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的歷史學家越來越喜歡從經濟角度去理解戰爭。戰國時期,趙國在田雷大屠殺中被殺,許多學者專門討論了戰爭背後的經濟問題。揭示了秦國強大的另壹面——巴蜀沃土。
有了這樣的角度,很多熱情的歷史迷對戰爭有了沈重的感受,因為打壹場戰爭並不容易,需要準備和投入的物資量也非常大。因為有些朝代的記載太過久遠,只能從壹些零星的記載來判斷,誤差還是很大的。
但是,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建立(1636)到清朝滅亡(1912),總共歷時296年。這期間我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場仗,比如山海關戰役,潼關戰役。“壹聲炮響,有萬兩黃金”不是說說而已。那麽清朝打壹場戰爭要花多少錢呢?
如果要計算壹場戰爭的成本,就必須計算戰爭所需的物資。壹般來說,我們大概需要從糧草和軍備兩個方面進行規劃。
食物和草。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古代戰爭必須保證糧草供應,否則戰爭不會持久。長平之戰,趙軍還有60萬左右的兵力,結果卻因為糧草不足而被迫投降。這是前車之鑒,所以後來的朝代都特別重視物流。
據《宋史》“兵兩萬,食米四十八萬年。”壹個迎賓大概等於100升。所以宋朝兩萬士兵每年需要消耗4800萬升大米,這簡直就是壹個天文數字。而且,即使按照清朝的標準,壹個士兵壹天也需要兩斤糧食。現代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但在古代,油水不足,所以兩斤糧食是常量。假設我們調動10萬軍隊,20萬斤糧食,以天為單位的消耗確實會給國庫造成很大壓力。
此外,我們還要計算另壹筆費用。在明朝的史料中,人力車夫運輸糧草時,需要同時運輸兩輛車皮。壹車是小賣部,壹車是自己消費。所以明代糧草運輸的消耗率高達壹半,清代也好不到哪裏去。
10萬人的集結,壹天至少需要40萬斤糧食。按照乾隆三年的糧價標準,壹石糧食約為2.5兩白銀。按照現在的標準,壹石約等於100斤,40萬斤糧食需要消耗12000兩白銀。壹天的費用是12000元。如果戰爭以年為單位,需要400萬元才能打響。
軍備。據史書記載,清朝的士兵分為不同的類型。步兵攜帶壹把大刀和壹副盔甲,騎兵擁有壹匹馬,壹副盔甲,壹對弓箭,40個弓箭和壹把大刀。火器營的部隊,壹支獵槍,攜帶壹些火藥。海軍的裝備更復雜,不僅有火炮,還有排炮、標槍、大刀、火箭炮。
以上是清軍的裝備。壹般來說,水軍使用較少,但步兵、騎兵、火器部隊參與日常協同作戰。壹般來說,武器是政府提供的,這些費用是壹筆巨款。為了維持壹支10萬人的正規軍,該部的算盤需要打得粉碎。
更值得壹提的是,最貴的軍備是戰馬。早在漢代,想要養壹匹好馬,就需要兩三個家族的配合。養壹匹馬可以抵消全家的稅收。而且根據唐史的記載,壹匹普通的馬大概35兩銀子,高等的馬價值需要翻兩番,可能有100兩以上。如果是戰馬,價格也會上漲,所以好的戰馬應該在200兩左右。
為了保證壹支軍隊的完整建立,需要數千騎兵部隊,而清政府最擅長的就是騎兵作戰。因此,騎兵的費用是天文數字。
以上只是維持壹支完整的軍隊,沒有高強度的戰鬥,在計算戰鬥過程中的損失之前,金額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那麽清朝壹場具體的戰爭會花多少錢呢?乾隆年間有壹出戲,隱去了答案。
乾隆二十二年,大小與卓之爭爆發,異常激烈。乾隆皇帝用了兩年時間才最終平定。然而,這個地區並沒有真正的和平。嘉慶二十五年,大、小、卓後裔不斷爆發,雖被清軍擊敗。但隨後又在道光六年再次入侵,壹路燒殺搶掠,清廷派兵進攻,次年才得以平定。
苦戰之後,朝廷命甘陜總督楊遇春統計並收回南疆所有的戰爭錢糧。當時的甘陜總督把所有軍費開支都歸結於案件,每個案件都是壹本記分簿。在他的統計中,包含了很多內容。僅蘭州、贛州兩局就有陽性病例85例,最終病例12例。此外,哈密有十五例陽性病例和三例最終病例。
經過復雜的統計,南領地兩場戰爭的軍費分別為1200萬和900萬。
按照傳統算法,壹兩白銀約合人民幣350元,1200萬盎司白銀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42億美元。怎麽做壹個古今對比,看起來花費不大,因為當年美國和伊拉克阿富汗的戰爭就花了兩萬億。
但實際上,這些費用對於清朝來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古今對比,不僅要知道清朝花了多少錢,還要知道軍費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美國是壹個強大的軍事國家。即使其軍費高達2萬億,但其國民收入是可以承受的,軍費比例也沒有超標。
在清朝,壹千兩百萬銀子是不可想象的。從兩個數字可以看出,清朝道光三十年,收入大概是4000萬兩。如果以此計算,清朝四分之壹的支出都花光了,軍費嚴重超標,國家極有可能陷入經濟崩潰。而且李鴻章主政國事時,清朝的財政收入大約是8800萬元。而清朝財政支出約1100萬元,財政赤字甚至不夠支付軍費。
可見,壹場說不上生死的戰爭,實際上需要消耗國家四分之壹的收入,可見古代戰爭的成本之昂貴。
所以在清朝對外戰爭的時候,很多熱血青年指責清政府是軟骨頭。比如甲午戰爭,後起之秀張謇建議不簽投降合議庭,然後壹直打下去。但是不知道清朝哪裏能撐得住。如果繼續打下去,國家的損失甚至超過戰爭賠款,最後可能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所以清朝在對外戰爭失敗的時候,往往願意簽訂不平等條約,部分原因就在於此。
這就是古代可怕的戰爭,不堪重負,但不僅僅是死人。
所以很多熱血青年喜歡戰爭,經常在國際社會發生沖突的時候,迎接壹些沖動的戰爭口號。這些行為是不理智的,欠考慮的。無論哪個朝代,我們想要發動戰爭,付出的代價都是難以想象的。正如司馬法所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壹個國家不到萬不得已不應該訴諸戰爭。
而且西方人討論霸權主義的時候,也已經明確討論過了。壹場戰爭的爆發不僅要從政治目的出發,還要計算戰爭的成本和收益。如果戰爭的成本高於收益,那麽從長遠來看將會失去霸權。這些都是現實而殘酷的問題,我們現代公民不得不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少談戰爭,擁抱和平。我們承受不起戰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