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唐代陶瓷業中的新產品唐三彩,主要產地是哪裏?

唐代陶瓷業中的新產品唐三彩,主要產地是哪裏?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壹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裏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壹顆璀燦的明珠。(來源:藝術中國)

目前,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唐三彩窯址有四處,除鞏義黃治窯址外,還有陜西銅川黃堡窯、河北內丘西關窯和陜西西安機場窯。但唐三彩窯爐僅在銅川黃堡窯址發現過3座,其保存狀況還不盡如人意。這次在黃治窯址清理出的6座唐代窯爐,有5座保存完好。窯爐平面近似馬蹄形,由工作面、窯門、火膛、窯室、隔火墻、煙囪和護墻七部分組成。窯室依臺地而建,先挖出壹個長方形土坑後,彩用土坯壘砌窯壁,在窯壁上抹有壹層耐火泥,火膛部分位於臺地下端,使用耐火磚築成。為防止窯爐崩塌,往往還在火膛耐火磚墻體外側,用鵝卵石堆砌成護墻。

作坊遺跡中,1號作坊保存較好。該作坊為窯洞式,依斷崖挖築,鄰1號和2號窯爐,坐北向南,分前、中、後三室。前、中室殘高0.10——0.85米。前室作縱長方形,南北長5.70米,東西寬3.50米;中室西擴部分作弧壁,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長5米,南北寬2.60米。後室在斷崖內,作弧形頂,下寬1.84米,高3.04米。在作坊內分布有5個轆轤坑和2處練泥池遺跡,轆轤坑有圓錐形和上圓下方兩種,口徑最大者0.60米,最小者0.40米,壹般深0.60米。1號練泥池位於中室,池底利用廢棄的三彩墊板鋪地;2號練泥池位於作坊前室,地面殘留青灰泥。

鞏義黃治窯址唐三彩窯爐和作坊的發現,再現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藝流程,使我們對唐三彩制品的成型、裝飾、燒成工藝過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窯爐和作坊區毗鄰,便於搬運裝燒器物,減少了運輸途中的損壞。這裏的作坊面積較大,可以滿足多個轆轤同時制作;並列建窯,並且***用壹個窯前工作面,表明當時燒制唐三彩已經形成了壹定的規模。唐三彩窯爐平面呈馬蹄形,仍然屬於中國北方地區唐宋時期常見的半倒焰式饅頭窯,但窯室面積普遍較同期的瓷窯略小。從發掘區沒有發現匣缽和窯床上普遍遺留有彩釉滴痕看,唐三彩應是裸燒而成。為了防止木柴燃料的落塵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窯室空間,裝燒時先在窯床上放置底層器物,然後豎立起多個圓形支柱,上置壹塊塊長方形耐火墊板形成隔層,隔壁層上再放置壹層器物,如此這般逐層加高。由於在爐的沿口、洗的內底上均遺留有3枚支燒痕,可知爐、洗等大件器物上再疊燒其他器物,有的在器內還套燒有小件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間,增加每窯的裝燒量。這次出土遺物中,不僅有完整的素胎器物和燒成後的三彩制品,而且有施釉後尚未入窯燒制的半成品器物,充分說明唐三彩是先制坯第壹次入窯素燒,再上釉後入窯二次燒成。

解開唐青花燒造產地之謎

唐代青花瓷是壹種唐代生產的白釉繪鈷藍彩紋飾的瓷器。1975年,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首次發現1件青花瓷枕殘片,枕面釉下藍彩繪有菱形朵花圖案裝飾。它的發現引起人們的極大關註,改變了傳統認為中國青花瓷器起源於元代的看法。此後,分別在揚州市文昌閣、三元路和文化宮唐代建築基址陸續發現數十片唐青花瓷器殘片,器形有碗、盤、壺、罐、枕等,青花圖案包括流雲、卷草、花卉和菱形圖案等內容。

