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治多發性癤腫秘方(6首)
1.1歸芍地甲湯
來源張懷亮,《國醫論壇》(4)1987年
組成當歸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山甲、連翹各12克,絲瓜絡、生黃芪各30克,皂刺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養血活血,透膿通絡。
方解方中熟地、當歸滋養陰血;赤芍、絲瓜絡活血通絡;連翹清熱解毒;生黃芪、山甲、皂刺托裏消腫、透膿生肌;且黃芪固護衛表而抗禦外邪;山甲性善走竄,專於行散,長於通達經絡;皂刺辛散通經,具有很強的溫通散結作用,對於瘡癤具有迅速消散之功。合而用之,可清熱解毒,透膿外出,養血活血,通達經絡,頗切病機,故不失為治療多發性癤腫的壹張良方。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大便燥結者,加大黃9 25克;小便赤澀者,加木通15克;心煩急躁者,加焦梔子30克;舌紅者,加丹皮10克;苔黃口苦者,減黃芪,加黃連10克;苔白膩者,加生苡仁30克。
療效治療9例,用藥平均8劑,均獲痊愈。
附記治療期間,停用壹切抗生素及外用藥。忌食辛辣魚腥之物。
1.2仙遺地黃湯
來源曹恩溥,《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仙遺糧15克,生地、紫花地丁各12克,白鮮皮、苦參各10克,紫草、白芷、丹皮各6克,板藍根、金銀花、連翹各12克,黃芩8克,澤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排膿內托,透邪解毒。
方解方中仙遺糧甘淡平,清熱利濕、解毒祛風,經臨床實踐,治療反復發作之瘡瘍濕毒有效;生地黃甘寒苦,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與仙遺糧同為方中主藥;配連翹、金銀花、紫花地丁、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丹皮、紫草涼血散血;白鮮皮、苦參、黃芩、黃柏祛風清熱燥濕;澤瀉甘淡,專功利濕行水、導熱下行;白芷輕宣發表、祛風散邪,全方***奏清熱涼血、祛風利濕之效。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風熱上犯,熱癤多在頭面者,加山梔、防風、野菊花;濕熱下註,癤多在身體下部,加敗醬草、黃柏、蒼術;熱毒內盛,加生甘草、大青葉、生石膏;陰虛內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知母、石斛;氣血虛,加黃芪、當歸、熟地、甘草;皮膚並發濕疹,加地膚子、車前子、六壹散。
療效治療多發性癤腫200例,全部治愈(服中藥期間壹概不用西藥)。服藥最少6例見效,最多46劑始瘥,平均服藥17劑。
1.3消癤湯
來源姚慶雲,《浙江中醫雜誌》(8)1985年
組成昆布、海藻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各15克,赤芍、黃芪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解肌膚熱毒,行瘀散結消腫。
方解祖國醫學認為癤腫的形成系濕熱火毒蘊結於肌膚,痰氣瘀血凝集而成。方中昆布、海藻鹹寒軟堅、泄熱行水;赤芍行氣散結;蒲公英、紫花地丁清解肌膚熱毒;白茅根清熱祛濕,且赤芍、茅根還有涼血行瘀之功;黃芪益氣托毒固表,諸藥合用,治療小兒多發性癤腫,療效頗佳。
主治小兒多發性癤腫。
療效治療41例,服藥3 9劑,平均4.6劑,結果痊愈(癤腫消失,3個月無復發)29例,顯效(癤腫消失,3個月內有少量復發)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68%。
1.4解毒消腫湯
來源張生華,《兒科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匯編·1988年》
組成甘草、紫花地丁各30克,金銀花、連翹、皂角刺、丹皮、黃芪、生地、赤芍、白芷各10克,大黃3 5克(後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此方7 10歲小兒劑量。可視年齡大小進行適當增減。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益氣涼血、托毒拔膿。
方解方中重用甘草、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輔以金銀花、連翹以增解毒消腫之功;丹皮、赤芍、大黃涼血解毒;黃芪、皂角刺、白芷益氣托毒拔膿。諸藥合用,攻補兼施而以攻邪為主,經臨床證實,本方對多發性癤腫有較好療效。對反復發病者,應堅持服用,可收全功;大便溏瀉者,壹般不必停藥。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發熱者,加生石膏;經久不愈、氣陰兩傷者,重用黃芪,並加石斛、玄參、白術、茯苓;挾暑濕者,加香薷、六壹散、車前子。
