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都有專門燒制宮廷瓷器的瓷窯,史稱“官窯”。1982年冬,考古人員在江西景德鎮珠山地區發現大量碎瓷片,人們尋找多年的明代禦窯遺址終於露出冰山壹角。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封建帝王為了顯示皇權至上,總是急於占有天下的財寶,朝貢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全國各地的官員聚集民間工匠創造的人間瑰寶,只為向國王微笑。中國最好的瓷器,大部分也無壹例外地被收入了皇帝的宮中。
由於皇室喜愛實用美觀的瓷器,歷代都有官窯燒制宮廷瓷器,史稱“官窯”。“官窯”是中國瓷器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為皇帝對寶藏的探索和追求永無止境,不計成本。
1982年冬天,考古人員在中國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鎮珠山壹帶的工地意外發現大量碎瓷片。這些碎瓷片不是景德鎮隨處可見的普通陶瓷碎片。據考證,他們來自明代著名官窯所在地的禦窯廠。
經過多年、數十次的搶救性發掘,考古人員不僅從景德鎮禦窯廠遺址中發現了幾件罕見的禦窯遺孤,還從發掘出的埋藏在地下的100噸禦窯廠瓷器碎片中修復復原了1000余件瓷器文物,不禁觸動了人們心中的謎團:為什麽禦窯廠遺址中有如此多的碎瓷片可以恢復原狀?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蔣建新告訴我們,由於官窯是政府自己生產的,是皇帝老子專用的,所以不能給百姓或其他人使用,包括它的花紋,都不能丟失,控制非常嚴格。瓷器的埋葬也是有意識的。挖了壹個坑,上面蓋了壹層土,所以當時管的很嚴。
這壹時期,人們將元代出現的青花瓷發揚光大。明朝永樂宣德年間,中國的青花瓷器達到了壹個高潮。青花大爐重68公斤,明代宣德年間燒制。爐上有壹座巨大的山叫壽山,矗立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形成了傳統東方意義上的“壽山福海”。
明代永樂以後,海水的圖案被廣泛應用於瓷器上,這與壹位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有著密切的關系。鄭和七次下西洋,奉明永樂皇帝之命,途經21個國家。鄭和每到壹個國家,都會贈送大量中國瓷器作為東方瑰寶,以顯示明朝的富足和慷慨。所有這些禮物都來自景德鎮,明代皇家窯廠的所在地。
□1982,禦窯廠遺址出土的殘片,被壹筐筐送到景德鎮考古研究所。據說這裏的每壹件碎瓷都是無價之寶。
因為,也許在壹塊不起眼的碎瓷片裏,藏著壹條關於明代瓷器燒制過程的重要線索。
景德鎮官窯博物館的蔣告訴我們,修補瓷片就像兒童拼圖壹樣,沒有什麽特別的技術。只要妳坐得住,有耐心,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官窯出土的瓷器件數要按重量計算。有人問我有多少件瓷器,無法計算。比如壹件瓷片最多的瓷器,是由400多塊瓷片組成的。十多年來,我們在竹山禦窯挖出了幾十噸瓷器,我們的修復主要遵循多層次分類、系列修復的方法。例如,我在這裏和那裏放了八個盒子和碗。
就這樣,考古人員從元代到明代的100噸官窯瓷器中,復原了1000多件官窯瓷器。這些復原的瓷器雖然有裂紋,但其局部光澤和整體造型仍能反映出當年官窯的燒制水平。
源於青花瓷的鬥彩瓷出現於明代成化年間。鬥彩的獨特之處在於釉下彩和釉下彩相互搭配,營造出五彩繽紛的畫面。在釉下彩的基礎上,在相應區域塗上壹層彩釉,再次燒制而成鬥彩。奇妙的釉下彩像花朵壹樣體現在不同的空間維度上,能工巧匠們也在不斷探索著色彩技術。很快,景德鎮的瓷器行業迎來了壹個多姿多彩的時代。
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藝,在萬歷年間達到了頂峰。在構圖方面,萬歷青花五彩器改變了成化鬥彩、繁密的風格。在用色方面,以釉下青花的紅色、淺綠、墨綠、黃色、棕色、紫色、藍色為主,特別突出紅色,使整體色釉顯得豐富艷麗。明朝萬歷皇帝對五彩瓷器的追求達到了壹定的極致。他下令焚燒了大量的彩瓷,畫中多以龍鳳為題材,處處顯示皇權的尊嚴和威嚴。
-五彩彩繪瓷在明代崇尚色彩的時代不斷綻放,但實際上,明代官窯的中國瓷器傳說經歷了壹個神奇而漫長的發展過程。
古代中國人用泥土、礦石和火來創造稀世珍寶,經歷了幾千年的探索。中國瓷器最早的出現是原始青瓷,它與陶器的區別是在陶器的基礎上加了壹層青釉。
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研究員呂明華說,中國1000年前就有陶器燒制,瓷器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3000年前,商代、西周、春秋、戰國到西漢,甚至東漢都有燒原始瓷。經過這麽長的時期,原來的瓷器被燒成了很多產品,有些物件還有青銅器的痕跡。
瓷器工匠有意模仿青銅器,大大提升了土的價值。當智慧的古代中國人掌握了燒瓷的奧秘,泥土在他們手中就能轉化為更加美麗的珍寶。
