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國後,恰逢日本大革新時代。因為在日本史無前例的改革中起推動作用的、淩雲、敏僧等都是曾在中國學習考察過的著名學者,他們對盛唐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著深刻的認識,提出了“大唐為國,法式備,國之珍貴”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日本先後向唐朝派遣了15大型使團。這15次任務中,7次從山東沿海登陸,8次從山東沿海返回。(見下表)在山東沿海登陸的日本駐唐使節,沿鄧州、萊州、青州、周琦(今山東濟南)、曹州(今山東菏澤)進入河南,經汴梁(今河南開封)、洛陽,最後到達唐都長安。這也是盛唐文化傳入韓日的重要渠道。整個7世紀,日本政府曾三次向唐朝派遣使團,都在山東登陸。在這些使節中,值得壹提的是唐朝出使日本的使節高俅亨,他曾派遣日本駐玄理大使。
高翔玄理也是隋唐中日關系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至少兩次回到山東半島。隋大業三年(607),隨小野姐姐以留學生身份赴唐朝,在長安求學33年,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在大華革新中大顯身手。唐高宗永輝五年(654),年過六十六的他再次率領唐朝使節代表團經山東半島到達長安,擔任唐朝大使。這壹次,他還肩負著與唐政府談判解決朝鮮半島沖突的重任。當時朝鮮半島上高句麗、新羅、百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鬥爭。新羅依靠唐政府,百濟依靠日本幫助,雙方勢不兩立。日本現代化後在國內發展迅速,開始想在朝鮮半島立足。但唐政府不願看到與自己關系密切的朝鮮半島被日本人控制,於是雙方圍繞朝鮮半島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這種形勢下,老了的高翔擔起了來華解決矛盾、平息沖突的重任。雖然高翔出使並不完全成功,因為時隔十年,唐與日軍在朝鮮半島發生了激戰,但至少在當時緩和了矛盾,有利於兩國關系的發展。高翔玄理在中國不久就去世了,沒有回到故鄉。可以說他在中國度過了半輩子。
在唐朝,有許多留學生和有學問的僧侶隨日本駐唐使節往來於山東。在7世紀,大約有65,438+000名外國學生和有學問的僧侶隨唐朝使節在山東沿海登陸。他們去長安學習了壹二十年,然後和下壹任出使唐朝的使節壹起回國。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著名的日本學者。例如,唐高宗統治時期,日本學者道昭和尚於663年從山東來到長安,先隨玄奘學習了法香宗,還學習了禪宗。他在中國留學9年後回國,是日本傳播法香宗的第壹人。後來他熱心社會公益,在日本推廣他在中國學到的鑿井架橋技術,並率先在日本推行火葬制度,深受後人敬仰。657年,隨新羅船經山東到長安的兩個有學問的和尚智通和智達,也是玄奘的弟子。回國後,兩人都被稱為日本法香宗第二代,智通後來被日本天武天皇任命為和尚。
日本派唐使節下南路後,來山東的日本人有所減少,但山東各地仍留有壹些日本人的足跡。唐文宗時期來華的日本著名高僧任遠在山東居住了四五年,撰寫了《入唐求法記》,是中日關系史上的重要著作。因為任遠的事情已經在壹篇專門的文章中討論過了,所以這篇文章就不談了。派遣任遠到中國的唐朝使節走的是南道,但當他們回到中國時,他們走的是北道。這次出使唐朝,以藤原常思為使,在滁州(今江蘇淮安)雇了九艘新羅船,沿山東沿海而行,在登瀨沿海逗留了兩個月。隨船同行的還有壹些後來在日本很有影響的日本僧人,如元興、長孝、明傑、義成等。元興和常孝都是日本入唐著名學者、日本文字發明者之壹空海的弟子。他們在唐朝學習兩年,將大量佛經和佛像帶回日本,成為日本佛教流派之壹密宗的主要開創者。他們倆參觀了山東半島的美麗風景。