療效治療49例,同時配合局部切開,引流等外治法。結果痊愈41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達100%。
1.5癤腫湯
來源李林,《兒科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匯編·1988年》
組成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紫花地丁、連翹、石斛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數次頻服。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方解方中以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佐以石斛滋養胃陰,以防苦寒藥敗胃之弊。再結合臨床辨證,適當配合仙方活命飲,四妙湯等成方,並輔以外治,切合病機,配伍恰當,可適用於各期多發性癤腫的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清熱解毒藥不僅具有壹定的抗菌作用,還對機體的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而諸如穿山甲、皂角刺的消腫排膿作用,生黃芪的托毒排膿、益氣收斂作用以及外用法的拔毒生肌作用等,更是單用西藥抗生素所難以實現的。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紅腫,加皂刺、花粉、浙貝母;有膿,加當歸、山甲;膿稀,加黃芪;痛甚,加乳香、沒藥;便溏,加山楂;便秘,加大黃、瓜蔞仁;硬結經久不破潰者,合用仙方活命飲;經久不愈,體虛毒甚,續發不斷,膿稀不稠者,合用四妙湯;癤腫初起,局部外用三黃膏;膿已成或已破潰,外用青銀膏或九壹丹;潰後流水,則用九華膏。
療效治療85例小兒多發性癤腫,用藥2 3天即明顯好轉,療程平均為1 3周,結果治愈率為87.5%,有效率為91%。
1.6托補消炎湯
來源湯琢成,《四川中醫》(6)1986年
組成金銀花、紫花地丁、魚腥草、千裏光各30克,黃芪、黨參、連翹各20克,川連10克,甘草6克(兒童用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口服2次。
功用托補消炎。
方解多發性癤腫是壹種反復發作的皮膚化膿性疾病,多纏綿難愈。本病的發生,多因外受風熱,濕熱,暑熱之邪,繼而化火化毒,熱毒壅聚或兼有內郁濕熱,營衛不和所致。方中金銀花、紫花地丁、連翹、魚腥草、甘草清熱解毒;川連、千裏光解毒燥濕;黃芪、黨參益氣托毒,***奏托補消炎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方中金銀花、紫花地丁、連翹、魚腥草、白頭翁、川連、黃芩、黃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壹定的抑制或殺滅的功用。加丹參以活血祛瘀,配甘草以增強藥力,重用黃芪、黨參及白術,大補正氣,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使“氣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有經治愈後不再復發之功。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凡內郁濕熱較重者,酌加黃芩、黃柏各15克;對治療過程中仍有新發者,酌加白頭翁、丹參各20克;有氣血兩虛者,加白術20克,並加大黃芪劑量至30克。局部外治,可加用三黃洗劑及芙蓉膏。治療中壹律停用西藥。
療效湯壹鵬報道,用本方治療多發性癤腫60例,病程均在3個月左右,最長1例達5年。結果治愈48例(占80%),有效10例(占16.7%)。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治愈者中,最多服藥35劑,最少7劑,平均服藥20劑。
二、治癰疽秘方(11首)
2.1加味三星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元參15克,焦山梔9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
方解發疽,以陽實證居多,方中以金銀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熱解毒;配以元參、焦山梔瀉火清熱,以增清熱解毒之功,且無寒冷郁遏之弊。全方藥專效宏,奏效頗佳。
主治發疽(腦疽),證見初起紅腫焮痛,根盤堅硬高突,形寒身熱,或高熱不解,脈弦或洪數,苔白膩或黃膩。
加減便秘熱結,加生首烏9克,以清熱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堅腫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腫透膿;濕重者,加藿香、川樸、茯苓、滑石等以化濕滲濕。
