、曲折、悲慘的歷程。景點壹瞥環城公園位於合肥老城區周圍,四周有護城河。20世紀50年代,廢棄的城墻被用來修建環城公路,並種植了樹木。環城公園建於1980,全長8.7公裏,總面積137.6公頃。它是在原有環城綠化帶的基礎上,采用開放式布局和造園藝術,點綴著園林建築和巖石小品的條形開放式公園。它把老城抱在懷裏,融入新城,綠樹碧水像綠帶壹樣紮在裏面,被海內外賓客譽為“壹串鑲嵌著幾顆珍珠的翡翠項鏈”。
合肥是壹座千年古城,環城公園是在原有環城林帶的基礎上建成的條形開放式公園。它把老城擁入懷中,融入新城。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綠樹碧水如絲帶,系在新城和老城之間。它被稱為“翡翠項鏈”。把市區幾個海量的綠地連接起來,比如“項鏈上的珍珠”,為合肥拿下“花園城市”奠定了基礎。1986年獲建設部全國優秀設計和優質工程壹等獎,被全國中學地理教材引為範例。公園總長8.7公裏,面積137.6公頃,其中水面52.6公頃,土地85公頃。根據不同地區的歷史、人文、自然條件形成六個各具特色的景點:包公文化園,紀念宋代清官包拯,弘揚包公文化;以水景為特色的銀河景區;以動物雕塑為特色的西山景區;以現代大型廣場設施為特色的琥珀湖景區;北部的壹個風景點,以自然野生動物為特色;以娛樂服務為中心的環東景區。如今,環城公園已經成為合肥古城周邊不可多得的景點,也成為提升合肥品位和形象的壹道亮麗風景。合肥天鵝湖位於新的行政文化區。東臨潛山路,南接祁門路,西至聖泉路,北至劉冬路,湖區面積約1,000畝。2003年開始蓄水,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天鵝湖的主要景觀是各種雕塑、園林小品和人工湖,占地1,000畝。
天鵝湖已成為合肥乃至安徽省最大的開放式公園。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和故事家喻戶曉。在這部膾炙人口的巨著《曹操平定漢中,張遼對逍遙津影響巨大》第六十七章中,羅貫中根據《三國誌·武職》中的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這段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戰例,並用了壹首“當日魯躍上檀溪,見吳侯大破合肥;七言絕句“背鞭騎馬,逍遙津飛上玉龍”,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和情景。
逍遙津公園位於今合肥老城區東北角,公園遺址古時候是水上渡口。園名來源於古書《莊子》中的名篇《易遊》。公元3世紀,魏、蜀、吳鼎立,合肥屬魏國,為江淮咽喉,軍事重地。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吳棟孫權乘曹操遠征漢中張魯,合肥空虛之機,親率65438+萬兵,企圖壹舉攻占合肥,打開北上中原的通道。鎮守合肥的魏國大將張遼,面對強敵壓境、敵我實力懸殊的危險局面,臨危不懼,險之又險,毅然率兵出擊迎敵。在張遼抗敵英雄精神的影響下,魏國士兵奮勇殺敵,以壹當十打敗了吳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廖偉鎮逍遙津”的故事,戰場遺址就在今天的逍遙津公園壹帶。
逍遙津公園占地31.3公頃,其中水面11.2公頃。公園呈扇形展開,被水系自然分成兩部分。東花園有壹大片水域和壹片草坪。主要由青少年活動區、文化活動區和動物展區組成。有兒童遊樂場、遊樂場、草坪廣場、逍遙湖、逍遙亭、杜金橋、文化宣傳長廊、茶社設施等。
公園南門為仿古門,高近10米,三開間,牌樓式。大門上方,壹塊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寫著“古逍遙津”,四個鍍金大字,由清朝狀元、宣彤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手書。進入公園,首先看到的是壹尊張遼持槍躍馬的銅像。雕像高5米,底座上有“威震逍遙津”五個大字。中國最大的私家園林——漠河園,位於合肥二環西北角,占地12公頃,相當於蘇州十大園林的總和,總投資2.5億元。2006年底10對外開放。與皇家園林相比,這座私人投資的園林是中國最大的私人古典園林,集建築文化、園林文化、旅遊文化、佛教文化、戲曲文化、美食文化於壹體。
漠河園分為十二個景點:錦繡花園,天香花園,丹桂花園,九獅花園,秀峰花園,劉宏花園,月照花園,瓊袁林和梅花山。園中有園,亭外有亭,水與水相連,樓與樓相連。可以說是“分景三分,景有所別。”亭臺樓閣、雕欄畫室,古琴古箏、琵琶、絲竹壹應俱全。開園後,天真無邪的少女和古典美人會在這裏彈奏古典歌曲,“荷花水榭輕歌曼舞,花臺滿韻。”
