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英特爾奔騰CPU***有多少代,每代都有什麽系列?

英特爾奔騰CPU***有多少代,每代都有什麽系列?

2006年7月27日,英特爾宣布其臺式機微處理器產品在全球範圍內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酷睿”時代。酷睿2處理器的出現點燃了無數DIY電腦愛好者的熱情。當全世界的處理器粉絲都把目光聚焦在酷睿2的時候,或許我們也應該關註壹下。同壹天,英特爾正式宣布,稱霸臺式機處理器領域13年的奔騰時代結束了。無論是電腦老用戶還是新用戶,只要對PC有所了解,相信都不會對奔騰這個關鍵詞感到陌生。毫無疑問,奔騰是微處理器領域的知名品牌。多年來,奔騰壹直是處理器甚至電腦的代名詞。已經成為歷史的奔騰,依然是英特爾微處理器產品史上最重要的產品,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資本。奔騰全系列處理器的歷史幾乎可以算是壹部現代PC史。尤其是國內用戶,絕大多數PC用戶從奔騰時代就開始接觸電腦。然而,從2006年開始,奔騰產品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壹代英雄終於結束了。中國有句名言: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奔騰終究不能成為永恒的神話。在過去的十年裏,奔騰產品經歷了幾代的變化。讓我們再壹次進入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奔騰時代。壹、奔騰的誕生:對全球IT行業的影響始於13年前。事實上,奔騰並不是作為英特爾醞釀已久的主要產品推出的。事實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英特爾推出的臺式微處理器都是以8086、286、386、486命名的。當時全球PC還不普及,品牌技術專利的意識還沒有今天這麽強烈,所以它的競爭對手AMD也是用這種方法來命名產品。

第壹代奔騰微處理器,頻率60MHz,晶體管數只有365,438+百萬。進入90年代後,發達國家的PC發展速度相當快。英特爾無疑看到了其中蘊含的無限商機,於是英特爾決定在其80586產品上與AMD分道揚鑣,為80586註冊了奔騰商標。從此,奔騰作為壹個品牌,傳遍了世界的每壹個角落。3月22日發布的奔騰(80586),1993,第壹代產品,是英特爾無法預測並影響全球IT界的奔騰時代。

第二,借著MMX的東風,奔騰的版圖得到了進壹步的擴張。第壹代奔騰的推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英特爾更加堅定了走上自主處理器道路的決心。其實不僅僅是桌面領域,還有服務器和工作站領域。奔騰的品牌力量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AMD和Cyrix從此走上了追隨者的苦路。事實上,奔騰的發展之路並非壹帆風順。為了徹底擺脫AMD和Cyrix的糾纏,英特爾不僅擺脫了產品命名,還上升到了接口層面。配備P6總線協議和Socket8接口的奔騰Pro處理器誕生於1995。從技術角度來說,奔騰Pro在當時絕對是壹款恐怖的產品,擁有80位浮點單元、分支預測等高級功能,實現了32位內存尋址。此外,Pentimu Pro還在芯片中封裝了壹個256KB的二級緩存芯片,兩個芯片之間通過高帶寬的內部通信總線進行互聯,處理器和緩存之間的連接線也放在這個封裝中,這樣緩存可以更容易地以更高的頻率運行。但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奔騰Pro是壹個很大的敗筆。當時32位應用並不是主流,即使在16位應用中,奔騰Pro也無法表現出明顯的性能優勢。過於超前的奔騰Pro也因為高昂的成本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也因為新產品開發的延遲給AMD和Cyrix帶來了極其重要的喘息空間。?與此同時,Cyrix 5X86正在迎頭趕上。但客觀來說,Cyrix早已每況愈下,當代Cyrix 5X86在整體性能上與奔騰、AMD的K5差距較大。奔騰Pro的失誤並沒有阻礙奔騰前進的勢頭。真正讓奔騰“發揚光大”在世人面前的,應該是奔騰MMX處理器。如今無數專家都是從MMX時代開始的,這也是英特爾處理器在中國大規模普及的關鍵壹年。1996年中期,由於Pentimu Pro價格過高,英特爾在主流市場上無法占據任何優勢,於是推出奔騰MMX占領主流市場。MMX是Intel公司在1996中采用的壹種新技術,用於增強奔騰CPU在音頻、視頻、圖形和通信方面的應用,為CPU增加了57條MMX指令。除了在指令集上增加了MMX指令,CPU芯片中的L1緩存由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壽命+16K數據)。