古代中國人對玉的崇拜激發了他們對青色濕潤之美的感知。如果說青瓷體現了中國人對玉的向往,那麽白瓷的潔白則表達了人們對銀的向往。雖然白瓷發展晚於青瓷,但到了唐代,兩者已經齊頭並進。唐代有壹種流行的說法,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像玉冰,而北方著名的姚興白瓷像銀雪。
呂明華研究員表示,唐代越窯出現了新面貌,與以前的越窯瓷器有所不同。由於唐代大量瓷器被朝廷采納,為皇室所需,皇家用瓷專門在浙江瓷區上林湖的宮窯燒制,特別是1987陜西法門寺地宮。大量珍寶出土,其中14為越窯瓷器,是壹個秘密。
而白瓷,更是壹目了然。潔白無瑕的白瓷工藝,充滿了高貴含蓄的優雅,令人回味無窮。
隨著唐朝的衰落,邢窯逐漸淡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河北的定窯。它改變了唐代白瓷的素淡風格,用雕、印等裝飾手法美化器物,將白瓷的燒制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
壹件白釉印花雲龍紋盤是南宋金朝統治下的定窯所作的作品。定窯開創的雕刻和印刷技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高超的白瓷技術使定窯成為宋代歷史上的五大名窯之壹,而正是這五大名窯引領了中國瓷業的壹個發展高潮。
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研究員呂明華說,宋代有五大名窯,五大名窯之外還有很多地方窯,都是很有特色的地方窯。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以汝窯為首。
汝窯瓷器傳世的只有70多件。明清文人壹直在說汝窯,大家都視其為珍寶。汝窯瓷器的釉面上有許多小氣泡,但由於汝窯的消失,這壹工藝也失傳了,人們再也燒不出同樣的精品。直到河南清涼寺村汝官窯遺址的發現,謎團才重新浮出水面。原來汝窯在釉料中使用了瑪瑙,汝窯瓷器中散落的奇異微小氣泡是其受熱分解後產生的。釉中的瑪瑙使汝窯瓷器在特定的光線下煥發出五彩斑斕、繁星般的美麗,其琺瑯豐富,有“似玉非玉而勝於玉”的美譽。
“窯中壹色,窯中壹色”。這種神奇的現象被稱為“窯變”。北宋中後期,中國瓷器的生產終於在只有高溫藍釉和黑白釉的基礎上有了顏色的變化,這要靠五大名窯之壹的鈞窯。它創造性地使用氧化銅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制銅紅釉,釉色隨窯內溫度而變化。這種獨特多彩的窯變釉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陶瓷的裝飾技法。
呂明華研究員說,宋代除了五大名窯,還有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簡瑤等。百花齊放的民窯中,龍泉窯的青瓷最好。它通常塗有厚厚的釉層。先低溫燒釉,再入窯二次釉,使其青色釉在不同溫度下凝結,形成玉石般的表面,光滑如皮。
有壹個南宋時期制造的帶龍蓋的綠色釉堆塑料瓶。釉色透明如玉,似乎用眼睛就能體會到它的溫潤觸感。瓶上的龍紋十分動感生動,釉色鮮艷清晰。百年之後,它的魅力依然存在。
宋代是瓷器的時代。南北都有很多名窯。新工藝、新釉色層出不窮,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在青瓷和白瓷之間相互競爭。這時,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又壹個新的瓷器系在沈睡多年的景德鎮誕生了,那就是青瓷。
綠色是白色,白色是藍色。這種青瓷和白瓷是景德鎮的獨特創造。但這並不完全是歷史的偶然。景德鎮的青瓷技藝自漢代以來壹直在不斷發展。宋遼戰爭時代,北方擅長白瓷的工匠南下避難,將先進的制瓷技術帶到景德鎮,使景德鎮在吸收和容納南北之長的基礎上,創造並燒制出了舉世聞名的宋代青花瓷。
“白天白煙遮天,晚上紅焰燒天”,這是百年前景德鎮的壯觀景象。現在人們只能從這些滄桑中尋找昔日的痕跡。那時候,有多少人崇拜這座舉世聞名的瓷都,又有多少人望著景德鎮制瓷技術的神秘而嘆息。然而,直到公元18世紀,中國瓷器的燒制技術仍然是壹個嚴格的秘密。
事實上,燒制壹件精美的瓷器是壹個非常復雜和精細的過程。據明末宋的《天工開物》記載,壹個普通的杯子可以細分為72道工序。從煉泥、拉坯、施釉、上漆、燒制,每壹道工序都由專門的窯工負責,互不涉及。
1279年,壹個新的王朝統治了中國。草原之鷹成吉思汗的後代,最終結束了南宋揮之不去的統治,建立了元朝。新統治者是壹個崇尚白色的民族,景德鎮創造的潔白典雅的青花瓷迎合了元代以白色為吉祥的民族習俗。景德鎮又壹次贏得了皇家之吻。宋元戰爭未滅前,元朝選擇景德鎮,在全國多個產瓷區設立“浮梁瓷局”。
宋代以前,景德鎮還被稱為“浮梁”。這座浮梁古縣衙是清代江南唯壹保存完好的縣衙,被譽為“江南第壹府”。中國古代知縣壹般是七品官,浮梁知縣是五品官。這個空蕩蕩的古代縣官,仿佛能閃回當年景德鎮的繁華。自元朝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直至清朝,明顯受到皇親國戚的青睞。是什麽魅力如此持久?為什麽這個小小的浮梁如此受朝廷重視?