療效臨床多年使用,效果頗著。
2.2鹿角托裏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鹿角膠(或鹿角片)9克,生黃芪、白茯苓各12克,當歸、白芍各9克,金銀花15克,遠誌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溫扶督陽,托裏排膿。
方解方中以鹿角膠(或鹿角片)溫陽而解陰寒郁結之滯;芪、歸、芍、草相伍以益氣和血而兼有托毒透膿之功;並以金銀花解毒清熱;遠誌溫行散結,使之陰寒漸解而膿毒得以透達。陽復、毒清則瘡自愈。
主治發疽(腦疽),癥見瘡色暗幹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熱,神疲納呆,脈沈細無力,屬正虛陰涸之證。
加減如陰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並倍用生芪。
療效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2.3黃芪托毒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生黃芪23克,當歸身、陳皮、澤瀉各6克,生白芍、廣郁金各5克,懷山藥、金銀花、白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益氣托毒,排膿去腐。
方解癰疽成膿腐潰,正虛不能托毒,根盤散漫不收,膿稀而腐肉不脫,治宜益氣托毒、排膿去腐。方中生芪補氣,配以歸芍具有排膿托毒之功;合山藥健脾,能助新肉生長;郁金理氣與當歸並用,有行血消腫之效;配以金銀花解毒;茯苓、澤瀉利濕,故能托毒消腫,去腐生新,符合瘡瘍潰後病機。本方用於統治壹切潰瘍的托毒排膿之用,施之臨床,均有確效。陰疽則膿出清稀,腐肉不脫,本人每在溫陽托毒湯及黃芪托毒湯的基礎上,根據辨證情況而加減施治,每收良效。
主治陰疽膿出清稀,正虛不能托毒,根盤散漫不收,腐肉不脫。
加減如食欲不振,加焦六曲12克,炒蔻仁、枳殼各3克;睡眠差,加炒棗仁12克;血虛,加制首烏9克。
療效臨床屢用,均獲佳效。
2.4舒筋活血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川楝子9克,炒元胡、當歸尾、陳皮各6克,川連1克,赤芍4.5克,制乳沒9克,生甘草2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活血,舒筋通絡。
方解髂凹流註,兒童及婦女罹患居多。多因外感濕熱或感染所致。終成邪毒郁結、氣血凝滯之證,故方用川楝子瀉濕熱,而入肝舒筋;配元胡活血行氣,通滯止痛,同為主藥;少佐川連清火解毒;輔以當歸、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而定痛;忍冬藤、甘草解毒通絡,合用***奏理氣活血、舒筋通絡之功。本方用藥,量輕而效佳,壹般服藥後,痛止而攣急之筋漸弛,然後隨癥理氣化瘀適當施治,每多得消散之效。
主治髂凹流註、每伴大腿攣縮現象。
加減若氣滯甚,加木香3克,青皮6克,制香附9克;堅結瘀阻,加桃仁9克,紅花3克,皂角刺4.5克;熱重,加天花粉9克,川連倍用;濕重,加赤苓、生苡仁各12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2.5歸芪解毒湯
來源唐漢鈞,《名醫方錄》
組成當歸、丹參、黃芩、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生黃芪15克,赤芍、金銀花、連翹各9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消腫,托裏解毒。
方解癰疽(有頭疽)熱毒型多見於中壯年正實邪盛。方用當歸、丹參、赤芍和營活血;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黃芩清熱解毒;生芪益氣托毒,與活血藥同用,其托裏解毒之功尤著;穿山甲、皂角刺攻堅消腫。諸藥合用,***奏清熱消腫,托裏解毒之功。本方重在解毒消腫,以托裏為輔,用於熱毒型癰疽之癥,每收良效。
主治熱毒型癰疽(有頭疽)。
療效治療32例,均獲痊愈。療程最短15天,最長60天。
2.6扶正解毒湯
來源唐漢鈞,《名醫方錄》
組成黨參12克,白術9克,雲苓12克,生甘草3克,當歸12克,生地15克,川芎、赤芍、金銀花、連翹、黃芩各9克,黃連6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養榮,清熱托毒。
方解年邁體虛,氣血不足之正虛型癰疽(有頭疽),多見於年邁或久病體虛之人。治宜益氣養血,清熱托毒。本方系由八珍湯加味而成。方用四君(參、術、苓、草)補氣,四物(歸、地、芍、芎)補血,合之為八珍湯氣血雙補以扶正;加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瀉火;皂角刺、穿山甲攻堅消腫。諸藥合用,***奏益氣養榮、清熱托毒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正虛型有頭疽(癰)。
