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鼎造型宏偉,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這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最早是村民私自挖掘的,由於太大太重,難以移動,私掘者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發現。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較厚,輪廓平直,顯示出不可撼動的氣勢。司母戊有耳朵,方肚子,空腿。除了鼎身中央是壹個沒有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其他地方都有紋飾。
在精美的雲雷紋上,每個部分的主要裝飾圖案都有自己的形式。鼎身四面主要以饕餮圍繞方形素面裝飾,四面結合處以門邊裝飾,邊上為牛頭,下為饕餮。
鼎耳外側有兩只老虎,嘴對著嘴,頭在裏面。耳側飾有魚紋。
四個三腳架腳的裝飾圖案也很獨特,三根弦上各施壹張動物臉。據考證,司母戊鼎應該是商王室的重型兵器,其形制、紋飾和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手柄裝飾同樣精美。
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內含壹個人頭,後來演變成“雙龍戲珠”的吉祥圖案。壹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了自然和上帝的威懾力。
現在有人推測該男子是主持占蔔的處女。他主動把頭伸進龍的嘴裏,目的是炫耀自己的勇氣和魔力,讓人臣服於他的各種命令。完全有可能:當時的聖母出現時帶著兩獸,這樣的圖案在青銅器和甲骨文中經常可以看到。此鼎體型巨大,渾厚有力,腹部鑄有“司母戊”二字;這是商朝的祖庚或祖甲鑄造的,用來祭祀他的母親。
司母鼎的鼎身和鼎腳是整體鑄造的,鼎身鑄造後再鑄造鼎耳。鑄造這麽高的青銅器,需要的金屬材料應該在1000 kg以上,而且要有更大的熔化爐。
據測定,蒙脫石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余0.8%。與古代文獻記載的銅錫比例基本壹致。
司母戊鼎充分展示了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2.作文:關於丁的故事,我給妳幾個參考,自己修改(太多了,好的刪掉)。導讀: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既是祠堂的重器,也是王權的象征。人們習慣用“丁丁”、“移鼎”等詞來象征朝代的更替和國家的興衰。
被稱為“中國第壹鼎”的“武則天鼎”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它莊嚴、崇高、彌足珍貴,歷久彌新。周康王西部的“大禹鼎”是清末四大青銅器之壹。器皿內壁銘文291字長。這篇論文精辟地指出了商周王朝滅亡的原因,並總結了所謂的“殷鑒”,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碑文莊嚴、生動、文筆優美。1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關村武沛文的叔叔哥哥吳喜增在野外尋寶。當探測器到達13米時,他遇到了硬物。* * *乍壹看,他的頭上長滿了銅銹。
當天晚上,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開始夜間挖掘。為了防止日本人發現,他們用原土封住了洞口,直到天亮。第二天晚上,挖掘隊擴大到40多名村民,壹連挖了三個晚上。壹個銹跡斑斑的龐然大物被擡了上來,這就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國寶司母戊鼎。
早在1937 165438+10月,安陽就被日寇占領。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後,偷偷運回村裏,暫時埋在吳佩文的院子裏,用柴火偽裝。
但很快有人泄露了消息,並報告給了當時駐紮在安陽機場的日本警衛隊長黑田。黑田榮很快來到吳佩文家,壹邊繞著鼎轉圈,壹邊嘟囔著:“寶!寶藏!”當時的大定落入了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吳佩文的心也提了起來。如果他們留著三腳架,可能性命難保。經過壹番商量,他們找到北平的壹個大古董商小印青“看貨”,打算賣掉。
小印青來了以後,出20萬,但要求把大鍋分成幾大塊包裝。據記載,農民真的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用鋼鋸和大錘來分大鍋。
雖然被20萬大洋誘惑,但畢竟越砸越心虛。吳佩文不讓大家再砸了。大家團結壹心,決心保護大定。之後,日本人派兵到村裏尋寶。
65,438+000多日本兵第壹次把吳大院翻了個底朝天。此時大定被村民重新掩埋,日軍終於無功而返。日本人走後,吳佩文把大定搬到了自家馬廄的地下。
第二次,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壹進村就架起了機槍。吳佩文忙著檢查馬廄的偽裝和潑壹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他在村子外面呆到天黑。吳佩文聽到了日軍撤退的哨聲。他立即跑回家,直奔西屋馬廄。謝天謝地,大定還在。