事實上,在南宋中後期,景德鎮制瓷所用瓷土經過200年的持續開采,正面臨資源枯竭。元初,當景德鎮制瓷業開始陷入原料危機時,人們在距離景德鎮45公裏的高嶺山上偶然發現了壹種特殊的粘土。
由於高嶺土的發現,景德鎮制瓷業度過了南宋時期制瓷原料的危機,同時發展更加迅速。高嶺土開采的前200年,高嶺山腳下的不動村曾是最繁忙的水運碼頭。當時大量的高嶺土和窯柴從這裏源源不斷地運往景德鎮,為創造更多更新的瓷器提供了可能。
在青花瓷燒制技術的基礎上,景德鎮還創造了青花瓷,改變了元代以前瓷器裝飾的單調技法,開辟了從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
這尊官窯青花長壽紋身像是青花瓷的傑作。尊全身繪有壽字藍色紋飾。口上緣兩周,每周77字;嘴的側緣和圈足的外緣每周四十八個字;器身上縱向七十五排,橫向壹百三十排,共壹萬字。有楷、行、草、篆、隸五種字體,種類繁多,無重復,令人嘆為觀止。字的大小隨物體的造型曲線而伸縮,有規律,自然。而這種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圓形排列,象征著生生不息。封建皇帝的朝臣們為皇家進貢竭盡全力。
藍色和白色,被火焰煆燒,永不褪色。這壹特點使中國瓷器更加引人入勝。在白色胎體的襯托下,青花圖案清晰典雅,燒制的瓷器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
也許是上天眷顧了景德鎮,這個中國南方腹地的小城。除了被皇室重用之外,它還毗鄰自古以來通往大海的河流長江。這為景德鎮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600年來,景德鎮的瓷器遠銷海內外,壹車又壹車的優質奇葩瓷器通過這條路被運到景德鎮唯壹的碼頭。直到今天,古老的青石路上仍然留有深深的獨輪車痕跡...海外貿易的繁榮也刺激了景德鎮人的創作。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更多絢麗多彩、精彩紛呈的瓷器不斷誕生。
釉裏紅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又壹創造。其實制瓷的工藝和青花瓷壹模壹樣。著色後,在胎體上施透明釉,然後高溫燒制。不同的是,青花是用鈷著色的,而釉下紅是用銅著色的,在高溫還原氣氛中能產生紅色。
就像元朝的皇帝愛白色壹樣,明朝的開國皇帝更喜歡紅色。於是中國的官窯開始在釉裏紅瓷上下功夫。明代洪武時期燒制的釉裏紅四季花爪羅紋罐,是景德鎮窯釉裏紅作品中的極品。略帶金屬的紅色在釉下自然蔓延。設計典雅大方,顏色紅而不艷,由內而外透著皇家精神。
中國瓷器就是這樣在皇室對珍寶的喜愛和追求下發展升華,最終進入明清的鼎盛時期。
這裏曾經是景德鎮窯最熱鬧的地方,無數的瓷器半成品被分批運到這裏,等待最後壹道決定性的工序——煆燒。
壹個優秀的窯是燒制精美瓷器不可或缺的要素。清代,景德鎮的窯工創造了壹個獨特的窯——姚震。又叫蛋形窯,因為它看起來像半個鴨蛋蓋在地上;因為用能產生高溫的松木作燃料,景德鎮人也稱之為柴窯。甄窯在結構、砌築工藝、安裝和燒制技術上有許多獨到之處,即使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得不為其匠心所折服。燒窯時,窯內最高溫度可達1300度以上。窯內的分級溫差使壹窯同時燒制40多種不同溫度要求的瓷器成為可能。
原來鎮窯有壹個抽力很大的八字形煙囪,通過煙囪可以控制窯內氣壓。燒窯時,窯外的冷空氣通過進柴口和窯頂的火孔進入窯內,在窯內壁形成壹層動態的冷空氣保溫層,保護窯體,使普通粘土磚制成的窯體能承受1300℃以上的高溫。
窯火的溫度,就像壹個氣質變幻莫測的藝術家。在不同的溫度下,同樣規格和圖案的兩幅作品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兩個明代永樂年間燒制的青花青龍扁瓶,規格和花紋完全相同,但由於溫度不同,燒制的兩條龍也不同。其中之壹,龍騰搪瓷,是從高溫爐燃燒,熔化,形成壹個朦朧的運動。另壹條龍堅韌、幹脆,充滿張力。但誰也說不清哪條龍更符合優質瓷器的標準,因為也許有的人就是喜歡清亮的龍,而有的人更喜歡空靈的龍。
