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又稱農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來了,萬象更新,草木更新,新壹輪的播種和收獲季節即將開始。人們剛剛度過了花草樹木在冰天雪地中奄奄壹息的漫長冬季,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那壹天。當新的壹年到來的時候,自然要用喜悅和歌聲來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滿族、蒙古族、瑤族、壯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達斡爾族、侗族、黎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但節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有意義。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甲骨文中“年”的拼寫是上為“和”,下為“任”。金文的“年”字和甲骨文中的“年”字壹樣,也是跟糧跟人的。小篆的“年”寫的是“上至五谷,下至千年”,《說文解何姿補》:“年熟。從五谷,從千聲。”小篆把“人”字改成了“千”,於是許慎就用了這個說法,“千”字本來就是裝飾的,這個解並不矛盾。“糧”是谷物的總稱,不能曲解為“麥”。壹年的好壞主要是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決定的,而現在甲骨文中的“禾”字已被挖掘出來,幾乎都顯得沈重彎曲,可見它象征著糧食生產的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呢?從甲骨文來看,“年”字似乎是頭上頂著沈甸甸的谷子。
在中國,農歷年的開始被稱為春節。它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著團結、繁榮和對未來的新希望。據記載,中國人民慶祝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發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做皇帝,帶領部下拜天地。從那以後,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壹年的開始,也就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被稱為春節。春節過去被稱為元旦。春節所在的月份被稱為壹月。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日歷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這兩個“年”,也因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在農歷年前後,所以陽歷的第壹天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正式改名為“春節”。
中國農歷歷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因此也被稱為“夏歷”。眾所周知農歷平年是12個月,閏年是13個月。但是,妳知道農歷是怎麽設定閏月的嗎?為什麽閏月多設在夏季,少設在冬季?在大家的記憶裏好像從來沒有過閏月,所以沒有“閏春運”。為什麽?話題還得從地球和月球的運動說起。年、月、日的定義自古以來,人類的壹切活動都離不開時間。為了計算時間,我們必須引入時間單位。人類的壹切活動都是在地球的舞臺上進行的,所以晝夜交替、季節變換的現象自然被作為最基本的時間單位。
地球的自轉給我們帶來了第壹個自然的時間單位,也就是“日”。地球繞地軸自轉壹周為壹個“日”,是晝夜交替的循環。地球繞太陽公轉帶來了第二個時間單位,即“年”。地球的整個公轉是壹個“年”,是四季的循環。最後,月球繞地球的運動為大家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任何運動都是相對的,天體的運動也不例外。無論是地球的自轉、公轉,還是月球的運動,都需要相對於壹些參考點進行觀測。所以天文學中的“年”、“月”、“日”是因為使用的參考點不同而產生的。每個人生活中使用的“日”每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平太陽日不再是壹個自然的時間單位,它是地球軌道為正圓且地球自轉軸垂直於軌道所在平面時,地球相對太陽自轉壹周的時間。決定四季變化的時間段稱為回歸年,其長度為365.22個太陽日。最後,月亮變化的周期稱為新月,其長度為29.5306平太陽日。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完全是天的整數倍,這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問題帶來了壹些麻煩。如何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叫做歷法,包括壹年中的天數,壹年中不同月份的天數如何確定,閏的規律。陽歷和陰歷中年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不再是自然的時間單位,分別被稱為日歷年和日歷月。陽歷又稱太陽歷,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制定的歷法。陽歷每壹個歷年都接近南回歸線。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日歷年的統壹長度應盡可能與回歸年相等。在這種條件下,每年被分成12個歷月,沒有天文意義。所以在陽歷中,用最接近回歸年的整日數來計算壹年的長度,壹年365天。
很明顯,如果公歷的公歷年是每年365天,那麽由於每個公歷年比回歸年短0.2422天,長此以往,差額會不間斷地累積,季節會不間斷地推遲。比如720年後,累計差達到半年左右,此時春分出現在10月,7月成為壹年中最冷的月份。這樣壹來,必然導致寒暑顛倒,18歲大亂。為了克服這壹點,公歷定義了閏年,閏年是366天,有365天的壹年稱為平年。設定閏年的規則可以用三句話來表達:閏年是非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被4整除的壹年,閏年是世紀年(如1900和2000)的公元年數被400整除的壹年,其余年份為平年。所以400年中有97個閏年,303個平均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天,與回歸年的長度只相差26秒,3000多年後才1天,非常準確。現行的陽歷是教皇格裏高利八世於1582年頒布的,從第二年開始被世界各國采用,所以也叫公歷或公歷。
