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三、考點地理必修的重點

三、考點地理必修的重點

第壹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壹、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壹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的。不同的指標和方法有不同類型的區域。

二、地域特點:有的界限清晰(行政區),有的界限過渡(幹濕區);等級制度

註:根據指標不同,兩個地區的地理界限不同。

第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比較

長三角(華東、滬寧杭):閱讀圖文獲取以下信息:

1,位置:30 N ~ 32 N,120° E ~ 122° E,東部沿海中部,太平洋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時,溫暖時間長,農作物生長期長。

4.土壤和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農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和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工業基礎(在發達的農業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東北平原與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

1,位置:北緯43度~ 48度附近,東經125度。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略大陸性),溫暖時間短,農作物生長期短。

4.土壤和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相對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較多,有利於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比較粗放,畝產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和松花江

6.農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中國重化工業基地。

第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遊平原為例來分析。

1.發展初期:粘性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發展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利的自然條件轉變為有利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中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蠶產地。(為什麽)

4.工商時期:密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和棉花生產的地位讓位於其他地區。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調查、災害評估、農業生產、臺風預報等。

3.地理信息技術的普及趨勢:GPS車載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和空間信息網站。

4.遙感的定義:利用飛機、宇宙飛船和衛星上裝載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遙感。

關鍵設備:傳感器。

原理:不同的物體會發出不同的電磁波。

主要鏈接:目標-傳感器-處理設備-遙感影像。

應用: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和用戶設備。

GPS可以獲得精確的三維坐標(緯度、經度和海拔)。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和表達)。

數據來源:統計數據、實地調查數據和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和檢索

在遙感的基礎上,地理信息系統可用於動態監測或預測。

臺風監測是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第二章

壹、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形式和主要領域

定義: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本質上是土地生產力喪失導致的土地退化。

表現:農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

鹽堿化(灌溉農業區),

紅色沙漠(主要出現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以紅色砂巖為主。因水土流失,裸露的紅石山裸露出來,土地貧瘠,形成沙漠,故稱紅色沙漠)。

二、幹旱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中國西北(妳可以通過閱讀課本上的圖片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北緯38-50,東經75-120,包括新疆、甘肅(與蒙古接壤)、寧夏、陜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該地區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祁連山、昆侖、阿爾金、天山、阿爾泰。

3.地理邊界:賀蘭山是幹旱半幹旱地區的邊界,東部降水量200mm以上,西部不足200mm。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的北面叫北疆,南面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景觀從東到西變化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沖積扇上,山麓中。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幹燥,土壤發育不良,土質疏松,植被稀疏,風頻繁集中,風蝕嚴重。

第三,沙漠化的人為因素(沙漠化的決定性因素)。

原因:人口爆炸,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伐木:鄂爾多斯

過度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和綠洲區的邊緣。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河流上、中、下遊的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設防護林體系(草柵沙障的作用是增加地面粗糙度和保水,但成本高,不適合大面積推廣)。

3、調整農林牧關系(退耕還林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和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壹.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和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消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毀林的危害:氣候失衡、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和功能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

註意:不是所有赤道經過的地方都是熱帶雨林。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氣候為熱帶草原。

2.亞馬遜熱帶雨林占全球雨林的壹半,環境功能明顯。

(1)維持全球碳氧平衡;(2)維護全球水平衡,促進全球水循環。

第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都儲存在植物中。

2、高溫淋溶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很容易被破壞,壹旦破壞就很難恢復。

第四,雨林遭到破壞的原因

1,直接原因:對人類的過度剝削,

(1)過度燃燒和培養。

(2)發展大型農場和牧場

(3)商業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動詞 (verb的縮寫)亞馬遜雨林發展計劃

1.跨亞馬遜公路的建設

2.移民到亞馬遜平原

3.鼓勵跨國企業借助外資投資發展。

不及物動詞發展還是保護

保護第壹

應采取保護性開發:開展環境教育,建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功能:(1)涵養水源(2)調蓄洪水(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壹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三。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山西能源的發展

兩種類型的能量:

可再生能源:水電、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太陽能。

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條件;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市場廣闊,區位適中,交通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擴大煤礦開采。

提高山西煤炭外運能力

加強煤炭加工轉化: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焦化工業

三大產業鏈:

煤-電-鋁煤-焦炭-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結果:

山西的產業結構從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壹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材料工業逐漸超過采礦業並占據主要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保護和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三廢”處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恒河文明

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分支,流量最長,水量最大;它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流入肯塔基州附近的俄亥俄河。

不同部分的保護:

山區:河流的發源地,保護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內開發利用的主體部分,註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質保護。

田納西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起伏,水力資源豐富;陸路交通不便,河運作用非常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較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可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發展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19世紀後期: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帶來了壹系列生態和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汙染。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流域成為美國最貧窮的地區之壹。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比如河流中上遊的特點——河谷狹窄,坡度大,急流多,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點——河谷寬闊,通航方便。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水力資源的開發——發電、水產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高耗能產業的發展。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水產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使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修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采:①礦產資源開采導致植被破壞,廢石、廢渣占用大量土地;

(2)不合理開采造成地面沈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

(3)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汙染環境。

3.綜合治理對策: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2)護坡、壩淤等工程措施;③小流域管理。

◆控制河流汙染的措施:①關閉汙染重的小工業;(2)工業、農業和生活汙水的處理;(3)減少枯水期用水量,增加流量;(4)調整生產工藝,妥善排放汛期汙染物。

◆控制生物資源破壞的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第四,區域經濟發展

中國東北的地理條件: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困難的自然條件。

地形和土壤條件:為多樣化農業提供條件;黑土和黑鈣土分布廣泛,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業促進工業,工業促進農牧業。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外向型農業發達。

發展時間晚,人口密度低,有利於發展綠色農業和大農業。

三座山和三個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地圖上找得到)

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個平原區。

2.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

3.長白山是我國鹿茸、人參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延邊產蘋果、梨。遼東和半島丘陵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5.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森林草原,是重要的羊、牛、馬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的生產特點;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區域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優質專用品種,滿足加工需要,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糧食轉型,延伸產業鏈;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地農業:實現從原料生產到原料及產品加工的轉變。

工業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從農村人口到城市人口集中和從農村到城市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誌:

(1)城市人口數量增加;(2)城市人口比例增加;(3)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提高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在產業內部,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在下降,而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在上升。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比其他地區優先吸引外資。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中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充分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中國最大的僑鄉之壹。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階段:

第壹階段:1979—1990,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壹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和對策:

1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2.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工業基礎好的廣州是基礎。

3.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建設大珠三角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三角城市群。

4.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加強規劃和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東西已經轉變成壹個主要從事工商業的村莊。

  • 上一篇:只能收藏20年的車嗎?
  • 下一篇:小葉紫檀什麽顏色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