療效治療52例,結果痊愈51例。1例因年老體虛並發紫癜性腎炎而死於腎功能衰竭。
2.7養陰清托湯
來源唐漢鈞,《名醫方錄》
組成生地15克,麥冬、白芍、天花粉各12克,玄參9克,黃芪18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陰生津,清熱托毒。
方解陰虛型有頭疽(癰)多見於糖尿病患者。治宜養陰生津,清熱托毒。方中以生地、麥冬、白芍、天花粉、玄參養陰清熱;黃芪益氣托毒;皂角刺、穿山甲攻堅消腫,合黃芪以托毒外出。故用之臨床,每收良效。
療效治療45例,結果痊愈44例,1例死於敗血癥。
2.8雙活祛寒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羌獨活各3克,防風3克,大秦艽、當歸各9克,赤芍5克,制半夏6克,白芷3克,細辛1克,忍冬藤、炙僵蠶各12克,白茯苓、川牛膝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解表祛寒,活血消腫。
方解陰疽之成,多因素稟體虛,抵抗力低下,外受風寒濕邪侵襲,蘊結在裏,致使氣血凝滯,不得宣散而發,或因 情感 內傷,肝氣郁結而致。故方用羌獨活、防風、細辛、白芷以解表祛風寒,用量宜輕,其旨不在於發汗,而在開腠宣通;佐以當歸、白芍活血;僵蠶散結,秦艽祛風濕,合之以達祛邪消腫之效。為外邪所致本證的內消方。
主治陰疽初起(深部膿腫早期),局部色白堅硬、不痛或似有酸痛、形寒、苔薄白或白膩,脈沈細。屬半陰半陽之證。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效果甚佳。
2.9和營托毒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生西芪9克,川桂枝4克,炒當歸9克,赤白芍9克,炙甘草6克,忍冬藤12克,陳皮6克,白茯苓9克,炙僵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和營,托裏消腫。
方解深部膿腫,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結。方中以生西芪益氣;當歸、赤白芍養血活血;配以桂枝、甘草調和營衛;忍冬藤解毒通絡;陳皮理氣;僵蠶散結;茯苓利濕,從益氣和營而達到溫經通絡、解凝散結之功,寓扶正祛邪,以使內消或移深居淺為目的。此方並可用於潰後的堅腫不消,亦能取得消腫托毒之效。
主治深部膿腫。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結,根盤散漫,尚未成膿的。脈弦細或沈細有力。多因正氣不足,不能化毒行消或無力托毒。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2.10透膿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生黃芪12克,當歸身、白芍、皂角刺各9克,忍冬藤12克,炙甲片4克,甘草節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托毒透膿。
方解深部膿腫,失治釀膿,每見寒化為熱。既失內消之機,當透膿達外為法,移深居淺,而不致內陷筋骨。方用生黃芪益氣托毒;當歸、白芍養血活血,合之為用則托毒透達之功尤著;輔以忍冬藤、甘草節解毒通絡;山甲片、皂角刺攻堅排膿,以助透達之力。合用***奏托毒透膿之功。
主治深部膿腫化膿期。加減隨證輔以外治之藥,其效始著。
療效屢用效佳。
2.11疏氣消腫湯
來源淩雲鵬,《臨證壹得錄》
組成炒柴胡、川芎、赤芍各4克,當歸、青皮、炒枳殼各6克,忍冬藤12克,制香附9克,全蠍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和絡,活血散結。
方解脅肋深部膿腫,大多因 情感 內傷所致。方中以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青皮、香附、枳殼理氣解郁行滯;輔以忍冬藤解毒通絡;全蠍搜風散結。其中柴胡、青皮並為脅肋部位的引經藥,用以引導各藥直達病所,疏理氣機,通行脈絡,而得內消。
主治深部膿腫(脅疽、肋疽)。
加減若局部皮膚微熱,或舌苔燥膩,脈見弦勁,為郁久化火之兆,勢將釀膿,此時宜加丹皮6克,焦山梔9克,龍膽草2克,茯苓12克以清瀉郁火,力求內消。
療效臨床屢用,屢收卓效。
附記上述所選淩氏之方,亦為筆者所常用。筆者臨床運用,曾多以古方加減為治,雖屢見效驗,有的並不夠理想。自得淩氏之方,驗之臨床,每收佳效,療效較前有所提高。確為臨床經驗之良方。病邪有深淺,證情有輕重,加之病情之發展演變,有的很難以壹方而收全功。故多備選數方,以供臨證隨證選用,加減施治,守壹方或隨證更方。務使方證合壹,治無虛投,療效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