吳佩文嘆道:“大竈有靈,天助我也。”之後,吳佩文花20元從古董商處買了壹件假青銅器,藏在自己的炕洞裏。
不久,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沖到吳家後院,掀開吳佩文睡的炕,搶走了假青銅器。但因為日本人還在盯著吳佩文的行蹤,所以還會繼續搜捕他。
為了保護大定的安全,吳佩文將大定的秘密托付給哥哥,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回到安陽。為了保護國寶,吳佩文等村民在吳家大院內三次遷葬,最終葬於吳家大院東房,避免被侵華日軍掠奪。
直到抗戰勝利。1946年6月,當時安陽縣的壹個“陳”打聽大定的下落,他勸說吳佩文等人交出。
時任安陽縣文物保護委員會主任的陳,時任安陽縣縣長的姚,帶領壹批公安幹警,在吳家大院東廂房內挖出了大鼎。這件事刊登在當時的民生報上:“7月11,派出壹個小組,協助駐軍X部。直到村裏挖了壹夜,古竈才由大馬運到縣城,於12年6月早晨存放在古委。”
本文中的“古爐”是司母戊鼎。1948年,大定首次在南京展出。據記載,蔣介石親臨,大定轟動了整個南京。
國民黨在1949撤退到臺灣省的時候,本來是打算把大定運到臺灣省的。但由於重量太大,大鼎滯留在南京機場,後來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於1959,後母武丁從南京調至北京,成為鎮館之寶,壹直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2005年,大定以“省親”的身份回到安陽,85歲的吳佩文時隔59年終於在殷墟門口再次見到了大定。他壹眼就認出了大定是“離別時國亂,再見時國富民強”。
這位老人壹直認為保護大鍋免受日本人的傷害是他壹生中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那壹天,作為聖火盆的發現者和保護者,他有幸觸摸到了聖火盆。
鼎是商代國王為祭祀其母“鄂”而制作的,也是商代最大的青銅禮器。《司母戊鼎》是我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1851年間,毛丁公被陜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挖出。壹個古董商很有名氣,花了300兩銀子買下,但鼎運的時候,被另壹個村民董誌官阻攔,買賣沒做成。
古董商用巨款賄賂知縣,董之冠因私藏國寶被捕入獄。這個鼎最後運到了縣衙,被古董商悄悄運走了。張的兒子張有壹次偶然看到這個鼎。
毛出後,又落入古董商蘇益年手中。鹹豐二年(1852),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從蘇逸年手中購得,以1000的價格送給蘇逸年。這個三腳架藏在密室裏,鮮為人知。
1902年陳介祺去世後,他的後人賣掉了鼎,鼎為兩江總督段方所有。1911年段方被派往四川鎮壓護路運動,被革命軍殺害。民國時期,端方後人將毛典當給俄國人在天津開辦的華俄道生銀行。
英國記者辛普森付給段家5萬美元,他拒絕放棄他想要的東西,因為他認為這筆錢太少了。當時壹些愛國人士強烈呼籲保護國寶——毛公。
3.古代故事司母戊丁武丁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祖庚和祖甲相繼繼位。父子開啟了商朝壹百多年的盛世。這個時候的商朝國力很強,經濟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祭祀和禮儀。
祖庚和祖嘉的母親叫福井。她是壹位擅長種植作物的農業科學家。福井去世後,祖庚和祖嘉決定為他們的母親鑄造壹個鼎來紀念他們的母親。
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高超。當時人們可以將銅、錫、鉛等幾種不同的金屬按比例混合,鑄造出精美的器皿,如鼎、爵、尊等。然而,祖庚和祖嘉想要鑄造的鯰魚不是壹個簡單的鼎,而是壹個超級鼎。
這個大鼎高1.3米,重800多公斤,大約是15個成年人的體重。鑄造這麽大的家夥,需要先單獨鑄造零件,再合成壹個整體。制造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兩三百名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這個鼎工藝精湛,造型莊重。鼎上有許多精美的裝飾品。有魚紋,虎紋,饕餮紋。
“饕餮”是壹種古老的神獸。它喜歡吃各種美味的食物,並把它們丟在三腳架上,表達了古代人民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大鍋內壁刻有“司母戊”字樣,這是傅晶死後的稱號。這幾個字的意思是“祭祀吳母”,大鍋也叫“司母戊鼎”。
而福井也因為這個大鼎而在歷史上永遠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擴展數據:
司母鼎的文物價值:後母鼎是世界上罕見的珍貴青銅文物。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到可以當馬槽用。
後母武丁有著美麗莊嚴的裝飾花紋和精湛的工藝,壹直為世人所景仰。它的價值也因此更高。
鼎身四周鑄有精美的盤龍紋和饕餮紋,更增添了文物本身的雄偉威嚴之感。饕餮是傳說中的神獸,喜歡吃各種食物。鑄造在青銅器上,寓意好年景吉祥,豐衣足食。
耳飾,俗稱虎咬頭紋,在耳朵的左右兩側,形似老虎。老虎的頭繞過耳朵的上部,張開嘴面對著對方。老虎中間有個腦袋,好像被老虎吞了。耳朵上面有兩個魚的形狀。