日本向唐朝派遣使節、博學僧人、留學生及其隨行人員途經朝鮮海岸、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雖然危險小於直接穿越東海,但仍要克服許多困難,甚至付出沈重代價,特別是登臨沿海風浪較大時,船只往往無法靠岸,只能在海上漂流,甚至被風浪損壞,無法按期航行。尤其是唐後期,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登臨經濟破敗,自然災害頻發,派遣唐使節經過這壹帶往往困難重重。
山東沿海日本駐唐使節入境表
項目特使姓名,入唐船只數量,回國時間,備註
1達人尚雨田秋達人藥師惠日1 630 632唐大使
任歲星
2濟世長丹1 (120人)653 654年。
3高至玄理
河邊的馬陸2 654 655
4阪部實北2 659 61年
5手打石板
外交部的積石情況不明。它在665年和667年被送回給唐使節。
劉·
6河內鯨魚未知669未知
7元1 759 761年(唐史南路)神威
嶽穗興
8藤原築地4號(回程時9艘)於834年從南路出發,於837年漂至鄧州後返回。
在唐代中國與新羅的政治交往中,有幾件事與山東半島密切相關。
壹個是唐朝開元年間,渤海政權入侵鄧州,唐政府邀請新羅國王金星光幫助鄧州,攻打渤海。新羅這次出兵配合唐軍行動。雖因大霧天氣道路艱險,中途折回,但有效牽制了渤海軍隊,迫使其撤出鄧州,從而解除了山東半島的危機。鄧州抗洪的這次聯合行動,增進了唐朝與新羅的友誼。在這次中新聯合軍事行動中,新羅國王和唐朝新羅官員金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受到了唐政府的嘉獎。唐玄宗對他們也很感激,所以四年後新羅國王金星光去世後,玄宗還惦記著他的功績。“他向太保親王行大禮,仍派左贊善大夫星壽拍紅纓與合照,赴新羅魏祭祀,其子程卿襲父,開封伊通三司與新羅王。”[6]值得註意的是,新羅王應邀出兵登州援助時,唐政府還封他為“寧水師使”。寧水師不是在唐代建立的,但穆平縣在晉代曾改為“寧水師”,後稱寧海府。不知道有沒有唐代“寧水師”的意思。估計寧海軍事大使負責治安的範圍應該包括山東半島附近的沿海地區。唐朝任命新羅王為寧海使,是借助新羅維護從山東、江蘇沿海到朝鮮西海岸海上安全的重要任務。從金星光到後來繼位的新羅國王,也是擔任這個職務。寧海使實際上成了唐朝皇帝封給新羅國王的世襲職位。這壹職位的授予也體現了唐政府對新羅統治者的高度信任和依賴。
關於山東的另壹件事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唐朝雲州(今山東鄆城)使李世道造反。唐朝除了派兵鎮壓,還派使節到新羅,要求新羅出兵相助。這次新羅出兵山東,協助唐朝平叛。東夷傳和舊唐書?《東夷傳》中沒有記載。《新唐書》裏?《續唐傳》中只提到時期,李石島叛亂後,唐政府先後命李淵、鄭權、李友、、李、、田、等攻打李石島。這說明唐政府對魯西李石島叛亂非常重視,幾乎調動了所有的軍事力量進行平叛。在這種情況下,唐政府調派新羅士兵平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這壹事件中,韓國歷史書《三國誌?《新羅本紀》中只有寥寥數語,說新羅獻德王接到唐政府的信後,“命天軍大將金雄元率三千兵助之”。至於新羅軍如何幫助唐軍平叛,缺乏記載。但根據戰爭的進程,估計新羅軍對憲宗迅速平叛功不可沒。這也是唐、新羅聯軍在山東的壹次聯合平叛行動。新羅王接受了唐朝的封爵,受到唐朝的邀請後,也有義務協助唐朝平叛。