明清時期景德鎮的瓷器作坊很好地體現了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明代景德鎮瓷器產量巨大。僅嘉慶官窯燒制的五色龍鳳瓷品種就達1.43萬件。萬歷四十二年,六萬多件歐洲瓷器由荷蘭船運來。
然而,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商船,運送的不僅僅是景德鎮瓷器。20世紀90年代,人們從泉州附近的壹艘沈船中打撈出大量古代瓷器。人們考證後發現,它們都產於明代的另壹個著名瓷窯——福建德化窯。
德化窯不是官窯。它燒的瓷器沒有官方的條條框框,但在創作上更趨於自由自在。這件白瓷法雕生動而抽象。據說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在創作著名人物巴爾紮克時,受到了中國壹尊白瓷達摩像的啟發。不知道羅丹當年有沒有看到這樣類似的瓷雕?
對人物、山水、情節的觀照,使中國瓷器不再停留在實用層面,而是強化了其作為觀賞性工藝品的藝術內涵。把繪畫、詩歌和書法放在瓷器上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又壹創舉。在明清瓷器中,人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服飾、娛樂,甚至可以讀到歷史典故。所有的記錄都與瓷器本身融為壹體,是如此的生動、形象。
官窯的彩瓷上常畫龍鳳花鳥,有時也畫八仙和百鹿。代表皇帝威嚴的龍紋和象征長壽吉祥的圖案將成為官窯彩繪瓷畫的主題。
巨大而紅潤的蝙蝠桃是長壽的傳統象征,因為它酷似中國古代神話中壽星老人的額頭。這個花瓶是清朝雍正年間燒制的,是壹件粉彩瓷器。雍正王朝雖然只有13年的歷史,但是制瓷技術卻越來越完善,尤其是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為了比被稱為“國瓷”的青花更加精美的新品種。
所謂粉彩,就是在所有釉色中加入白色,讓整個畫面貼上壹層粉狀的氛圍。這種朦朧寧靜的色彩效果充滿了女性的柔美,因此深受清朝慈禧太後的喜愛。這套帶有“大雅齋”字樣的瓷器,是專門為裝飾慈禧生活環境而設計的粉彩系列。
到了清代,還有壹種獨特的彩繪瓷器,就是宮廷燒制的琺瑯。
琺瑯彩瓷器是清朝康熙年間創造和燒制的。它以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色、鮮艷艷麗的色彩、精湛的筆法贏得了清代帝王後妃的喜愛,成為皇室的專屬。想得到搪瓷瓷器,必須親自交給皇帝。雖然珍貴的宮廷瓷器不是壹般人能企及的,但明代中後期的民窯彩瓷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西遊記》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明末清初的民間廣為人知。在這件瓷器上,故事中的四個角色,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姿態各異,個性鮮明。
事實上,民窯和官窯是同時發展的。官窯技術嚴格的保密制度並沒有抑制普通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味。反而讓世俗題材和人物在瓷器上更加隨意和人性化。隨著明朝的衰落,壹些官窯工匠走向民間,先進的制瓷技術與民窯生動的題材相結合。民窯瓷器很快成為當時文人表達思想感情的又壹大藝術載體。
曾幾何時,中國無論朝代更叠多少次,中國瓷器的創作依然可以延續。
但到了清代,星輝瓷制品的燒制達到頂峰,至乾隆後期開始衰落。從此,清朝日漸衰落,西方列強用猛烈的炮擊打開了密封的大門,洗劫了圓明園的皇家珍寶。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終於隨著清朝的滅亡而宣告結束。
皇帝的寶藏夢結束了,但中華民族的智慧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和積澱,在新的和平時代裏茁壯成長,繼續創造和書寫著中國瓷器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