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聖賢|夫子門前規矩多,壹塊石碑,竟然能讓文武百官駐轎下馬

聖賢|夫子門前規矩多,壹塊石碑,竟然能讓文武百官駐轎下馬

進入禮法為主導的封建社會後,歷代君王都沿襲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從孔子的"克己復禮為己任",到董仲舒的"諸子百家儒術至上",作為儒家思想創始人的孔子,成為了無可替代的萬世師表,也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唯壹聖人。 雖然孔子在世時,"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他帶著優秀的弟子們,屢次奔走於列國諸侯,不遺余力的宣傳自己"仁"和"禮"為主體的治國思想,但是不被接受。直到他去世以後,他所建立起來的社會體系,才得到後世帝王將相的尊崇與效仿,並把四書五經作為國家掄才的最高標準。 古代君王為了實現自己的無上權威,都倡導以儒學治國,尊師尊孔成為思想引導的第壹要義。這主要是因為,儒家思想除了引導人們"克制"和"崇禮",用"仁、義、禮、智、信"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道德,還進行"君臣父子"教育,使等級觀念深深印刻在民眾心底,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借以強化君主的統治地位。 孔廟門前的下馬碑 作為尊師尊孔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文廟門前的下馬碑。在有著"東方聖城"之稱的山東曲阜,那裏有壹座孔廟,是歷代孔子後人的家廟。孔廟門前有下馬碑兩通,位於欞星門外東西兩側,上面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現僅存東面壹幢),意思是,所有來到曲阜孔廟門前的文武官員,無論職務和身份高低,到了這尊石碑面前,都要下轎、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敬仰之意。 下馬碑的設立,起於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下詔,敕令在文廟(即孔廟)的門前設置下馬碑,碑文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是這壹制度的初創者。 至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明憲宗頒布詔令,要求各地在文廟正門的東西兩側,分別設立下馬碑,規定所有文武官員,在經過兩通下馬碑之間,必須下轎下馬步行通過,隨行的儀仗也要偃旗息鼓,以表示對孔子的崇敬。從此以後,全國各地的文廟都執行憲宗詔令,給予孔子和文廟崇高的禮遇。 清兵入關之後,為了淡化"胡人治國"的印象,從順治皇帝開始,就把漢學作為重要的治國手段,並且給予讀書人以極高的地位,比如擁有科舉身份的讀書人,縣衙過堂可以不跪,並且擁有座位。在這種風氣的倡導下,之後歷任清朝帝王,都是漢學、儒學的大家,特別是康熙、乾隆二帝,漢學水平甚至超過了很多壹品大員和社會賢達。 在這種環境下,尊孔的制度自然延續了明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朝廷再次頒布命令,"文廟前左右豎下馬碑,壹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對尊孔的禮制再次在詔令中予以體現。 清代皇家設立的諭令碑,不僅有漢字,還有滿、蒙、回、藏文字鐫刻,以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聖賢的恭敬有嘉。雖然下馬碑的碑文內容大同小異,但是作為朝廷的正式文告,確實彰顯了各代 *** 對孔子地位的同等重視程度。 孔夫子尊號的由來 歷代所定孔子尊號各有不同,在各位帝王的慷慨頒賜下,孔夫子壹步壹步由最初人的身份,逐漸走上了神壇,成為萬眾崇拜的聖人。孔子墓地碑刻的尊稱是"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這壹稱呼從何而來呢? "大成"是"集大成者"的意思,古樂壹變稱為「 ”壹成”,九變而九成,樂終至此完畢,稱為「 ”大成”。亞聖孟子曾經評價說,"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對孔子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終年七十三歲。魯國哀公親制誄文,悼念孔子,尊稱孔子為"尼父"。把孔子看做是整個魯國的「 ”國父”,給予崇高的地位。 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朝廷下詔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獲得的第壹個正式封號。"褒成"是地名,"宣尼"是謚號,"公"是爵位。按照漢制,"褒成侯"享受食邑八百戶,孔子封侯,他的後裔也都可以世襲這個待遇。 至唐代,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賜孔子封號"文宣王",將孔子樹立為文化教育體系的最高者,僅次於帝的王者壹級。 後周時期,太祖廣順二年(952年)敕封孔子為"至聖文宣師"。"至聖",指道德智慧最高的人,從此以後,「 ”至聖”二字專指孔子,他人不得妄用。