鑄於足上的蟬紋,顯出線條分明的蟬身。《後媽武丁》是中國殷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鑄造水平的高超。
百度百科-思慕無定。
吉斯馬烏大方鼎至今仍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的《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史》第壹卷第24頁說:“商代晚期所制司母戊大方鼎;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北五峰長樂坪中學的李家慶老師寫道:“根據最近的考古資料,這句話並不準確。”接著,他引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第壹卷《師說》中所載的司母戊鼎的高、長、重等數據,與秦始皇陵兩套青銅車馬的高、長、重等數據進行了對比,得出結論:“無論從高、長、重等方面來看,秦陵的青銅車馬都超過了司母戊鼎,司母戊鼎也不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多的。(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7期,第37頁)
秦始皇陵1號和2號青銅車馬都是在1980年冬天發現的。兩套青銅車馬出土時都已破損。1983年7月,秦始皇陵二號青銅車馬修復成功,恢復原貌。隨後,考古學家撰寫了秦始皇陵二號青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註和好評。1985 65438+2月1光明日報刊登秦嶺二號青銅車馬科學報告的消息,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也就是說,到1985年底,秦墓出土的青銅車馬的信息已經廣為流傳。但1987年至65438+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夏商時期史稿》(孫渺著)中說:“目前發現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容器是司母戊鼎。”1993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殷商社會生活史》(李玟主編)中說: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銅器中第壹件重器,顯示了此時青銅冶鑄業的技術水平。”1994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主編白壽彜)說:司母戊大方鼎“不僅是中國青銅時代最大的,也是古代世界青銅文化史上唯壹的。”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的編輯如此低級無知,連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銅車馬資料都不知道,還說“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那麽白壽彜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 而孫渺先生和李玟先生都是造詣很深的考古學家,他們會不會犯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輯那樣的低級錯誤?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既然答案是否定的,李家慶老師提出的觀點就是錯誤的。他的觀點有什麽問題?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如果壹個人此刻能看出明顯的區別,比如說,能分辨出鋼筆和駱駝,那麽我們就不會說這個人智力很高。另壹方面,壹個人可以比較兩個相似的東西,比如壹棵橡樹和壹棵槐樹,或者壹座寺廟和壹座教堂,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在差異中看到相似之處,或者在相似之處看到不同之處。”列寧說:“任何比較都只是比較要比較的事物或概念的壹個方面或幾個方面,而暫時有條件地撇開其他方面。我們提醒讀者註意這個人盡皆知卻常常被遺忘的道理。”也就是說,比較必須建立在壹定的關系和壹定的標準上。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標準,不能相提並論。李家慶觀點的錯誤在於沒有“在某種關系中,根據某種標準”進行比較,他忘記了這個道理。其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壹點:司母戊鼎是器皿,秦始皇陵的青銅車馬不是。
第二點:司母戊鼎是整體鑄造的青銅器,而秦始皇陵的青銅車馬是由壹些單獨鑄造的零件組裝而成的。杜乃松先生寫的《中國青銅器發展史》說:“修復後,青銅車馬直立,騎手或坐或站,門窗可開可關,車輪可轉動。”1985 12 L光明日報發表秦嶺二號青銅戰車科學報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報道還說:復原的二號青銅戰車,“馬直立,官安穩坐,窗門開閉自如。隨著鏈子的擺動,影響鐵的平衡,可以載玉。”鑄在壹起,輪子怎麽轉,怎麽“載地而行”?
