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吳式芬故居對聯詮釋

吳式芬故居對聯詮釋

吳式芬故居對聯詮釋(轉自碣石山的博客)

清代山東海豐吳氏家族,自順治至宣統260年間,科甲如林、方伯聯第、著述等身、政績卓然。世稱“進士世家”、“尚書門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其故居位於舊無棣古城西南,占地7000平方米,院內古木參天,氣勢古樸典雅。南院始建於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佐之宅第,由吳氏十三世吏部尚書吳紹詩購置後重新擴建,現明代建築猶存,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南院以“寶硯堂”為主體,“寶硯堂”因吳氏珍藏蘇東坡“雪堂寶硯”得名。吳式芬故居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有數十副名人顯貴撰寫的楹聯,現對有關場所懸掛的楹聯作壹簡要評析。

四省承宣三掌節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這副楹聯懸掛在“尚書第”的廊柱上。“節鉞”指的是符節和斧鉞,古代授予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三掌節鉞”,簡單地說,就是曾經三次掌管朝廷“生殺”大權的人。掌管節鉞的人是吳氏家族振興的重要人物——吳紹詩和他的兩個兒子吳垣、吳壇,都曾經同期或先後在刑部任高官。他們家族中有九位光祿大夫,當時有2人載入清史。

庭臺似點菊花斑;院雨記聽蕉葉香。位於儀仗廳門柱,院內有高大的古樹,落下斑駁的似菊花的影子,雨打在芭蕉葉上,也像聞到了香氣。通過所見、所聞的景物描寫,在感官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二聯均為吳式芬的朋友何紹基題所題。何紹基是清書法家,湖南道州人。工經術詞章,尤精說文考訂之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與吳式芬交往密切。

忠貞世胄;恭定家風。在乾隆年間,吳氏家族中吳紹詩和吳垣、吳壇,這三人都深諳律法,備受皇帝器重。在編寫《大清律例》的過程中,他們均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進而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那時已有親屬回避制度,但乾隆破例讓他們父子同在刑部任職,並在吳紹詩改任之後,讓吳壇接替刑部侍郎的職位,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吳紹詩去世後,乾隆賜謚號“恭定”。乾隆感動於吳氏壹門的忠貞,揮筆為海豐吳氏寫下“忠貞世胄,恭定家風”,懸掛於雙虞壺齋。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對九峰如畫屏。是在吳式芬故居東南隅南墻上的對聯石刻,由曾任湖廣總督的吳榮光為贊頌海豐吳氏撰寫的。“紫玉”比喻吳氏後人,“畫屏”泛指吳氏先賢。十竹:指吳氏十六、十七世上的10名英才:吳衍曾、吳嗣曾、吳熙曾、吳扶曾、吳怡曾、吳侍曾、吳續曾、吳式芬、吳式群、吳式敏。“九峰”分別是吳氏十至十五世的壹、二品官員:吳永孕、吳自治、吳自肅、吳瑛、吳紹謨、吳紹詩、吳垣、吳壇、吳之勷。以上人員均為清朝五品或以上官吏。

淡如秋水間中味;和似春風靜後功。位於東南小院石刻。這是出自《草廬目錄》中的壹名句。當時吳紹詩在刑部任職時為清官廉吏、譽滿朝野。書寫者王士禎是清順治、康熙年間的文壇領袖、曾任刑部尚書。贊頌吳紹詩平易如秋水,溫和似春風。

欲招蓑笠同雲水;間拂塵埃勘鼎鐘。這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張穆在與吳式芬的10余年交往中,對吳式芬由衷地贊頌,暗喻他質樸如釣翁、穩重似鐘鼎,清白壹世,不染塵埃。張穆,山西平定人,清代愛國思想家、地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善言地理,兼好金石碑版。

梅影寫窗香有跡;竹聲敲戶綠無痕。吳式芬自撰聯,位於吳式芬舍房中堂門柱上。為表現居所內外幽靜的氛圍,選取戶外的梅,和戶內的窗兩個物體,用“寫”來作聯系。

宏覽載籍博遊文藝;校核仁義原本山川。上款是漸甫仁兄大人榮壽,落款是子苾吳式芬。吳式芬為李鴻章賀壽時所送,現在懸掛在儀仗廳的中堂。1855年2月,李鴻章帶兵占領安徽含山,殺死太平軍千余人,取得重大勝利,時剛逢32歲生日,得清政府賞賜知府銜。吳式芬時任浙江學政,他雖比李鴻章大20余歲,很佩服李鴻章的軍事才能,遂尊稱仁兄撰聯祝賀。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聰穎特達文而又儒。吳式芬的親家陳介祺書,懸掛於寶硯堂。魯迅先生指出:“論收藏,莫過於濰縣的陳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先生也都認為陳介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壹代宗師。陳介祺家藏萬印與吳氏家族家藏萬卷曾並稱齊魯,他不僅是我國最為著名的收藏家、著作家和書法家,也是壹位創作和篆寫楹聯的高手。該聯是對吳氏家族成員九世好學深思、累遺典籍的贊美。