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孔子被封"文宣帝",並且"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西夏給予孔子以「 ”帝王”的身份,並建造與皇宮同等規制的廟堂殿閣,孔子歷朝的封號中自此級別達到頂峰。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出現了"至聖文宣王"的孔子封號。元代成宗大德十壹年(1307年)孔子晉位"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引申為集先人學問見識於壹體的意思,孟子始用大成贊頌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奉孔子為"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詔令敕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使用"大成至聖先師"的稱號,沿用至今。 從歷代王朝給孔子的封號,可以發現他們對孔子這位大聖人,始終保持著最高贊譽和敬意,這實質上是對儒家思想的尊崇,也是借用 *** 的最高賢者,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 以此目的,孔子的府邸、家廟和陵園,能夠始終保持不受損壞,保持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地位,後代子孫也屢屢嘉獎。 孔子神位如本尊親臨 清代初期,入關不久的朝廷急需各種人才,選拔的標準,就是明代延續下來的科舉考試八股制度。作為當時唯壹可以改變前途命運的途徑,讀書人為其傾註了畢生的心血,寒窗苦讀豈止壹個十年,比如淄川的蒲松齡先生,為了區區功名,從少年秀士熬到了皓首窮經。 歷朝歷代,權力與利益都是可以等價交換的,雙手幹凈的純粹清官只生活在小說中。各地的科舉考試,都是當地利益集團的手中羹炙,官員們上下其手,用權力換金錢,成為常態。民怨沸騰,只瞞著朝廷頂層的那幾個人物。 某次,江南秋闈,發生了嚴重的考官舞弊案,以主考官為首的地方教育體系,被整體收買利用,考試榜單壹出,"中堂四五家,盡列前茅,部院數十人,悉居高第",沒有壹名寒庶子弟進入名單,江南大眾嘩然。 這是明目張膽的錢權交易。有道是,壓迫與反抗總是同步的。被激怒的江南舉子們,聚集起來沖進文廟哭訴祭拜,把孔子的神像擡出來,與財神爺神像壹起遊街示眾。數千名讀書人,把財神放在孔子的神像之前,控訴江南貢院的考官們中飽私囊,把錢財看得比聖人道理更重要,斷送了布衣學子們寒窗苦讀的進階之路。 江南地方聞報,迅速組織力量前往安撫處置。但搞笑的壹幕出現了,這些有功名的官員,見到孔子神像後,也只能跪下行禮,因為天下官身學子都是孔子的門生,朝廷早有禦令,不尊師重道也是"逾制"。官員這壹跪,氣勢上就矮了壹半,自然沒有力度處置舉子的鬧事。 江南秋闈的事件,到底還是瞞不住朝廷,壹直上報中樞,康熙帝聽聞大怒,科場官員舞弊,丟了朝廷尊嚴,失去了國家公信,是人才選拔的極大恥辱。他立即下令,對涉事官員依律嚴懲,平息學子眾怒,當年秋闈重開。 即墨文廟被毀引發 *** 作為曾經的膠東重鎮即墨,當地的文廟規模雖小,但是名氣頗大。特別是清代光緒年間,發生了文廟被德兵毀壞,導致當地學子 *** 皇帝的大事,讓即墨文廟成為關註的焦點。 即墨文廟,始建於元代,最初設計時廟宇規模較小。至明代嘉靖年間,由即墨地方名流賢達倡議,行尊孔重教之道,集資重修殿宇,擴大占地面積,並在廟前臨街顯耀處,建造壹座石雕牌坊,通高六米、寬逾四米,牌坊匾額上的 "聖門"二字,是即墨名士藍田的墨寶。 在風雨飄搖的光緒時期,即墨文廟遭受了壹場空前浩劫。1898年1月,搶占膠州灣的德國人派兵進駐即墨,***有壹百多名士兵,分成幾組駐紮在城中各處,大肆劫掠,搶奪物資。當年的農歷大年初壹,德國軍隊沖進了即墨文廟,把主殿內大成至聖先師塑像搗毀,並將孔子肋侍弟子的塑像多處損壞,把先賢仲子(子路,孔子親傳弟子)雙目挖去。在儒家至上的時代,這件事引發地方震動,但時任即墨知縣的朱衣繡擔心因此誘發與洋人沖突,對搗毀聖像這樣極大羞辱的事件,竟然壓下隱瞞不報。 當年春天,適逢戊戌科會試,各地應考的舉子雲集京城。即墨當地的舉人黃象轂聯合了山東舉人***百余人, *** 至都察院,把即墨文廟發生的德國兵卒毀壞聖像,以及地方縣令隱瞞不報壹事,原原本本的呈報朝廷。同時赴京趕考的孔氏後裔孔廣寒、孟氏後裔孟昭武等十余人,也聯名書寫了奏折,將這壹情況呈遞給都察院,要求朝廷公論。 都察院連續接到兩份"德兵殘毀聖像"的呈文,認為事關重大,當即由都禦史史裕德帶領,全臺署名,將兩份上書並呈光緒。消息傳出,京師嘩然,紛紛要求嚴懲肇事者。維新派的康梁果斷抓住這次時機,發動了"二次公車上書"。 之後不久,以麥孟華、梁啟超等康門弟子為代表的廣東舉子八百余人上書 *** ,稱"割膠澳不過失壹方之土地,毀聖像則失天下之人心",認為聖像損毀比割地求和更加嚴重,是事關國家命運、民心存廢的大事件,必須"絕禍萌而保大教,存國體而系人心"。 在康梁的鼓動下,即墨文廟事件變成了轟動京城的重大事件,負面影響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地。終究晚清孱弱,雷聲大而雨點小,文廟被毀的結局,以德國軍隊首領道歉和即墨知縣朱衣繡革職而草草收場。 此事獲利最多的是維新勢力,康梁借此東風,為維新變法的實施,著實推波助瀾了壹把,最終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 (圖文資料來源:互聯網公眾網絡,侵權即刪)

  • 上一篇:四年級數學作文
  • 下一篇:夏天怎麽穿衣才能讓自己的氣質更優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