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很多非常具有價值的文物,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其中有壹個可謂是至寶,那就是傳國玉璽。畢竟傳國玉璽是皇帝行使皇權的工具和代表,處於古達封建社會的頂端,又帶有非常濃重的政治色彩。在漢末三國時期,壹些軍閥或者當權者對傳國玉璽也非常重視,畢竟這個東西代表著接替上壹個政權的法理性和皇權天授的正統性。而漢末的亂世當中,漢室自顧不暇,幾乎完全崩潰,傳國玉璽有壹個"旅遊"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壹聊這件事。
傳國玉璽的來歷
首先聊壹聊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是存在爭議的。第壹種是秦始皇吞並六國之後,到藍田采玉,玉工孫壽雕刻,李斯撰字。也就是其歷史始於秦朝;還有壹種說法,傳國玉璽的原材料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李斯磨和璧作之",是荊楚玉。相比之下和氏璧的歷史更加悠久。按《韓非子?和氏》中的記載,和氏璧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時期,楚人和氏三獻玉璞。在戰國時期有又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它的歷史和經歷還是比較豐富的。
還有壹種說法,秦始皇本來用和氏璧做玉璽,然而巡視洞庭湖的時候遭遇大風巨浪,將玉璽投入湖中;之後再采藍田玉做璽,這是結合了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在小編看來也是壹種比較極端的,為了包容以上兩種說法而產生了推論。不管怎麽說,歷代學者對傳國玉璽的來源莫衷壹是,這是傳國玉璽年代久遠且歷經劫火所導致的,也為其蒙上壹層神秘的面紗。
結合壹些史料記載,傳國玉璽色澤潔白,"方圍四寸",這個方圍不是每壹邊都是四寸,而是總***加起來四寸,壹邊只有壹寸,相對於各種影視作品當中的皇帝玉璽,是非常小的,難怪總會丟失。傳國玉璽上面的紐的形狀是"交五龍",玉璽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壹說"昊天之命皇帝壽昌"。整體缺失壹角,這還是發生在兩漢之間,王莽篡漢索求玉璽,孝元皇後將玉璽投在地上,因此摔壞了。這些就是傳國玉璽的壹個大概的形象。
根據《三家註史記》中的記載,在秦朝之前,百姓是可以用金、玉材質作印,以龍、虎形狀雕刻印鈕,全憑個人的審美意趣。然而在秦朝之後,只有皇帝可以用玉做印,也就是玉璽。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同時加強了皇帝的個人權威,而傳國玉璽作為天子之印流傳到兩漢,似乎成為政權交替的"接力棒"。這也導致漢末三國時期的人非常熱衷於爭搶、收藏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周折
傳國玉璽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壹個非常波折的過程,這也是因為當時的戰亂太過激烈,漢室流離失所,幾乎無法維持運轉。首先是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當時袁紹、袁術、韓馥、王匡、孔伷、焦和、張邈、張超、曹操、鮑信、孫堅、劉岱、橋瑁、張燕、劉備等人組成聯軍,大概分為三個方面討伐董卓,河內、酸棗方面的義軍經常吃敗仗,袁術與孫堅這壹路卻取得突破,逼近洛陽。在這種情況下,董卓基本上算是放棄洛陽,撤退到關中地區。而孫堅作為前鋒進入洛陽。
《江表傳》中記載,早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士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火並,張讓等人劫持少帝劉辯逃出洛陽的時候,傳國玉璽就被丟到井中,按《江表傳》的說法叫做甄官井。孫堅進入洛陽收拾被董卓破壞的皇陵的時候,發現井中有五色氣,每天早上就會出現。孫堅令軍士汲取,就得到了這個傳國玉璽。這些史料當然帶有壹些神異色彩,但是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大概是沒有問題的。
孫堅和袁術同為軍閥,但是從史料記載來看,孫堅要歸屬於袁術,是袁術的部下。甚至孫策也有壹段時間是袁術部曲,直到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袁術僭號才正式脫離。袁術知道孫堅手中有傳國玉璽,他本身是有稱帝野心的,於是拘禁孫堅的妻子吳夫人,強迫孫堅交出傳國玉璽。袁術得到象征皇權和正統性的玉璽;在當時又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袁術的"術"、表字"公路"和"塗"都有路的意思);另外按照"五德始終說",袁術的舜的後裔,舜的德性是土德,正好接替東漢的火德。這些東西都齊活兒,袁術高高興興僭號天子,結果兩年之後就窮餓而死。
袁術手底下有壹個人叫做徐璆的人,徐璆本身不願意輔佐袁術,是被袁術劫持起來的,袁術很喜歡幹這種事。袁術死後,徐璆得到了這個傳國玉璽,然後投奔漢朝,這個時候漢朝已經被曹操安置在許縣,是曹操這個軍閥在維持它的運作,但畢竟還是漢朝不是?徐璆於是歸玉璽於漢朝;曹魏代漢時,曹丕向曹皇後索求玉璽,曹皇後學王政君把玉璽丟到地下;等到西晉代魏的時候,玉璽又落到晉武帝司馬炎的手中。這就是傳國玉璽在漢末三國時期的流傳過程了。
從上述的資料來看,傳國玉璽從少帝劉辯到孫堅、袁術、徐璆、漢獻帝劉協、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有壹個比較清晰的鏈條。然而畢竟死出久遠,《三國誌》中記載不詳,也引起了壹些爭議。比如裴松之認為孫堅在各路軍閥中最為忠烈,不應陰懷二誌私藏玉璽,這是從人性的角度進行猜測。
《江表傳》又根據"太康之初孫皓送金璽六枚,無有玉"來判斷玉璽並沒有到過孫堅手中,"明其偽也",裴松之也認同這個說法。但是《後漢書》中記載袁術通過脅迫的手段從孫堅手中搶走玉璽,玉璽自然不會在孫皓手中。或許是虞溥、裴松之等人沒有看到或者采用類似史料。後來傳國玉璽繼續流傳,壹般認為被焚毀於後唐末帝李從珂手中,沒有實物,才導致對傳國玉璽的情況爭議不休。不得不說是壹件很遺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