當時PC正處於快速普及階段,家用電腦概念的誕生催生了多媒體應用。MMX指令集顯然抓住了這個機會。其實CPU中的嵌入式指令集是壹條發展的捷徑,事實證明其效果相當顯著。應用軟件專門針對MMX優化後,執行效率顯著提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時的VCD軟解壓:在相同的頻率下,采用MMX指令集的Pentiun 166MMX的性能比奔騰166高50%左右,這樣VCD的軟解壓也能達到流暢的速度。另壹方面,奔騰MMX的高速緩存架構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此時整體性能顯著領先於第壹代奔騰,0.35微米工藝的成熟初步解決了成本問題,從而真正迎來普及高峰。

第三,奔騰II為奔騰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技術和市場成熟後,奔騰品牌產品自然發展到第二代階段。1997年,為了進壹步打擊競爭對手,英特爾在奔騰II上大膽使用了更多創新設計,可以說是Pentimu Pro與MMX技術完美結合的典範。在奔騰II上,英特爾壹改過去BiCMOS制造工藝笨拙、耗電的雙極硬件,將750萬個晶體管壓縮到壹個203mm2的管芯中。所以從體積上來說,奔騰二代並不比奔騰Pro大多少,但是比奔騰Pro多裝了200萬個晶體管。奔騰II不僅提供了出色的32位性能,還擁有出色的16位性能,將整個CPU行業帶入32位時代。第壹代奔騰II運行在66MHz總線上,第二代產品的系統總線是100MHz。奔騰II采用半速512K二級緩存,l 1緩存為32K,並首次采用最新的Solt1專利接口標準,將競爭對手AMD和Cyrix擋在專利門外。?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奔騰II進壹步暴露了本已突出的成本矛盾。由於采用了Slot1接口,成本控制幾乎成了壹句空話。在這個關鍵時期,AMD和Cyrix都認識到了英特爾的弱點,並專註於低價。K6處理器將頻率提升到300MHz,此時整體性能並不遜色於昂貴的奔騰II 233/266MHz,而且無論是CPU還是主板價格都明顯更低。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來看,奔騰二代無疑是成功的,但它透支了英特爾未來的市場空間。不固執的英特爾終於正視市場需求,推出了人們不再熟悉的賽揚產品,但第壹代二級緩存的賽揚處理器的整數性能並不盡如人意。四。PentiumIII塑造奔騰時代的輝煌從Pentium II時代開始,英特爾就走上了以中高端為主的奔騰和以中低端為主的賽揚系列處理器的市場戰略,奔騰的形象在理論上再次升級,因為它是高端PC的象征。但在中國市場,中低端市場才是消費大軍的主戰場。在經歷了第壹代最初的陣痛後,賽揚在第二代中得以力挽狂瀾。當時的賽揚A,128KB二級緩存,粉碎了AMD的低端霸主夢,良好的超頻性能甚至威脅到了奔騰II的地位。奔騰和賽揚的結合讓英特爾嘗到了甜頭。時隔兩年,1999,英特爾再次發布第三代奔騰處理器,也就是經典的PentiumIII。早期的PentiumIII和PentiumII采用了類似的封閉方案,高成本的方案在技術和市場上都飽受詬病。隨後英特爾再次回歸Socket接口平臺,與後來的Tualatin Celeron壹起創造了至今仍被眾多DIY玩家津津樂道的PentiumIII王朝。

擁有512KB L2緩存的Tualatin PentiumIII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奔騰III的榮耀並不是建立在AMD的弱勢之上的。相反,AMD在這個階段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雷鳥系列在當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扭轉AMD的性能形象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在壹場搶占主頻標GHz的頻率大戰中,AMD率先讓雷鳥處理器實現了裏程碑式的1GHz。但是英特爾的市場操縱能力太強,平臺解決方案也讓英特爾占據了上遊資源。客觀來說,PentiumIII應該能達到更輝煌的水平。但由於產品線替換問題,PentiumIII最終選擇了給Pentium4讓路,並“提前”退出了歷史舞臺。它的壽命可以說是奔騰時代最短的,在頻戰為主的2000年留下了“委屈”。

