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蛤蟆滴約北宋。
從它輕巧靈巧的造型來看,它是壹件學習工具。清代許知衡寫《飲六齋談瓷》說:“蟾滴、龜滴,源遠流長。古人用銅,後人用瓷。在明朝,有臥龍和寶象。凡是有作物形狀,儲水不多的,就叫‘滴水’。”據此,此器應更名為“越窯青瓷蟾墜”。
蟾酥的形狀可以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水碗,下半部分是荷葉托盤。水碗為立體蛤蟆形,橫長10.4厘米,高6.2厘米。蛤蟆的身體呈扁圓形,昂著頭,伸著脖子,嘴巴微張,水可以從裏面溢出來,眼睛又圓又亮,頭頸之間有桃葉角,相當神奇。背部微凸,器面飾以象征疣的靈芝形胸釘,兩側間施如意卷雲紋;腹腔中空,可以裝水,上面有壹個註水的圓孔;小腹比較平,輕元素沒有線條;有兩只腳微微前蹲,趾間有蹼,後端拱起,像尾巴壹樣由壹條腿(肢)支撐;癩蛤蟆體態輕盈,氣場十足,造型霸氣十足,以搏壹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愛至極。
下部的托盤大口圓唇,淺腹張開躺在腳上。口徑10.8厘米,腳徑3.5厘米,高1.5厘米..托盤形似荷葉,兩側邊緣略卷,內腹壁雕有纖細清晰的葉脈,充分展現了微風吹拂下荷葉的勃勃生機。荷葉托盤與蛤蟆形水盆巧妙組合成蛤蟆滴,可謂相得益彰,相得益彰。1985年此蟾墜被定為國家壹級文物,1989年入選全國文物展,是越窯青瓷中極為罕見的國寶。
越窯始於商周,青瓷成熟於東漢,歷史悠久。到了唐末、五代、北宋初,以慈溪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青瓷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被列為中國第壹瓷窯。特別是吳越國燒制的“秘彩瓷”,是著名的高級宮廷珍品。根據此蟾墜的形制和釉色特征來看,是北宋初期的遺物,有“秘彩瓷”的遺風,正是晚唐詩人徐夤贊美越窯青瓷“明月染春水,薄冰輕旋,滿綠雲”的生動寫照。其獨特的造型,精致典雅的表達,深刻奇特的寓意,讓人思考和深思不已。
漢代月亮造型意象:蟾蜍與白兔
蟾蜍又稱蝦蛤、蟾蜍、蟾蜍、蛤,屬於兩棲綱,蛙科。如今看來其貌不揚,皮膚幹燥,有許多疣狀黑斑,尤其因其性情閑適,行動遲緩,俗稱“蛤蟆”或“蛤蟆”。但在我們古人的眼中,醜陋的蛤蟆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閃耀著神秘的光芒,註入了神聖的魔力,深深地印在了古人的心中,成為了神聖的崇拜對象。人們相信蟾蜍可以超越死者的靈魂,成為神仙,因此在許多漢墓的壁畫、絲綢畫和石雕上經常可以看到蟾蜍的神化形象。
《抱樸子》說:癩蛤蟆活三千年,頭上有角,下巴下有丹書法;《玄中記》說蟾頭有角,活千年;而且民間還有端午祝蟾蜍,可以避免打架的說法;甚至還有吃白蟾蜍長生不老的王翹。目前藏品出售和送拍,有壹件武二、陸吾、巴爾和盧九靈思。吳女士?致力於民間藏品銷售渠道的建設。長生不老故事的流傳反映出蟾蜍不僅是長壽吉祥的象征,而且具有祈求災難的魔力。所以文獻中有蟾蜍背上有靈芝的記載,對世人是吉祥的。清代董璇主人所寫的《異事述》中,也有“古言癩蛤蟆三條腿,住山洞,為仙蟲”的描述。
從古到今家喻戶曉的美人嫦娥,在服用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的“仙藥”後,成了癩蛤蟆的著名民間傳說,更有癩蛤蟆被冠以玉蟾、天上月神、地上月精、仙蟲,被稱為月亮的代表。《淮南子靈修》雲:“日中有烏鴉,月中有癩蛤蟆”;《太平玉蘭》(卷四)引《春秋緯演洞圖》:“癩蛤蟆,月也晴”;李白《古浪月行》詩有:“癩蛤蟆蝕月影,大明夜殘”;晉代元好問也為蟾蜍作詩,說“小蟾蜍行如鼓,大蟾蜍張儀怒如虎。”
世間小動物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在月宮變身受寵的寵物,成為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歌唱偶像。因此,他們的前面種了桂花樹,宏偉的廣寒宮被稱為“月亮”。自唐代以來,科舉選官越來越盛行,考中的學者往往被譽為“月光族”。
書房五寶——註水
這種青瓷蛤蟆墜,是文人案前桌上必不可少的文具之壹。上面的蛤蟆形水碗,也叫註水或硯滴,可以盛水作墨研,既實用又非常美觀。模型采用了蟾蜍的形象,明顯包含了“月下得桂冠”的美好願望。我希望我的主人是最好的。
蟾蜍頭上有角,比喻長壽、吉祥;做壹個三條腿的蛤蟆,就跟清朝的“俗話說,三條腿的蚌,哪兒都找不到”和“蛤蟆有三只腳”壹模壹樣(蛤蟆像青蛙壹樣有四只腳,但是從蝌蚪進化成青蛙的時候,短時間有尾巴和兩只腳。古人不知詳情,誤以為是“三足”,於是三條腿的蟾蜍被世人所珍愛。這位傑出的越窯制瓷大師將形態優雅、形神兼備的癩蛤蟆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葉巧妙地結合在壹起,不僅符合文人良好的向往心態和審美情趣,也是富有藝術美、價值連城的越窯瑰寶。以其獨特新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非凡的精神意蘊,堪稱中國陶瓷藝術花園中的壹朵耀眼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