1980年,馮先銘先生依據胎釉等外部特征,首先提出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現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收藏的1件白釉藍彩三足鍑,有極大可能是鞏縣窯的產品。研究者對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青花瓷標本多次進行胎釉成分化驗,從胎釉成分分布確證唐青花瓷片的燒造地點是在河南鞏縣壹帶,它的發現說明了唐代已用鈷料作釉下彩料裝飾瓷器。但由於鞏義市黃治窯未經過大面積考古發掘,唐青花瓷是否為該窯所生產,壹直缺乏有力的實物證據。

幸運的是,此次鞏義黃治窯址的發掘中,在唐代晚期地層內清理出碗、盤、罐和水註等青花瓷,青花繪在釉下,圖案分別為點、曲線和花葉類裝飾。此外,在唐代中晚期地層和灰坑內,還出土有壹批在白釉上灑點藍彩的器物,此類器物用高嶺土制成,胎質細灰白,先掛壹層化妝土,再上白釉,在白釉上灑點藍彩。此類器物常見壹碗,壹種是在口沿部位密集排滿藍彩條帶,碗心處壹朵梅點紋,碗內壁均勻排列五朵梅點紋;另壹種碗是僅在碗內壁上繪出五朵梅點紋。梅點紋分別由5個藍彩點組成,其中心處往往再加施壹個黃彩點。罐的口沿和肩部分別施有大塊的藍彩斑點,藍彩已與白釉交融流淌。與青花瓷相比,此類白釉藍彩器物入窯燒制的火候不高,器物的瓷化程度較低。

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壹書中指出,“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點:1、潔白的瓷胎和純凈的透明釉;2、運用鈷料產生藍色的圖案花紋;3、熟練掌握釉下彩繪的工藝技術。”據此我們認為:所謂唐代青花瓷也應該符合上述3條標準:壹是器物本身是白瓷器,燒成溫度應達到1200℃以上;二是鈷料繪彩,即青花瓷的彩飾使用含鈷的礦物作為顏料;三是釉下彩繪,即將藍彩繪於釉下。因此,上述的白釉藍彩器物還不屬真正意義上的青花瓷,但它是由唐三彩中的藍色彩釉器向唐青花瓷的過渡產物,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唐代白瓷為河南府開元貢白瓷窯口提供了線索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卷五“河南道·貢賦”條記述:“開元貢綾、絹、白瓷器……”。《新唐書·地理誌》河南府條也記載有“開元元年為府,土貢文綾、繒谷絲葛、埏埴盎缶、茍杞黃精、美果酸棗……”河南府下屬20余縣,其中登封、鞏縣(今鞏義市)、密縣(今新密布)、新安、壽安(今宜陽縣)均產瓷器。據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新安城關窯和宜陽西街窯屬河南臨汝窯系,以燒制素面和印花青瓷器為主,燒制瓷器的年代均為宋元時期;登封曲河窯和新密西關窯屬北方磁州窯系,雖然以生產白瓷制品為主,但兩窯始燒年代約在中晚唐,尚未達到盛唐時期開元年間的水平。

1957年,馮先銘先生曾在陜西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中,采集到10余件與鞏義窯完全相同的白瓷器。1995——1996年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也土出有與鞏義窯產品近似的白瓷標本。在鞏義市大黃治村南2公裏的白河村周圍,是壹處以燒制白瓷為主的唐代瓷窯址,出土的白瓷胎質堅細,釉色純正,被認為是向唐長安貢白瓷的窯口。這次在鞏義黃治窯址的考古發掘中,還出土有壹批精美白瓷器,如白瓷貫耳瓶、三足樽、三足爐和唾盂等,皆器形碩大,制作規整,非壹般百姓所用之物。據此,我們認為鞏義黃治窯不僅大量生產三彩器,還有可能是唐開元年間燒制貢白瓷的窯口之壹。

  • 上一篇:生命之初識字詞典
  • 下一篇:小紅小紅帽的童話,好詞好句好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