第三點:司母戊鼎是純青銅器,而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銅車馬不是純青銅器。杜乃松先生寫的《中國青銅器發展史》說:這兩種車馬的附屬品,如卒、濟、管等,都是用金銀制成的。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仍然認為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5.司母戊用中文介紹丁的構圖,並用丁是長方形的身體,口沿粗壯,輪廓筆直,表現出壹種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急得豎起耳朵。方形的腹部,四個中空,除了它身體四周中央的長方形元素面是空的,其余都是紋飾。《契約之上》雲磊(雲& amp雷)紋,各部分的主要裝飾設計在壹個器皿與各種形式。它身體四周的方形素面以饕餮為主要紋路,所有交接處,都飾有葉緣,葉緣上面是壹頭供饕餮之用的牛頭。耳朵外廓有阿虎,阿虎包含著人頭。耳朵以魚紋來飾。四條腿的谷物和飛船***的暗語,在三根弦上各行其是。據考證,司母戊鼎應該是傑克商皇室的,其造型、紋飾、工藝都達到最高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高峰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器高而厚,器形雄偉,氣勢磅礴,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形,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約832公斤,壺腹長方形,豎o直耳(只露出壹只耳朵,後來發現另壹只耳朵是根據另壹只耳朵復制起來的),有四條圓柱形腿,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個鼎是商人王武丁的兒子鑄造的,用於祭祀母親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較厚,輪廓平直,顯示出不可撼動的氣勢。司母戊有耳,方腹空腿,除鼎身中央為長方形素面無裝飾外,其余部位均有裝飾。在精致的雲雷紋上,每個部分的主要裝飾都有自己的形狀。鼎身四周用饕餮裝飾,四面交界處用。老虎的嘴在對面,裏面是壹個人頭。耳朵上裝飾著魚的圖案。四個三腳架腳在三個和弦的頂部也裝飾有動物面孔。據考證,司母戊鼎應該是商王室的壹件重兵器,其形制、紋飾和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高大厚重,造型雄偉,氣勢恢宏,紋勢華麗,工藝高超。高133 cm,長110 cm,寬78 cm,重約832 kg。它有壹個長方形的腹部,有兩個直耳朵(當時只發現壹個耳朵,另壹個耳朵後來是從另壹個耳朵復制的),底部有四個圓柱形的三腳架腳。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個鼎就是商的鼎。
下了車,遠遠的就看到壹個長方形的宮門。來到博物館大門前,只見幾根華麗的柱子交叉豎插,獨特地形成了甲骨文的“門”字。在兩個大門的中央,有兩個蜿蜒的古龍雕刻,雕刻精細,栩栩如生。額頭上的“殷墟博物館”幾個字更是氣勢磅礴,蒼勁有力。
壹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遠遠望去,大鼎莊嚴渾厚,花紋精致。鼎高133厘米,長111厘米,寬78厘米。它不僅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當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大鍋內壁有三處銘文,故名司母戊大方鼎。
步入博物館的主廳——有十多間為仿古而建的大茅草房,陳列著數百件出土的甲骨文。甲骨蔔辭所做的是殷朝皇室將占蔔的內容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記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的發掘對研究中國奴隸社會,特別是對研究殷商的政治、經濟、民俗、民情、信仰、征服等都有重要意義。據說安陽殷墟是世界上唯壹發現甲骨文的地方,所以許多外國人來參觀離萬裏不遠的安陽殷墟。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
安陽殷墟還有很多景觀沒有寫出來。如果妳對甲骨文和殷商的歷史文化感興趣,趕緊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