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mbth、不列顛島:大不列顛地理位置:西北歐氣候:海洋性氣候面積:209,31平方公裏島嶼歷史、英國空戰、地理位置、地形、氣候、人口和物產、語言、特色、旅遊資源、大本鐘、倫敦塔、國家博物館、教堂、馬克思墓地、格林威治、中國城、蘇格蘭斯坦福鎮、政治、元首、島嶼歷史根據考古發現,英國(大不列顛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至於他們是不是今天英國人的祖先,現在還沒有定論。在新石器時代,凱爾特人定居下來。雖然語言學家把英語和德語歸為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系,但自從1066年諾曼人入侵後,他們帶來的法語痕跡在今天的英語中隨處可見。隨著公元400年羅馬軍團退守高盧(今法國),不列顛諸島也進入了壹個持續了幾個世紀的黑暗時代,在此期間沒有任何文獻記載留存下來。自羅馬統治消失後,羅馬化的英國文化在野蠻人的無情入侵和遷徙下,保留了約400年。凱爾特人從愛爾蘭渡海而來(壹個名叫蘇格迪的部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不列顛島北部為“蘇格蘭”)。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來自日耳曼國家,弗雷亞人來自今天的荷蘭,朱特人來自今天的丹麥。英國國旗形成於公元600年。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控制了今天英國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威爾士、蘇格蘭和西康沃爾仍由凱爾特人控制。新居民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盎格魯人以他們自己的名字命名他們的新文化(英格蘭的原意是英格蘭的土地),也用他們的日耳曼語(英語)代替了本土的凱爾特語和之前引入的拉丁語。雖然仍然被入侵,甚至被軍隊完全征服,但不列顛主島的南部和東部從此被稱為英格蘭(她的人民是英國人,語言是英語)。865年,新的入侵者打破了英國的和平。入侵法國和德國的丹麥維京人組成軍隊,將矛頭指向英國。十年間,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大部分領土要麽被攻占,要麽被投降。只有西撒克遜(今天的威塞克斯)仍由艾弗裏控制,他是唯壹被尊稱為“大帝”的英國統治者。英格蘭被維京人、西撒克遜人和其他壹些英格蘭王國分割了近200年。維京人的轄區執行丹麥法律(受丹麥法律管轄),他們接受的換取和平的巨額款項被稱為金丹(對丹麥人的捐贈)。丹麥人成為基督徒後,逐漸定居下來。在此期間,英國人開始攻擊丹麥人。954年,最後壹個維京國王在約克被殺,英格蘭隨後第壹次被來自威塞克斯的英國國王統壹。1066年,賢者(國王的顧問)提議威塞克斯伯爵的兒子哈羅德繼位。此外,還有兩位王位的爭奪者:挪威國王希律·哈德拉達(意為強硬的統治者)和諾曼底公爵威廉。挪威人首先在約克附近登陸,但是在斯坦福橋戰役中被哈羅德打敗。哈羅德獲勝後,立即調動軍隊在亨廷頓與威廉作戰。這場拉鋸戰壹直持續到黃昏,哈羅德被壹枝流動的箭射中眼睛,造成致命創傷。次年,威廉征服英格蘭,獲得“征服者”稱號。中世紀下半葉,威廉的繼承者們把大部分時間和國力都花在了壹系列的戰爭中,以擴張或保住他們在法國獲得的土地。1337年到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由斷斷續續的戰鬥組成,因為英國國王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此外,這場戰爭也是因為爭奪利潤豐厚的羊毛貿易控制權,以及法王支持蘇格蘭獨立而引發的。戰爭初期的特點是壹系列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英國在戰場上的勝利,就是因為他們的長弓手從很遠的地方擊倒了大量穿著華麗盔甲的法國騎士。然而,英國人無法結束戰爭,法國恢復了活力。在聖女貞德(壹個自稱受到上帝啟示的農婦)的號召下,法國人奮起反擊,在1453年攻占波爾多後結束了戰爭。英國人只能把加萊留在歐洲大陸(並沒有長時間控制這個地方)。全島屬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統治王國,聯合王國的大部分領土在大不列顛島上,所以“大不列顛”有時用來指整個聯合王國。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及其首都倫敦、愛丁堡和卡迪夫都在島上。1707年5月,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後與愛爾蘭王國合並形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1922愛爾蘭自由邦從中獨立出來,王國成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空戰英國和德國空軍上演了世界上最大的空戰——英國上空的英國空戰。1940年6月,法西斯德軍橫掃西歐。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被敦刻爾克打敗。英軍雖以“發電機計劃”撤兵大陸,但損失了全部重型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在法國上空與德國空軍的戰鬥中也損失了1000多架飛機。