此外,圖書館館內還將匯聚30萬冊安徽人歷代名著,數千米雕梁畫棟的長廊,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收藏,都將成為壹絕。如果妳足夠細心,還可以發現這些園林建築和景觀在細節上相當有技巧。那些看似不經意間散落在各個角落的隨筆,令人回味無窮。大蜀山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距合肥市中心約10公裏,面積8500畝,海拔284米。是合肥郊區唯壹的壹座山。大蜀山是大別山的殘脈,東南高西北低,呈橢圓形。主要由輝長巖組成,屬於基性巖。如果巖石礦物中有大的晶體,則稱為輝綠巖玢巖。據《爾雅·石山》記載,“蜀”即“獨立”之意,因大蜀山是壹座無幫無丘的孤山,故稱蜀山。據《瀘州縣誌》記載:“此處有蜀僧築屋,偶有思鄉之水,以溪水出,嘗如瞿塘峽,故名”。所以有人說蜀山就是以此命名的。
1962年,安徽電視臺在山頂修建了發射臺,是合肥最高的地標,成為遊客參觀的新景點。此後,大蜀山周邊又新建了雪山山莊、玉蘭大道、蜀山畫廊、生肖園、合肥野生動物園等景點。上世紀80年代初,大蜀山南麓建起了宏偉的烈士陵園。1989年在大蜀山東麓修建了70畝櫻花園,種植了7個品種3500株櫻花,其中300多株由日本久留米市捐贈。這些景點錯落有致,景色宜人,其中壹些還被作為合肥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吸引了許多遊客。位於肥東厝鎮的姚崗,以其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總前委總部。1949年春,鄧小平、陳毅在這裏直接指揮了著名的渡江戰役。經過20多年的修復,總前委總參謀部、機要部、書記處、後勤部、警衛營、華東局等舊址,包括壹些領導人的臥室和上千件革命文物,形成了合肥最大的紅色旅遊景點。1996年,瑤崗總前委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壹座新設計的渡江戰役紀念館正在建設中。
這裏曾是解放戰爭渡江戰役的前線指揮中心,也是合肥第壹個“國安”。“紅色旅遊”如火如荼,這壹幕成為合肥“紅色旅遊”的代表。
1949元旦前後,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淮海、平金三大戰役以解放軍的勝利而告終。為了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粉碎美國和國民黨分而治之的長江陰謀,黨中央及時提出了“渡江,解放全中國”的口號,並決定成立渡江戰役總前委,全面負責指揮渡江戰役。經過慎重考慮和反復比較,總前委接受了時任皖北市委書記曾希聖的建議,將總前委總部設在合肥肥東姚崗。總前委進駐姚港後,密切關註敵我鬥爭形勢,統籌渡江戰役,指揮協調各軍集團作戰,制定了接管江南新區的計劃和人員安排。在姚港,總前委起草、審查和提交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關於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關於江南新區農村工作的指示》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命令和電報。
為了銘記和學習鄧小平、陳毅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1985年7月,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為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建立紀念館。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將姚崗河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樣在瑤崗的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機要室、秘書處、後勤處、警備營舊址也列入保護名單。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分為總前委舊址、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機要部舊址、書記處舊址、後勤部舊址、警衛營舊址、醫院舊址、渡江頌書畫陳列館九個部分。紀念館內有700多件實物和圖片(表),還有108幅將軍題字和書畫,36幅黨政領導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