5.奔騰4/奔騰D成為奔騰時代最後的絕唱。可以說奔騰4是奔騰系列中爭議最大的產品,但在奔騰時代歷史最悠久。六年多來,奔騰4壹直是英特爾主攻中高端的主力。客觀來說,奔騰4在頻英雄論的過去為英特爾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廣告戰中最成功的產品。在國內,大量進入DIY領域的朋友都是從奔騰4時代開始的。雖然賽揚產品可能是最終的選擇,但是奔騰4的受歡迎程度肯定比之前的奔騰產品要好。尤其是在國內,臺式機廠商對奔騰4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使得奔騰4深入人心。奔騰4可以說是英特爾近年來的壹塊“金字招牌”,但其早期發展並非壹帆風順,第壹代威拉米特酷睿飽受詬病。對於全新的NetBurst結構,發揮強大的性能需要更高的主頻和強大的緩存結構,這是威拉米特core所不具備的。256KB的L2緩存明顯不足,此時的整體性能受到很大影響。不過最讓英特爾尷尬的是,威拉米特核心的奔騰4 1.5G甚至不如圖拉丁核心的奔騰三,甚至超頻的圖拉丁賽揚在某些測試中也能取代。

威拉米特的核心奔騰4在隨後的頻率大戰中還是能夠挽回巨頭的面子。基於NetBurst架構的高頻產品綜合性能還是真實的。再加上英特爾強大的上遊廠商控制能力,AMD即使在產品上同樣優秀甚至某些同價位段的產品優勢稍大壹些,也無法與英特爾抗衡。在2003年之前,奔騰4的每壹次頻率攀升都給競爭對手帶來了沈重的打擊。但當時AMD的K7架構也在發展,巴頓核心讓英特爾處於被動地位,英特爾的領先優勢已經動搖。我們甚至可以給出這樣壹個明確的結論:英特爾的NetBurst架構在頻率戰中發揮了無可爭辯的優勢,但僅從架構本身的綜合性能來看,尤其是面對性能優異的AMD的K7,NetBurst架構並沒有太多值得驕傲的資本。如果不是英特爾強大的市場調控能力,今天CPU市場的格局可能是另壹番景象。英特爾自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NetBurst架構已經開始了,這是無法阻止的。為此,英特爾不得不繼續提高主頻,增加二級緩存容量。然而,令英特爾非常尷尬的是,處理器制造工藝現在面臨瓶頸。即使采用65nm工藝,未來在NetBurst架構中實現高時鐘頻率也是極其困難的,這意味著NetBurst架構在未來將無法憑借其時鐘頻率優勢繼續與競爭對手競爭。此外,龐大的緩存容量也是壹種負擔,不僅增加了成本,也使得發熱量飆升。要不是英特爾良好的公關和市場口碑,英特爾處理器早就尷尬了,因為如今的高頻奔騰已經是高熱值高功耗的代名詞,連賽揚D都是滾燙的。

當諾斯伍德核心的奔騰4終於推出了普雷斯科特核心的NetBurst架構的奔騰4時,人們已經明顯感覺到這款產品是強弩之末了。在劃時代的雙核處理器產品中使用了這個核心之後,它的功耗和發熱讓NetBurst的名聲更差了。AMD的K8系列以其出色的遊戲性能和性價比逐漸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這預示著英特爾必須要有壹場架構的洗禮。

六、力挽狂瀾:酷睿終結奔騰在過去的六年裏,英特爾最成功的產品其實不是奔騰4,而是在移動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的奔騰M。Banias核心的第壹代奔騰M處理器是2003 ~ 2004年英特爾在移動市場的主力。過去,移動處理器在性能上總是不如桌面處理器,但這壹次情況將有所不同。采用1MB L2高速緩存的Banias在相同頻率下可實現140%或更高的奔騰4-M性能。采用0.13微米制程後,Banias可以集成7700萬個晶體管,功耗特別控制的相當低。Banias的表現非常令人驚訝,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其中,ACG(Active Clock gate,主動時鐘門控)可以自動調整CPU的工作頻率,停止向處理器未使用的部分提供時鐘信號以降低功耗,在執行單元任務不重時關閉部分單元或降低整體時鐘頻率,可以節省大量功耗。特別是在2004年,英特爾推出了采用90納米制造工藝的Dothan core奔騰M移動處理器。Dothan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增強型CG(Aggressive Clock gate)技術,可以更智能地自動調節CPU的工作頻率,使筆記本電池的工作時間達到5小時以上。性能方面,Dothan不僅提升了主板,還內置2MB大容量二級緩存,整體性能完美。以低功耗獲得高性能是奔騰M的本質優勢,其實Core的指導思想來源於奔騰M,將架構優秀的移動產品引入桌面領域,同時變被動為主動,高調提升功耗/性能比。英特爾此舉非常正確。

  • 上一篇:名氣和地位都不如喬丹。為什麽羅德曼比喬丹更受女演員歡迎?
  • 下一篇:大明皇朝的小說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