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該計劃要求“德國空軍應盡快動用全部力量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並配合海軍和陸軍登陸英國。德國空軍投入不列顛之戰的飛機約有2400架,其中包括1,285轟炸機,其主要基地位於法國、荷蘭和挪威的東北部和西北部。不列顛之戰打敗了德國對不列顛的入侵,迫使其就範,使德國征服整個西歐的計劃失敗。由於英國在這場戰役中的頑強表現,希特勒被迫回頭對付蘇聯,走上了兩線作戰的老路,才把英國徹底驅逐出戰爭。不列顛之戰在二戰反法西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地理位置不列顛是不列顛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東臨北海,西臨愛爾蘭海,面對愛爾蘭島,北靠大西洋,南靠英吉利海峽和法國,是壹個獨立於歐洲的世界,與大陸最近距離32公裏,位於多佛海峽。這個島被1000多個小島包圍著。大不列顛全島位於北緯50度至59度之間。它從北到南是壹個長島,從東到西很窄。0°子午線剛好經過倫敦郊區的格林威治,所以它的經度橫跨東經和西經,大部分集中在西經,都位於東半球。英國島嶼最初是歐洲大陸的壹部分。經過兩次地殼運動,不列顛島塊漂流到大西洋,群島與歐洲大陸之間形成北海,成為孤島。大不列顛島地勢北高南低,起伏平緩,冰川地形是其主要特征。
由於島嶼狹長,河流長度不長,加上雨量充沛,幾乎每個河口都是天然良港。氣候人們壹提到英國,想到的無非是冷、濕、雨、霧這些詞,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因為是島國,有墨西哥灣流攜帶大量水汽流經其周邊海域,降雨概率很大。全島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 mm以上,165438+10月和65438+2月是降雨最多的月份。因為墨西哥灣流從南方帶來暖空氣,所以溫度不會太低,比北歐其他國家暖和。英國的人口和產品面積是臺灣省的六倍。約5540萬人口分布不均,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稀疏形成鮮明對比。難怪大多數人把英國稱為英格蘭。英語是它的主要語言。因為英國有豐富的介質、鐵等礦產,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現在由於煤礦枯竭,逐漸轉向高科技產業,在世界舞臺上仍占有重要地位。語言不列顛包括三個地區:英格蘭占據南部和中部,威爾士占據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占據北部;英國最重要。英國是歐洲最大的島嶼,海岸線非常曲折,長達11450公裏。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英語是印歐語系。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包括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部分語言。說印歐語的總人數約為18.75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壹半。早在1786年,英國梵語學者威廉·瓊斯就指出,歐洲、印度和波斯的大部分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和古印度語,都屬於同壹個“語系”。7世紀初,這些小花園合並成七個王國:南方的撒克遜人威塞克斯、蘇塞克斯和埃塞克斯;麥西亞、諾森伯裏亞和東安格利亞,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王國。各國爭奪霸權長達200年;英國歷史上稱之為“盎格魯-撒克遜七權制”。這三個日耳曼部落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都屬於低西日耳曼。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三個部落在語言上基本相似。他們都使用壹種叫做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常用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因此可以刻在木頭或石頭上。它是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而來的北歐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了統壹的英語民族,他們的方言也逐漸融合,出現了壹種新的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這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下,通過壹系列的民族遷徙和征服而形成的。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特征(1)位於北大西洋文明的中心:古希臘文明以地中海東部為中心,雖然羅馬時代重心逐漸西移,但仍屬於地中海。1492年,新大陸發現後,文明中心移至北大西洋,以不列顛為中心。(2)位於西歐大陸海外,可自由攻防:林克最窄處僅30多公裏,使英國既能參與歐洲事務,又能撤退自保。