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吶喊(高達十億美元的名畫)詳細資料大全

吶喊(高達十億美元的名畫)詳細資料大全

《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有四個版本,分別是:創作於1893年的第壹個版本,其作品作為蛋清木板畫;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該畫作為彩蠟木板畫;第三個版本,創作於1895年,為彩粉木板畫;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

該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壹個極其痛苦的表情。在當時蒙克的眼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甚至有些惡心。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壹致的,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裏的線條扭曲,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鮮明對比,蒙克將畫面中沈悶、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表現到了壹種極致。《吶喊》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

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1895年創作的版本(第三版)《吶喊》,以1.199億美元拍出。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吶喊 外文名 :(挪威文)Skrik;(英文)The Scream 類別 :蛋彩畫、油畫、色粉畫、紙本畫 收藏地 :蛋彩與蠟筆畫,藏挪威國家藝術館 收藏地 :色粉彩繪於木板作品,拍賣給私人 收藏地 :色粉畫,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 收藏地 :蛋彩畫結合油畫,藏蒙克博物館 規格 :縱:91cm;橫:73.5cm 作者 :愛德華·蒙克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鑒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吶喊》1893年版本,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吶喊》作品***有四個版本:第壹個版本創作於1893年,為蛋清木板畫(Temperaon Board);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為彩蠟木板畫(Crayon);以蛋彩和油彩繪於木板上的第三個版本,為彩粉木板畫,創作於1895年;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 《吶喊》蛋彩畫紙本作品,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83.5x66cm);《吶喊》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作品,藏於挪威國家畫廊(91x73.5cm);創作於1910年第四個版本,以及創作於1895年的第三版,被彼得·奧爾森收藏。 《吶喊》畫面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壹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第壹版收藏於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第二版,是作者為第壹個版本做的底稿,由蒙克博物館收藏;第三版,是留有原配畫框的壹件作品,畫框由蒙克手繪油漆,背面題有蒙克在1892年寫的壹首詩。背景中的兩個人像,其中有壹人俯身在欄桿上面向遠處的城市風景,這和其它三個版本的形態不壹樣。第四個版本收藏在蒙克博物館。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是歐洲新思潮盛行的時代,也是蒙克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組畫的構思、創作中,這時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時代感,他的藝術思想走向了成熟。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獨、驚恐、絕望,長期困擾在蒙克的心裏,他承受了很多別人難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吶喊。 《吶喊》畫作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裏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壹天晚上,蒙克壹次和兩個朋友壹起沿著海邊便道散步。路的壹邊是城市,另壹邊是峽灣。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壹邊眺望。日落時分,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壹樣。蒙克停靠在欄桿上,疲累難以言說。朋友們繼續往前走,他落在了後面,他感到壹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作者仿佛可以聽到這壹尖叫的聲音。蒙克停在那裏因不安而顫抖著。這樣的恐怖與絕望,最終爆發為壹種孤獨可怕的生命的吶喊。 藝術鑒賞 作品主題 《吶喊》畫作,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主題,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在該幅畫作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壹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人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壹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壹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這簡直就是壹個尖叫的鬼魂。 蒙克把極端的孤獨和絕望之情,藝術地呈現於人們面前,有聲有色,天人合壹。“天空猶如滾動著的血與火,令人震驚和恐怖”,似乎整個天空都在流血、燃燒,目守蒼穹,潸然淚下。該幅畫作,成功地表達了蒙克自身的體驗和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與磨難,以致對時代的壹些敵意,對自我內在的軟弱與現代社會理性、科學取向不相匹配的抗爭,表達了他的絕望與舒緩之道。該作品中的人物,有壹個特殊的寄托,表現壹種特定心理和思維狀態,所以作者創造的人物,不是現實的原貌。“蒙克描寫現實中那種充滿了情感內涵的、富有鮮活生命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盡心竭力地構思、分析推敲,追求作品的表現特色。蒙克也正是“通過創作,才打開了他自己幽閉著的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覺中,泄露了他自己內心的情感,並使內心沈積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從繪畫作品整體分析,蒙克由具體的、真實的描繪轉向整體的、主觀的、情感的把握,描述了他自己觀點中的生、死、愛、苦。該作品表現的中心,是內在的情感,是心靈的呼喚,是生命的吶喊,是靈魂的印象,謳歌生命與現實的頑強抗爭。 藝術特色 《吶喊》常常被認為是蒙克的第壹幅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畫作,也是蒙克書寫“靈魂”這壹概念最原本的體現。繪畫表現更多依賴於創作時的感受,濃烈的色彩紅、黃、藍、綠的構成與大膽扭曲的輕重有致、緩急有序、長短粗細有別的線條運用令人震撼,畫面呈現出高度的透視技法。吶喊的人物全身震顫著,面色慘黃,驚恐的眼神透出萬般的失落與迷茫。血紅色的背景,動蕩、急劇變化的線條是不可能取自於現實的,它來自於蒙克孤獨和恐懼的生活經歷。該作品超越感官,表達了最深層次的東西。猶如畫家所堅定的理想壹樣。 在該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壹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郁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壹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沈。同樣的紫色,重復出現於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畫中沒有壹處不充滿動蕩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壹聲刺耳尖叫的聲音。作者在這裏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淒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蒙克在這裏,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壹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 名家點評 作家瑪莎·特德斯基(Martha Tedeschi):“《吶喊》作品,在於能夠在彈指壹揮間傳遞給觀者其表現意義,使上至社會名流,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感同身受。” 後世影響 《吶喊》畫作中,那張驚懼變形的面孔和強烈沖撞的色彩,壹直被看作是現代人苦悶精神的象征,該作品成為了20世紀的經典“表情”。蒙克的繪畫,開啟了歐洲表現主義藝術的序幕。影響了包括馬蒂斯、畢卡索等在內的藝術巨匠。 《吶喊》(第三版) 拍賣新高 臺北時間2012年5月3日上午,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蒙克的壹幅作品,作為第20件拍品登場,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加上傭金為1.199億美元,創造了拍賣繪畫作品新紀錄。蒙克總***創作了4個版本《吶喊》,拍賣的作品,是蒙克於1895年創作的版本。 蘇富比拍賣的這件《吶喊》 歷史傳承 1994年,兩名竊賊潛入挪威國家畫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吶喊》,1995年被完好地追回。2004年,蒙面持槍歹徒從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搶走了1910年版的《吶喊》,兩年後被追回。 重要展覽 2012年10月24日,《吶喊》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吶喊》***有四個版本,其中三幅存於挪威的博物館,剩下的壹幅、也即此次展出為1895年創作的版本,由私人收藏,2012年5月曾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出近1.2億美元(約合7.55億元人民幣)。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從私人收藏者手中租借並向公眾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展出。 作者簡介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出生於挪威,童年時,父母雙亡。1879年,蒙克在壹所工學院學習,但因患病而退學。1881年,考入奧斯陸皇家藝術與設計學院。1885年,前往巴黎。1892年,蒙克接受邀請,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的畫展,他的繪畫作品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風格的綜合派原始畫風。 愛德華·蒙克

  • 上一篇:慕斯·武丁的歷史重寫寫作
  • 下一篇:8月4日22:00BTV播出的天下收藏節目,王剛朗誦的那首詠竹的詩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