居心平易無城府;作事從容有紀綱。書寫者許翰,位於南客廳,說明吳式芬日常相處平易近人,辦理公務遵守法度。許翰,日照人,清代傑出的校勘學家、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壹度借住在吳式芬位於北京宣武城南坊的雙虞壺齋。吳式芬病逝後,許瀚遵照吳式芬的遺囑,在海豐吳家大院和家鄉,專心校訂吳式芬的遺稿。他廢寢忘食,拖著病體,歷時10余年,整理完畢吳式芬的遺著。臨終之前,許瀚特意囑咐後人,將自己撰述文稿全部贈與吳式芬的親家陳介祺。許瀚的《哭吳子苾閣部聯》,很好的印證了他們深厚的友誼:“平生金石盟心,才幾時,江城剪燭,沂驛傳書,那期白馬素車,酹酒為君訂遺稿;世事雲煙過眼,從今後,拔劍歌哀,銜碑語苦,縱復高山流水,抱琴何處覓知音。”

大文師吏部;古畫愛軍將。在吳式芬故居院內,有壹副左宗棠書寫的楹聯,書法蒼勁老道。該對聯的原意是寫作宏大的文章須學習韓吏部(韓愈),論古畫,還是愛好李大將軍李思訓的作品。這裏整體是褒揚海豐吳氏家族官員的文韜武略。

舊書不厭百回讀;嘉樹新成十畝蔭。上句出自蘇東坡的詩句,對句並書寫者是吳式芬次子吳重憙的親家王懿榮。該聯現懸掛在儀仗廳內中堂的立柱上。王懿榮是發現甲骨文,收藏殷墟甲骨的第壹人。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京時,因不能保護好皇帝感到失職和恥辱,王懿榮投井以死報國。吳式芬故居素有“十畝治園”之稱,經過幾百年的綠化,當時已是綠樹成蔭。也是對吳氏家族興文宣教、以德化民的贊揚。

甘露卿雲於斯為瑞;珠輝玉照蓋代之華。慈禧太後賜的“壽”字兩邊對聯。因吳重憙護駕慈禧太後“西遊”有功,頗得慈禧太後的賞識和器重。吳重憙去給慈禧太後過壽,慈禧太後曾回贈給吳重憙壹個較大的“壽”字。

此句出自唐代碑刻《九成宮醴泉銘》,公元632年,鐫立於麟遊(今屬陜西)。魏徵撰文。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卿雲,甘露:祥瑞的象征,此名寓意為吳氏家族聲名顯赫,代有有作為和才學。為嘉慶時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書畫家、濱州籍老鄉杜鍔撰書。現懸掛在吳式芬舍房中堂。

遇事虛懷觀壹是;與人和氣察群言。吳式芬舍房東廂房門兩側,這副對聯是紀曉嵐的後代紀家骙撰寫。紀家骙,山東師範學堂時期學生名錄優級師範,1910年春畢業後曾在吳家大院做總管。是說做人遇到事情的時候胸襟要放開,避開紛擾,抓住主要矛盾。察言觀色,多多思考和接納別人的意見。

名士雲集古風溯秦漢;紫氣東來文光沖鬥牛。位於吳式芬故居南院東便門。吳式芬憑借的是自己的真誠、學識、耐心和寬廣的胸襟,在與文人們的交往中,吳式芬對於金石、音律、詩文、書畫、經史等都有非常深的研究,可謂“碩學通儒”,他的人品和博學都令人折服,能夠在當時領銜士林。所以人們都願意接近他,願意與他談論詩文、互瞻家藏。吳式芬故居位於海豐塔下,荷花灣畔,是壹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挑戰創作極限,壹生寫就八種日記書百卷;不勝仕途高寒,六旬辭卻四品官階加三級。吳式芬,清道光十五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陜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後贈光祿大夫。吳式芬壹生篤好金石文考古,從政之暇,即搜集金石器物,撰寫了《捃古錄》,《捃古錄全文》兩部金石學專著,與陳介祺合著了《封泥考略》。吳式芬博才多藝,壹生著書甚多,現原稿多數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該聯是對吳式芬壹生的高度總結和評價。

以上兩聯均由無棣縣原文史辦主任、楹聯協會主席於長鑾撰文。

  • 上一篇:關於黨史的小故事
  • 下一篇:如何提問才能讓人願意回答妳,得到妳想要的答案?3建議,建議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