在唐朝與新羅的經濟交往中,山東沿海的鄧州、萊州是兩國貿易的橋梁和通道。
由於統壹後唐朝與新羅關系密切,雙方通過使節和隨行物資進行的官方貿易十分繁榮。據新羅史書記載,山東、江蘇、浙江沿海通過海路運往中國的貨物有100多種。其中有金屬金、銀、銅等。金釵頭、鷹金錘、鷹銀錘、風箏金錘、壹縷鷹鈴、金鷹、金風箏、??鈴鐺、金雕鷹尾管、沙沙精金註射器、金銀註射器、針頭、金佛像、銀佛像等等;紡織品有朝霞錦、大花魚齒棉、小花魚齒錦、魚齒絲、30斤絲緞、龍紗、布等。藥材有人參、牛黃、茯苓等。動物包括馬、狗、鷹、風箏等。還有魚和豹皮。唐代主要是手工藝品和紡織品回流或銷往新羅,如金、銀、精美的金銀器皿、銀碗等。服飾類別有錦袍、紫袍、紫繡袍、存錢服、金腰帶、銀細腰帶、錦細包等;紡織品有彩素、錦、錦、五色羅彩、錦絲帶等。,此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和壹些書籍。
與官方貿易相比,民間貿易在山東沿海地區更為繁榮,往來於日本、新羅及山東沿海地區的新羅商船往來頻繁。比如任遠《西遊記》中提到的金震、鄭克東、陳仲,都是往來於新羅和山東沿海地區的商船船主。在滁州(今江蘇淮安),他曾雇傭熟悉江蘇、山東沿海道路的新羅人,壹次雇傭60多人。
晚唐時期,山東半島北起萊州、鄧州,南至諸城、高密,西至青州。有新羅人設立的客站,如新羅亭、新羅廣場等,也說明這壹帶居住著不少新羅人,他們在山東半島的活動頻繁,從壹個側面反映出山東半島與新羅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發達。
除了前面提到的張寶浩,唐代山東新羅名人的活動中也有壹些著名的學者和僧人。自唐朝建立以來,新羅不斷派遣留學生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壹般學習10年後回國。除了這些官生,還有壹些自費來唐朝的留學生。他們完成學業後,要麽回國工作,要麽在唐朝做官。這些留學生中湧現出金雲卿、崔致遠等傑出人物。他們大多從山東沿海進入中國,在唐朝擔任唐官或學成期滿後回國為官。比如金雲卿是新羅學生中考第壹秀才。會昌元年(841)七月,被授予子總督史,在山東子洲(今山東省淄博市)為官。在他任職期間,因為他才華橫溢,唐政府還派他擔任駐新羅大使。作為唐朝的官員,他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被唐朝皇帝賞了壹個魚包。崔致遠,新羅著名學者、文學家、詩人,12歲從新羅渡海到長安,18歲考中進士。後來回國做官,成為朝鮮漢文學的鼻祖。朝鮮的三國誌?《崔致遠傳》中,有個同學顧雲從唐朝歸來時又送了壹首詩:“十二船過海,文章感動中國。十八橫沖直撞或字園,壹箭射穿金門政策。”描述了自己在中國留學的經歷。
這些留學生向新羅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新羅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社會改革與進步。
唐代新羅的壹些著名佛教高僧也曾到訪山東半島。如新羅佛教早期傳播者慈藏於貞觀十二年(638年)率領十余名弟子渡海登州,後又趕往長安。苦讀佛經五六年,貞觀十七年(643年)帶著藏經、奇像、錦旗回國。此後,通過他的傳播,新羅“有壹代佛教,所以興盛。”[9]後來被新羅國王任命為“大權臣制”,專事佛事。又如唐代高僧易經在印度結識的新羅高僧葉輝和許安泰。崔致遠在長安遇到的新羅高僧明傑,都是朝鮮歷史上的高僧。他們都是先通過山東渡海再去外地,或者死在山東,在與朝鮮壹水之隔的鄰國山東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