拿破侖稱霸歐洲,希特勒橫掃歐洲十余國,但他依然望著英倫三島長嘆壹聲。(3)處於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上:發現新大陸後,船只將西歐的移民運送到美洲,再將美洲的土特產和原材料運回歐洲加工,再將成品運往世界各地。由此,北大西洋航線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占世界航運量的壹半,英國的船只和海港也因參與工作而帶來大量財富。(4)豐富的海洋資源:英倫三島毗鄰北海,海域廣闊而淺。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漁場,為英國人提供食物。自公元1970年,北海海底發現石油後,不僅可以完全供應英國的需求,而且還有盈余用於出口。大本鐘,壹個旅遊資源,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議會大廈北面,有壹座大鐘,名叫大本鐘。每隔1小時,大鐘按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發出沈重而洪亮的聲音,幾英裏外都能聽到鐘聲。1859年,這座鐘由當時的英國大臣班·明傑·霍爾爵士監督。鐘* * *重21噸,鑄造時造價27000英鎊。大本鐘被認為是倫敦的象征。任何參觀倫敦的人都想站在鐘樓周圍,欣賞議會橋上這座倫敦獨壹無二的建築。倫敦塔倫敦塔建於1078年。歷史上這裏曾是宮殿、法庭和監獄。倫敦塔占地7.2公頃,由巨大的石塊圍成壹堵厚厚的墻。城墻上有許多堡壘和瞭望塔,周圍有壹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倫敦塔現在已經成為對外開放的博物館。塔內有珍寶館,觀眾可以看到英國國王的王冠和王室收藏的金銀珠寶。倫敦城堡裏還有壹些叫“杜武”的胖烏鴉,由專人飼養。倫敦塔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倫敦最古老的紀念碑,每年有200萬遊客。在入口處和出口處,遊客可以看到兩名穿著古代王朝制服的警衛。這些“古代衛士”成為遊客欣賞和攝影的對象。國家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倫敦市中心,鬧市區格雷羅素街北側。它是壹個大型的羅馬圓柱,宏偉壯觀。這裏收藏的文物和書籍是世界上任何壹個博物館都無法比擬的。大英博物館建於1753,6年後正式開館。最初主要收藏書籍,後來也收藏各國歷史文物和古代藝術品。埃及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展廳之壹。展覽數量達到7萬多件。在希臘和羅馬,有供奉公元5世紀雅典女神的神廟和古羅馬皇帝的半身像。西亞美術館裏有歷史悠久的波斯文物,還有3700多年前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賜給貴族的兩塊陸地界碑。最引人註目的是東方藝術博物館,那裏除了來自中亞、南亞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都是中國的稀世珍寶,達2萬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書在世界上久負盛名。英國和世界上有大量的經典文獻、書籍、手稿和檔案,其中有許多是僅有的珍本。除了英語,還有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梵語、印地語、蒙古語和漢語的書籍。僅中國就有6萬多種書刊。歷史上,許多學者、名人和政治活動家都在大英圖書館廣泛閱讀、研究和寫作。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卡爾·馬克思,幾十年如壹日,不間斷地移居倫敦,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巨著《資本論》。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由英國國王愛德華創建,他在11世紀被稱為“信徒”。教堂的主要特征是大門口有壹對塔樓。自教堂建成以來,它壹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加冕和王室成員結婚的地方。大多數英國國王死後都葬在這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許多名人死後也在教會占有壹席之地。英國稱威斯敏斯特教堂為“榮譽的頂峰”。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僅是名人的墓地,也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博物館”。馬克思墓1956 16年3月4日,英國工人等國聯合重修馬克思墓。新的馬克斯墓位於墓地東北角壹個稍微寬敞的地方。墳墓由花崗巖和花崗巖建造,有壹個方柱,8英尺高,紀念碑頂部有壹個4英尺高的馬克思青銅鑄造頭像。墓碑正面刻著金光閃閃的漢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面刻著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格林威治格林威治位於倫敦東南部的泰晤士河畔,這裏有前皇家天文臺、國家海事博物館、皇家海軍學院和風景優美的公園。格林威治久負盛名。在過去的100年間,各國出版的地圖都以經過倫敦格林威治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和“世界時區”的起點,並利用其計時儀器校準自己的時間。