農歷,又稱陰歷,是根據月亮的周期制定的歷法。制作農歷的原則是讓每個歷月都接近月亮,歷月的統壹長度應該是月亮。然後,使日歷年的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因為農歷正月的長度是29.5306天,所以農歷的歷月是農歷正月30天和農歷二月29天,相互交替,使歷月的統壹長度接近農歷正月。當然這種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在360個歷月(即30個公歷年)中,有191個大月和169個小月,大大提高了歷月與農歷正月的協調性。
純農歷也有平年和閏年。平均壹年354天,包括六個大月和六個小月。閏年是355天,12月底增加壹天,包括7個大月和5個小月。這種歷法沒有考慮到統壹的日歷年長度和回歸年長度之間的協調。久而久之,兩者就有了很大的區別。舉個例子,對於壹個68歲的用農歷記錄年份的回族老人來說,說實話,他只活了66歲。
因為農歷的基本特征是歷月的統壹長度是新月,每個日期都必須對應某個月相,比如農歷的十五大致就是滿月。陽歷中的月份不能反映這種自然現象。但農歷的歷年不能反映季節的變化,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脫節,所以很少使用。
農歷和節氣:
陰歷完全是基於月亮的運動,而陽歷完全是基於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中國沿用已久的農歷,並不完全以農歷或陽歷為基礎,而是兩者兼而有之。壹方面,農歷以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為壹月,統壹歷長為農歷正月;這和陰歷原理壹樣,所以也叫陰歷。另壹方面,在農歷中設置閏月,使歷年的統壹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並設置24個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點。農歷結合了陰陽歷的特點,故稱“陰陽歷”。
陰陽歷的歷月長度與回歷相同,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即所謂月樓。但陰歷的排列與回歷不同,回歷是機械地交替排列月份,陰歷的大小是經過計算後確定的,比回歷更精確。根據農歷,每月的第壹天將與新月重合,新月的那壹天將是第壹天。月樓的大小取決於新月的日期,即根據兩個月新月所包含的天數。因為兩個月的長度並不正好是59天,所以壹年中的大小月數也不壹定相等。有時可能會連續出現或大或小的兩個月份,以使歷月的統壹長度盡可能接近月亮的長度,剩下的差別就看閏月和閏月的安排了。
農歷正月和回歸年是兩個難以重合的周期,它們的余數非常零碎。然而,中國農歷成功地調和了這兩個自然周期,這是陰歷和陽歷的基礎。早在春秋時期就發現,如果把7個閏月插入19太陰年,總長度幾乎等於19太陽年。這種“十九年七閏法”在古歷中稱為“閏章”。講真,19回歸年= 6939.60天,而235 (12× 19+7)個月= 6939.69天,兩者相差只有2小時9分36秒。為了進壹步解釋農歷設定閏月的規則,我們先來解釋壹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歷的壹大特色。由於農歷長期以來被稱為陰歷,很多人誤以為節氣屬於農歷。說實話,節氣完全取決於地球的公轉,可以稱為陽歷的壹部分。節氣反映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時到達的不同位置。因為運動的相對性,它們是太陽在黃道上運動時到達的不同位置。劃定黃道叫春分,然後黃道每15會定壹個節氣,* *壹共有24個節氣。從春分開始,分別是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中、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立春、雨、蟄。正因為如此,陽歷中節氣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比如春分總是落在3月21或者22。少數變化是由於陽歷長度不等,閏年增加壹天造成的。相反,農歷節氣的日期是多變的,同壹節氣出現在農歷不同年份的日期相差最多可達壹個月。現在妳可以清楚地看到,節氣屬於陽歷而不是陰歷。24節氣可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簡稱“節”、“氣”。在古代,人們從冬季至日開始交替排列中氣和節氣,所以小寒是節氣,大寒是中氣,以此類推。壹年有12個節氣,12個節氣。壹般每個月有壹個節氣,壹個節氣。每壹種氣體都屬於某壹個月份,不能混淆。
確定節氣有兩種方法。古代歷法中稱之為“恒氣”,即壹年按時間分為24等份,每個節氣為15天以上,故又稱“平氣”。現代農歷用“定氣”壹詞,即根據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壹周為360,兩個節氣間隔為15。由於地球在冬季至日時位於近日點附近,運動速度較快,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的時間不到15天。夏季至日前後,情況正好相反。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緩慢,壹個節氣達到16天。在使用固定空氣時,可以保證在晝夜平分的情況下,將春秋分為兩天。
陰歷設閏的方法與中氣的劃分、定氣的方法密切相關。因為兩個節氣的長度約為30.5天,而農歷月只有29.5天左右,所以每個月的節氣日期必然會比上個月延遲1~2天。這樣下去,總會有壹個月只有節氣,沒有氣。這個月被定為“閏月”,是農歷的第13個月。由於節氣是嚴格按照回歸年的長度反復出現的,按照上述劃定設定閏月,必然保證農歷年的統壹長度與回歸年非常接近。19年七閏法就是這樣設置閏的。
由於采用恒氣的方法,冬季壹個節日的平均長度約為29.74天,比農歷正月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緩慢延遲,因此冬季設置閏月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地球繞夏季至日運行緩慢,節氣也較慢,壹次可達16天之多,所以夏季及其前後的月份有很多閏月,如農歷的三、四、五、六、七月。從1821到2020年的200年裏,有74個閏月。其中1月、11月、12月沒有閏,5月閏最多,達到16次。難怪我們遇不到閏月和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