站在格林威治瞭望臺上,泰晤士河上的美景和倫敦的風景壹覽無余。中國城“中國城”位於倫敦Soho區,牛津街與倫敦最繁華的街道攝政街相交。英國人把方圓這個不到65,438+0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稱為“中國城”或“唐人街”。“中國城”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豪華的大公司,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很矮,“中國城”除了少數外國人經營的商店和酒吧外,幾乎都是華人占主導地位。漫步“中國城”,有很多用漢字寫的商家。“中國城”的華人大多來自香港和東南亞,也有少數來自上海、北京和江蘇。春節期間,“中國城”裝飾著燈籠和五顏六色的裝飾品。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互相祝賀“恭喜發財”。年輕男女舞龍,表演中國雜技,壹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吸引了許多當地居民和外國遊客。世界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斯坦福德鎮的故鄉是斯特拉特福德鎮。人口只有2萬,但每年遊客數量達到654.38+0.5萬。人們來這裏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莎士比亞出生、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莎士比亞故居位於亨利街。是典型的二層木屋,古樸莊重。房子的右側是莎士比亞中心,這是壹座現代建築,既是圖書館又是檔案館,由美國和加拿大的私人捐贈建造。莎士比亞婚後住的房子叫“安妮·赫爾希的小屋”,房間的布置還是盡可能的好。莎士比亞熱愛自己的家鄉,死後葬在三壹教堂。蘇格蘭蘇格蘭位於北歐不列顛島的西北部,也是英國的所在地。蘇格蘭在歷史上曾經是壹個獨立的國家,甚至在與英格蘭合並後,仍然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和鮮明的民族傳統。壹個國家的地理條件總是與其歷史發展相關,蘇格蘭人在這方面尤為突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蘇格蘭人保持著人口少,土地空曠,也讓蘇格蘭人保持著風笛和短裙以及獨立和驕傲。蘇格蘭西北部是著名的蘇格蘭高地,自然風光壯美:冰河時期留下的地貌,崎嶇的山脈,精致的湖泊,巨石覆蓋的原野。這裏清澈的溪流為高地的傳統特產——蘇格蘭威士忌提供了重要的原料。高地東南部城鎮不多,稱為高地旅遊中心。這裏有雄偉的山脈、美麗的山谷、寧靜的湖泊、奔騰的小溪和開著石南花的原野。蘇格蘭南部雖然多山,但遠沒有高地那麽桀驁不馴。這裏的地形與英格蘭北部相似,是壹個地勢平緩、環境幽靜的地區。這裏有綠草如茵的山坡和環繞著寧靜溪流的寬敞山谷。1707年前,蘇格蘭曾是壹個獨立王國,占據了歐洲西北海岸和不列顛島以北約1/3的陸地面積。雖然蘇格蘭在外交和軍事方面受倫敦威斯敏斯特的英國議會管轄,但在內部立法和行政方面有非常高的自治權,它也發行自己的貨幣版本。它是英國統治下的壹個國家,規模僅次於英格蘭。政治位於愛丁堡老城,建設中的蘇格蘭新議會大廈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結合體。它始於1603年,蘇格蘭原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王位,成為英格蘭國王,在世界上被稱為英格蘭的詹姆斯壹世,將原本在他名下的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合並成壹個臨時的個人聯盟。1707年5月1日,聯合法案通過,蘇格蘭正式與英格蘭合並成為壹個國家,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合並前,原蘇格蘭議會於3月26日解散。蘇格蘭的管理權全部轉移到倫敦威斯敏斯特的單壹議會,該地區的權益由蘇格蘭人通過議會中的壹些席位來實施,只留下壹些相關的立法機構單獨處理。幾經改革,大不列顛王國最終成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的官方全稱)。1998年,根據1997年通過的全民公決決議,英國* *頒布了《蘇格蘭法案》,確定了消失了近300年的蘇格蘭議會將重新建立。新的蘇格蘭議會將擁有管理大部分內政的權力,加上地方稅率調整的空間。議會的新址是愛丁堡,蘇格蘭的首府,也是前蘇格蘭王國的首都。截至2004年,新議會大廈仍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其前衛的造型是愛丁堡古色古香的老城區的壹大不同。國家元首蘇格蘭的國家元首是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她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1603後改名為詹姆斯壹世)的直系後裔,蘇格蘭王權的合法性毋庸置疑。然而,壹些蘇格蘭人對伊麗莎白女王的頭銜有不同於英格蘭人的解釋。原因是在所謂的伊麗莎白壹世女王執政的時候,英格蘭和蘇格蘭還沒有統壹成壹個國家。所以對於蘇格蘭人來說,現任女王是他們的第壹任伊麗莎白女王,所以應該叫我而不是二世。蘇格蘭法院已經對這壹稱謂的爭議做出了正式裁決,應該統壹使用伊麗莎白二世。